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一個不留!戚繼光、俞大猷平定「嘉靖大倭亂」的最後一戰

2021-01-09 冷兵器研究所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倭寇乘戚繼光北上回浙江,聚集大股兵力,進攻邵武,殺死領兵抵抗的明軍指揮齊天祥,隨後轉掠羅源、連江等縣,遊擊倪祿率所部明軍與倭寇交戰,戰敗被殺。倭寇乘勝攻破玄鍾所城和寧德縣城,兵鋒直抵興化府,在攻城失利後,幾股倭寇合流,圍攻興化府城一月之久。

十一月,都督劉顯率兵救援興化。一開始,劉顯所部主力在江西剿匪,當時他所帶到福建的士兵不足七百人,而且久戰疲憊。倭寇新到,連戰連勝,兵力眾多,正是銳氣十足的時候。劉顯自知此時打不贏倭寇,於是在離興化府城三十裡的,隔江紮營,按兵不動。但是按兵不動,就成了逗留之罪,於是劉顯派遣五名士兵,攜帶文書和興化府守軍相約,準備率兵進城禦敵。不料這五名士兵在半路被倭寇截獲,被倭寇斬殺,從明軍屍體上搜到了劉顯的文書。

於是倭寇用其職銜和印章,假裝劉顯與守軍約在某日夜某時分,率兵潛入城中應援,要守軍切莫舉火作聲,以免讓倭寇發覺。然後倭寇選了五名奸細,假扮為劉顯部士兵,進入興化府城中。當時興化府守軍將領為參將畢高、參政翁時器,拿到書信之後相信了奸細所說。到了約定的夜晚,倭寇假冒劉顯部明軍入城,當時沒有一個人懷疑是倭寇假扮的。倭寇上城之後,突襲興化守軍,約六千倭寇越牆而入,城中大亂。畢高、翁時器,及衛掌印指揮徐將等,倉皇失措,從城牆上吊繩索縋下,棄城而逃,同知吳世亮領兵和倭寇巷戰,然而大勢已去,被倭寇殺死,興化府城淪陷。

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後,屠城燒屋,慘不忍睹。朝廷聞報後十分震驚,當即任命譚綸為福建巡撫,統一指揮俞大猷、戚繼光兩部入閩作戰。在兩軍未到之時,十二月十日,劉顯領兵攻入興化府,與倭寇在教場激戰,因兵力不足,戰敗退出城外。嘉靖四十二(1563年)年正月,劉顯屯兵染店,指揮歐陽深率兵二千屯駐林口,巡按御史陳志亦領兵一千餘人來援。正月十二日,倭寇出城南攻歐陽深所部明軍營壘,明軍反擊,射死三十二人。二十二日,倭寇北攻劉顯部,劉顯詐敗設伏,左右夾擊,斬首九十級。倭寇見明軍戰力強悍,以為戚繼光兵至,彷徨無措,相顧而視說「戚虎何時來也」。二十七日,忐忑不安的倭寇棄城而逃,半夜出城,至黎明已經離城二十五裡。

劉顯當時屯兵寧海橋,待天明發現城中倭寇不見,遂即率兵追趕。倭寇在巷口以逸待勞,擊退劉顯,第二天逃至岐頭堡。岐頭堡是為防倭而修築的民防要塞,鄉民登城據守,因人員相差過於懸殊,而最近的一支明軍就是劉顯部,此時距離岐頭還有八十裡。岐頭堡守城鄉民,在頑強抵抗後終究不支,堡壘失守淪陷,倭寇在屠堡洩憤後佔據岐頭。二月二十七日,又有六百倭寇從同安登陸,直至岐頭堡,得到新一輪援軍的倭寇士氣大振,於二十九日進攻平海城。城中兵少援絕,倭寇破城而入,署印指揮葉煥然被殺,平海淪陷。三月十八日,劉顯與歐陽深兩部明軍,移軍至平海六十裡外的嶺頭和樹下兩地設營。二十三日,倭寇突襲樹下,歐陽深領兵拒戰,見倭寇來襲兵少,隨領兵出營與敵交戰。倭寇且戰且走,將歐陽深引入埋伏圈中。當明軍深入之後,倭寇兩翼伏兵大起,明軍寡不敵眾,歐陽深當場戰死,士兵陣亡四百餘人,餘部潰散。劉顯不及救援,只能率軍退至度濱。

