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師友關係和生卒、世系考略

2021-01-08 騰訊網

十六世紀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在抗倭鬥爭中,出現了兩個最著名的英雄,一個是福建泉州人俞大猷,號虛江;一個是山東蓬萊人戚繼光,號南塘,史稱「俞龍戚虎」。俞生卒於1503-1580年,戚生卒於1528-1587年,彼此相差25歲,俞是先輩,戚是後輩。俞家是世襲泉州衛百戶,又中嘉靖十四年(1535年)武進士,發達較早。戚沒有科第,因為其家為「世登州衛指揮僉事,父景通曆官都指揮僉事,署大寧都司,為神機坐營」,所以戚於「嘉靖中嗣職,用薦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兩人都是出身於世襲武職之家,俞世職較低,戚世職較高,所以戚的官職升遷起點高於俞。兩人都曾轉戰南北,而以抗倭之功特著,最後,都位於左都督,戚進階少保,秩位較俞為尊。兩人都精於武術,俞著《劍經》,戚著《紀效新書》,都為中國武術的名著。兩人都好讀書,俞「少好讀書,受《易》於王宣、林福,得蔡清之傳。又聞趙本學以《易》推衍兵家奇正之權,復從受其業。」戚則「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他倆都好學,但俞的《易》學有本源,以《易)理推演兵法,理論基礎勝戚一籌。查泉州是明代《易》學清源學派之中心,其祖師蔡清之學,「初主於靜,後主於虛。謂天下之理以虛而入,亦以虛而應,因以虛名齋。所以學者稱蔡清為虛齋先生。王宣是蔡清的得意弟子,「持論正大,確守師說,而間有發明,學者翕然信之」。趙本學(1478-1544)名建鬱,號虛舟,為蔡清之弟子,是宋太祖的後代,隱居不仕,畢生以《易》學演兵法,著有《趙注孫子兵法》三卷、《韜鈐內外篇》七卷等書。他的學問不傳授其子而傳其門人俞大猷,俞說:「猷讀先師趙虛舟翁所授《韜鈐內外篇》者有年,領其大旨,知其無一不根極於《易》者。」所謂根極於《易》者是說明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易》經,他們都主虛,蔡清號虛齋,趙本學號虛舟,俞大猷號虛江,都標榜「虛」字,以示其《易》學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俞、戚二人的讀書重點有所不同,俞先考中文秀才,後考中武舉人、武進士,經歷了文武兩途之功名,經史詩文也無所不通,故其所著《正氣堂集》包羅各種文章。戚則未聞以詩文馳名於世,這是兩人的差異。

俞的一生仕途坎坷,初任金門千戶,就上書論海寇之事,當時的上司「監司怒曰:『小校安得上書,杖之奪其職。』」丟了官職後剛好毛伯溫徵安南,又上書陳述方略,請從軍,受到伯溫的重視。徵安南之役沒出師,到嘉靖二十年(1542年),「俺答大入山西,詔天下舉武勇士,大猷詣巡按御史薦,御史上其名兵部,會伯溫為尚書,送之宣大總督翟鵬所,召見論兵事,大猷屢折鵬。鵬謝曰:吾不當以武人待子。下堂禮之,驚一軍,然而不能用。大猷辭歸。」特別應該提到的是三次重要的抗倭戰役,大猷都有功無賞,甚至受處分。一次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之役,總督尚書福州人張經為帥,奸相嚴嵩的黨羽趙文華為監軍,張經用大猷的計策,戰而大勝,趙文華卻因索賄不成,而劾經不戰,嘉靖皇帝大怒而斬張經,冤獄累及大猷,被奪去世襲的官職並謫官。又一次是總督胡宗憲招撫倭寇汪直,至而殺之,激起倭寇重新再進攻。宗憲怕自己得罪受罰,乃「上疏陳戰功,謂賊可指日滅。所司論其欺誕,帝怒,盡奪諸將大猷等職。」又「倭寇造巨艦為遁計,乃艦成,宗憲利其去,不擊。賊揚帆泊浯嶼,縱掠閩海州縣,閩人大噪謂宗憲嫁禍。御史李瑚再劾宗憲三大罪,瑚與大猷皆閩人,宗憲疑大漏言,劾大不大力擊,大猷遂被逮。再一次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興化之役,時大猷任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及「(興化)城陷,(總兵)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於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於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結果戚受上賞,升總兵官,大猷僅賞銀幣而已,大猷因為經歷了幾次挫折,致令人誤會平倭之功,或在俞上。而閩人也受蒙蔽。揚戚抑俞,這是歷史的不公平。其實俞龍戚虎,俞在當時的作用居於戚上。而戚繼光在官場一帆風順,他遲生幾年,又受到當局的照應。史稱戚「亦賴當國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先後倚任之。居正尤事與商榷,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諸督撫大臣如譚綸、劉應節、梁夢龍輩鹹與善,動無掣肘故。」看來戚繼光比俞大猷的運氣好得多。

