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老人寫書記錄紅軍強渡大渡河
宋元勳聽紅軍故事長大 5年時間整理出安順場歷史
今年81歲的老人宋元勳就住在安順場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旁邊,老人是當地人,恰好出生在紅軍長徵的當年臘月裡,是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老人用了5年時間將安順場的歷史整理成書稿,其中就包含紅軍強渡大渡河時的戰鬥經過。
紅軍突襲抓住國民黨軍營長
「1935年5月24日上午,駐紮在安順場對岸的國民黨軍營長韓懷階帶著士兵過江來,要燒掉對岸所有的房屋。這些產業都屬於當地大地主賴執中,賴執中也是營長。兩人爭吵起來,並找到團長評理,最終,賴執中答應,等到紅軍來了就點火燒房子。 」宋元勳老人告訴記者,結果賴執中留了9名士兵駐紮在渡船上,而他回到了自己的賴公館裡。
當天晚上10點,紅軍急行軍抵達馬鞍山,一路進攻安順場,另一路尋找渡船。 「紅軍在安順場的正街上同哨兵發生了戰鬥,賴執中聽到槍聲後,立即讓長工把自己背了起來,從後門溜走了。 」宋元勳介紹說,這時守渡船的士兵也發現紅軍來了,他們打算立即渡河逃跑。紅軍衝過來時,所有人都在拉著渡船向上遊跑,結果一槍沒放都成了紅軍的俘虜。
7天渡過4個團兵力
「到第二天天亮,還被圍在賴公館裡的賴執中的副手點起了火,很快紅軍消滅了裡面的殘敵,並撲滅了大火。 」宋元勳告訴記者,5月25日上午,紅軍17勇士開始渡江。 17勇士除每人配了一支駁殼槍外,還有一挺衝鋒鎗、七八枚手榴彈。岸上架有三門八二迫擊炮,還有幾十挺輕機槍,一字型布置在河岸上,掩護渡江部隊。渡船本來打算直接靠岸,但由於水流太急,渡船到了桃子灣才靠岸,正好處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 200多名敵人衝出工事,向紅軍反衝鋒,試圖把紅軍消滅在岸邊。這時紅軍把僅有的兩發迫擊炮彈打了出去,正好落在敵群中。在輕重火力的掩護下,紅軍17名勇士成功渡江。渡船一連又運過3船紅軍去,國民黨軍不敵,向蘇家坪方向逃跑。從5月25日到5月31日,紅軍七天時間共渡過4個團的兵力。
神秘「醫生」撰文講述長徵親歷
「在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之後,陳雲同志就『消失』了,其實陳雲是把紅軍長徵的經歷發表到國外去了。」宋福剛告訴記者,原來,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決定派潘漢年前往上海,以圖恢復同共產國際的聯絡。在強渡大渡河後,又決定派陳雲潛往上海恢復白區工作。陳雲在地下交通員席懋昭的掩護下,從天全縣靈關村化裝出發,經過成都、重慶出川到達上海,卻發現當地黨組織幾乎被破壞殆盡。陳雲感到無法開展工作,便於8月5日在黃浦江邊秘密登上一艘蘇聯貨船,駛向海參崴,從那裡再轉火車到達莫斯科。陳雲到莫斯科後,起草了呼籲國內各黨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宣言,於1935年8月1日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後稱《八一宣言》。
1936年春,法國巴黎華僑組織主辦的《全民月刊》上又刊登了一篇《隨軍西行見聞錄》。這篇3萬字的文章以第一人稱詳細記述了紅軍長徵過程,很快便傳到國內並廣泛流傳。此文的作者只署了一個筆名「廉臣」,這也是最早在國際上介紹紅軍長徵的一篇文章。作者自稱是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時被紅軍俘虜的國民黨軍隨軍醫生,之後被紅軍留用,並說自己在一次戰鬥中被「衝散」,在朋友幫助下回到「家鄉」。
這個持「中間立場」的「醫生」,在文中詳細介紹了紅軍長徵的種種情況,還寫到紅軍受到民眾普遍擁護。文章繪聲繪色再現了長徵中的具體情景,非親歷者不能寫成。
「醫生」在文中稱讚紅軍時,對國民黨軍也未使用攻擊性語言,只是以勸說停止內戰為主。文中最後的結論是,南京政府軍不可能消滅紅軍,如果再打幾年,「且不論誰勝誰敗,而日本早已亡我中國矣! 」「如果停止自殺,而共同殺敵,則不僅日本不足懼,我中華民族亦將從此復興矣! 」
這篇《隨軍西行見聞錄》,解放後編入了《紅一方面軍長徵記》,卻沒有標明作者的姓名。 1978年改革開放後,黨史界才揭開了謎底,說明此文其實是陳雲到蘇聯後所寫。
安順場變紅色旅遊景點
每年超過50萬遊客前來遊玩重溫長徵故事
「每年到我們這裡來的遊客超過50萬人次。 」宋福剛告訴記者,2013年9月安順場景區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4·20」蘆山地震後四川首個接受驗收並獲批准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安順場老街以民國初期川西民居街巷為特色遺存建築,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規劃綱要》確定的全國100個經典景區和四川省36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安順場景區規劃面積約3.8平方公裡,是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30條精品路線之一,全國唯一「以悲襯喜」的紅色旅遊景區。主要的人文景點有紅軍強渡大渡河渡口遺址、紅軍渡河指揮樓、水東門炮臺遺址、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太平軍翼王營地遺址、安順古街、松林地藏寨、土司炮臺、生態果園、移民新村等。
區內漢、彝、藏等民族風情濃鬱,各民族的建築、服飾、歌舞、飲食、節日、民間工藝特色鮮明。其中,松林地居住的少數民族村民為松林河流域木雅爾蘇藏族族群的重要部分,木雅爾蘇藏族被稱作我國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活化石」,其傳統節日「環山雞節」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原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