四月初,總兵俞大猷領漳州泉州兵四千人來援,明軍再次低進平海城四十裡紮營。十一日,四百餘名倭寇從上逕行至佘埔,試圖與平海倭寇回合,劉顯率兵截擊,未能成功擊退。劉顯判斷這幫倭寇肯定要從自己防區穿過,於是在度濱設伏。十三日,倭寇果然從度濱經過,劉顯伏兵四起,倭寇被斬一百七十餘級,殘部逃回平海城。眼見明軍大軍雲集,平海城中倭寇企圖乘船歸國,於十六日乘船出海,被巡視平海衛外洋許朝光部攔截,斬首四十九級,只能退回平海城。

走投無路的倭寇仿效項羽破釜沉舟,將船全部燒掉,以示不留退路,和明軍決一死戰。四月十九日,新任總理軍務巡撫都御史譚綸抵達省城,二十日在浙江義烏招募了新兵的戚繼光入閩,與俞、劉二部會師。譚綸在渚林召集戚、俞、劉商討進剿方略。大家一致認為,倭寇雖少,但佔據險地,能以一當十,明軍必須速戰速決。譚綸當即決定以戚繼光為中軍,擔任正面攻擊;以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擔任兩翼包圍,以重兵臨戰,務求全殲倭寇。二十一日夜,在福建巡撫譚綸的指揮下,戚繼光為中軍,劉顯、俞大猷為左、右軍,兵分三路向平海衛進攻。

中軍戚繼光率先登城,遭遇二千倭寇的阻擊,戚繼光令部隊以火器轟擊,倭寇陣型大亂,被迫退守平海衛附近的許家村。戚繼光乘勝追擊,俞、劉二部緊隨奮進,在許家村乘風放火,許家村頓時火光沖天,火借風勢,倭寇死傷不計其數,次日又追剿倭寇一百七十餘名。此戰前後斬首二千二百五十級,救回被俘平民男女二千三百八十人,繳獲刀槍劍銃三千九百六十一件,取得了平海衛大捷。

平海衛奏捷之後,戚繼光又率部先後在連江馬鼻嶺和寧海肖石嶺殲滅倭寇各一部,福建倭寇暫告平息。然而倭寇來襲數量龐大,福建沿海兵力遠遠不足,為加強福建水陸防務,以為長治久安之策,譚綸與戚繼光等人議定御倭方案,上報朝廷,準備加強福建沿海守備兵力。然而倭寇不甘心失敗,又於十月間聚合二萬七千餘人,再次大舉入侵福建,計劃先以一萬五千人劫掠仙遊,來年春天進攻省城福州。

十月上旬,倭寇艦船先後入侵臺山、福寧三沙和閭間澳、萬安連盤澳、平海衛後潘澳等地。戚繼光調撥各路明軍圍追堵截,十二戰十二捷,殲敵三千餘人,但未能從根本上阻止倭寇對福建的進犯,而在分路堵截中,戚繼光手中的機動兵力越來越少,被分散在福建沿海各個告警地點。為加強對抗倭的軍事領導,十一月,嘉靖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領導福建全省並浙江金、溫二府,負責水陸軍務。十一月初一,倭寇乘船十六艘進犯興化府青山巡檢司石城澳,然後繼續南下。三日,又有五艘倭船於連江東岱澳登陸。六日,倭寇一萬餘人登陸仙遊,分屯仙遊縣城四門外城,將仙遊團團包圍。當時,仙遊城內駐兵只有二百餘人,另有民兵二百五十人。而戚繼光當時在閩兵力集中起來,也僅為六千多人,只是倭寇兵力的一半,而且分散在福建沿海各地。