其實俞戚兩人之間的友誼甚為密切,俞大猷《正氣堂續集》卷一所收俞寫給戚的書信四通,卷二載贈戚之詩一首,均可作證。

第一通《與南塘書》猷平生鼎鼎,所為皆莫能成,上無以報國恩,次無以酬相知。逮今歲益增,精神益不如前,日夜惴惴,欲效古人以禮自防而不可得。乃明公以數聖賢事業赫赫者相期,獎愛過情,儀物復盛,令猷負愧無地,銘感無日。」——此信俞自述憂譖畏譏的心理,能得到戚的鼓勵,非常感激。

第二通《與戚南塘書》云:「自古有志之士不多見於世,或有之,亦以地之相去,世之相後,故相期之切,而相遇之難,往往而然。猷之於明公,可不謂幸歟?交誼數十年,各地方共事,時領教誨又多也。邇來雖未得合併,而精神意氣則無一日不相通,非但書剌之間頻頻耳。第今名公年方壯盛,正當輸忠報國之日,猷年已望八,即日將迄歸,不得一再會而別,此心委有所未安。……使千古之下,同時之士,知聖世有我二人。又使我二人交誼,自管鮑之後,乃一再見,豈不快哉!」——此信可知他倆深交及志同道合。

第三通《與戚南塘書》云:「猷奉職五十載,今年七十有六。上無以報國恩,下無以補乎生民,不過犬馬之齒而已。方以為愧不暇,乃辱名公篤念舊雅,遠賜教儀,情交之備,感激之深,難以言喻。伏自思先賢如趙充國、馬援,年七十有餘,人皆以老視之,猷之平生遠不如二先賢,而年又過之,乃不知止足,寧不為哲人所笑乎?昨乞休未遂,即日再乞也。前奉告將一會而別,竊仰名公一代人豪,乾坤內許多大事,皆屬一肩任之,區區報國未盡之意,亦有許多欲面請裁也,其許之歟?」——此信是俞申請退休未獲準,再次請退時寫給戚繼光之信,他有很多軍國大事,希望和戚面談,以繼其忠君報國之志,做個臨別的交代。

第四通《與戚南塘書》云:「猷他無所長,唯聞人之賢,心誠慕之;見人之賢,心誠敬而愛之。名公一世之英也,其所施為,皆為猷所親見面灼知,愛敬之情,切於衷腸。況又受名公之愛之深,繫於肝肺,每中夜思念,及與相知談,推讓名公不啻口出,神明知之。名公於猷情亦同也,猷故謂今日交誼,可傳千古,已為美談。茲名公所教者,言其終也。《易》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聖人之言真有情哉!我二人所當玩味。又聞諸公子皆千裡駒,猷兒輩雖然魯資,當申告之,使世世講之不替也。方當遠離,乃以事絆不得一會晤,可勝悵然。每執筆欲作書奉答並謝,益心悵而不能成稿者。數日伏又思之,千言萬語亦說不盡。心相同而神相通,則隔數千裡亦如面,孟子謂天下之善士,豈必常相聚於一堂哉!厚儀拜領,感激益深,謹此附謝。蒼生社稷事願益竭忠赤,以致太平,以慰江湖遠人之憂。」——此信是俞告老返鄉臨行前寫給戚繼光的信,也可能是最後一信,因俞隔年就去世了。信中不但重敘相知之情,並希望兩家兒子們能互相學習,共同奮發,成為世交。

