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科技CEO黃允松:重新發明輪子 未來的應用都將是雲原生架構

2020-12-2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青雲科技CEO黃允松:重新發明輪子,未來的應用都將是雲原生架構

  「未來的軟體一定是長在雲上的,要在應用軟體的基礎架構領域重新發明輪子。自從有計算機以來的所有應用,都有必要用雲原生架構全部從零開始再做一遍。」

  在藍馳創投近日舉行的2020年度LP大會上,青雲QingCloud創始人、CEO黃允松進行了《雲原生、容器、Kubernetes和青雲》的主題分享,以下為部分內容的節選。

  擁抱雲計算的挑戰

  眾所周知,雲計算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在雲計算的下半場,資源層已經雲化,而應用層的雲化才剛剛開始。

  對於上層應用的廠商來說,擁抱雲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雲平臺,而是應用遷移上雲。具體有多困難?

  從時間上來說,要先計劃周全,儘量不幹擾到日常業務的開展;員工要培訓,怎麼遷移要諮詢,遷移工具要調試和使用,跟遷移工具的提供商要磨合,要開會;遷移後還有漫長的運維和優化。整個流程走下來,可能還沒遷移完,公司先給攪黃了。

  再說財務成本。第三方遷移工具,CloudEndure、Racemi 、Zerto 、AppZero、Attunity哪個都不便宜;幾千個工作小時的內外部遷移工作量,對應的都是工資開支。根據AWS的數據,每個伺服器的平均遷移成本超過1200美元。

  為什麼會有上述困難?因為傳統應用不是為雲計算而開發的,導致遷移成本較高;就算遷移上雲了,如果只是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的方式遷移,無法發揮雲計算的彈性、高容錯和高並發處理等優點。

  重新發明輪子

  未來的軟體將生長於雲上

  怎樣才能降低成本,真正擁抱雲計算?

  用雲原生的方式把所有應用程式重寫一遍,讓開發的軟體和雲天然集成在一起,發揮出雲的最大價值。

  程式設計師都知道一句名言:不要重新發明輪子。但當新老技術交替時,這句話就不適用了,技術更迭的歷史就是不斷重新發明輪子。

  從1992年到現在的將近30年裡,在應用程式基礎架構領域佔統治地位的是J2EE,也就是JAVA,我們是不是用JAVA把之前的C、C++、PHP、Fortune、Pascal、ObjC等等語言寫的應用程式重新都寫了一遍?這個過程中產生、造就了很多偉大的公司。

  在雲計算的時代,歷史將再次重複,所有應用程式也將用雲原生方式重寫一遍。

  有什麼價值?兩個月前,美國一家叫SnowFlake的公司上市了,現在的市值超過700億美金,讓巴菲特54年以來第一次參與打新。這家公司的業務就只是做數據倉庫,但為什麼它這麼值錢?因為它是雲原生的。

  雲原生定義了一條能夠讓應用最大程度利用雲的能力、發揮雲價值的最佳路徑。可以非常堅定地講,未來所有的應用都會長在雲上。應用軟體不會在運行在PC機上,不會運行在你的手機上,也不會運營在數據中心的伺服器上,全部都會在雲上。

  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

  雲原生讓雲的價值回歸到業務本身

  雲原生是一個泛化的概念,這些應用可以是一個網站,也可以是一個龐大的電商,也可以是任意的計算任務、函數等,目標都是為了支撐業務部門。

  雲原生擁抱的是開發人員,幫助的是業務部門,是企業技術中臺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組成部分,帶來由下至上的創新,組織架構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從「傳統型組織」到「敏捷型組織」的轉變。

  敏捷型組織不再有職能部門,只有業務部門,每個業務部門背後有很多服務單元,組織的技術架構變成業務導向的微服務架構。配合DevOps等流程和工具,企業可以擺脫開發和運維的束縛,把精力全部關注在業務上。

  業務本身才是雲計算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而不是做虛擬機和伺服器。

  資源層不再重要

  多雲戰略已經成為趨勢

  從雲原生應用視角來看,資源層是無所謂的,從哪裡來都可以,不過是性價比的較量。這裡的「雲」可以是公有雲,可以是私有雲,可以是混合雲,可以是中間件,可以是手機,可以是邊緣計算,可以是以上任何東西的混合體和排列組合。

  所以前面我說,業務本身才是雲計算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雲產品或服務廠商不應該以虛擬機和伺服器生意作為生命線。

