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學者楊福泉:麗江需留住鄉村之美

2020-12-22 鳳凰網房產

來源: 鳳凰網

鳳凰網 作者陳維 謝婉銀

#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

作為麗江乃至雲南研究民族文化和納西學最知名的學者,楊福泉的治學經歷堪稱輝煌:

曾遊學歐美亞非多國,成為「改革開放後雲南第一個出國進行民族文化合作研究的少數民族學者」。其中在德國科隆大學待了4年,期間一年是在的一個小鄉村隱居治學待過4年,與「西方納西學之父」洛克唯一的學生雅納特教授成為至交。

曾出版有《東巴教通論》《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係研究》《火塘文化錄》《灶與灶神》等383 部個人專著;主持過65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用他的話說,是「沉潛學海三十載,尋徑問學度華年」,省級和國家級頭銜數不勝數,除學術界外,他現在還擔任麗江市委市政府顧問。

楊福泉在長江最窄處的虎跳峽中虎跳留影 /1997年攝,楊福泉供圖

在與他近兩小時的對話中,鑑於時間所限和學術的艱深,我們並未將主要話題集中在他擅長的民族和宗教領域,而是更多地聊起他記憶裡的麗江古城和那些少時趣事。

某種程度上,他並不希望麗江陷於時下很多人談論的「過於繁華」或「現代化」,因為鄉野田園才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根。無論這個城市怎麼發展,都需要留住鄉愁。因此,如何在保護生態和城市開發中實現平衡,就變成一個關鍵問題。

「如果原住民都搬離了土生土長的地方,那麗江最大的魅力就沒有了。」

「牛頭馬面」變為時尚

作為雲南民族文化研究的權威學者和古城「土著」,楊福泉對麗江古城的文化變遷自然爛熟於心。

在他的著作和各方論述裡,都能看到他用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解釋這種民族融合。

首先是姓氏和家族史。

據他介紹,1949年以前,僅有2萬多人口的麗江古城就有156個姓氏,之後又陸續增加了89個姓氏,差不多有217個姓氏。

如今相當地道的古城納西人,其中的大多數都有漢族的血統,他們大多是在明清兩朝來到麗江的漢族移民,後來與當地的納西人通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為納西人。

楊福泉的第一代祖先則是明洪武年間湖南常德的漢族名醫楊輝,納西族民間至今還普遍流傳著「木土司三留楊神醫」的故事。

故事有些黑色幽默:楊輝在麗江治好土司夫人的病和霍亂後,土司不想放其歸鄉。為挽留執意要走的楊輝,土司就假裝放他走,並贈送其金銀財寶。但隨後又派人扮成強盜在半途搶劫,第二次又故技重施。直到第三次,楊輝覺得這是天意,決定順從土司的挽留。之後,土司不僅賜他一塊風水寶地,還把一個女兒嫁給了他。

「這就是麗江土司廣納人才,從中原引進人才的縮影。」楊福泉說。

納西族這種兼容並蓄的開放作風,還體現在建築、音樂、宗教等諸多方面。

比如麗江古城的很多房子結構為中原漢式,保留了「唐宋古風」。但納西人並不一味照搬漢族建築,而是把本民族依山就勢、隨其自然、追求庭院寬敞向陽等傳統融合進來。

再如宣科先生領銜的大研古樂隊所演奏的洞經音樂,都是從漢族地區傳來;納西古樂裡的《白沙細樂》,相傳是「元人遺音」,部分古老樂器傳自蒙古族;納西族的東巴教也一樣,其中融合了有納西、藏等民族的文化因素。

納西古樂就是麗江古城多元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 /《麗江讀本》記者 和雪婷攝

「從現在來看,麗江很少有沒有一種文化可以輕易地說成是100%屬於這個民族原創的。」楊福泉認為,麗江古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跡,和納西人博採眾長再創造的因素太多了。

但麗江又有其獨特性。在雲南很多地方,多是當地少數民族被漢族移民逐漸同化,有的連母語也逐漸失去了。但漢族遷徙進麗江後,在語言和服飾等方面會被納西人同化,納漢文化相互並存、相互同化。

「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只要你是住在古城的人,自然就會說納西話。我很多居住在麗江古城的漢族同學都會講納西話,但如果你是居住在古城外圍的機關單位裡的漢族,就大都不會說納西話但能聽懂。,因為他每日朝夕相處的多是本族人,說的多是漢話。,但也每天聽到納西同學的說話」,楊福泉認為這種現象特別有意思。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他的愛人身上。愛人家原是20世紀30年代來到麗江謀生的永勝縣的漢族,搬遷到古城後,嶽父母家裡語言就變得十分有趣:父母講永勝漢話,兄弟姐妹間則說納西話。到後來,妻子講話的納西口音比楊福泉本人還重。