戚繼光五十大壽之時,俞贈送一幅《湖中一品圖》,畫水中的仙鶴,既祝鶴壽,又喻當朝一品,兼寓海上生涯,含意極深。在圖上題了《賀戚南塘壽題湖中一品圖》之七言古詩。詩曰:「泰山天下獨擅奇,丹崖青壁萬丈巍。東連蓬島仙人居,潮汐潮來目逶迤。中有一仙貌怡怡,白玉蕭管手中持。迎風清夜一聲吹,潛蛟壑舞彩鳳隨。聲中真意更誰知,願期天子萬年斯。疆場大將齡如龜,我愛畫工有神思。令人傾聽仰目雎,遠獻此圖上公壽。壽國壽民兮,公志又無涯。」詩中寫及戚為山東人,與海為伍,功勳事業超然如鶴,並希望如「鶴鳴九皋」一樣,愛民愛國。情景並茂,用韻每句皆押,不但含意深刻,寫作手法亦很高超。

總之,俞雖年紀相差一代,交情卻非同泛泛,是道義交,是忘年交,是管、鮑交,令人非常欽佩。

本文另外還要對俞大猷與故鄉的師友情況做一番鉤沉。

《明史·俞大猷傳》稱俞:「受《易)於王宣、林福,得蔡清之傳。」王、林都是俞的老師。王宣,字子鍾,為蔡清門人四傑之一,弘治十七年(1504年)舉人,一生從事學問,在一峰書院教書。林福是一位秀才,以學行著名於當時,王慎中、俞大猷、蔡克廉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壽命頗長,泉州知府延請他為鄉飲大賓。

俞和鄉先輩邱養浩有交情。邱養浩字以義,號集齋,晉江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士,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江西。《正氣堂集》卷四載大猷《奉邱集齋書》,邱曾援助支持過俞大猷,俞很感恩,信中說:「念猷負書燕趙,空冉日月,躡履廊廟,終涉疏狂,幾溝壑此身矣。乃仗明公施援,長綆褒揚,一介錐刀之勞未效,非次之任忽膺。伏自惟省,古有受人一飯而不敢忘,況義重山嶽,仁同天地乎?刻骨銘心,不足以報。」

俞與當時大文豪王慎中也頗有交情。王慎中,字道思,晉江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官到河南布政司參政,為文演迤詳瞻,卓然成家,與唐順之齊名,天下稱之曰「王唐」。在王慎中《遵巖集》中,一共寫了兩篇文章和二封信與俞大猷。第一篇是卷八《海上平寇記》,寫的是大猷任汀漳守備,「是時漳州海寇張甚,有司以為憂。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數百,航海索賊,旬日遇焉。與戰海上敗之,獲六十艘,俘百八十餘人,其自投於水者稱是。賊行海上數十年無此創矣。」另一篇是卷八《送都指揮俞君志輔序》。當時俞升任廣東都指揮僉書,王撰文送行。王說:「自國家以武舉求天下之虎臣幾百年,而吾泉州未有應者,吾友俞君志輔奮然而出,以百戶中其科。居常作止,動息與兵為徒,擊劍馳槊,適於持槌之嬉,關弓舍矢,狎於投礫之娛,環甲戴胄,而踞鞍馬若枕席。」他們時常通信,《遵巖集》卷廿四有《與俞虛江》之信,介紹一位叫沈希儀的人,時官總兵,是一名將,希大猷能重用;王說:「近又從友人唐荊川(即唐順之)太史先生處寄至所為沈公戰功傳,益慕其為人。唐先生德學重海內,又有古法,不輕為人作,以此知沈公信名將也。此外王慎中寫給其弟王惟中的家書中,也說:「近得虛江來書,慨然以王愾國憤為己憂,有鳴劍沙漠,馳槊朔野之志。此誠烈丈夫之風,無雙國士,非此人而誰?」在《正氣堂集》卷六輯有大猷《與王遵巖書》信中,自己謙稱學生,可見俞對王的敬仰。此信應是在浙江受胡宗憲之忌,有功不賞心情不佳之時所作。他說:「生今春有事於普陀,適逢天變,為賊所挫。……生有微勞,不蒙錄賞,乃份之宜,敢以尤人;報國一念,始終不渝。但思自今以後,欲安位立功則甚難。世情許多炎熱,生皆不能阿附,此在位卑之時,猶挨得過,若位少尊,則人將不相容矣。……倘遇機會即欲卷退,以從諸公於紫帽、清源之間,歌太平以盡餘年。」其實王慎中的年齡還小於俞大猷,同是林福的學生,俞卻尊之為師,這是俞崇拜有學問之人的表現。

