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積分最高,這周再爭取一下,說不定月底可評上『每月之星』。」田家炳實驗中學初三(4)班曹宇有個「帳本」,每天放學前,他都會在上面記下今日「得分」,默寫全對加20分、承包崗位加30分……「每周定個目標,對照得分項,努力爭取當上『每周之星』『每月之星』,學期末還有機會拿到校級獎學金!」
記者昨探訪獲悉,曹宇口中「積分」是田家炳實驗中學班主任鞠紅軍為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而想出來的新招,這套「積分制」將學生在校一日常規要素,如早讀、課堂表現、文明就餐、體育鍛鍊等多方面進行量化考核,不僅可反映學生在校表現,也提供了一套詳盡的文明行為規範。
全班智慧打造「積分制」
文明習慣等量化積分
記者走進田家炳實驗中學初三(4)班看到,教室前黑板右側寫滿了各種數字,學生在校每天表現都會對應相應積分被記錄,並作為學期末評優的主要參考依據。
「我這個『積分制』是『升級版』,一日常規全部量化,由班幹部負責人每日登記積分,這些積分可以換取作業免寫等獎勵,並和周、月、年度表揚體系掛鈎。」鞠紅軍告訴記者,「積分制度」是他和全班學生共同商討後設計的,主要分為義工崗位、學習、活動三部分,從各個方面調動了學生在校積極性。
每周五或者每月最後一天,常常是初三(4)班最熱鬧的日子,考核得分最高的學生可以「上榜」,並領取獎狀和獎品。「現在學生的作業質量也非常高,字跡更工整。」鞠紅軍感慨說,中考迫在眉睫,「免寫作業」獎勵對他們反而沒有吸引力,「通過這樣的機制讓學生更主動學習,這才是我設計『積分表』的初衷。」
學生忙「掙分」
老師挖掘學生「閃光點」
「以前不愛參加活動,失去很多加分項,現在只要有活動都會報名,可以掙分。」曹宇分享說,全班「你追我趕」,對掙分樂此不疲,「原本文娛表演都是『求』報名,現在需要『曬才藝』競爭。」
據悉,為給學生創造得分機會,鞠紅軍設置了多樣的立體取分渠道,比如義工崗位獎勵、學習獎勵等。「成長不光是分數,而是全面育人,比如參加演講大賽就可以加分。」在鞠紅軍看來,學生直接得到的是分數,間接收穫的是知識,當然表現不好也會減分,「比如,遲到扣10分等等。」
鞠紅軍告訴記者,「積分制」不僅鼓勵全面發展,還能挖掘每位學生的「閃光點」,他要按照個人積分將班級學生均衡化分組。「如班級有40名同學,積分第1名到第10名設定為臨時小組長,11名到20名採用倒排方法,排到10個小組中等等,以此類推。」他在全班建成10個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每組都由四個層次的學生搭配,互相取長補短,又便於發掘小組群體智慧,優勢互補。」
評價花樣多
老師每周限量「點讚」
各個學校在學生評價方式方面做了許多探索,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活力。
這學期,美琪學校每位學生都領到一張「琪品·點讚卡」,點讚卡從文明禮儀、衛生習慣、學習養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主要採用「琪品·點讚卡」累積換購的形式,老師根據學生的行為習慣、學業質量、品行進步等方面進行評價、歸納、整理。
學校特別強調每周每位教師發放點讚卡不少於10張,班主任每周不低於20張。校長、主任都要參與,每周點讚卡不低於20張。「學期結束時,每班將點讚卡進行統計匯總,給予學生物質獎勵並作為評先評優依據。」美琪學校副校長朱敏燕告訴記者,通過「點讚卡」這種新型評價模式,激發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
隨後,記者在江都區小紀中心小學還尋訪到一處「好習慣儲蓄銀行」,這裡的學生人手一本「好習慣存摺」,班主任每天定量發放積分卡,學生憑積分卡兌換印章。「學期末按照存摺上的印章,兌換獎勵,同時也作為評優的參考依據。」該校副校長馬兆銀介紹,全校一起行動,爭做文明好少年。記者 田文薈
【專家】
班級管理多聽孩子意見 花式評價激發主動性
談及揚州校園裡各種評價辦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雄表示,無論是「積分制」還是集贊卡等等,老師們的初衷都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小積分也有大力量,「積分制」也被歐美很多學校採用,這樣讓學生可以「對標」,逐漸在行為上約束自己,表現好的部分。
「這些年評價模式不斷『改革創新』。」王雄舉例說,比如以前是「小紅花」,現在有「金種子」「集贊卡」等多種形式,但最讓他欣慰的是,在班級制度制定上,過去都是老師絞盡腦汁設計,而現在很多評價模式都是師生共同商量,「這種評價模式充滿了民主,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任何班級管理都不能學校老師「一言堂」,而應多聽聽學生想法,這樣學生不會覺得是」約束」,而是依靠集體力量成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主體。
王雄強調,各個學校設計的花樣評價模式,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告訴家長,不僅僅只看分數,應更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喚醒孩子的自信,樹立競爭意識,讓孩子全面發展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