戚繼光根據敵情,調整部署,以一部隨監軍副使汪道昆往福州,以防倭寇襲擊省城;一部防守閩江、興化,以防倭寇深入福建內地;又命把總傅應嘉統三千名水兵駐守漳州、泉州,控制沿海要地;戚繼光本人親率六千名士兵增援仙遊。此時倭寇已經在仙遊城外環城立營築壘,對仙遊城發動進攻。戚繼光以兵力懸殊,決定以仙遊城為支撐,抑留敵人,等明軍主力集中後,再設法殲敵。於是戚繼光派親兵二百人乘夜入城,以加強仙遊城內防守力量;命守備胡守仁領兵駐紮鐵山,據險為壘,牽制倭寇;從各營挑選精銳五百人,組成敢死隊,不時襲擊敵營;同時將大本營移至離倭寇較近的石馬,四面布置疑兵,既遏制倭寇分兵四處剽劫,又讓其不能一心一意集中兵力攻城。

陳大有等率領守城軍民,在城外明軍的配合下,拼死抗擊倭寇。倭寇幾次強攻難以得手,於是企圖進行誘降陳大有。陳大有一面同敵談判周旋,拖延和爭取時間;一面借著談判的,修補破損的城防工事,並加築了一道土城,同時改進和製造防禦器械,以加強防禦。倭寇打打停停,一直到十二月初六。倭寇看陳大有沒有投降的心思,加之糧草不足,無力進行長期圍困。倭寇乘著明援軍未到,而且城內明軍官兵傷亡甚重,防守力量大減,遂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城行動,擁兵直抵西北水關,砍倒柵欄,挖開土城,豎起雲梯登城。在此危急關頭,城外遊兵李以仁衝進敵陣,燒毀攻城雲梯。戚繼光聞報,令部隊發炮吶喊助陣。倭寇誤以為援軍趕到,為防被內外夾擊,於是停止攻城。

十二月下旬,浙江援軍約六千人趕到福建,抵達仙遊以東的沙園。戚繼光得到援軍,於是開始著手殲滅仙遊城外的倭寇。仙遊城外圍城倭寇一萬餘人,明軍即使援軍趕到,也不過一萬一千多人,在兵力對比上並不佔優勢,甚至還略有不如,難以向倭寇發起全面攻勢。但倭寇在仙遊城外四面合圍,四個城門外面分別修築了四個堡壘,而四壘之間有一定距離,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先攻破一座,然後就可以在兵力上佔據優勢。

於是戚繼光命王如龍率兵一部作為中左路,胡守仁率兵一部作為中右路,金科督軍一部為大營正兵專備策應,主力部隊合力攻取南壘;陳濠等部為右翼奇兵,攻取倭寇東壘;李超督兵一部為左翼奇兵,攻取倭寇西壘;呂崇周等率標兵一部同郭成苗兵四百人設疑兵於鐵山,牽制倭寇北壘之兵;傅應嘉領兵一支取道西嶺,繞至倭寇西壘之後,配合李超部行動;命中軍吳京押運火器,隨軍接濟。二十五日,明軍各部開始行動。左路王如龍部、左翼李超部先後進至新嶺紮營,中右路胡守仁部進至天光嶺紮營,右翼陳濠部進至水溝紮營。

當晚天降大雨,到了次日上午,大霧瀰漫,明軍各部乘霧隱秘向敵營逼近,快到城下,才被倭寇發覺。當時倭寇正推著八輛呂公車攻城,車高過城牆一丈多,離城頭僅有二尺,數百名倭寇藏身車內,正準備登城。恰逢明軍趕來,中右路明軍直衝倭寇南壘,倭寇攻城部隊只好放棄攻城,掉頭結陣對付戚軍。明軍中左路協同中右路奮力拼殺,倭寇大敗,退入南壘。明軍立即包圍倭壘,拔除木柵,縱火焚燒。倭寇當即被燒死數百人,殘倭逃奔東壘。中右路乘勝追擊,與明軍右翼軍夾擊東壘倭寇。與此同時,中左路戚軍與左翼戚軍一齊撲向倭寇西壘。東、西二壘在猛烈攻擊下,先後被明軍攻破,倭寇被燒殺一千餘人。東、西二壘殘倭逃奔北壘,戚繼光親督金科等部進攻北壘,倭寇不能支持,棄壘而去,至此仙遊之圍解除。