但現在的麗江特別是像古城這樣的區域,則又面臨著納西人要被逐漸漢化的趨勢。為保住母語,楊福泉夫婦要求在昆明長大的女兒,在家裡和給祖母打電話時都只講納西話。

東巴象形文字曾被譏笑為「牛頭馬面」/圖源網絡,如侵刪

其實這種對民族文化可能丟失的危機感,在楊福泉心中一直都存在。

在他2012年出版的近70萬字巨著——《東巴教通論》裡就有所體現。作為納西全民認同和信仰的宗教,東巴教也曾在明清時期陷入過被質疑的境地,東巴象形文字被譏笑為「牛頭馬面」。

楊福泉講了個故事:清末,麗江有個著名東巴曾考上了秀才,可有些讀漢學的納西讀書人竟去縣衙門抗議,說不願和這個只會畫牛頭馬面的人為伍。「這實際反映出一種接受外來文化後,反過來瞧不起本族文化的認同變遷。」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的東巴文化研究熱興起,特別是東巴經典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以後,麗江市民對東巴文化的認同才逐漸改變,東巴文春聯、東巴文書法字幅均見於尋常百姓家,東巴文字又成了一種時尚文化。

「那時麗江」的奇人趣事

你能清晰地看見那幅鮮活的麗江版「清明上河圖」:家家流水,戶戶垂楊;車水馬龍,商業興旺;市井百態,奇人林立。

這是很多人都懷念的「那時麗江」:

四方街收市時,楊福泉常常去看市管員關閘放水衝街,孩子們就脫了鞋在水流中踩水玩,有時魚兒也會隨著河水衝到街上來,人們把它捉住又放回河中。古城裡人人都知道這河裡的魚屬於黑龍潭的「龍王」,不能吃。

對此習俗,曾於抗戰期間在麗江古城居住8年之久的俄裔作家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曾說,他周遊列國,而麗江古城是他所見過的「唯一每天用溪水衝洗街市的城市」。

另一方面,古城居民也巧用井水和潭水,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頭塘自飲,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1989年的麗江古城四方街 /楊福泉 攝

每日如新的街道上還有其他的趣事,讓人忍俊不禁,比如五花石路面和藏族馬幫的故事。

由於趕馬漢子穿的是釘過鐵釘的皮靴,馬蹄上釘了鐵掌,但有時一不小心,就人仰馬翻在那奇滑無比的五花石路面上,引起周圍一片善意的鬨笑聲。跌倒的趕馬漢子也不惱,笑著起來,照料那跌得暈頭轉向的馬,然後與笑得最兇的幾個賣菜納西女開上幾個粗魯的玩笑,拍拍屁股又趕自己的路。

而納西女子也有令人捧腹的軼事。納西女子素以吃苦耐勞、勇敢無畏而聞名於滇川藏地區,這種「英雄氣概」還常在麗江集市貿易中顯露出來。麗江古城有一條著名的殺豬巷,過去宰豬者是清一色的納西婦女。

集中了麗江古城納西小吃大腕的婦女合作小食店(1980年)/楊福泉供圖

據楊福泉介紹,在四方街,外地來的賊歷來非常畏懼納西。她小時候在四方街曾見過這麼一幕:一外地賊偷一納西婦女的錢袋,婦女發現後振臂一呼,周圍賣貨買貨的女子全擁上來,抓住小偷邊罵邊打,此賊連連求饒,飽頭鼠竄。「聽說外地賊人中有一句話:餓死也不要到麗江四方街,去偷那些納西婆娘的東西。」

類似市井趣聞還有很多,不過麗江古城畢竟是文化聚集之地,具有傳奇色彩的文人雅士也是信手拈來,琴棋書畫之風蔓延整個古城。

比如在楊福泉的記憶裡,鄰居哈三便是個畫藝高超的穆斯林奇人。老人一生坎坷,嘗盡人生苦酒而不露戚戚之容,也未因多年顛沛流離而委頓紅塵。不修邊幅,每天踽踽行走於古城的石板路上,有時還有點醉步趔趄。他常坐於古城小橋流水之柳蔭下與城中耆老漫話古今,意態悠然。

哈三常於醉意朦朧中揮毫作畫,潑墨走筆,有時一氣呵成,一日產生數幅作品;有時畫尚未完,便擲筆酣然入夢鄉。畫室雖零亂簡陋,但常有慕名之客,或商賈僑胞,或外國友人,或布衣寒士、山鄉野老、童稚後生,他們或來買畫求畫,或來遞門生帖。老人均謙遜以待,但從不整衣冠,亦不擺譜抬價。

