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起源
胡(Hú)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衝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氏圖騰
胡姓自古以葫蘆為圖騰,由古和月組成。古的下面是口,象徵祭天的土臺,又稱泰臺(即天子在泰山上築的祭天的天壇)。泰臺之上立竿「十」(傳說為一種神樹名扶桑,用以觀測太陽的高度,制定曆法)。這個「十」後來衍變為天幹中的「甲」。「月」即月亮。「胡」即觀測日月運行。
支族源流
胡氏自滿公始,一脈相承,族史明確,歷有陳國、安定、華林三大盛世。澧水流域啟祖福公屬109世孫,生於安徽歙縣。妣錢、妣詹生子十。洪武壬字年科舉人,進士,浙江紹興知府、巡撫,後詔賜御前都指揮。洪武十八年,澧州八蠻作亂,福公受命徵討,詔封昭勇將軍,屯居湖南永定(今張家界市)。十子隨父南徵,平討八蠻均為有功之臣。分別屯居永定、慈利、澧州、安福及湖北公安、荊州等地。後裔繁衍,形成澧水流域一大族系。
洞市胡氏屬澧縣刻木山胡氏。明初益隆公宦遊荊門。生子三,清、平、廣(靖)。廣之子,底定荊門,清之子振興攜子冊,平之子振卓、振奇為另設生計,於明宣德年間(1435年),為避亂時,流離轉徙,自湖北荊門遷居澧西深溝(刻木山)。看刻木山高聳入雲,獅子堖、銅鈴垉,虎踞龍蟠,鳳形地逶迤生秀,可耕可種。無兵燹之憂,無水患之虞,遂結草為棚,鑿地為灶,男耕女織,繁衍刻木胡氏,現延續二十三世,距今近六百年。振興、振卓、振奇三公為刻木山胡氏始祖。
未幾,振興公攜子冊、成章,轉遷石邑仙陽,初卜居燕家山,復遷巷口。鹹豐甲辰,朝朋公等領建巷口支祠,常文公等重建演武崗支祠。振卓公越二傳永松永柏二公,遷硯池堰清泥潭(另立支祠)。振奇公世籍刻木山深溝,傳四世,分宇宙二公為老大門,滋沂二公為老老二門,淙泓演三公為大門,涫溶二公為二門,澱洸渻三公為三門,注澧濬濂四公為四門,灩溥淳三公為五門,湘沛澥湛四公為六門,淶渭二公為七門,濱汭淮三公為老二門,並以石邑巷口演武崗為老老大門,共十一門。瓜綿瓞延,此兩支族發祥之所自也。
字輩派語
澧縣刻木山胡氏字輩派語是:
作述世朝常,孝友定忠良。志士建俊業,錫祚自隆康。
傳宗昭遠則,祖德樂孔長。景明開泰運,文章觀國光。
始燕延澤久,繩武著前芳。詩書紹先哲,丕承兆端祥。
家風家規
捍衛國家、端本孝悌、
維持公益、遵守法令、
勤求職業、嚴禁嫖賭、
忠信篤敬、節儉樸實、
排難解紛、見義勇為。
姓氏對聯
古色新香樓煥彩;
月光清氣景宜人。
胡姓起源
周初武王賜胡姓,滿公太姬傳子孫。
歷經滄桑三千載,華夏胡氏一脈承。
胡氏祖亭門聯
三公開刻木,獅舞鈴搖,筆揮四海;
屢代出英才,蛟騰鳳起,墨灑九州。
華夏胡氏枝繁葉茂
華夏胡氏人丁眾,賢德勤勞譜家風。
歷代人才成倍出,更喜江山代代紅。
胡氏之歌
詞/曲 郭永秀
胡氏一家,源遠流長,上溯遠古,三皇五帝。
舜帝後裔,始祖胡公滿,香火鼎盛,相傳至今。
胡氏宗親,四海為家,不忘先賢,珍惜宗情;
胡氏親友,坦誠以待,與時並進,攜手共創輝煌。
聚首連連,共敘宗誼,和睦共處,代代相傳。
祖德傳芳,人才輩出,胡氏族人,邁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