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路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隊長:熊尚林

2021-02-18 高安尋古

工作之餘,茶間飯後

歡迎進入《高安尋古》

瀏覽《高安尋古》

了解高安歷史

免費訂閱《高安尋古》

查閱本號往期文章

請點作者旁邊的藍色

高安尋古

引  子

本月初,筆者寫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高安藉英雄鄧鶴鳴的傳奇故事之時,就曾有《高安尋古》平臺讀者要求寫寫紅軍長徵路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突擊隊長熊尚林的英雄事跡。應讀者之要求,筆者緊急徵集、搜尋有關資料,誰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消息一傳出,就有粉絲紛紛提供資料和圖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讀者在得知我徵集資料時,問清了我的通訊方式和住址後熱心寄來了一份艾國先生寫的《李永清先生傳奇》的有關高安藉渡河英雄熊尚林的部分章節。

 

1934年10月,年僅17歲的李永清跟隨中央紅軍踏上漫漫長徵路。1935年5月24日,紅一師一團經80公裡急行軍,殲敵兩個連,強佔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繳獲一隻小船,控制了南岸渡口。當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的李永清是從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處領受任務,帶領6個人的宣傳隊趕到渡口,協助對擔任渡河戰鬥任務的2連進行戰鬥動員。宣傳隊從政治部帶了18份慰問品,給每一位突擊隊員發一條印有「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個搪瓷杯。……聽了李永清傳達上級首長關於這次戰鬥不僅關係到渡河的成敗,而且關係到將來中國革命成敗的重大意義後,都非常激動。多餘的一份慰問品,李永清給了營長孫繼先,從而組成實際意義的大渡河十八勇士。這位強渡大渡河的營長,建國後成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創始人。發完獎品後,二連連長熊尚林就帶著突擊隊員到了渡場。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後來在平西抗日根據地,熊尚林和李永清還並肩戰鬥過兩年多,一個當營長,一個任教導員……。

 

言歸正傳,讓我們沿著熊尚林的人生軌跡,重現當年這位出生於我大高安的渡河大英雄兼突擊隊長的感人事跡和人生風彩吧!

 

出身貧寒,毅然投身革命

熊尚林,(1913——1942)江西高安縣(今高安市)黃沙崗鎮牛路熊村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2歲時父親病逝,他便開始下地幹話,幫助母親分擔家庭壓力。1930年7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轉戰高安,途經黃沙牛路熊村,17歲的熊尚林主動為紅軍帶路並隨即跟上紅軍隊伍參加了革命,成為紅三軍團第一縱隊一名戰士。1930年10月,他隨大部隊參加攻打吉安戰役,上井岡山後,歷經了五次"反圍剿"戰鬥。

 

1934年春,紅軍長徵時,熊尚林跟隨大部隊參加了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徵,並經過短短四年的歷練,進步很快,擔任紅第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二連連長。

     

大渡河上,勇猛無敵

1935年春,紅一團隨部隊轉戰貴州、四川及雲南邊界地區,兩渡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於5月24日到達大渡河渡囗安順場。為擺脫蔣介石數十萬大軍追擊,紅一團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強渡大渡河,為大部隊掃除障礙。

 

大渡河安順場這一段河寬300多米,水流湍急,浪聲轟鳴。蔣介石想利用這一天塹,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南岸,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當時安順場街上到處寫著「活捉朱、毛」的標語。對岸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四周都是黝黑的巖石;不遠處有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敵人的主力可能就隱藏在小村裡。戰鬥打響後,我軍著名的神炮手趙章成拿出了他從蘇區一步步背來的五發炮彈,只打了兩發,就讓敵人的碉堡飛上了天。

 

紅一團團長楊得志經反覆考慮,決定將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交給一營,一營營長孫繼先隨即又將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二連,挑選以熊尚林為首的十七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5月25日吃過早飯,十七勇士每人身背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和五六顆手榴彈來到渡口邊,如弓在弦,等待出發命令。當時只有一隻繳獲的小渡船,一次容不下十七勇士。團長楊得志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尚林帶領,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帶領。