林希元,字懋貞,號次崖,泉州同安縣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歷官雲南僉事,「所著《四書存疑》等書與陳琛(陳紫峰)所著《易經通典》《四書淺說》並為舉業所宗。林是明代重要的理學家,其書為泉州四大名書之一。俞大猷任金門千戶,金門屬同安所轄。俞「知林希元有志當世,從問學,希元酷愛之。交趾之役,希元歸募兵漳泉,大猷以金門千戶從,發謀出慮,動合相宜。」《正氣堂集)卷四有《奉林次崖書》,是俞至廣東寫的信:「猷誦先生序文,見先生憂國憂民之念,至今未衰。未道安南云云,何其神契妙合耶?猷此身許國已久,敢不勉終先生未盡之志。」我想俞在廣東,林希元應該寫有序文送行,故信中有此語。林年紀與俞差不多,而俞亦拜其為師,並曾隨軍安南,這也是新材料。

史朝賓,字應之,號禮齋,晉江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進士,官至鴻臚寺卿。史朝宜,字直之,號方齋,朝賓從弟,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出宰山陽縣,官至湖廣右布政。其子繼偕,萬曆二十年(1592年)榜眼,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卒諡文簡。朝賓、朝宜兩人都是俞大猷年青時的同學,俞自己說:「雲臺山人與史方齋、禮齋偕餘讀書清源山中,陟絕嵫,俯懸崖,探幽實,窮清泉,無往不到,飫茲山之趣者十餘年。」此言足證俞少年時在清源山讀書練武之說不誣。《正氣堂集》卷八有《與史方齋書)一函,談到兩人的志願顛倒之往事:「弟謂願作縣令,史謂願作將領。縣令為牧民之官,將領為救民之官,易地則皆然也。」可知大猷少時是想當個文官的。《正氣堂續集》卷一尚有《與史禮齋書》謂:「尊親家一出一處……猷不自揣,不能如方之行道,又不能如尊親家之優遊泉石。」看來大猷和史朝賓結有親戚,故有親家之稱謂。

鄧城,晉江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武舉人,武術精湛,泉人所謂「俞家拳、鄧家棍」是也,後亦官都督,是俞的好友。《正氣堂集》卷七載《論鄧城可將》一文,是大猷向上司推薦鄧氏的薦書。俞說:「伏見泉州衛右所百戶鄧城,技藝精巧,膂力超絕。勇足以摧鋒陷陣,而奮於先登;才足以拊眾輯士,而得其死力。報國之志出於性生。……愛在結髮,與職同學,意氣相期,凡古兵陣勢,熟曉,而時能出奇者也。」鄧城才藝兼備,俞對其揚不遺餘力。又據清源《南陽鄧氏族譜》載俞之女兒嫁鄧城之子,他倆是兒女親家。

歐陽深,南安東田人,以秀才納級授泉州衛指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破興化,深力戰死,贈昭毅將軍。《正氣堂集》卷十四載《與歐東田書》謂:「東田今露頭角,將來事業何可量乎?天下人傳謂曰真虛江之友也。世何曾無賢,為無賢者用之耳。……數年來欲乞歸田,為無替手。今公既出,我平生報國未盡之念,付公一擔任之,何無後憂矣。我二人平生學問做人,有許多相資處,故謂公為我師可也,謂我為公師亦可也。」何喬遠《名山藏》提到俞「平生推獎歐陽深、鄧城有國士之風,薦挽不遺餘力。城坐系,以身保任之。而歐陽深以秀才納級為指揮,結客募士,死興化之難。」

李杜,字思質,號雲臺山人,泉州人,俞大猷的摯友與得力幕僚及家庭教師,博學不仕。《正氣堂集》系俞身後由李杜編輯的。大猷在寧波被逮捕,李杜為其照顧家屬。何喬遠《名山藏·俞大猷傳》說:「杜,泉州人,稟資雄邁,善出新意,發經傳所未發。大猷當事有疑質問,一言而決。」

詹仰庇,字汝欽,號咫亭,安溪人遷郡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聯捷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卒贈尚書。《正氣堂續集》卷一《與詹咫亭書》稱:「猷生同裡閈,時得從執事之後,直以三代而上王者之佐,望名公願益勵志,以膺大任,得附鴻翼之末,而親見其盛,豈不大幸歟!

