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餘,茶間飯後
歡迎進入《高安尋古》
瀏覽《高安尋古》
了解高安歷史
免費訂閱《高安尋古》
查閱本號往期文章
請點作者旁邊的藍色
高安尋古
引 子
本月初,筆者寫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高安藉英雄鄧鶴鳴的傳奇故事之時,就曾有《高安尋古》平臺讀者要求寫寫紅軍長徵路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突擊隊長熊尚林的英雄事跡。應讀者之要求,筆者緊急徵集、搜尋有關資料,誰知:「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消息一傳出,就有粉絲紛紛提供資料和圖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讀者在得知我徵集資料時,問清了我的通訊方式和住址後熱心寄來了一份艾國先生寫的《李永清先生傳奇》的有關高安藉渡河英雄熊尚林的部分章節。
1934年10月,年僅17歲的李永清跟隨中央紅軍踏上漫漫長徵路。1935年5月24日,紅一師一團經80公裡急行軍,殲敵兩個連,強佔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繳獲一隻小船,控制了南岸渡口。當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的李永清是從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處領受任務,帶領6個人的宣傳隊趕到渡口,協助對擔任渡河戰鬥任務的2連進行戰鬥動員。宣傳隊從政治部帶了18份慰問品,給每一位突擊隊員發一條印有「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個搪瓷杯。……聽了李永清傳達上級首長關於這次戰鬥不僅關係到渡河的成敗,而且關係到將來中國革命成敗的重大意義後,都非常激動。多餘的一份慰問品,李永清給了營長孫繼先,從而組成實際意義的大渡河十八勇士。這位強渡大渡河的營長,建國後成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創始人。發完獎品後,二連連長熊尚林就帶著突擊隊員到了渡場。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後來在平西抗日根據地,熊尚林和李永清還並肩戰鬥過兩年多,一個當營長,一個任教導員……。
言歸正傳,讓我們沿著熊尚林的人生軌跡,重現當年這位出生於我大高安的渡河大英雄兼突擊隊長的感人事跡和人生風彩吧!
出身貧寒,毅然投身革命
熊尚林,(1913——1942)江西高安縣(今高安市)黃沙崗鎮牛路熊村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2歲時父親病逝,他便開始下地幹話,幫助母親分擔家庭壓力。1930年7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轉戰高安,途經黃沙牛路熊村,17歲的熊尚林主動為紅軍帶路並隨即跟上紅軍隊伍參加了革命,成為紅三軍團第一縱隊一名戰士。1930年10月,他隨大部隊參加攻打吉安戰役,上井岡山後,歷經了五次"反圍剿"戰鬥。
1934年春,紅軍長徵時,熊尚林跟隨大部隊參加了舉世聞名的萬裡長徵,並經過短短四年的歷練,進步很快,擔任紅第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二連連長。
大渡河上,勇猛無敵
1935年春,紅一團隨部隊轉戰貴州、四川及雲南邊界地區,兩渡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於5月24日到達大渡河渡囗安順場。為擺脫蔣介石數十萬大軍追擊,紅一團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強渡大渡河,為大部隊掃除障礙。
大渡河安順場這一段河寬300多米,水流湍急,浪聲轟鳴。蔣介石想利用這一天塹,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南岸,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當時安順場街上到處寫著「活捉朱、毛」的標語。對岸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四周都是黝黑的巖石;不遠處有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敵人的主力可能就隱藏在小村裡。戰鬥打響後,我軍著名的神炮手趙章成拿出了他從蘇區一步步背來的五發炮彈,只打了兩發,就讓敵人的碉堡飛上了天。
紅一團團長楊得志經反覆考慮,決定將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交給一營,一營營長孫繼先隨即又將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二連,挑選以熊尚林為首的十七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5月25日吃過早飯,十七勇士每人身背一把大刀,一支衝鋒鎗,一支短槍和五六顆手榴彈來到渡口邊,如弓在弦,等待出發命令。當時只有一隻繳獲的小渡船,一次容不下十七勇士。團長楊得志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連長熊尚林帶領,第二船由營長孫繼先帶領。