九時,楊得志一聲令下,熊尚林率領第一批七名勇士迅速登上渡船,他的江西老鄉、重機槍手李德才(江西萍鄉蘆溪縣宣鳳鎮沂源村人,解放後擔任河北保定軍分區司令員)趕過來緊緊握著熊尚林的手說:「連長你放心,有老李這挺機槍掩護你們,你們就放心的渡河吧!」熊尚林堅定地點頭說:「老李,你也放心,只要我不死在河裡,就是抓住對岸一塊石頭,順著石頭縫我也能上去。咱們過河再見!」

 

說完,他指揮渡船向對岸駛去。敵人很快就開火了,槍彈、炮火如急風驟雨,紅一團的炮火也猛烈射向敵人。熊尚林沉著鎮定,指揮渡船迎著密集的彈雨和洶湧的波濤奮勇前進。就在離對岸不遠的時候,渡船突然撞到一塊礁石,滑向下遊的漩渦之中,面臨著傾覆的危險,在此千均一發之際,熊尚林與幾名船工迅速跳入激流,拼盡全力將渡船推出漩渦,繼續冒著敵人槍彈,奮勇駛向對岸。

 

剛一上岸,熊尚林和勇士們猶如下山猛虎,衝向敵人,手榴彈在敵人陣地上猛烈開花。當第二批勇士也渡河上岸後,十七勇士(加上營長孫繼先,實際十八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紅軍長徵史上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們揮舞大刀與敵人展開肉搏,很快將敵人擊潰,佔領了渡口。紅軍大部隊順利渡過大渡河,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憑藉大渡河天險消滅紅軍的美夢。

 

抗日戰爭,屢立戰功

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經過西安事變,中共中央與蔣介石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定。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熊尚林隨紅一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第一營,參加殲擊日軍坂垣師團的平型關大戰,又隨八路軍挺進冀東參加冀東民眾抗日大暴動。

 

一九四一年,熊尚林奉命來到平北,擔任平北遊擊隊二大隊隊長。三月,日軍實行「治安強化」,分數路合擊海陀山區抗日根據地。熊尚林為粉碎日軍圖謀,率隊夜襲赤城縣城,調動敵人回援。轉移時與200餘名日軍相遇,熊尚林指揮部隊搶佔山頭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激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夏,熊尚林又率隊成功襲擊張北縣大囫圇偽軍據點,繳獲戰馬40匹,步槍15支,子彈300餘發,為我八路軍在抗日戰爭立下赫赫戰功。

        

一代梟雄,慘遭槍殺

一九四二年春,熊尚林調至龍(關)崇(禮)聯合縣大隊任第一中隊隊長,負責開闢東至張家囗囗裡東窯子、大境門,北至崇禮縣西溝、驛馬圖、石窯子一帶革命根據地。熊尚林帶領戰士們英勇戰鬥,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長城附近,打開了局面,並由幾十人發展為一個獨立團;就在這時,平北軍分區正式成立了,但在公布分區領導機構時,熊尚林發現沒有他的名字,堂堂一位戰鬥英雄,又領導、發展、壯大了隊伍,卻在領導機構上名落孫山。

 

他對此極有意見,不久便帶著參謀長和兩個警衛員離開了隊伍,到獨子口一帶「單獨幹革命」,但由於脫離組織,局面無法打開,屋漏便遭連夜雨,期間又與參謀長持不同政見發生了激烈爭執。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八日(端午節)這一天,熊尚林從大境門外轉移到河北省崇禮縣範家西溝村草場溝,在一個姜姓農民家裡慘遭參謀長暗算槍殺,不幸遇難,年僅29歲。

         

