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vista匯量科技首席架構師蔡超:如何避開「雲原生」落地陷阱?

2020-12-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Mobvista匯量科技首席架構師蔡超:如何避開「雲原生」落地陷阱?)

雲原生概念在近兩年十分火爆,多個網際網路一線大廠爭相落地 K8s 、微服務、Service Mesh 等技術,湧現出一大批值得參考的優秀實踐案例。但在落地雲原生的道路上,其實暗藏著諸多陷阱與障礙。如何識別發現並規避這些難與坑?InfoQ 記者近日採訪了 Mobvista 技術 VP 兼首席架構師蔡超老師,他也是 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北京站)2020 「雲原生技術應用」專題的出品人。

 

雲計算平臺帶來了 IT 基礎設施巨大變革,而每一次 IT 基礎設施的變革都會促使開發人員去思考能夠充分發揮新平臺優勢的軟體設計和開發方法。「雲原生」就是一種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雲計算模式的優點來構建和運行應用的方法。

 

自 2013 年雲原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來,其範圍不斷擴大,內容不斷充實,雲原生的理念正影響著我們設計、實現、部署和運維應用的方式。

 

目前,微服務及容器化技術已在雲端成為標配。Service Mesh 技術也日趨成熟,並在不同領域的大規模系統中得到了實踐,DevOps 的文化也伴隨著相關雲原生技術發展得以落地,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實踐推動了 Kubernetes operator 應用的爆發。另一方面,開發人員在擁抱容器和雲原生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安全性、複雜性和監控等方面的挑戰。根據康威定律,開發團隊的構成也正發生著與雲原生相應的變革,Amazon 的 two pizza team 組織結構已為更多的組織所採用。可以說,雲原生不僅改變了技術,也改變了文化。

 

對傳統開發團隊來說,無論是構建新的雲原生系統,還是將遺留系統遷移到雲原生都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而在落地雲原生的道路上,還有著大大小小的陷阱,它們是什麼?如何規避?帶著對諸多疑問,我們採訪了 Mobvista 技術 VP 兼首席架構師蔡超,他是雲原生技術應用落地的親歷者,多屆 QCon 人氣演講嘉賓,也是 QCon 北京 2020「雲原生技術應用」專題的出品人。

 

(Mobvista 技術 VP 兼首席架構師蔡超)

 

InfoQ:您是怎麼接觸到雲原生的?在您看來,雲原生是什麼?

 

蔡超:在加入 Mobvista 之前,我在 Amazon 工作了七年。Amazon 可以說是雲計算平臺的先驅,同時也是很多雲原生相關理念的早期實踐者,例如:微服務,DevOps 等。實際上,這些理念在 Amazon 甚至誕生在雲計算之前。

 

簡單來說,」雲原生「是一種充分利用雲計算模式的優點來構建和運行應用的理念和方法。

 

InfoQ:雲原生有哪些關鍵技術?它們分別有什麼價值?

 

蔡超:其實,談到雲原生的關鍵技術,我們可以從雲原生技術的定義入手。2018 年 CNCF 對於雲原生技術的定義如下:「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 API。這些技術能夠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和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結合可靠的自動化手段,雲原生技術使工程師能夠輕鬆地對系統作出頻繁和可預測的重大變更。」

 

(英文原文:Cloud native technologies empower organizations to build and run scalable applications in modern, dynamic environments such as public, private, and hybrid clouds. Containers, service meshes, microservices, immutable infrastructure, and declarative APIs exemplify this approach.These techniques enable loosely coupled systems that are resilient, manageable, and observable. Combined with robust automation, they allow engineers to make high-impact changes frequently and predictably with minimal toil.——from CNCF)

 

其中提及的主要技術包括了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設施和聲明式 API。其實,一一說明每一項技術的價值需要巨大的篇幅,這裡就不展開了,我認為這些雲原生相關技術——

1、使得大規模系統(涉及大量開發人員,大量基礎設施)可以持續快速發布。

2、有效利用雲計算基礎設施的特點,讓服務可以按需快速伸縮。

3、提高系統的彈性,從而獲得高的可用性。

 

同時,這些技術也使得 DevOps 等能夠更容易的落地。

 

InfoQ:對很多技術來說,概念普及並不難,難的是落地,那麼雲原生的落地面臨著哪些難點?