另外兩位奇人是兩個管理四方街集市的老人:一個姓許,一個姓黃。

許老人是古樂隊著名的樂手,一隻笛子吹得出神入化,人稱「許嗶哩」(意為「許笛子」);黃老人寫得一手好書法,也是個裝了一肚子古城掌故和舊事的奇人。

兩位老人對市場的管理一絲不苟,讓商販既敬又怕。楊福泉多次看到他們在厲聲呵斥那些不守規矩的貿易者,四方街在他們的管理下秩序井然,保持著「滇西名市」的丰采。

除了商業,那時的麗江古城,也是一個手工業十分發達的集鎮。

上世紀50年代前,古城八成以上的人口主要依靠手工業和商業謀生,曾有過獨立的手工業者二千五百多人,私人木織機七百多架。所涉及行業包括皮革、染布、毛紡、紡織、打銅、打鐵、織氈等行業。明代就有聞名遐邇的「麗鎖紅氈」和麗江銅鎖。

如何留住麗江美麗鄉村

光陰似箭,多年之後,楊福泉的少時古城已不再清水洗面,被時代抹上了一層厚厚的濃妝。

他希望,在商業洗刷著這個城市的同時,也能留得住那些鄉愁。

鄉愁何處尋覓?進行了數十年田野研究的他,覺得麗江的鄉愁還保留在那些生態依然完好的納西村落裡,這裡是納西文化的根,要保護好,就像他在德國、義大利所看到的那些數百年不變的村莊一樣。

楊福泉認為,和國內不少城市相比,麗江在這一點上算是做得不錯,並沒有出現密集的高樓大廈,政府也有意為之。束河古鎮、白沙古鎮、玉湖村並沒有走麗江古城的路,依然還保有原先的鄉村風貌,還有大量的原住民。

以束河古鎮為例,因為搞了分區制,束河古鎮只是在原有的村莊外圍修建了仿古建築,遊客進去還可以跟原住民聊天,可以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個模式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學者的認可。相反,麗江大研古城被批評得最多的就是這方面的缺失。

麗江束河古村落鳥瞰 /楊福泉 攝於1997年

麗江古村落玉湖村 /楊福泉 攝於2009年

但楊福泉還是擔憂以白沙、玉湖為代表的古村落在出名之後,會不會逐漸被空殼化。

「村子出名了,很多人願意來搞民宿,大量的商業進來,沒有多少人能夠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就會出現原住民全部搬離,村莊變為『客棧村』的現象。」他說,「如果村落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那以後活的原住民文化就基本上沒有了。」

他也知道,在商業大潮之下,很難有村莊能夠獨善其身,畢竟也要有產業來支撐村莊的後續發展。

現在的難點在於:如果村莊裡沒有產業,村民也會外出打工;但要引進產業,又有可能吞噬掉村落原有的文化。

「因此,我覺得來開發的企業應該在項目周圍保留一些村子,保留良好的生態環境,至少讓大家看到原住民的生活、民俗和田園風光,我覺得這是個很重要的事情。」楊福泉認為,這條路是可行的,比如歐洲很多村落都保留得很完整,現在鄉村遊在歐洲很流行,很多人都願意去村落裡面看。

關於這一點,他也曾經有過實踐和體會,「以前我每年都會給來麗江的高端遊客上一兩次課,他們特別喜歡麗江,都會定個日程,去一個村子,跟村民交流,。此外,比如和跟宣科先生、和東巴等地方知名文化人的對話。他們不喜歡那種要導遊領著到處跑的旅遊方式。」

參加民歌比賽的納西村民們 /楊福泉 攝於2008年

村落保護和產業發展的矛盾該怎麼解決?他認為兩者可以平衡,關鍵在於一個好的產業規劃,比如江浙和安徽的部分村落就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泰國、和日本和韓國的部分村莊。

以泰國村莊的「一村一品」模式為例,一個村子就推廣一種特色產品,跟其他村子不重疊,遊客要買某種商品,都知道要到哪個村裡去。

「但在麗江,幾乎還沒有這種模式,我是沒見到。這個問題應該好好思考。」

他認為,這更多需要企業家來謀劃,也能幫助解決目前麗江村落裡傳統手工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幾年前,在十幾年前,麗江部分村落的手工業和產品曾火過好幾年,但後來被來自內地一些地方義務的小商品打垮,導致這些產業和商戶賺錢較為困難,自然也留不住人。這樣的話,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真要做好的話,麗江還是要多走出去取經,多借鑑一些做得好的地方的經驗和做法。」

