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進
我的老家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作為風箏之鄉聞名世界,每年的國際風箏節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除了風箏,濰坊特色美食也同樣吸引眼球,讓人嘖嘖稱讚。且不說濰坊三大名吃的肉火燒、雞鴨和樂和朝天鍋,單說濰坊小眾傳統食品中的槓子頭火燒,就給人一見喜愛之感。在濰坊的火燒界裡,有十數種面火燒:瓤子火燒、槓子頭火燒、芝麻火燒、簸箕火燒、麵包火燒、扈家火燒等。面火燒的口味各有特色,雖不含餡,卻也是獨具特色,口齒留香。如果非要按照火燒的外皮軟硬程度來分的話,似乎可以分為外皮鬆軟的火燒和外皮硬梆的火燒。
芝麻火燒外皮鬆軟,吃起來不費勁。外皮鬆脆,瓤子筋道也是芝麻火燒的特點。用手輕輕掰開剛烤好的芝麻火燒,再把鹹菜夾在裡面,或者把豬頭肉夾進去,簡直就是一個美,一個地道。
還有一種面火燒,外皮並不是鬆軟的,摸上去硬邦邦的,一口咬下去,卻是富有彈性的筋道,有嚼頭,這種硬面火燒叫槓子頭火燒。它像濰坊人的性格一樣,看著硬憨,卻是實在。對飯量大的人來說,吃這種硬面火燒,最抗餓了。它們有的在上面刻著「香」字和一些八卦圖案,有的形狀如農村那種簸箕,還有的帶五個角,中間微凸,有一個小眼,形狀與那種常見的圓形扁平面火燒很是不同。我回老家見到多是商家把自己的品牌或者聯繫方式印在火燒上,對於小本經營的店家來說,這也是極好的營銷手段。
北魏時期,濰坊籍農學家、美食評論家賈思勰,他在《齊民要術》中把山東的燒餅寫得十分詳細,將其分為酵法、白餅法、燒餅法、髓餅法,以及饊子、環餅、截餅等,所謂燒餅法就是現在所用的方法。《資治通鑑》文中記載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濰坊)以賣餅為生。這是有記載以來較早記載經營燒餅的文字。可見那時山東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通於民間。歷史上濰坊農民有利用農閒時節來做燒餅賣的習俗,也就是今天的硬面火燒,人們以此增加一點微薄的收入。他們用木槓子來軋面,面是死面的,把面和得非常硬,火燒為圓形,周圍厚中間薄,一面凸,一面凹,每個半斤重。成型後,細火烙、烤、燒等辦法制熟。
槓子頭火燒能夠長時間存放不變質,與它製作加工時和面和烘烤工藝密切相關。面越硬,火燒烘烤得越透,它的質量就越好,存放時間也越長。因此,製作「槓子頭」(俗稱打火燒)是個力氣活,離不了青壯年棒小夥子。用一隻特大號粗瓷面盆一次和出重四五十斤的硬麵團。一個壯漢在一張兩米多長的面板上用一條胳膊粗、長度與面板差不多的棗木棒(俗稱「槓子」)兩手用力不斷來回碾壓翻動,直到硬麵團成為質地均勻的麵餅。這就是槓子頭火燒名稱的來歷。把均勻厚實的麵餅揉成長條,手扯或刀切出一個個小麵團,重量必須達到半市斤,用市枰準確稱好,毫不含糊。小麵團做成四周厚,中間薄而凸的圓形,放入火燒爐中烤熟,散發出陣陣麥香味的槓子頭火燒就陸續出爐了。濰縣的小孩滿月剪頭時,有買火燒,撒銅錢的習俗;寓意孩子長大後「頭皮硬,運氣好」。關於槓子頭火燒發源地在濰坊民間有兩種說法,並且這兩種說法都各自有史料依據。現在真說不準哪家最正宗了,或許兩家殊途同歸,都達到了槓子頭火燒的至高境界。第一種說法:流飯橋槓子頭。槓子頭火燒上印有「流飯橋」三個字。流飯橋是什麼意思?一打聽,原來一直以來流飯橋村的槓子頭火燒最有名,所以會打上「流飯橋」的字樣。流飯橋村,屬於濰坊市濰城區於河街道,在濰坊市西北方向,大於河西岸。流飯橋村,在古代屬於交通重鎮,坐落在膠東去往京城的官道上,交通便利,很多人聚集在此,商業繁榮。當時,周邊很多村民將自家打的火燒挑到流飯橋村賣,由於槓子頭火燒質地硬,容易保存,甚至放置幾個月都不會壞,很多去往京城的人便會買上一袋子,邊走邊吃。也因此,將流飯橋的槓子頭火燒名聲傳了出去。算起來,槓子頭火燒,至少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流飯橋的村碑和《濰城區地名志·流飯橋村》詞條中都有一句話叫做:「槓子頭火燒系當地名產」。尤其是如今流飯橋槓子頭火燒成了市區一道金色的招牌。也有人說:流飯橋並非歷史上槓子頭火燒的生產製作基地。從流飯橋往西二裡,有一個村子,叫做都家村,這個村子有人自製一種鄉火燒,面和得繃硬,用槓子壓在木頭刻的模子裡,用炭火烘烤,剛出來的火燒皮硬且酥,裡面的白面越嚼越香,深受當地人的喜歡。但是因為都家村當時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雖是「好酒」,無奈巷子太深——別人不願到偏遠的地方購買。