提起公積金大家會先想到什麼呢?沒錯,就是拿公積金來買房,畢竟公積金利率低,目前只有3.25%,對比商業銀行的5.8%,公積金的住房貸款可謂非常便宜。舉個例子,例如在一套房子需要貸款100萬,貸款年限30年。如果用普通商業貸款,每個月的房貸是5918.57元,30年房貸利息總共113.06萬。如果是用公積金貸款,每個月的房貸是4352.6元,30年貸款利息總共56.67萬,直接便宜掉一半,可謂是買房神器。
不過,對於公積金,卻有人給出不同的聲音,有專家認為公積金是「劫貧濟富」, 首先,買不了房的用不了這筆錢,一直躺在帳上睡大覺,而能買得起房的富人,卻可以使用這筆低息貸款,是實實在在的「錦上添花」遊戲,有的甚至希望把繳納的公積金跟隨月度工資一併發放。
因此,有專家表示取消公積金會更好,畢竟公積金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用處不大,取消後還能給企業減負擔,所以,從企業的角度而言,比較支持取消公積金。對此,黃奇帆、樓繼偉、董明珠也表示出一樣的看法。
那到底公積金是否真的那麼沒用,最好取消呢?
筆者認為,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首先,取消公積金能為企業和職工降低12%的成本一說並沒有足夠的依據,當前公積金繳存比例為5%~12%的區間,選擇12%上限繳納的單位不佔多數。而且現階段很多企業根本就沒為員工繳納公積金,也就沒有降低成本一說了。
其次,關於大量公積金在帳戶上造成浪費。這點其實也不太成立,根據《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個人住房貸款餘額49845.78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試點項目貸款餘額46.11億元,國債餘額19.71億元。所以說,大量的公積金都被大量的使用,並沒有躺在帳戶上浪費。
最後,公積金是為了解決職工住房問題而專門設立的一種儲蓄制度,它不光是住房保障,實質上還具有互助金融的概念。廣大職工把錢存到公積金帳戶上,形成一個儲蓄,就算未來不買房,也能拿出來使用,而且住房公積金還可提取用於舊改、老樓加裝電梯等等,這說明大部分公積金用在了「刀刃上」,惠及了很多人。
所以,公積金不是「錦上添花」的遊戲,而是實實在在的利好。
對此,國家也明白其中的利弊。因此在12月14日,新華社旗下《半月談內部版》發表的一篇題為《公積金制度改革不宜「一刀切」》文章,全面分析了公積金的利弊問題,並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方案,重點在6個字上:普惠、公平、保值。
翻譯成大白話來說,就是公積金不會取消,只會改革,變成更加適合老百姓們的好東西。總而言之,公積金存在那麼多年,肯定有價值,特別是對剛需群體來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購房壓力。
大家覺得公積金是「錦上添花」的遊戲?應該取消?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