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腦瘤患者自發性顱內出血的發生率在文獻中從1.4%到10.0%不等。這些出血在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瘤中比在良性腫瘤中更常見。例如,Kondziolka等人報導了264例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肉眼出血發生率為6.9%,在少突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中甚至高達29%,在黑色素瘤轉移患者中高達50%。相比之下,Wakai等人僅在310例腦膜瘤中發現了4例出血(1.3%)。在腫瘤相關出血患者中,由於擴張過程的急性影響,臨床條件和結果惡化。與腦膜瘤等良性腦腫瘤相關的瘤內和腦內出血是罕見的:文獻中僅描述了68例。據我們所知,以前沒有神經放射學檢測和臨床檢查兩期復發性腦膜瘤出血的報告(世界衛生組織I級)。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現任主席、德國漢諾瓦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INI)神經外科教授和血管神經外科主任、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組織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成員巴特朗菲教授在論文中描述了一例罕見的腦膜瘤急性復發性出血的案例。案例詳情如下:
病例報告
病史和檢查:
一名65歲的男子住進了一家地區醫院,他抱怨說頭痛和眩暈持續了24小時,但沒有表現出其他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無慢性病史,不定期服藥。血液檢查顯示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國際標準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正常。對比增強CT掃描顯示,低密度,部分出血與腦膜病變區域的左額上回顯示輕微的同質對比度增強(圖1 a、B)。30小時後出現症狀和6小時後被轉院。在運送過程中,病人突然昏迷,情況穩定。轉移後的CT掃描顯示病灶周圍有大量顱內和腦室內出血(圖1C-F)。症狀的時間進程和神經放射學影像提示罕見的良性腦膜瘤伴有嚴重的二次復發性出血。
圖1所示。(A, B)最初的軸向增強CT掃描顯示,在左側額上回區域有一個圓形、低密度、部分出血的病變,伴硬腦膜附著,有輕微的均勻增強;在第二次出血後,軸位(C, D)和冠狀位(E, F) CT掃描顯示病變周圍有大量顱內和腦室出血。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在緊急手術中,完全切除了軸外實性腫瘤和周圍的大量腦出血,並在左側腦室放置了引流管。
術後情況:
術後轉入重症監護室,右側(M1/5)出現嚴重的咯血、運動失語症和吞咽障礙。術後第25天,患者被轉到神經康複診所。此時,他仍有吞咽障礙,但右側的出血症狀有所改善(M3/5)。出院前將腦室外引流管順利移出,未發現腦積水的跡象。術後3個月隨訪檢查,患者右側血腫改善(M4+/5),無其他神經功能缺損。MRI顯示腦膜瘤完全切除,無出血跡象。
術後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
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移行性腦膜瘤(WHO I級)未浸潤腦實質,但有急性和殘留出血成分。未發現符合異型性標準的病理血管、梗死、壞死或形態學徵象。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有大量紅細胞的急性出血的區域,以及小區域有血黃素沉積和早期吸收過程,提示以前發生過這種良性腦膜瘤的微出血。
案例討論:
與腦膜瘤相關的出血很少見,大多數報告與硬膜下出血有關。迄今為止,只有68例腦膜瘤合併腦出血的病例在文獻中被描述。在一些出版物中,討論了意外腦膜瘤相關腫瘤出血的可能機制,但沒有一個被充分證實。雖然已經描述了一些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個體因素(如年齡小於30歲或大於70歲、抗凝治療患者)和腫瘤相關因素(腫瘤梗死或纖維增生、非典型性或間變性腦膜瘤),但最終的病因仍不清楚。在這裡描述的病人,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除了局灶性纖維腫瘤成分外,移行性腦膜瘤沒有上述危險因素。組織學不符合異型性標準,未見病理血管、壞死或梗死。患者的年齡和缺乏任何常規藥物治療與以往對這類出血的任何解釋都不相符。有趣的是,組織學檢查發現了急性出血和血黃素沉積的跡象,提示在患者的臨床表現之前至少有一次輕微出血的病史。移行性腦膜瘤的出血風險估計約為0.3%。先前的研究包括腦室腦膜瘤,腦室腦膜瘤表現出較高的出血傾向,這表明出血風險更低可能與本文所述的腫瘤類型有關。與目前的患者相比,凸出型腦膜瘤出血風險最低,通常表現為硬膜下血腫。
德國巴特朗菲教授案例總結:
該患者是一個快速,危及生命的腦膜瘤惡化的案例,由於兩個階段的復發性出血,並伴有顱內腦膜瘤。腦膜瘤(世衛組織I級)的復發性出血以前未見報導。在腦膜瘤相關出血患者中,由於擴張過程的急性影響,患者的臨床情況通常會惡化。即使是輕微出血的良性腦膜瘤,也建議早期手術切除腫瘤,因為本報告顯示反覆出血會使患者的臨床情況惡化。如果有任何持續的、或更晚期的、有腫塊效應的出血的跡象,手術幹預是必要的。
文章轉載自: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