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勇士強渡大渡河

2021-01-17 青島晚報電子報
17勇士強渡大渡河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9.23 星期五

81歲老人寫書記錄紅軍強渡大渡河
    宋元勳聽紅軍故事長大 5年時間整理出安順場歷史
    今年81歲的老人宋元勳就住在安順場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旁邊,老人是當地人,恰好出生在紅軍長徵的當年臘月裡,是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老人用了5年時間將安順場的歷史整理成書稿,其中就包含紅軍強渡大渡河時的戰鬥經過。
紅軍突襲抓住國民黨軍營長
    「1935年5月24日上午,駐紮在安順場對岸的國民黨軍營長韓懷階帶著士兵過江來,要燒掉對岸所有的房屋。這些產業都屬於當地大地主賴執中,賴執中也是營長。兩人爭吵起來,並找到團長評理,最終,賴執中答應,等到紅軍來了就點火燒房子。 」宋元勳老人告訴記者,結果賴執中留了9名士兵駐紮在渡船上,而他回到了自己的賴公館裡。
    當天晚上10點,紅軍急行軍抵達馬鞍山,一路進攻安順場,另一路尋找渡船。 「紅軍在安順場的正街上同哨兵發生了戰鬥,賴執中聽到槍聲後,立即讓長工把自己背了起來,從後門溜走了。 」宋元勳介紹說,這時守渡船的士兵也發現紅軍來了,他們打算立即渡河逃跑。紅軍衝過來時,所有人都在拉著渡船向上遊跑,結果一槍沒放都成了紅軍的俘虜。
7天渡過4個團兵力
    「到第二天天亮,還被圍在賴公館裡的賴執中的副手點起了火,很快紅軍消滅了裡面的殘敵,並撲滅了大火。 」宋元勳告訴記者,5月25日上午,紅軍17勇士開始渡江。 17勇士除每人配了一支駁殼槍外,還有一挺衝鋒鎗、七八枚手榴彈。岸上架有三門八二迫擊炮,還有幾十挺輕機槍,一字型布置在河岸上,掩護渡江部隊。渡船本來打算直接靠岸,但由於水流太急,渡船到了桃子灣才靠岸,正好處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 200多名敵人衝出工事,向紅軍反衝鋒,試圖把紅軍消滅在岸邊。這時紅軍把僅有的兩發迫擊炮彈打了出去,正好落在敵群中。在輕重火力的掩護下,紅軍17名勇士成功渡江。渡船一連又運過3船紅軍去,國民黨軍不敵,向蘇家坪方向逃跑。從5月25日到5月31日,紅軍七天時間共渡過4個團的兵力。
神秘「醫生」撰文講述長徵親歷
    「在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之後,陳雲同志就『消失』了,其實陳雲是把紅軍長徵的經歷發表到國外去了。」宋福剛告訴記者,原來,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決定派潘漢年前往上海,以圖恢復同共產國際的聯絡。在強渡大渡河後,又決定派陳雲潛往上海恢復白區工作。陳雲在地下交通員席懋昭的掩護下,從天全縣靈關村化裝出發,經過成都、重慶出川到達上海,卻發現當地黨組織幾乎被破壞殆盡。陳雲感到無法開展工作,便於8月5日在黃浦江邊秘密登上一艘蘇聯貨船,駛向海參崴,從那裡再轉火車到達莫斯科。陳雲到莫斯科後,起草了呼籲國內各黨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宣言,於1935年8月1日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後稱《八一宣言》。
    1936年春,法國巴黎華僑組織主辦的《全民月刊》上又刊登了一篇《隨軍西行見聞錄》。這篇3萬字的文章以第一人稱詳細記述了紅軍長徵過程,很快便傳到國內並廣泛流傳。此文的作者只署了一個筆名「廉臣」,這也是最早在國際上介紹紅軍長徵的一篇文章。作者自稱是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時被紅軍俘虜的國民黨軍隨軍醫生,之後被紅軍留用,並說自己在一次戰鬥中被「衝散」,在朋友幫助下回到「家鄉」。
    這個持「中間立場」的「醫生」,在文中詳細介紹了紅軍長徵的種種情況,還寫到紅軍受到民眾普遍擁護。文章繪聲繪色再現了長徵中的具體情景,非親歷者不能寫成。
    「醫生」在文中稱讚紅軍時,對國民黨軍也未使用攻擊性語言,只是以勸說停止內戰為主。文中最後的結論是,南京政府軍不可能消滅紅軍,如果再打幾年,「且不論誰勝誰敗,而日本早已亡我中國矣! 」「如果停止自殺,而共同殺敵,則不僅日本不足懼,我中華民族亦將從此復興矣! 」
    這篇《隨軍西行見聞錄》,解放後編入了《紅一方面軍長徵記》,卻沒有標明作者的姓名。 1978年改革開放後,黨史界才揭開了謎底,說明此文其實是陳雲到蘇聯後所寫。
安順場變紅色旅遊景點
每年超過50萬遊客前來遊玩重溫長徵故事
    「每年到我們這裡來的遊客超過50萬人次。 」宋福剛告訴記者,2013年9月安順場景區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4·20」蘆山地震後四川首個接受驗收並獲批准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安順場老街以民國初期川西民居街巷為特色遺存建築,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規劃綱要》確定的全國100個經典景區和四川省36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安順場景區規劃面積約3.8平方公裡,是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30條精品路線之一,全國唯一「以悲襯喜」的紅色旅遊景區。主要的人文景點有紅軍強渡大渡河渡口遺址、紅軍渡河指揮樓、水東門炮臺遺址、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太平軍翼王營地遺址、安順古街、松林地藏寨、土司炮臺、生態果園、移民新村等。
    區內漢、彝、藏等民族風情濃鬱,各民族的建築、服飾、歌舞、飲食、節日、民間工藝特色鮮明。其中,松林地居住的少數民族村民為松林河流域木雅爾蘇藏族族群的重要部分,木雅爾蘇藏族被稱作我國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活化石」,其傳統節日「環山雞節」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原野

