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煩惱,總是會在不經意間讓身邊的人失望,或者得罪某人,而且每次當你發現是這樣時,你就會感到為什麼自己這麼小心翼翼的,但是還是不能讓身邊的人感到開心,其實你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宇宙中有一個法則,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百分百完美的。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這些個體都有自己各自的缺點,那麼將這種思路放到人際交往中,也就是你不可能同時滿足身邊所有人的需求。
也因此我們不需要對這種問題過於糾結,不必為了迎合別人而去傷害自己,因為這樣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時間久了還會養成一種討好型人格,而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是會非常的被動的,所以並不好。
事實上,如果你在一定程度上讓身邊的人失望的話,其實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所謂不露鋒芒,低調做人,這樣其實會更輕鬆一些。相反是那些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滿足別人的人,反而會更加的辛苦。
關鍵的一點還是,人都是有一種心理的,就是如果有人一次對你好,你會記住對方的好,但是如果這個人一直對你好,你可能就會感到理所當然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一直在不停的滿足身邊所有人的需求,時間久了,大家就會覺得你就是做這些的人,自然而然的將這些事情交託與你,而你也不得不為了不讓對方失望,而不停的去滿足他們,這樣的話你會很累的。
在群裡心理學上,像這種總是將別人的心理感受看得非常重的,叫做內耗效應,這主要是內心資源分配的不協調所致,也就相當於是不尊重自己。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自我滿足的基礎上再去滿足其他人。
精神分析學派會認為,這種內耗效應,是因為與原生家庭有關聯。也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會極大的影響到孩子,而我們與父母相處的模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人格的形成。
就比如有些家庭裡面,父母對待孩子非常的嚴格,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變得謹慎膽小,並且害怕失敗,害怕讓別人失望,而且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對方對自己不滿意,就會引起她們很強的焦慮感。
這種在心理學上就是,屬於不尊重自己的表現。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必須明白的是自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都是為自己而活,做事情也是為自己而做,雖然不能要求做到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 同樣可以做到問心無愧,這樣的話我們的做法才是合理的。
而且有著這種內耗效應的人,普遍的脾氣都會非常的好,還有著非常強的忍耐力,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如果表現得太過刻意、個性,就會讓其他人不滿意,同時如果其他人對自己咋拍成侵犯、傷害、暴力或者忽視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是會思考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會反思自己。
憤怒,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自我防護的機制,當自己受到傷害的超出承受能力時,就會迸發憤怒的情緒,幫自己擺脫壓制的情況,但是同時憤怒也會導致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矛盾加劇,所以很多人會害怕對別產生憤怒的情緒,導致別人對自己失望或者厭惡。
還有一種情況的,叫做隱秘自戀者,這種人也會不想讓他人失望,但是並不是照顧別人的感受,而是為了維護自身的一種良好形象,或者是在一些人身上,想要圖謀一些什麼。
憤怒是一個人的正常情緒,該生氣時候生氣,其實也沒有影響,一味的為了別著想而忽略自我的感受,其實是有些笨的應該對自己好一些。
相比自戀情結,隱秘自戀者的內心通常會更加的陰暗可怕,因為真實的她們實際上是非常的冷漠無情的,同時也是虛偽自私的,而外在的謙虛通常也都是她們的偽裝,但真實的她們是不會真正的去為其他人付出的。
但是話雖這麼說,但是她們也是很孤獨的,造成這種人格也是因為童年的時候被父母總是否定的原因,所以原生家庭真的會很影響孩子人格的養成。
人格的養成與每個人的經歷有關,不同的就經歷塑造了不同的人格。
不要誤以為不停的為其他人付出,就可以獲得被愛、被尊重,真正的尊重是靠自己努力獲得,而愛自己才會有更多的人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