  從亞馬遜的財報可以看出,AWS的EC2是賣虛擬機的,是資源層的生意,已經連續5個季度增速創新低。而隔壁開源了Kubernetes的谷歌,財報雖然沒有亞馬遜好,但股價卻上去了。

  再看幾個多雲、混合雲趨勢的代表案例:

  在2017年11月的AWS年度大會上,寶馬汽車的老闆去AWS站臺,說我們寶馬汽車要全面上亞馬遜的公有雲,2019年11月,寶馬汽車全部下來了。

  ZOOM還是創業公司的時候就只在一朵雲上面,今年疫情期間業務量大增,按理說對於ZOOM這樣的SaaS公司來說,在一朵雲上擴容是最方便、效率最高的。但是,ZOOM選擇了花費更多錢,耗費更多時間,在多朵雲上擴容。

  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從AWS公有雲上搬下來,轉變成混合雲,90%在自己的私有雲,只有10%留在AWS的公有雲上。

  具體的細節不便於公開討論,但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基於合規、議價權、數據安全、削減成本等多重考慮,企業多雲戰略已成為趨勢。

  但為什麼很多創業者認為,身邊的企業都在用公有雲呢?因為創業公司都是年輕人居多,年輕人一般沒有吃過虧,企業初創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那麼遠的事情。但大型企業不會這樣,鼓勵大家去交流看看。

  容器、Kubernetes和生態

  才是雲原生的重要組件和工具

  那什麼才重要呢?先了解下這幾個概念:

  容器,也就是Docker,類似Java.Java帶來了跨系統統一的程式語言,產生了一個數百億美元的軟體市場。Docker帶來了跨系統的應用交付標準化,為全新概念的混合雲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Docker不僅是一朵雲上的「絲般順滑」,也包括從雲到雲的。

  Kubernetes,Google開源的容器編排引擎,承上啟下,對上提供基礎設施能力(計算、存儲、網絡等)接入的標準接口,對下提供應用服務的格式化數據抽象,讓Kubernetes能夠作為一個能力中介層,以一個標準化的方式把基礎設施能力接入到雲原生環境中。

  Docker和Kubernetes是整個體系的基石。對企業來講,雲原生+Docker=降低成本;雲原生+Kubernetes=增加擴展性和可靠性。

  此外,生態也很重要。基於雲原生的開放生態才能降低廠商鎖定。

  容器和開源生態:兵家必爭之地

  2019-2020雲原生實踐調研報告顯示,目前8.2%的企業使用了超過5000個容器,大部分參與調研企業使用容器的數量在500以下(61.2%),500-1000個容器的比例為21.4%,1000-5000個容器為9.2%。

  21.7%的受訪者中將雲原生技術(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務)已用於核心業務生產,30.6%用於邊緣性業務,20.1%用於測試階段,16.3%尚處於評估階段,11.3%還沒有採用這些前沿的技術。

  市場在向未來的方向發展,但競爭也一樣激烈。

  目前在Kubernetes生態中,受關注度較高的幾個主流發行版,包括SUSE收購的Rancher,IBM收購的紅帽OpenShift,以及青雲QingCloud的KubeSphere。目前青雲是獨立第三方,也是完全自主研發的,最大的外部股東只是財務投資者藍馳創投。

  我們開發完KubeSphere後,將它開源並捐贈給了雲原生基金會。我們相信,開發廠商未來一定是全球戰爭,沒有國家之爭,不存在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標準,只會有一個標準。所以生態的佔領會特別重要,開源是前提。

  雲原生推動雲計算成為Cloud 2.0

  青雲QingCloud最新發布的混合容器雲kubeSphere 3.0提供多集群多雲混合部署,企業的應用可以無障礙地橫跨多雲,在資源層適配了所有主流品牌的公有雲,以及OpenShift、Rancher等容器平臺。在應用層,青雲已經在構建自己的生態,眾多行業領先企業已經基於KubeSphere構建下一代雲基礎設施。

  助青雲QingCloud的kubeSphere 3.0,企業可以更高密度地部署應用,提升應用的可靠性和伸縮性;可以標準化IT基礎架構,降低硬體投入,擺脫硬體廠商的束縛,不再需要機房,不再需要運維,真正實現代碼即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as Code)。