俞大猷與惠安黃克晦也有詩文往來。克晦號吾野,是個沒有功名的「山人「,但詩書畫均佳,名氣很大。黃著《吾野詩集》載有詠俞兵陣之詩,而《正氣堂續集》卷二有《別黃吾野南返》之詩:「湖海行藏一劍看,先生貌古腹中寬。思穿月脅神明啟,氣貫天心鬥宿寒。規過平生君義重,言離此日我情難。高風聖主知名久,寧見蒲輪向考槃」及《吾野詩人移住》等作品。

還有一個叫黃友竹的,也是俞的同學。《正氣堂續集》卷五《祭黃友竹文》說:「予少小時與公共學,情何密乎。迨長大來,公隱居教子及第成名,承恩誥封,男子之願畢矣。顧予半生奔走於天地四方,蹤跡徒勞,朋舊情疏。邇返故裡,得借寸酒接餘歡,依稀然如昨日,尚與公相期,再如少小至今之年,結社於清源、紫帽之間,共講黃白之學,與龜鶴松柏爭齡。」這位黃友竹是大猷年輕時的同學,具體事跡不詳。

《正氣堂餘集》卷一又有《哭陳北泉外兄》詩,從稱謂來看,外兄即是姐夫。從「結髮看看為弟兄,百年大半絆虛名。清源久約投簪去,北野相將入夢清」推知,北泉是泉州一個士人,生平待考。

綜上所述,俞大猷在故鄉所結交的師友計有理學、文學、武備、政事和處士等五種人物,特別是如王宣、林希元都是大儒蔡清的門人,因而俞大猷的《易》學基礎深厚。文學界如王慎中、黃吾野,都是當時全國著名的文豪、詩人,這便是俞大猷文學素養豐富的原因。武備類如趙本學、鄧城、歐陽深等,都精通兵法,武藝超人,可見俞大猷武備技藝之高強。由於邱養浩、詹仰庇、史朝宜兄弟等,都宦績顯著,因此俞大猷的政治學識是廣泛的。黃吾野、黃友竹、李杜等,都是隱逸治學,人品高尚的處士,對民間疾苦是了解的,故俞大猷的社會接觸是多面的。這些人對俞大猷的成長都發生過影響。俞不是迂腐的書呆,也不是魯莽的武夫,他文武全才,機智勇敢,忠誠報國,究其原因乃是擇善而交。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斯之謂乎!

俞大猷的具體生卒時日,歷來都說不太清楚。今據焦竑《獻微)卷一O七所載趙恆志(?)《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贈左都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狀》(作者似是趙恆而非趙恆志,志字是衍文。乾隆《晉江縣誌》卷九載:「趙恆、字志貞,趙瑺孫。嘉靖戊戌進士,歷官戶部郎中、姚安知府,入鄉賢名宦祠。居裡杜門,潭思著述。年九十四卒。」趙恆年歲與大猷差不多,又壽命很長,他為俞寫《行狀》很適合),俞大猷「以弘治癸亥(1503年)六月十四日生。」「其年(按:萬曆八年,1580年),八月二十六卒,壽七十七。

俞大猷的家世過去學術界也不清楚,今據《行狀》、萬曆《泉州府志》卷十二及《清源俞氏族譜世系表》合併考述於下:

「泉州衛前千戶所百戶俞敏、俞永安、俞遜、俞政、俞昇、俞原瓚(昇支房,以子大贈都督僉事)、俞大猷(原瓚子,傳見武績)。」(萬曆(泉州府志》)