 

蔡超:目前,根據我個人的實踐,從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三個難點:

 

遺留系統的遷移,目前大量的企業仍然採用傳統 IDC 做為基礎設施,為了充分發揮雲平臺的優勢系統往往需要進行重構,如:微服務化,整合雲端後臺服務。對大規模系統而言,遷移不可能一步完成,整個遷移過程會較為漫長,在過程中系統是處在一種混合狀態,如:既有運行在容器中的微服務,也有在容器外運行的,甚至是運行在傳統非雲基礎設施上的服務。所以,這種混合狀態會對開發和維護提出更高的挑戰,新遷移系統和遺留系統的互通,分布的遷移過程都要通過精心的設計。

 

數據遷移和安全存儲,我們需要考慮到數據如何遷入雲平臺,或仍需本地存儲,並且如何保證數據在公有雲存儲和訪問的安全性,本地存儲時還需考慮數據傳輸的成本及傳輸的安全性。

 

開發人員的思想轉變,目前大多數的架構都是成長與雲時代之前,學習的經典架構模式知識也都來自於那個舊時代。對於開發人員,雲原生的技術及理念都需要在實踐中逐漸學習,傳統基礎設施及開發流程會成為引入新技術及理念的很大阻力,在遷移過程中開發人員處於新舊並存混合環境中。

 

InfoQ:您認為,企業為什麼需要雲原生?對於沒有採用雲技術的企業,是否也有可以借鑑的思路?

 

蔡超:因為雲計算平臺所具有的按需伸縮,服務化基礎設施等特性,有效的幫助企業實現快速創新,雲平臺已經日益成為企業的基礎設施的首選。「雲原生」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用雲計算平臺的優點來構建和運行應用的技術和方法。所以,對于越來越多的上雲的企業來說,要想充分發揮雲計算的優勢,就要採用雲原生相關的技術和理念,而不僅僅是將傳統應用直接複製到雲端。

 

實際上甚至對於那些還沒有採用雲技術的企業,雲原生都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如:微服務,不變基礎設施等理念都不僅僅適用於雲平臺,對於構建和運行在傳統基礎設施的企業應用也有很大的益處。

 

InfoQ:您怎麼看待「雲原生架構」這個詞?

 

蔡超:沒有所謂的雲原生架構,雲原生在我看來是一系列技術及理念,讓開發人員更好的利用雲計算構建企業應用。微服務是雲原生技術 / 理念的一部分。

 

IT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的變遷總是會推動架構演進,使得架構能夠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特點。例如,在 大型機時代,架構就是與之匹配的單體架構,隨著 PC 及區域網時代的到來,客戶伺服器架構成為主流,那麼 Internet 的發展則推動了 WEB Service 架構的發展,也帶動 SOA/EDI 等基於 WEB Service/SOAP 的架構思想。現今,伴隨網際網路應用的規模日益龐大及雲計算平臺的廣泛應用,能夠適應大規模系統快速演化及發揮雲計算優勢的微服務架構日益流行。

 

InfoQ:落地雲原生過程中,有沒有哪些坑需要警惕?

 

蔡超:最常見的「坑」就是:直接將本地應用遷移到雲端,不僅導致系統架構無法有效利用雲的「Scale on Demand」等特性,通常還會造成成本的浪費。

 

「雲原生」的實踐僅僅停留在系統構建層面,而組織結構和團隊文化並不適合雲原生。猶如康威定理指出的,組織機構要適合與系統架構,開發團隊的組織結構也要隨著系統架構的遷移進行重構,如:適合微服務架構及 DevOps 的跨功能小團隊。

 

InfoQ:雲原生是大勢所趨嗎?2020 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內容?

 

蔡超:隨著雲計算平臺的日益廣泛應用,雲原生則是幫助人們更有效的利用雲平臺,所以,當雲計算成為趨勢時,「雲原生」必然是大勢所趨。我認為 2020 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1、混合雲實踐,各大雲商都推出了混合雲(Hybrid Cloud)相關的支持方案(Microsoft Azure Stack, Amazon Outposts 等),以及 Kubernetes 可以在混合雲環境下應用。

2、Service Mesh 在大規模系統中的實際應用,ServiceMesh 方案已經成熟,尤其在性能方面有很大提升。

3、邊緣計算(The Edge),邊緣設備也將成為雲端應用的重要部分,包括 Kubernetes 也開始支持邊緣計算場景,典型的有 Ranch 的 K3s。

4、SRE以及隨之興起的 Kubernetes Operator Pattern 相關技術。

5、FaaS (Function as A Service)作為 Serverless 架構的核心,各大雲商都沒有缺席,並且與之相關的 OpenSource 項目也日益湧現,如:OpenFaaS 等。

 

採訪嘉賓

 

蔡超,Mobvista 技術 VP 兼首席架構師。擁有超過 15 年的軟體開發經驗,其中 9 年任世界級 IT 公司軟體架構師 / 首席軟體架構師。2017 年加入 Mobvista,任公司技術副總裁及首席架構師,領導公司的數字移動營銷平臺的開發,該平臺完全建立於雲計算技術之上,每天處理來自全球不同 region 的超過 600 億次的請求。

 