  雲原生將帶來類似安卓所帶來的爆發式增長。為雲原生應用構建的雲上應用商店或者雲上應用分發系統,將帶來遠超之前雲廠商應用商店的分發效率。感謝市場和資本的支持,也希望開發者們能關注加入青雲QingCloud的生態,一起為Cloud 2.0的建設升級貢獻力量。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砍柴網)

(責任編輯:DF358)

相關焦點

  • ...新基建」 青雲QingCloud CEO 黃允松獲選 2020 ICT 傑出人物
    會上,黃允松發表了《以雲鑄造社會發展新基石》主題演講,分析了與雲計算與雲原生帶來的新變化,分享了青雲QingCloud 對數位化社會的思考與實踐。  中國雲計算產業架構者 獲獎實至名歸  青雲QingCloud CEO 黃允松,將主要精力都貢獻給了開源世界,是中國雲計算領域最早的實踐者之一,曾先後投身 Eclipse、Hadoop 及 Linux 的開發,在 IBM 實驗室工作九年,主導雲計算項目 SmartCloud。
  • 2020 ICT 企業家大會:青雲科技黃允松獲選年度傑出人物
    會上,黃允松發表了《以雲鑄造社會發展新基石》主題演講,分析了與雲計算與雲原生帶來的新變化,分享了青雲QingCloud對數位化社會的思考與實踐。中國雲計算產業架構者 獲獎實至名歸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將主要精力都貢獻給了開源世界,是中國雲計算領域最早的實踐者之一,曾先後投身Eclipse、Hadoop及Linux的開發,在IBM實驗室工作九年,主導雲計算項目SmartCloud。除了精通架構設計與研發外,他的戰略眼光和行業洞察力也給業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雲原生浪潮洶湧而至 青雲科技KubeSphere承託企業雲原生落地
    如今,混合雲和雲原生的浪潮正在洶湧而至,在大量異構IT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所有企業都在渴望一致且簡潔的體驗。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自主研發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裡乘風破浪。
  • 青雲QingCloud容器平臺源負載均衡器Porter 進入CNCF雲原生全景圖
    截止目前,KubeSphere 的 Installer 累計超1 萬用戶下載使用,很多社區用戶已經將 KubeSphere 在生產環境中應用。2019年4 月,KubeSphere成為CNCF 會員,並於同年8月成為Kubernetes 認證服務提供商(Kubernetes Certified Service Provider, KCSP)。
  • 聚焦業務應用 KubeSphere幫助企業一步跨入雲原生
    以軟體架構為例,最早開始是單體應用,所有的業務都在一個應用包裡,把所有代碼打包在一起;其次是分層架構,3Tier、MVC(前端、後端、中間控制器);後來IBM主導開發了SOA架構,有個解耦方式,但還是面向集中式業務;現在更多的面向微服務架構,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做到了生產業務微服務化,比如電商系統,通過將很多業務模塊解耦,比如購物車拆分成一個獨立的服務,便可以獨立進行版本迭代和升級上線,實現與電商系統其他平臺的完全解耦
  • 青雲QingCloud:重劍無鋒 大巧不工
    在Cloud Insight Conference(CIC)2019雲計算峰會上,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表示,公司經過7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擁有具備了廣義雲計算能力的全維雲平臺,並成為數字世界的基石;未來青雲QingCloud將以統一架構和高度解耦實現全場景的自由計算,所謂自由,就是它既可「分」,又可「合」。
  • 青雲科技與中信網絡、應通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擁抱新基建浪潮
    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中信網絡總經理張輝、應通科技副董事長兼聯席CEO焦剛等領導出席了籤約儀式。隨著新基建及5G的浪潮來襲,基礎電信運營商再一次站在了風浪的前端。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基礎電信運營商充分感受到了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性。
  • 阿里雲重磅發布《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涵蓋多項雲原生內容
    港股研究社7月22日消息,據36氪報導,由阿里雲20+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據官方介紹,本書涵蓋了雲原生架構的產生緣由、阿里雲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目前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阿里巴巴的雲原生架構設計、雲原生架構的實踐案例、雲原生架構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在報告撰寫過程中,基於阿里巴巴的技術基因,以技術為原點,結合深度應用場景分析,通過「技術解讀 + 案例解析」的形式,讓大家能更為全面而深度地了解雲原生架構規劃設計與技術應用落地。
  • 如何構建面向雲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雲KubeSphere3.0給出答案!