楊福泉認為,麗江的文化在學術界內的傳播已經做得不錯很好,但現在最大的難題在於包括手工業在內的文創產業,不足之處還是比較多。產業做好了,人們賺了錢,就會更主動地推廣麗江文化。

「充滿田園和民俗生活情趣的鄉村吸引力,和文化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麗江的旅遊與生態和文化產業的互動搞得更好了,小鎮和鄉村的美麗不斷地煥發出來了,加上成功的文化宣傳,好了的話,以後每年遊客人數的不斷增多,特別是吸引更多的高端遊客來麗江,那應該上億是沒問題的。」

(感謝麗江讀本對本專題採訪提供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對話】楊福泉:一位納西族人類學者的學術心史(下)
    明代好幾個重要的藏傳佛教噶舉派活佛包括噶瑪巴(大寶法王) 都與麗江和木氏土司關係密切。噶瑪巴十世卻英多傑因為清初格魯派和噶舉派教派之爭而避難麗江,在麗江生活了33年。今年在紐約召開了一個研究噶瑪巴十世的專題國際會議。原來還擬舉辦一個噶瑪巴十世留在麗江的一批唐卡畫展覽。麗江在明清時期是噶舉派的重地,木氏土司是噶舉派的忠實信徒。噶瑪巴十世在麗江弘揚噶瑪噶舉教派。滇西北十三大寺都是噶舉派的。
  • 【文化解讀】|楊福泉:漫談東巴文化
    在現代人看來,神奇詭秘的原始宗教雖然遠去,但它們無疑是人類童年時代懵懂而神秘的記憶,值得回憶並對之審視。  現在的麗江是顆耀眼的明珠,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那裡,為的是能一睹其芳容,感受其遠古的文化氣息。因為,以現今麗江為中心的那個聞名遐邇的「納西古王國」,充滿了種種神奇之謎。納西族總人口不過30多萬,是個小民族,但審視它的歷史文化遺產,卻發現它原來是一個「古文明大族」。
  • 重新發現|新加坡人歐慧玲:民宿要會分享麗江的美
    來源: 鳳凰網鳳凰網 作者謝婉銀#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歐慧玲認為,麗江的民宿要多多分享麗江的美/圖源網絡,如侵刪歐慧玲,新加坡人,束河佖屋酒店創始人,來麗江10年的新麗江人。她認為這才是麗江真正的迷人之處:每一家都是很真誠地去對待客人,家裡有茶隨便喝,帶你去爬山,晚上帶你去採菌子。這一點,無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麗江都沒有變過。
  • ...挖掘服飾創新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在麗江設立民族服飾...
    12月15日下午,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創新中心在麗江設立了一個研學基地,中國民族學會、麗江市文聯、市廣播電視局、市社科聯、東巴文化研究院、市博物院、市宣傳部、市文化館、市文旅局、市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麗江日報、新浪麗江、中投東方文化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掛牌儀式。
  • 專家學者和鄉村建設者共話南寧鄉村美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1日訊(記者 藍於涵)12月11日上午,在南寧市舉辦的邕城鄉村論壇上,研究鄉村振興的專家學者和100多名「美麗南寧」鄉村建設者共聚一堂,回顧南寧市過去8年的「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成果,探討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政策和路徑,為廣西首府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凝聚智慧和共識
  • 重新發現|麗江客棧人:在浮華中進化
    從上大學之後就常年在外,當時她覺得麗江是偏僻落後的小城,拼了命地往外跑。終於在看過世界繁華之後,還是選擇回到麗江。回來後,她發現自己的故鄉變了好多,繁華與靜謐同在,現代與古樸共存。回到麗江8年,她在古城七一街附近的河邊開了一家輕奢客棧:君泊軒。距四方街不遠,可謂鬧中取靜。旁邊流水潺潺,與柳樹搖曳的身姿相映成趣。
  • 鄉村的藍圖美景|麗江再出發·用音樂聆聽世界的回聲
    「好好生活」憑藉其再次出發的歷史契機,在麗江市人民政府、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先後啟動了麗江文創大賽、落戶知學學院麗江分院、打造玉湖村為雲南省鄉村振興新典範、舉辦Hello 麗江·好好生活·雪山迷笛之夜等 「麗江再出發」系列項目。「麗江再出發」的首要目標,是要牢牢抓住麗江自己的東西,緊緊依靠當地老百姓,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