倭寇餘眾見明軍連拔四壘,進入仙遊城內,遂後退數裡,脫離與明軍接觸,兩軍相持數天,眼見明軍戒備森嚴,於是倭寇在三十日向同安方向離去。戚繼光領兵追擊,在王倉泙再次擊敗倭寇,斬首數百,墜崖者不計其數。尚有殘倭數千逃至漳浦縣蔡丕嶺,據崖設寨而守。戚繼光命部下分為五哨,各持短兵攀巖而上,當明軍登上崖頂之時,倭寇伏兵四起。狹路相逢勇者勝,戚繼光下令明軍不得後退一步,擂鼓突擊,殺入重圍。倭寇伏兵大敗,被殺數百人,仙遊之戰,戚繼光前後殺敵近萬,倭寇不敢繼續在福建逗留,殘倭南下逃進廣東,搶劫漁船出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潮州倭寇糾集兩萬多人,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俞大猷也從江西調往了廣東,負責廣東防倭事宜,而此時,少數民族首領藍松三、伍端、溫七、葉丹樓、程紹錄、梁道輝等聚眾五萬餘人,正在省內作亂。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等交戰,打不贏,就說「俞家軍」來了,俞大猷之前有招降這些少數民族部落的經驗,而後又多次殲滅倭寇,在廣東很有威名,伍端等首領趕忙逃回山寨。於是俞大猷抵達廣東後,單槍匹馬去招降程紹錄,又讓程紹錄勸梁道輝歸降。不久,來到惠州,將溫七擒獲。伍端見溫七被擒,於是負荊請罪來俞大猷軍中,請求攻打倭寇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俞大猷於是以伍端為先鋒,從造反的礦工中挑選了二千餘名精裝,在鄒塘作為先鋒,進攻倭寇,明軍主力隨後。一日之內攻破倭寇營壘三座,焚殺倭寇四百多人。倭寇全部逃到崎沙、甲子等處,搶奪漁民船隻向大海方向逃去。倭寇船隻在海中多遇風沉沒。僥倖脫險的二千多人,退守海豐金錫都。俞大猷率軍將其包圍兩個月。倭寇糧食斷絕,打算從火埔寮逃走,卻被副將湯克寬設伏兵擊敗,手刃倭寇首領三人,參將王詔等人隨後趕到,斬首一千二百餘級,殘倭僅剩千餘,建制被打亂,只得分散入山林中逃避明軍追捕,俞大猷命明軍化整為零,追入深山老林,直至將倭寇全滅,從此浙江、福建、廣東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亂」基本結束。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梁小天。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抗倭名將俞大猷》丨「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俞大猷文武雙全
    俞大猷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參加了武科鄉試並脫穎而出,第二年武舉會試在京城,俞大猷順利參加,並在會試的論策考試時,寫出了很棒的文章對於「安國全軍之道」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深得考官好評。這篇文章後來經過修改收進了俞大猷的個人著作《正氣堂全集》一書中。
  • 名人故事:戚繼光誦經超度士兵
    臨海古城內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圖片來源:資料圖片)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居士,是定遠(今屬安徽)人,另一說則是山東蓬萊人。嘉靖年間,戚繼光世襲受職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充參軍,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以鎮守三江(即太湖下遊的吳淞江、東江、婁江),教以戰法,數敗倭寇,當時人稱為「戚家軍」。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戚繼光奉命去支援,大獲全勝。
  • 嘉靖時器的倭寇中,明朝人佔了70%?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文/晚風暮雨明朝嘉靖年間,北有韃靼犯境,南有倭寇騷擾,對明朝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兩者被合稱為「北虜南倭」,其中,倭寇侵擾問題也被後世稱為「嘉靖大倭亂」。可見,倭寇的破壞之大,而其中,佔7成的明朝人功不可沒!後來,很多地方甚至出現「畏倭如虎」的局面,如嘉靖三十三年 ( 公元1554年) 六月,江陰聽說倭寇來了,「各鄉民擁入城者幾萬計」,一時間「哭聲震天」。