    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告訴記者,混合多雲的話題其實業界早有討論,但是以前混合雲是面向資源,而現在是應用為主導。因為混合雲需求來源於業務,尤其是應用上的訴求,所以雲原生應用成為了必然。混合雲使企業在基礎架構的敏捷性和可靠性、經濟性和安全性之間得到平衡。
  • 容器混合雲時代已來,青雲QingCloud的差異化競爭力在哪?
    根據IDC在2019年底發布的報告,未來五年容器基礎架構軟體市場將以56.1%的複合增長率呈爆發式增長。2020年6月30日,青雲QingCloud發布容器混合雲管理平臺KubeSphere 3.0。未來,容器的發展將走向何方?近日,「智能進化論」採訪了青雲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與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於爽。
  • 青雲QingCloud與中信網絡、應通科技達成戰略合作 雲網邊端一體化...
    北京,2020年7月22日——  混合雲先行者與領導者青雲QingCloud日前宣布,與基礎電信運營商——中信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網絡)、北京應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應通科技)達成戰略合作,各方將以全面推動「新基建之雲網邊端一體化能力」為主要方向,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雙方技術研發、市場拓展、解決方案及項目突破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擁抱新基建浪潮
  • 雲原生大熱 KubeSphere容器平臺助推落地應用
    根據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定義,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雲原生的優勢在於可以很好地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
  • Mobvista匯量科技首席架構師蔡超:如何避開「雲原生」落地陷阱?
    (原標題:Mobvista匯量科技首席架構師蔡超:如何避開「雲原生」落地陷阱?)
  • 青雲科技上市背後:雲計算硬仗難打,何時完成盈利?
    但黃允松、甘泉、林源這三位年輕人,因曾在IBM工作而認識(值得一提的是,IBM於本月早前宣布將分拆為兩家公司,其中IBM自身選擇將更專注發展混合雲與AI業務),並都擁有與雲計算直接有關或高度相關的工作經驗,竟也就一拍即合地共同成立了青雲科技的前身——北京優帆科技有限公司,未曾料想在這之後雲計算市場將會玩家叢生、巨頭林立。
  • 商業創新必選架構雲原生的進擊之路
    後來有了SOA面向服務架構,也是分布式架構的一種落地方法,將應用的不同服務進行拆分,各個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協議進行調用,而這就需要企業服務總線ESB.ESB將消息進行轉化、解釋以及路由等,讓不同服務互聯互通。雖然ESB可以解決公用邏輯的問題,但是ESB是中心化的,服務框架的擴展能力有限,服務調用方式也會帶來業務的影響和擴展成本。
  • 堅持開源、開放 青雲科技KubeSphere容器平臺海內外並駕齊驅
    如今,混合雲和雲原生的浪潮正在洶湧而至,在大量異構IT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所有企業都在渴望一致且簡潔的體驗。在應用交付層面,企業不僅關注容器的能力,同樣也關注從底層平臺到上層應用的整體體驗。在底層擁有健壯混合雲平臺的青雲QingCloud,自主研發的容器平臺KubeSphere,將更好地承託企業用戶在混合雲的世界裡乘風破浪。
  • 一步跨入雲原生 KubeSphere如何做到開箱即用
    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於爽談到,「軟體不再像以前通過傳統的二進位文件構建,更多的圍繞雲原生的技術標準一定是容器化的。無論是物理機、虛擬機、雲平臺,軟體可以通過容器在不同的基礎設施裡運行。未來,雲原生一定是企業應用最核心的架構。」
  • 業界首發|雲原生領域首本架構白皮書重磅發布
    來源 | 《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今日,由阿里雲 20+ 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作為業界第一本全方位構建雲原生架構規劃與實踐全景圖的白皮書,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完整展示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 構建雲原生架構版圖:安信證券服務化平臺實踐
    作者 | 段蘇隆 周巍 沙烈寶 李銀鷹 本文描述了安信證券服務化平臺實踐之路,包括對微服務、容器和雲原生等技術的理解、業務系統研發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服務化平臺路線規劃、解決方案和實踐案例,最後展望平臺的未來發展方向。希望能夠將實踐內容和思考與讀者呈現,共同探索這一領域的演進方向。
  • 華為雲原生精英沙龍圓滿落幕,行業翹楚論道雲原生
    會上華為雲原生產品總監汪洋發表了主題為《華為雲原生2.0,從資源為中心邁向以應用為中心》的重要分享,與合作夥伴們一同共話雲原生生態建設與發展大計。現場針對如何重新定義雲原生基礎實施,如何賦能泛在應用以及實現企業IT架構升級指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