「二世祖俞敏、葬獅頭巖下。三世祖俞愛松即俞原瓚,葬四十五都。四世祖俞大猷欽賜祭葬於卅一都。」《清源俞氏族譜》中世系脫漏甚多,不可全信。但墓葬卻寫得較具體,俞敏葬在清源山獅頭巖下,明許獬《遊清源山記》稱「至山麓可四裡許,俞氏之先塋在焉。其上有兜鍪石,望之儼然甚肖。俞氏為東南大帥,有行伍功。」據此可知此墓是俞敏之墓,後被誤傳為大猷之墓。俞原瓚字爰松,其墓在晉江四十五都(即河市)。大猷葬在晉江卅一都,即墓之今址,文獻記載與原墓俱在。毋庸置疑。

「始祖諱敏,從高皇帝伐有功,授百戶,隸泉州衛。其後大宗絕,公父諱原瓚,以支曾孫嗣前職。……曾祖齊、祖廣、父原瓚,贈皆都督。曾祖妣何氏、祖妣黃氏、妣楊氏,贈皆夫人。配陳氏、封夫人。」又李杜《徵蠻將軍都督俞公大猷功行紀》說:「俞之先,出自鳳陽霍丘。始祖敏從高皇帝驅馳天下四十載,始為百戶於泉,歷五世六襲而大宗絕。今贈都督僉事原瓚,其支之曾孫也。念先世勳庸,不忍殞謝,竭資忍苦,四如京師,而俞氏之勳賴以復世。」

根據以上各條記載,我整理出一個比較可信的俞大猷世系表。

一世俞敏,安徽鳳陽霍丘縣人。以軍功為泉州衛前千戶所世襲百戶。墓葬於泉州清源山獅頭巖下,坐乙向辛。

二世俞永安。

三世俞遜,永安子,襲職。俞齊,大猷曾祖,妻何氏。

四世俞政,俞遜子,襲職。俞廣,大猷祖父,妻黃氏。

五世俞昇,俞政子,襲職,絕嗣。俞原瓚,大猷父,支房襲職,妻楊氏。墓在晉江四十五都。

六世俞大猷,妻陳氏,合葬晉江卅一都(今蘇垵村)。子三,長佚名,次諮皋,襲職;三諮樂。今後裔聚居南安碼頭鎮倒橋村一帶,約數百人。

(1994年)

本文選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叢書《陳泗東文史類稿》

N E W A R R I V A L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新 書 推 薦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關泉州的英文書籍的漢譯本叢書,一共三冊,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雙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羅·戴密微 著 /林雱 姚鳴琪 譯)是一部至今還無人企及的研究泉州東西塔宗教文化、建築、藝術的學術專著。《泉水之城》(安妮·鄧肯 著/ 周若蘅 譯)、《中國傳奇》(坎貝爾·布朗 著/ 顏瑋珏 顏瑛瑛 譯)則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過泉州的兩位文化先行者的經歷與觀察記錄。百年回望,還值得今人深長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這樣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極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文化總是在人類大空間的聚合運動中積累和發展。水平傳播不變論說很難解釋世界上雙文化衝突、並存、融合的歷史現象。唯其如此,國人在尋找和翻檢塵封已久的文化載籍時,不憚於認識思維上差異的鴻溝而敢於跨越且堅守我們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識。因此,相信透過這三本書,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穿越歷史的風雲,看到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過去,看到它進步的必然--有憂鬱的鄉愁,也有永遠不泯的家國情懷。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得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讚哦~