  • 淺談:倭國與倭寇
    日本民族是「大和民族」,古稱「倭族」。倭沒有「矮」的意思。古代的「倭」有時也指我國東南沿海的漁民。不管國家政治體制如何和當政者的對華態度怎樣,永遠也不要侮辱一個「國家」和「民族」。二、倭寇分前期和後期1.
  • 俞大猷—《劍經》
    《劍經》見於戚繼光十四卷本《紀效新書》,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術專著。
  • 明代倭寇之患,為什麼會困擾其四十多年的時間?
    倭寇本是指海盜,但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倭寇一詞再次興起,也成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詞,至於說明朝被倭寇困擾四十餘年,這完全是不正確的,這四十餘年僅僅是後期倭寇在嘉靖年間爆發的倭寇之亂,至於為什麼能產生四十餘年禍亂,下面我就為大家分析分析:倭寇的侵擾其實很早就有,甚至縱穿三個世紀,最開始在十三世紀初是對高麗進行侵擾,為此高麗專門與日本進行商談
  • 抗倭名將胡宗憲與戚繼光迥異的人生結局
    如今,說起明朝的抗倭英雄,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有兩位:戚繼光、俞大猷,這是大部分中國人在中學歷史中都能了解到的常識,特別是戚繼光,是與文天祥、嶽飛齊名的民族英雄,不過近年來,嶽飛已經有了一些爭議,某些學者非要說嶽飛對抗的是女真的金國政權,不能算民族英雄,會影響民族團結。
  • 嘉靖大倭寇真相:讓當局頭疼的倭寇,大部分竟是國人
    01引言在明代的嘉靖年間,倭寇橫行,戚繼光抗擊倭寇的事跡讓我們記憶深刻,所以我們在固有的印象中便認為倭寇是活躍在沿海附近的日本人,他們活躍在海上,竟然長達20多年不上朝,皇帝荒廢,自然導致了國家衰敗,當時的奸臣嚴嵩把持朝政,海軍廢弛,將士們的糧食都會短缺,戰鬥力自然下降,甚至還會打家劫舍。
  • 俞大猷師友關係和生卒、世系考略
    十六世紀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在抗倭鬥爭中,出現了兩個最著名的英雄,一個是福建泉州人俞大猷,號虛江;一個是山東蓬萊人戚繼光,號南塘,史稱「俞龍戚虎」。
  • 明朝抗倭名將胡宗憲:功勳不輸戚繼光,為何後人很少知道
    ,要把倭寇趕出東南沿海一帶,這其中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站了出來,抗擊倭寇,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站了出來,他們中最有名的人當然是被稱為民族英雄的戚繼光。  那麼為何世人都支持戚繼光,沒有太多認識胡宗憲的呢?  胡宗憲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官至戶部尚書,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面,胡宗憲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 倭寇為什麼戰鬥力那麼強?倭寇其實都是中國人?
    答:通常說到這個話題,好些人都會大談特談倭寇的可怕之處。但倭寇真正可怕之處,卻超出了軍事範疇,最致命的強大原因,正如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剋星」朱紈的怒吼: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首先需要糾正一個誤會,這裡的「中國盜」,並不是指倭寇裡的中國人。
  • 一代抗倭銘名將,被百姓感念的「俞佛」,一生命運多舛
    提及抗倭英雄,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俞大猷只是作為陪襯而已。其實,在那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俞大猷不僅與戚繼光並列,甚至還在戚繼光之上。龍吟虎嘯,雄風獵獵,為由盛轉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強悍的活力。
  • 同為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胡宗憲卻很少有人提及