-

相關焦點

  • 紅軍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
    楊得志的《突破烏江天險》和孫繼先的《強渡大渡河》從中脫穎而出。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徵》,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佔領了渡口。」在軍委擴大會上,十八勇士遭質疑據當年編輯部的老同志回憶,《星火燎原》第一卷在1958年已經完稿。
  • 紅軍長徵路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隊長:熊尚林
    多餘的一份慰問品,李永清給了營長孫繼先,從而組成實際意義的大渡河十八勇士。這位強渡大渡河的營長,建國後成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創始人。發完獎品後,二連連長熊尚林就帶著突擊隊員到了渡場。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後來在平西抗日根據地,熊尚林和李永清還並肩戰鬥過兩年多,一個當營長,一個任教導員……。
  • 重走長徵路尋訪89—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
    過牌樓就轉往大渡河邊了。孫繼先同志率領機槍射手上了船,向北岸駛去,繼後我隨之過河。這時,天色已晚,船工們加快速度把紅軍一船又一船地運向對岸。我們乘勝追擊,又在渡口下遊繳了兩隻船。於是,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渡過了大渡河。1957年時,當年參加強渡大渡河戰鬥的健在者:楊得志上將(當年任團長)、孫繼先中將(當年任營長)、趙章成少將(當年任炮兵營長?)
  • 這個「強渡大渡河勇士」,為什麼敢硬闖中南海
    大渡河李德才,原保定軍分區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可別看他級別不高,只是個副師級,但上至毛澤東、林彪,下至聶榮臻、楊得志等各軍兵種領導,無論是辦公室,還是家裡,李德才幾乎是想去就去,說走就走,而這些領導人知道李德才來了後,無論有多忙,也總是要儘量接見。為什麼?因為李德才勞苦功高,資格老!
  •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次軍委擴大會上,有人突然提出:關於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的宣傳有些混亂,到底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應當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孫繼先作為指揮員,也不應當算作勇士。據說,提意見的是一名空軍中將。這名中將並不是強渡大渡河現場的目擊者。在長徵中,他曾任紅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大多數時間隨黃永勝任團長的紅三團行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後,他被調到紅三團任總支書記。
  • [歷史]楊得志上將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徵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熊尚林:曾是紅軍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為何會倒在戰友的槍口下?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戰鬥勇士,曾經帶領隊伍強渡了大渡河,但是卻倒在了戰友的槍口之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在開國少將李水清的回憶錄裡,詳細記載了紅軍當時強渡大渡河的情況。 當時,紅一團團長楊得志經反覆考慮,決定將強渡大渡河任務交給一營,一營營長孫繼先又將任務交給二連,挑選以連長熊尚林為首的十七勇士組成渡河奮勇隊。 精挑細選的十七位勇士身背大刀,裝備衝鋒鎗、短槍和手榴彈,來到岸邊,就等一聲令下,馬上出發。
  • 大渡河戰役: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
    ——聶榮臻(大渡河戰役指揮員之一)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
  • 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卻倒在戰友搶下,昔日勇士為何無人追憶?