流飯橋村本就繁華,不但是官道兩邊有較多店鋪,而且又是逢四排九的集市,商旅不絕,所以都家村裡打出來的槓子頭就乾脆抬到流飯橋集上來賣,這樣流飯橋就成了槓子頭火燒的集散地或物流中心。時間久了,到此購買的外地人就誤以為流飯橋是濰坊槓子頭火燒的發源地,實際上是「流飯橋的火燒都家打」。至今上年紀的老人還仍然念叨「流飯橋火燒都家打」這句話。對於食客們來說,不管它產自流飯橋還是都家村,好吃就行,好吃才是硬道理。第二種說法:壽光槓子頭,又叫籤子饃,俗稱小山東鍋餅,是一種起源於壽光市(縣級市)王高地區的傳統麵食。這是一種白面火燒,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都有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裡薄,中間隆起。因為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清代民國時期筵宴廣用此麵食,民國年間,王高村麵食師傅王鳳民曾於濟南府開設飯店製作籤子饃,食客旅人讚不絕口,壽光境內亦有「王高饃饃,衙前餅」的頌語,近代地方戲中濰縣小販亦有「壽光走一走,捎倆槓子頭」的唱詞,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今天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的集市街頭都能買到這種食物,但是今天的槓子頭火燒是改良後符合現代人口味的食品,較之傳統槓子頭火燒質地要軟一些,少了柴火烘烤的香味,含水量也增大了。槓子頭火燒,之所以在火燒界的有主打地位,靠的是它的獨特魅力,靠的是它的特殊製作工藝,似乎製作它的過程也是一種滿足。小時候,我見過母親加工製作過類似槓子頭的火燒。因家裡沒有專門烤制火燒的大爐子,母親就把一個漏水的瓷臉盆剪掉底後套在取暖的碳爐上,然後把擀制好的面火燒均勻的貼在臉盆的內壁周圍,其做法類似於膠東這邊用大鍋糊玉米餅子。那時大人常說吃這種烤制的麵食養胃,對於孩提的我們來說,養不養胃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個零食匱乏的年代,它充當了零食,吃起槓子頭火燒來有種吃「鍋巴」的快樂感。關於槓子火燒的吃法有很多種:涼吃越嚼越香;熱吃也別有風味。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烤魚和槓子頭火燒,豆腐腦和槓子頭火燒……在這個美食變化瘋狂的時代裡,槓子頭用高冷的外表告訴所有人,只有熱情與冷酷才是永恆的正義。然而最講究的吃法是,槓子頭火燒切成塊,掛上雞蛋和麵粉,放入油中炸一下再燴,外軟內硬,這一刻才是它的最終狀態。知兒莫若母。每次探親返回時,母親總是讓我多帶點槓子頭火燒,留著慢慢吃。手掌大、掌心厚的槓子頭火燒承載著家鄉的記憶。它不僅好吃,而且價格便宜,在安丘市(縣級市)西關街有一家店用土爐烤制的槓子頭火燒一個只需要五角錢,而且店家是多買多送,買十個送一個。去年有一次回家,我一下子買了60個,人家又送了6個。幾乎每次探家回來,我都要帶槓子頭火燒。給親戚朋友送點,自己留點,與大家一起分享家鄉的味道。現在做的面火燒,大多都是用機器和面,不再用手工和面,電爐取代了土爐,雖然在配料上精益求精,在工藝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機器和電爐更是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口感就是差了那麼一點。今天槓子頭仍然是一種熱銷的大眾化食品。槓子頭,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內涵,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的精神,即代表山東人、濰坊人的性格——直來直去,性情直爽,敢做敢為,不怕困難等一系列好傳統,人們統稱為「槓子頭」精神。如果你也想體驗一把什麼是「槓子頭」精神,我可以送你幾個嘗一嘗。1.來稿請勿一稿多投,因為騰訊有嚴格的原創保護,後臺會自動過濾,費時編輯後將導致無法推送,勿僥倖、請自尊。
2.嚴禁把發到朋友圈和交流群的稿子私發編輯或郵箱,閱讀量低於100者,將控制後續來稿。
3.來稿內容含作者簡介要300字以上方可加注原創,不加注原創無法添加到個人專輯。
4.本公眾號已經與360個人圖書館同步,360doc個人作品所得打賞全部歸作者本人個人所有。
5.如果出現內容錯行,為手機使用者字號設置問題,與編輯無關。了解更多平臺內幕,敬請點擊下方「溫馨提示」標題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