在加入 Mobvista 之前,曾任亞馬遜全球直運平臺首席架構師,亞馬遜(中國)首席架構師,曾領導了亞馬遜的全球直運平臺的開發,並領導中國團隊通過 AI 及雲計算技術為中國客戶打造更好的本地體驗;曾任 HP(中國)行動裝置管理系統首席軟體架構師,該系統曾是全球最大的無線設備管理系統(OMA DM)(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曾任北京天融信網絡安全技術公司,首席軟體架構師,領導開發的網絡安全管理系統(TopAnalyzer)至今仍被政府重要部門及軍隊廣為採用,該系統也曾成功應用於 2008 北京奧運,2010 上海世博等重要事件的網絡安全防護。

 

由蔡超老師擔任出品人的「雲原生技術應用」專題主要聚焦於雲原生的實踐,實踐者們將分享他們在雲原生演化過程中收穫的經驗與教訓, 幫助更多的團隊少走彎路,成功實踐雲原生。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付曉萌_NB7161

相關焦點

  • 打破轉型陣痛,匯量科技加碼雲原生
    今年疫情促進更多企業雲轉型,在這過程中,企業如何探索有效釋放雲價值方案,或如何更好地幫助企業使用雲能力,成立 7 年、被稱為「全球新經濟智能移動廣告第一股」的匯量科技(Mobvista)交出自己的答卷。近日,匯量科技宣布將彈性雲計算團隊及工程運維團隊合併為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下文簡稱:雲事業部),成為與公司廣告技術事業部並列的第二大事業部,正式布局雲計算。
  • 瞄準雲計算服務市場,匯量科技宣布成立雲事業部
    近日,記者了解到,匯量科技(Mobvista)已於11月30日發布公告,將彈性雲計算團隊及工程運維團隊合併為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簡稱:雲事業部),成為與公司廣告技術事業部並列的第二大事業部。雲事業部由技術副總裁及首席工程架構師蔡超總負責,並直接向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曹曉歡匯報。
  • 匯量科技宣布成立雲事業部,助力企業優化用雲成本
    近日,記者了解到,匯量科技(Mobvista)已於11月30日發布公告,將彈性雲計算團隊及工程運維團隊合併為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簡稱:雲事業部),成為與公司廣告技術事業部並列的第二大事業部。雲事業部由技術副總裁及首席工程架構師蔡超總負責,並直接向聯合創始人及總裁曹曉歡匯報。
  • 匯量科技蔡超:提高雲使用率是雲計算市場的下一個增長點
    近日,匯量科技成立了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簡稱:雲事業部),並進行了相關業務升級,網易科技專訪了匯量科技技技術副總裁及首席工程架構師蔡超,就目前行業現狀以及匯量科技相關業務轉型進行深入解讀。雲成本節省「技術外溢」,匯量成立雲事業部2017年,匯量科技移動廣告業務增長,龐大的業務要求更多伺服器算力進行承載以及昂貴的計算集群進行支撐,業務的發展倒逼匯量科技開始思考如何高效使用雲計算資源。
  • 從移動廣告業務「長出」的新增長點,匯量科技進軍雲服務
    今年疫情促進更多企業雲轉型,在這過程中,企業如何探索有效釋放雲價值方案,或如何更好地幫助企業使用雲能力,成立7 年、被稱為「全球新經濟智能移動廣告第一股」的匯量科技(Mobvista)交出自己的答卷:近日,匯量科技宣布將彈性雲計算團隊及工程運維團隊合併為雲計算及基礎架構業務中心(下文簡稱:雲事業部),成為與公司廣告技術事業部並列的第二大事業部,正式布局雲計算。
  • 匯量科技陳緒出席AWS re:Invent,分享如何基於AWS構建一站式機器...
    匯量科技資深算法架構師陳緒應邀出席大會,與AWS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區域經理張孝峰展開深度對話,分享了匯量科技是如何基於AWS構建一站式機器學習平臺MindAlpha來滿足日均千億次預測並推動業務飛速發展的。即日起至12月18日,用戶均可通過AWS re:Invent 活動官方頁面觀看該分享內容。
  • 阿里雲重磅發布《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涵蓋多項雲原生內容
    港股研究社7月22日消息,據36氪報導,由阿里雲20+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據官方介紹,本書涵蓋了雲原生架構的產生緣由、阿里雲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目前行業領先的雲原生技術、阿里巴巴的雲原生架構設計、雲原生架構的實踐案例、雲原生架構未來發展趨勢等內容。在報告撰寫過程中,基於阿里巴巴的技術基因,以技術為原點,結合深度應用場景分析,通過「技術解讀 + 案例解析」的形式,讓大家能更為全面而深度地了解雲原生架構規劃設計與技術應用落地。
  • 300位技術管理者見證,雲效發布雲原生DevOps落地5部曲
    ,並發布了雲原生DevOps落地5部曲。 阿里云云效高級解決方案架構師張裕 "雲原生DevOps就是要充分利用雲原生基礎設施,基於微服務/無服務架構體系和開源標準,語言和框架無關,
  • All in 雲時代 雲原生如何影響企業IT化進程