    大渡河十七勇士,是我國工農紅軍長徵路上越過艱難險阻,首先渡過大渡河的17名戰士隊員。1942年的6月份,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的熊尚林卻悄然在一個叫「草場溝」的地方消失了,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他消失的方式是被自己的戰友槍殺。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這樣的一位英雄會遭遇這種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 勇士肖汗堯!於都銀坑人!
    1月20日,四川省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館長宋福剛向記者發來一張當年紅軍長徵時的《戰士》報截圖,報上公布的強渡大渡河英雄榜中,肖汗堯的名字清晰可見。       經于都縣黨史工作者輾轉考察和專家反覆核證,這位在紅軍強渡大渡河中擔當先鋒隊勇士的肖汗堯,就是91年前從於都銀坑老家出發參加紅軍,後隨中央紅軍北上長徵的肖汗堯。肖汗堯,又名蕭漢堯,1914年4月25日出生在于都縣銀坑鎮汾坑村富板塘組。
  • 太平天國石達開栽在了大渡河,為什麼當時不選擇走瀘定橋呢?
    其實如果我們打開如今的衛星圖可以看出,大渡河水流湍急,周邊都是叢山峻岭,行軍的話也只能沿著江邊的道路行進,而在行進的過程中,如果清軍在道路設伏,則很難通過,所以對於當時的石達開來說,要通過這裡最好的辦法就是迅速通過,也就是在清軍趕來設伏之前趕快走,不給清軍沿路設伏的機會。
  • 揭秘大渡河戰役:紅軍如何在生死存亡之際創造奇蹟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
  • 翼王石達開勇猛善戰,為何在大渡河全軍覆沒?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在天京事變以後,負氣帶領十萬大軍出走,最後在大渡河全軍覆沒,按理說他也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就算是打了敗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但結局是不但敗了,自己還被俘虜。石達開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八歲的他就開始自立門戶生活,十九歲時就已經統帥三軍。
  • 「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石達開在大渡河到底經歷了什麼?
    同治二年(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部抵達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今安順場)。5月17日,石達開開始組織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古稱涐江,又名瀘水,水流湍急,波濤澎湃。兩岸之間,只有小渡口和鐵索橋以通東西與南北天塹,乃天生地獄,被稱為天險之區。 紫打地位於大渡河和西面的松林河的交匯區。
  • 《勇士》曝主題曲MV TFBOYS唱響《不息之河》
    電影《勇士》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出演。影片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史實為原型。作為課本上耳熟能詳的故事,「飛奪瀘定橋」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此次重現大銀幕,亦將煥發出不一樣的新生力量。電影《勇士》將於10月14日全國公映。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實景圖:因一意外情況,紫打地和瀘定橋都過不去
    他正是因為沒有能渡過大渡河才全軍覆沒,被清軍所殺。 大渡河俯瞰,這條河穿梭於崇山峻岭之間,看大渡河並不寬,但很難有合適建設碼頭的地方,更別說在100年前的條件下輕輕鬆鬆渡過了。
  • 歷史見聞:為什麼石達開過不了大渡河?因為一個女人導致全軍覆沒
    ,當時大渡河對岸並沒有清軍,此時正是渡河的好時機。但是天降大雨,石達開延誤了三天,三天過後清軍陸續布防,太平軍強渡不成反而陷入險境,後來石達開接受了四川總督駱秉章的勸降,太平軍也全軍覆沒。多年以後,紅軍同樣到此,但是紅軍卻渡過了大渡河。當年石達開為什麼過不了大渡河?我們看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