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通,名字霸氣,是西魏名將,北周八柱,李虎的孫子,唐朝未來皇帝李淵的堂弟。他雖然出身於鐘鳴鼎食的貴族家庭,卻從小仰慕俠義之道,整天混跡於長安呂氏,結交了一大幫黑道朋友。
617年,隋末農民戰爭爆發,李淵趁勢在太原舉起義旗。受李淵影響,李神通也被追殺。為了保命,李神通逃到乾縣南部山區,帶著長安的"黑道"朋友史萬寶、裴秋、劉崇禮等人,起兵響應李淵。
剛開始的時候,李神通有點孤獨。但不久後,他的侄女、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率領一萬名士兵前來投票。隨後,李神通自稱關中道知事,紮根關中。李淵渡過黃河,李神通便與他的軍隊會師,使唐軍沒有費什麼力氣,便佔領了關中這一大塊根據地。因此,李淵對李神通讚賞有加,封他為光祿大夫、鄭國公。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封李神通為淮安王。後來,唐軍出關,李淵將李神通任命為山東安撫大使,唐朝在山東的所有兵馬都接受了他的節制。為了表示對李神通的信任,李淵深情地稱讚道:
"右一衛將軍上柱國淮安王神通,為專屬,工初運,粘節造,允當重發。"
然而遺憾的是,李神通根本無法承受山東局勢的重負,糟糕的指揮水平,嚴重延緩了唐朝統一天下的腳步。
李神通率軍殺隋煬帝和宇文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對聊城的戰鬥中,李神通掉了鏈子。他先是不聽崔幹副將的勸阻,在宇文和虛降之後,沒有立即攻克聊城,反而兵下堅城,貽誤了戰機,導致宇文和實力慢了過來。
盛怒之下,李慎同在攻打聊城之後,其麾下猛將趙軍首先攻上城牆,攻城指日可待。誰知李神通嫉妒趙俊德的戰功,竟然音金就退。看到李神通的"賣隊友"行為,趙俊德忍不住破口大罵。無奈之下,也只好下了牆。
李神通連續貽誤戰機,最終讓唐駿遭到報應。兩天後,竇建德的援軍到達聊城,打敗了唐軍,山東各縣都聞風而動,都歸竇建德。後來,李神通逃到李陽,投奔李時珍。竇建德卻順著李神通的尾巴追到了黎陽,破了城。在李神通的影響下,李時珍、魏徵、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公主等人一起被俘,真是"一支無能而疲憊的軍隊"。不過,竇建德是個光明磊落的人,他沒有為難李神通等人,而是把他們送回了唐營。
竇建德在虎牢關被李世民打敗,河北、山東也被平定。但不久之後,竇建德部將劉黑奎卻再次聚眾造反,河北局勢再生變數。公元621年,李淵再次任命李神通,命部將邢、明、襄、衛、衡、趙等州與劉黑珍在饒陽交戰。
誰知在饒陽南的戰鬥中,李神通一鼓而敗,我帶著親信望風逃跑,兵馬和軍需物資損失了三分之二,一時間劉黑亂亂。
戰鬥結束後,李淵終於明白,李神通並不具備擔任軍隊統帥的能力。於是李淵任命李神通為李世民的副手,跟著侄子混資歷。最終,李神通跟隨李世民平定了徐元朗、杜伏威、劉黑哲等分裂分子,並因功被封為左武衛將軍。儘管李神通貢獻不大,但提升並沒有停止。
由於長期在李世民手下效力,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中,李神通毫不猶豫地站在了二侄子一邊。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李神通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前天晚上他參與了計劃,所以也被李世民看中了。
但9月,李神通自不量力,搞了一場渾。在一次會議上,李世民和群臣當面商定了有功貴族的食邑,一時間諸位將領紛紛發功,爭論不休。就在這時,李神通跳了出來,振振有詞地說:
"我動關西,首當義旗,本室玄齡、杜如晦等專事刀筆,功在臣上,我竊不從。"
我起兵關中,扛著李淵的首級義旗,與房玄齡、杜如晦等降好,坐在辦公室裡,還動筆、動唇,功勞竟然比我還高?我不服氣。
聽了李神通的話,李世民氣得一起走了出來,指著叔叔罵道:
"義旗初起,叔父起兵,卻也救了自己的大禍。竇建德吞併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昌再封餘燼,叔父望風北飛。叔父,吾國至親,吾無愛你,但你不能以私恩回報我的臣子!"
李世民的意思很簡單:如果不是因為你是我的叔父,你還想以你百戰百敗的本領和英雄們站在一起嗎?做夢!李世民的斥責讓李神通目瞪口呆,不敢再在侄子面前爭功。
雖然言語嚴厲,但李世民並沒有停止對李神通的獎勵。貞觀元年(627年),李神通任開福邑第三司,授食邑五百戶。貞觀四年(630年),李神通死於長安,時年五十四歲,朝廷追贈他為司空,諡號靖。他的十一個兒子也被授予國王的稱號。
從李神通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要想成功,不一定要有大才,只要順應時代潮流,跟對人,就不愁富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