烈士英魂,得以正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熊尚林的遺骸被遷葬在崇禮縣烈士陵園內,2005年,紀念紅軍強渡大渡河戰鬥勝利七十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紅一師、紅一團、紅二連和部分老紅軍,以及中國少先隊張家囗市橋西區北新村小學「大渡河十七勇士中隊」,崇禮縣城關小學「熊尚林中隊」倡議,為他重新建造墓碑,並舉行隆重的墓碑揭幕儀式。

 

2006年,高安市史志辦從網際網路上得知有關大渡河十七勇士領隊熊尚林為江西高安人的消息後,立即組織人員遠赴大渡河,北上張家口,走訪老紅軍,查找相關資料,追蹤烈士足跡,最終確認熊尚林烈士為高安人。但是在高安市境內有126個熊姓村莊。人囗有5萬多,他們從1995年重修的《筠州熊氏大成宗譜》中,查找出了21個叫「熊尚林」的人。他們又從這21人當中,按照其出生年代,家庭背景逐一甄別,從而找到了出生於黃沙崗鎮牛路熊村的熊尚林這條重要線索。此後,高安市史志辦又先後四次派人到牛路熊村調查確認,紅軍經過牛路熊村這一年(1930年7月)時,十七歲的熊尚林下落不明,(此時熊尚林已參加革命)

   

    

今年是熊尚林誕辰一百零七周年,六月十八日這一天是他犧牲七十八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獻給這位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長徵歷史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高安藉大英雄!讓世人永遠銘記熊尚林,這位英雄的名字。