    Gartner報告指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目前雲原生技術在中國發展到了什麼階段?被稱作「雲時代Linux」的Kubernetes又是如何影響企業的IT化進程?7月17日,阿里雲、新浪微博、西門子等企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接受了包括時代財經在內媒體的採訪,試圖給上述問題一個階段性答案。
  • 華為雲原生精英沙龍圓滿落幕,行業翹楚論道雲原生
    後疫情時代,「雲上生活」,「永遠在線」成為新常態,企業數位化轉型和智能升級進一步加速,技術創新將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如何快速創新成為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業務雲化轉型成為了企業創新的牛耳,雲原生成為了當下技術圈的寵兒, 「雲原生Cloud Native」高速發展已成為業界共識。那麼雲原生的技術創新有哪些?相關的產業生態熱點話題如何理解?
  • 做一名「擰螺絲」的架構師
    作為數據從業者,我們在年復一年的做著模型的重構,思考著數據的治理,為的不僅僅是把戰略落地,而更多的是為了處理好數據業務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做數據治理的常常感嘆落地實施的難,因為「策略落地」,不僅需要架構師來規劃,也需要一大批有「架構師」思維的工程師來實現。做好每一張表的設計與規劃,用架構師的思維去考慮,積累起來,才能打贏這場最艱難的仗。
  • 構築雲原生安全技術底座 \| 綠盟科技發布《雲原生安全技術報告》
    鑑於此,綠盟科技發布《雲原生安全技術報告》,本報告較為全面地分析了雲原生落地所面臨的安全風險和威脅,進而提出了雲原生的防護思路和安全體系。  本報告核心內容如下  1.安全問題成為影響雲原生落地的重要因素  隨著雲原生越來越多的落地應用,其相關的安全風險與威脅也不斷的顯現出來。
  • 雲原生生態大會Day2,網易數帆Service Mesh與百勝中國中臺架構實踐
    、頭部用戶的雲原生戰略與實踐,剖析雲原生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幫助雲原生技術使用者和愛好者加深對技術的理解,同時推進雲原生與企業IT的融合。在大會的第二天,網易數帆輕舟事業部微服務平臺負責人馮常健、網易數帆輕舟事業部資深解決方案架構師王必成與百勝中國系統架構師申海龍,分別介紹了網易數帆和百勝中國雲原生相關的技術實踐與經驗心得。
  • 商業創新必選架構雲原生的進擊之路
    後來有了SOA面向服務架構,也是分布式架構的一種落地方法,將應用的不同服務進行拆分,各個服務之間定義良好的接口和協議進行調用,而這就需要企業服務總線ESB.ESB將消息進行轉化、解釋以及路由等,讓不同服務互聯互通。雖然ESB可以解決公用邏輯的問題,但是ESB是中心化的,服務框架的擴展能力有限,服務調用方式也會帶來業務的影響和擴展成本。
  • 共話實戰 深剖企業那些年為何如此青睞雲原生
    以容器、微服務及動態編排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不僅天然適合解決傳統應用升級緩慢、架構臃腫、不能快速迭代等問題,還逐漸成為賦能企業業務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正是看到雲原生技術的這些優勢,大多數企業最終選擇以雲原生化的方式完成核心系統上雲。對於企業而言,雲原生是實現數位化創新的捷徑。時至今日,雖然關於雲原生的定義仍說法不一,但云原生卻已大規模落地全行業。
  • OPEN AI LAB首席架構師王海濤將系統...
    OPEN AI LAB首席架構師王海濤將系統講解Tengine的應用 2020-04-02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構建雲原生架構版圖:安信證券服務化平臺實踐
    雲原生架構演進 微服務架構 近年來微服務架構在幫助公司實現業務敏捷、IT 敏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院開源生態白皮書(2020 年)[2] 顯示,我國超過六成企業已經應用或正在測試微服務框架。
  • 業界首發|雲原生領域首本架構白皮書重磅發布
    來源 | 《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今日,由阿里雲 20+ 位雲原生技術專家共同編撰的《雲原生架構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作為業界第一本全方位構建雲原生架構規劃與實踐全景圖的白皮書,本書在詳細闡述雲原生架構定義的同時,完整展示雲原生架構應用所需的演進路徑與設計規則,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雲原生架構,助力企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 青雲科技CEO黃允松:重新發明輪子 未來的應用都將是雲原生架構
    原標題:青雲科技CEO黃允松:重新發明輪子,未來的應用都將是雲原生架構   「未來的軟體一定是長在雲上的,要在應用軟體的基礎架構領域重新發明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