    明朝中期,在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來自日本海盜入侵讓許多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後來嘉靖皇帝下定決心抗擊倭寇,要把倭寇趕出東南沿海一帶,這其中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站了出來,抗擊倭寇,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站了出來,他們中最有名的人當然是被稱為名族英雄的戚繼光。
  • 明朝嘉靖年間為何倭寇爆增?一艘朝鮮走私船揭開答案
    對這囂張場面,嘉靖皇帝十分憤怒,卻也十分不解:列祖列宗時代,只是小搶小鬧的倭寇,怎麼到我這時候,就能鬧出這陣仗?為這心塞問題,他對沿海的抗倭將領,考核嚴格到苛刻,稍有錯誤就連換帶殺。甚至還多次給內閣大臣們頒下嚴旨,聲色俱厲的質問。幾位閣臣們吭吭哧哧,可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其實,莫說放在當時,就是在幾百年後的今天看來,嘉靖年間的東南倭患,爆發的也非常突然。
  • 看看數字你就知道,可惜最後一戰打得悲壯
    公元1561年4月,正值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兵分三路,一路燒殺搶掠,一路張牙舞爪地向浙江台州奔去。本以為能肆無忌憚的他們,卻沒想到在一個名為花街的小村子裡栽了大跟頭。在這裡,有一支明軍隊伍前來阻擋進犯的三千倭寇。這支明軍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面無血色、筋疲力盡,即便如此他們依舊軍容齊整。
  • 53個倭寇在江浙晃悠了80天,數千明軍竟不能抗衡,這是什麼情況?
    53個倭寇橫掃江浙,直逼南京,這是真的嗎?是真的!但明軍真的打不過倭寇嗎?肯定不可能這件事發生於嘉靖三十四年,一批倭寇在浙江紹興虞縣登陸,他們原本的計劃可能是要跟另一批登陸嘉興的倭寇回合。但很不幸的是,登陸嘉興的倭寇被俞大猷所率明軍殲滅了,而登陸紹興的倭寇又遇到了惡劣天氣,船都吹跑了,於是只得在江浙一帶搶掠。
  • 同樣是抗倭名將,為何戚繼光被尊為民族英雄,俞大猷卻無人問津?
    提到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戚繼光吧!誠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立下戰功無數,東南沿海一帶也正是在他的保衛下才能免受倭寇侵犯,被稱為民族英雄實至名歸。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俞大猷呢?當年的他與戚繼光合稱為「俞龍戚虎」,帶兵作戰的本領比戚繼光還略高一籌,可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戚繼光享譽無數,俞大猷的事跡卻無人問津,這是為何?說句實在話,如果論戰功,俞大猷的功績可是戚繼光比不上的,雖說俞大猷一生沒做過大將軍,但他可是從嘉靖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一直奔赴在抗倭前線的人,手下也有一支驍勇善戰的「俞家軍」。
  • 失落的大明朝:南京城的軍隊居然打不贏幾十個倭寇?
    作者:營三千大明朝到了嘉靖年間,軍事上早已江河日下。在北方邊防,面臨著俺達的蒙古騎兵進犯,而海防也頗不安寧,光是一個倭寇問題,就困擾了明朝東南沿海幾十年。在戚繼光閃亮登場之前,對於倭寇的騷擾,明朝一直疲於應付。不過,一般情況下,倭寇的活動區域,局限於沿海地區,很少深入內地。然而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有這麼一小股倭寇,卻長驅直入,從浙江登陸之後,一路殺到安徽,最後,竟然來到了大明朝的第二首都——留都南京的城門下,還差點打進了南京城。
  • 俞大猷《劍經》:練兵必先練膽,練膽須習技藝,藝高則膽自雄
    《劍經》又是一部臨戰指導性很強的兵書,在明代內憂外患時期用於訓練戰士,捍邊疆平倭寇,受到當代練兵者戚繼光等人的極力讚許。俞大猷身任武職以後,明王朝戰備廢弛,將帥選自世胄,紈絝習氣很深,英雄氣少,甚至連跑馬射箭也不能。老百姓得不到保障,沿海軍民死於倭患的有幾十萬人。為了強兵練武,殺敵保民,大猷特把平生所學,以長棍為主,寫成《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