相關焦點

  • 《抗倭名將俞大猷》丨「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俞大猷文武雙全
    俞大猷膽子很大,至今他的出生地還流傳著很多和俞大猷相關的傳說。有關於他一個人獨食下一條大大的鱔魚昏睡三天三夜的,有一個人和村子裡遊手好閒的慣偷正面交鋒的,還有和學友打賭半夜去墓地的,故事多種多樣,可見民間對於俞大猷的喜愛和尊敬,這些故事也多少帶了點理想化的神話色彩。
  • 俞大猷—《劍經》
    《劍經》見於戚繼光十四卷本《紀效新書》,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術專著。
  • 中國武術技擊理論的奠基者——俞大猷
    俞大猷是明代的軍事家、武術家和詩人。他對古代軍旅武藝和民間武藝均有深入的研究。經他多年的勤求博採,融匯貫通,提煉升華,在明朝嘉靖40年(1560)寫出我國武術史上第一部系統全面、精妙實用的武術技擊理論專著《劍經》。
  • 《抗倭名將俞大猷》:俞大猷年少時立下鴻鵠之志,修文習武成英才
    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位明朝的抗倭大英雄--俞大猷。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俞大猷的年幼生活以及修文習武的經歷,為後續的精忠報國做鋪墊。關於俞大猷的膽量方面,在河市鎮一帶有這麼一個傳說。在一個炎炎夏日的中午,俞大猷和幾個同窗好友來到私塾前面的一口古井前,用木桶撈起一桶桶井水來衝涼。突然,大家驚奇地發現撈起的桶裡竟然有一條粗大的鱔魚,足足有五六斤重。同學們便叫它「仙蛇」或「神魚」,害怕得不行,說要放回去。
  • 仙公山、俞大猷、蔡襄助陣防疫宣傳
    近期,洛江區選取了6個鄉鎮(街道)主要的自然和人物景觀,設計了10張防疫宣傳海報。  十音銅鑼——張「鑼」開工,牢記「十個必須」  復工復產的企業務必做到「十個必須」:復工開工必備條件——必須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必須設置隔離場所;必須做好物資儲備。
  •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江西龍氏永新世系源流》(新曆)公元二零一七年一月二日網名:寧靜致逺(龍氏子孫)整理 二十八世:庚,生於唐代(元和)807年,開成(838年)鄉舉大中,857年自湖廣道州任江西廬陵吉水丞
  • 戚繼光、俞大猷平定「嘉靖大倭亂」的最後一戰
    畢高、翁時器,及衛掌印指揮徐將等,倉皇失措,從城牆上吊繩索縋下,棄城而逃,同知吳世亮領兵和倭寇巷戰,然而大勢已去,被倭寇殺死,興化府城淪陷。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後,屠城燒屋,慘不忍睹。朝廷聞報後十分震驚,當即任命譚綸為福建巡撫,統一指揮俞大猷、戚繼光兩部入閩作戰。在兩軍未到之時,十二月十日,劉顯領兵攻入興化府,與倭寇在教場激戰,因兵力不足,戰敗退出城外。
  • 琅邪新安王氏祖王壁公世系探考——王氏文化
    從王吉到王導的世系是有質疑的,特別是28世音至31世覽的世系是謂不實。    34世:洽(323——358)導三子,字敬和,東晉琅邪臨沂人(註:王庸敬著《琅邪王氏通譜》卷—P10頁導名下載「渡江為元臣,卜宅東冶。」該東冶作何理解。《中國地名大辭典》有東冶而無東治。東冶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東治在何處無考,是否可以理解為東晉的治所?)
  • 俞大猷《劍經》:練兵必先練膽,練膽須習技藝,藝高則膽自雄
    俞大猷身任武職以後,明王朝戰備廢弛,將帥選自世胄,紈絝習氣很深,英雄氣少,甚至連跑馬射箭也不能。老百姓得不到保障,沿海軍民死於倭患的有幾十萬人。為了強兵練武,殺敵保民,大猷特把平生所學,以長棍為主,寫成《劍經》。在序言記述他的師傳,趙本學的形象性指教,大猷自己的理解,以及寫成《劍經》的目的。
  • 俞大猷 | 少林花槍(全)
    少林花槍是少林槍術的優秀傳統套路之一,據槍譜記載:約在明代,在俞大猷將軍遊覽少林寺時授於錄僧,經普便、普從等和尚進化而創編,原有二十勢,傳至清代,有湛洛和尚增至二十四式,流傳至今。少林花槍的技法特點是:前刺起挑而斜上,前刺中平狠而絞,前刺斜下加崩掃、轉身後刺偷臍膛,棚架直刺閃轉取腹脅.換把根打撥來槍。