全文完

感謝關注  歡迎轉發  敬請指正

相關焦點

  • 紅軍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
    1960年,講述長徵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卷率先出版。楊得志的《突破烏江天險》和孫繼先的《強渡大渡河》從中脫穎而出。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徵》,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佔領了渡口。」
  • 熊尚林:曾是紅軍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為何會倒在戰友的槍口下?
    在紅軍長徵的路上,有無數經典的戰役,為人所津津樂道,成為近代戰爭史上的一座座豐碑。 然而,在戰爭的過程中,也有許多戰鬥英雄,他們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也因為一些思想上的偏差而犯了錯誤,最終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 重走長徵路尋訪89—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
    孫營長激動地看看況我也被眼前的場面所感動。多好的戰士啊!我向孫營長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讓他參加。孫營長說了聲:「去吧!」通信員破涕為笑,趕忙飛也似地跑到十六個人排成的隊列裡。一支英雄的渡河奮勇隊組成了:十七個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五、六個手榴彈,還有作業工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 楊得志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次軍委擴大會上,有人突然提出:關於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的宣傳有些混亂,到底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應當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孫繼先作為指揮員,也不應當算作勇士。據說,提意見的是一名空軍中將。這名中將並不是強渡大渡河現場的目擊者。在長徵中,他曾任紅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大多數時間隨黃永勝任團長的紅三團行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後,他被調到紅三團任總支書記。
  • [歷史]楊得志上將晚年揭開大渡河勇士人數之謎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徵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17勇士強渡大渡河
    17勇士強渡大渡河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6.09.23 星期五 81歲老人寫書記錄紅軍強渡大渡河    宋元勳聽紅軍故事長大 5年時間整理出安順場歷史    今年81歲的老人宋元勳就住在安順場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的旁邊
  • 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卻倒在戰友搶下,昔日勇士為何無人追憶?
    大渡河十七勇士,是我國工農紅軍長徵路上越過艱難險阻,首先渡過大渡河的17名戰士隊員。1942年的6月份,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的熊尚林卻悄然在一個叫「草場溝」的地方消失了,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他消失的方式是被自己的戰友槍殺。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這樣的一位英雄會遭遇這種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 勇士肖汗堯!於都銀坑人!
    1月20日,四川省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館長宋福剛向記者發來一張當年紅軍長徵時的《戰士》報截圖,報上公布的強渡大渡河英雄榜中,肖汗堯的名字清晰可見。       經于都縣黨史工作者輾轉考察和專家反覆核證,這位在紅軍強渡大渡河中擔當先鋒隊勇士的肖汗堯,就是91年前從於都銀坑老家出發參加紅軍,後隨中央紅軍北上長徵的肖汗堯。肖汗堯,又名蕭漢堯,1914年4月25日出生在于都縣銀坑鎮汾坑村富板塘組。
  • 這個「強渡大渡河勇士」,為什麼敢硬闖中南海
    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35年5月,面對著水深流急的大渡河,紅一團二連連長熊尚林帶領著"十八勇士",憑著一隻"小划子",在戰友們的掩護下,拼死穿過槍林彈雨,橫渡大渡河,終於佔領了對岸敵軍陣地,為中央紅軍北上打開了一條通道,也讓蔣介石企圖把毛澤東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化作了泡影。
  • 大渡河戰役: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
    ——聶榮臻(大渡河戰役指揮員之一)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
  • 百年紅船|重走長徵路:雄關漫道真如鐵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這二萬五千裡長徵路上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深刻記錄了紅軍戰士的艱辛。如今,我們再走長徵路,仍能體會到紅軍當年的艱辛。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創建蘇區的戰略方針,於5月15日從四川省會理縣城附近繼續北進。蔣介石命令薛嶽、劉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圖憑藉大渡河等自然障礙消滅紅軍。25日,紅1團第2連17名勇士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乘船強渡大渡河成功。
  • 緊要關頭,紅軍何以贏得百姓捨命相助
    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轉戰一年零八個月,四川全省69個縣市留下了紅軍將士的英勇足跡。「紅軍長徵在四川的歷史是整個紅軍長徵史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二級巡視員周銳京說。冬日的大渡河,水清冽,流湍急。清晨的四川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渡口,在流水聲中顯得愈發靜謐。記者站在岸邊一組紅軍強渡大渡河群雕前,仿佛置身於當年激烈的戰場,聽見紅軍刺破天際的軍號聲、響徹河谷的槍炮聲。
  • 揭秘大渡河戰役:紅軍如何在生死存亡之際創造奇蹟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
  • 長徵精神譜系述論
    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軍上,十八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剩下來的一百天——其中有許多天打遭遇戰——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總長五千英裡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裡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軍七十一華裡,即近二十四英裡,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以說近乎奇蹟。」
  • 決定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次戰役
    大渡河戰役是紅軍長徵途中一場驚心動魄的作戰,也是人民軍隊戰史上一場生死存亡的作戰。此役主要包括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戰鬥兩個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徵以來又一關鍵之戰。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確實是險之又險。大渡河水勢兇猛,河寬約 300 米,河中心水深 30 米,水流異常湍急,自古就是兵家談之色變的險地。國民黨軍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在大渡河上下遊嚴密布防,並將船隻、糧食等物資統統搜走。
  • 曾三炮救下紅軍,毛主席親自授勳
    三炮攻下大渡河,拯救紅軍功不可沒!到了1931年趙章成跟隨其所屬的西北軍加入紅軍,趙章成參加紅軍後,作戰勇敢,屢建奇功。1935年,紅軍撤退來到了大渡河,此時的紅軍前有堵截後有追軍,可謂是到了生死存亡之時,危機之時紅軍派出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
  • 紅軍長徵中,各種戰役戰鬥600餘次,這十場戰役最為重要
    戰役過程:長徵中戰鬥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仗。從1934年10月10日開始長徵,紅軍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是帶著龐大機關和眾多後勤人員,還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資,經過一個多月行軍,已經疲憊不堪。
  • 弘揚偉大精神 || 「雲遊」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弘揚偉大長徵精神.
    紀念館基本陳列以長徵前夕中央紅軍在於都的主要活動以及中央紅軍長徵歷程為主線,充分體現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的歷史背景,紅軍在長徵途中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偉大的長徵所凝聚的偉大的長徵精神。採用文字、圖表、照片、畫、實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實事求是地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領結於都出髮長徵的歷史。長徵精神,是指長徵途中的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