九時,楊得志一聲令下,熊尚林率領第一批七名勇士迅速登上渡船,他的江西老鄉、重機槍手李德才(江西萍鄉蘆溪縣宣鳳鎮沂源村人,解放後擔任河北保定軍分區司令員)趕過來緊緊握著熊尚林的手說:「連長你放心,有老李這挺機槍掩護你們,你們就放心的渡河吧!」熊尚林堅定地點頭說:「老李,你也放心,只要我不死在河裡,就是抓住對岸一塊石頭,順著石頭縫我也能上去。咱們過河再見!」
說完,他指揮渡船向對岸駛去。敵人很快就開火了,槍彈、炮火如急風驟雨,紅一團的炮火也猛烈射向敵人。熊尚林沉著鎮定,指揮渡船迎著密集的彈雨和洶湧的波濤奮勇前進。就在離對岸不遠的時候,渡船突然撞到一塊礁石,滑向下遊的漩渦之中,面臨著傾覆的危險,在此千均一發之際,熊尚林與幾名船工迅速跳入激流,拼盡全力將渡船推出漩渦,繼續冒著敵人槍彈,奮勇駛向對岸。
剛一上岸,熊尚林和勇士們猶如下山猛虎,衝向敵人,手榴彈在敵人陣地上猛烈開花。當第二批勇士也渡河上岸後,十七勇士(加上營長孫繼先,實際十八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紅軍長徵史上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們揮舞大刀與敵人展開肉搏,很快將敵人擊潰,佔領了渡口。紅軍大部隊順利渡過大渡河,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憑藉大渡河天險消滅紅軍的美夢。
抗日戰爭,屢立戰功
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經過西安事變,中共中央與蔣介石達成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定。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熊尚林隨紅一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第一營,參加殲擊日軍坂垣師團的平型關大戰,又隨八路軍挺進冀東參加冀東民眾抗日大暴動。
一九四一年,熊尚林奉命來到平北,擔任平北遊擊隊二大隊隊長。三月,日軍實行「治安強化」,分數路合擊海陀山區抗日根據地。熊尚林為粉碎日軍圖謀,率隊夜襲赤城縣城,調動敵人回援。轉移時與200餘名日軍相遇,熊尚林指揮部隊搶佔山頭有利地形,與敵人展開激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年夏,熊尚林又率隊成功襲擊張北縣大囫圇偽軍據點,繳獲戰馬40匹,步槍15支,子彈300餘發,為我八路軍在抗日戰爭立下赫赫戰功。
一代梟雄,慘遭槍殺
一九四二年春,熊尚林調至龍(關)崇(禮)聯合縣大隊任第一中隊隊長,負責開闢東至張家囗囗裡東窯子、大境門,北至崇禮縣西溝、驛馬圖、石窯子一帶革命根據地。熊尚林帶領戰士們英勇戰鬥,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長城附近,打開了局面,並由幾十人發展為一個獨立團;就在這時,平北軍分區正式成立了,但在公布分區領導機構時,熊尚林發現沒有他的名字,堂堂一位戰鬥英雄,又領導、發展、壯大了隊伍,卻在領導機構上名落孫山。
他對此極有意見,不久便帶著參謀長和兩個警衛員離開了隊伍,到獨子口一帶「單獨幹革命」,但由於脫離組織,局面無法打開,屋漏便遭連夜雨,期間又與參謀長持不同政見發生了激烈爭執。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八日(端午節)這一天,熊尚林從大境門外轉移到河北省崇禮縣範家西溝村草場溝,在一個姜姓農民家裡慘遭參謀長暗算槍殺,不幸遇難,年僅29歲。
烈士英魂,得以正名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熊尚林的遺骸被遷葬在崇禮縣烈士陵園內,2005年,紀念紅軍強渡大渡河戰鬥勝利七十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紅一師、紅一團、紅二連和部分老紅軍,以及中國少先隊張家囗市橋西區北新村小學「大渡河十七勇士中隊」,崇禮縣城關小學「熊尚林中隊」倡議,為他重新建造墓碑,並舉行隆重的墓碑揭幕儀式。
2006年,高安市史志辦從網際網路上得知有關大渡河十七勇士領隊熊尚林為江西高安人的消息後,立即組織人員遠赴大渡河,北上張家口,走訪老紅軍,查找相關資料,追蹤烈士足跡,最終確認熊尚林烈士為高安人。但是在高安市境內有126個熊姓村莊。人囗有5萬多,他們從1995年重修的《筠州熊氏大成宗譜》中,查找出了21個叫「熊尚林」的人。他們又從這21人當中,按照其出生年代,家庭背景逐一甄別,從而找到了出生於黃沙崗鎮牛路熊村的熊尚林這條重要線索。此後,高安市史志辦又先後四次派人到牛路熊村調查確認,紅軍經過牛路熊村這一年(1930年7月)時,十七歲的熊尚林下落不明,(此時熊尚林已參加革命)
今年是熊尚林誕辰一百零七周年,六月十八日這一天是他犧牲七十八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獻給這位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長徵歷史上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高安藉大英雄!讓世人永遠銘記熊尚林,這位英雄的名字。
全文完
感謝關注 歡迎轉發 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