  • 鄉村的藍圖美景 | 麗江再出發·用音樂聆聽世界的回聲
    「好好生活」憑藉其再次出發的歷史契機,在麗江市人民政府、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先後啟動了麗江文創大賽、落戶知學學院麗江分院、打造玉湖村為雲南省鄉村振興新典範、舉辦Hello 麗江·好好生活·雪山迷笛之夜等 「麗江再出發」系列項目。「麗江再出發」的首要目標,是要牢牢抓住麗江自己的東西,緊緊依靠當地老百姓,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
  • 楊福泉 納木依與「納」族群之關係考略
    長期以來,在四川冕寧縣的民族史研究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清代《冕寧縣誌》中所載之「麼梭(或麼西、麼些)」到清末以後,何以消聲匿跡?他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學者們調查的結果,是這些麼梭人融入了藏族,成為今天的納木依人。
  • 【文化解讀】|楊福泉:阿詩瑪的魅力——《石林阿詩瑪文化發展史》序言
    我年輕時看《阿詩瑪》和《五朵金花》,是印象最深而深切地感受到雲南天地山川和人物之美的兩部電影,有一種心馳神往的感覺。      如今,《石林阿詩瑪文化發展史》一書即將問世,在這本凝聚著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和石林縣本地學者心血和才思的著作即將問世之際,我有機會先睹為快,在這裡寫下如下一些感言。      阿詩瑪的美麗傳說可以稱之為彝族撒尼人的心靈之音,文化之精粹。這部廣泛流傳於石林縣彝族撒尼人中的民間敘事長詩,是撒尼人代代相傳的民間創作,瑰麗非凡,美不勝收。
  • 雲南麗江翠湖村:美麗宜居鄉村畫卷帶來更多新期許
    湖堤翻飛的白鷺、河底輕搖的水草、荷塘玉立的仙子,如今的雲南麗江永勝縣三川鎮翠湖村讓當地村民有了更多的期許……一說到雲南麗江永勝縣三川鎮翠湖村,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仲夏時節盛開的萬畝荷花和遊人如織的熱鬧場面,如今已臨近冬日,荷田裡花事已盡,只剩下零星的荷葉和三三兩兩的挖藕人
  • 【讀本快訊】大美麗江歸來!今起,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等景區有序開放,全市旅遊行業全面恢復營業!
    就在兩天前,麗江實現了疫情雙清零:在院患者清零、疑似病例清零。自古以來,麗江就是一個好客之地,歷經800餘年風雨滄桑,總是張開雙臂迎接各方來客。只是這一次,因為疫情,麗江各大景區不得不忍痛關門謝客。沉睡了26天後,
  • 重新發現|音樂人肖煜光:納西文化的誤解與自信
    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唱作人或音樂人,現在官方身份是麗江青少年宮主任,工作之餘做的還是自己最喜歡的音樂。16年前,一張納西話的流行音樂專輯《納西·淨地》橫空出世,發行量達創紀錄的16萬張。肖煜光也因此紅透麗江,城市鄉村,童叟皆知。走紅之前,他的職業「令人不可思議」:廚師。
  • 麗江到香格裡拉僅需1小時!麗江到香格裡拉動車預計明年底通車……
    香格裡拉   意為「心中的日月」是多少人魂牽夢繞的遠方也是彩雲之南最美的地方齊建新介紹:麗江到香格裡拉的動車預計明年底通車,麗香高速將於明年建成通車,香格裡拉到四川西昌的香西高速公路、香格裡拉到昌都的滇藏鐵路和滇藏高速公路等重大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 來到這兒,有你從不曾感受過麗江古城之美!
    獅子山,坐落在麗江古城西側,因山體宛如一頭睡臥的獅子而得名,古城建築群依山隨勢環繞在獅子山腳,是觀賞麗江古城全景的最佳去處。從麗江泊心雲舍·文苑出發,沿著金星巷往黃山上段走去,沿著石階路往上,即可抵達獅子山公園。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美的重新發現 ——尕謠,一個人的樂種
    美的重新發現 ——尕謠,一個人的樂種 2021-01-18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本串燒】美國NBA超級球星來麗江了!他說:麗江很美,但是……
    NBA冠軍來麗江捐了個教室!他說:麗江很美,就是海拔高、天氣冷「我的天,NBA總冠軍『白巧克力』來麗江了?」昨天,網友@依古西高撈刷微博時發現,獲得2006年NBA總冠軍的美國邁阿密熱火隊前後衛賈森·威廉士竟然在逛麗江古城。
  • 美麗鄉村徐趙寨村,留住鄉愁富了百姓
    美麗鄉村徐趙寨村,留住鄉愁富了百姓 2021-01-11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