  •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紹興府士紳軼聞摘錄補充(二十三)
    其父茹敦和為乾隆甲戌科進士,湖北德安縣同知。茹棻少時致力經史,博覽群書,善制科藝。 23歲為乾隆丁酉(1777)孝廉,乾隆甲辰(1784)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旋授三通館纂修兼提調,編輯《六書略》、《七音略》。任山西鄉試正考官時,以提拔真才實學者為己任;一反科舉不正之風,頗得名聲。嘉慶十九年(1814),擢都察院左都御史。
  • 喻氏得姓始祖祭公相如與周公旦世系關係考
    喻氏得姓始祖祭公相如與周公旦世系關係考一、 背景簡述在中國歷史上,周公,是黃帝之後、孔子之前貢獻最偉大的人物。他的生卒年不詳。二、喻氏得姓始祖和祭公的關係按照喻氏宗譜的記載,則周王朝封建祭國。到第三代祭公的時代,就得到賜姓喻氏了。前述喻氏族譜上記載說:「(祭公)從昭王南徵,與王同膠舟溺死漢水。子祭公謀父克紹前烈,作《祁招》以止穆王。謀父之子相如食採於江夏。
  • 進士世家——龍田廬江何氏世系考略!
    該碑尚存龍田鎮上和洋鸕鷀穴其墓地前。何半坡娶上鄭鄭氏、珍塘林氏為妻;何良言:生卒不詳,明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毛澄榜進士,歷任奉值大夫、江西巡察史。嘉慶二十四年(1545年)乙巳時,為龍田廬江入閩何氏撰修族譜發起人。娶林氏為妻。
  • 一代抗倭銘名將,被百姓感念的「俞佛」,一生命運多舛
    其實,在那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俞大猷不僅與戚繼光並列,甚至還在戚繼光之上。龍吟虎嘯,雄風獵獵,為由盛轉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強悍的活力。  公元1503年,一代抗倭名將俞大猷就出生在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的一個小山村裡,在明朝抗倭戰爭中,俞大猷與其帶領的「俞家軍」與戚繼光帶領的「戚家軍」並稱「俞龍戚虎」,為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保護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文武兼備的全才  俞大猷的父親俞愛松是一名世襲的百戶。
  • 臺灣開基祖惇厚百六公譜略
    羅兄編制「福建二都秀篆堀龍,開基始祖羅惇厚百六公略譜」,因著歷史脈絡,先祖傳承淵源,針對福廣祖源世傳譜系,進行全面的搜集,他用心完成之世系略譜,可彌補各房派系單獨記載之闕漏。同時拋磚引玉,連結開基始祖海峽兩岸子孫,共同攜手再造同姓同族之力,傳承祭祀先祖先賢之德業。
  • 貴州安氏源流考略
    貴州安氏源流考略    【摘要】追述貴州安氏的起源,發展以及變遷;講述安氏的代數演變,傳承變化;考究 貴州安氏的搬遷,追尋調北徵南之後的駐軍屯田事宜    【關鍵詞】姒姓、大禹、夏朝、帝舜、伯益、姒炳、帝啟、淳維、姒安、平滇 入黔,調北徵南,安天鶴,阿者雅營,安家堡百戶所指揮,貴築縣、字輩世系    。  一、緣起  我是誰?又來自哪裡? 這是中華民族每個人都在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 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首先,我們可以把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視為系統的一個要素,他們按照「祖—父—子—孫」的關係構成了一個樹狀結構。這個樹狀結構的最頂端(或者說根部)一般是一個家族的始遷祖(也叫肇基祖),也即血緣關係上的始祖。圖1:「家族樹」表中的主體是成年男性,在他的名諱一側,還載有很多信息(下面是完全模型):①他的字、號,職官,生卒年
  • 明代俞龍戚虎泉州傑出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
    黃士藻字宗素號金庵晚號金墩逸人南安洪瀨街金墩初祖潘湖六世尚德裔儒士黃心宇孫崇禎庚午舉人甲戌進士由泉州府學歷官南京戶部主事清兵入京慨時事蜩沸遂隨潘湖叟清東閣武英殿大學士錫袞黃公隱居起鳳山以讀書釣魚為樂清順治三年歸鄉倡建洪瀨金墩心宇黃公小宗扶貧濟困有益閭鄉分守廣西布政司參政以太常寺卿致仕建洪瀨金墩書院仰為山長人稱金逸人墓在南安洪瀨金墩山臥牛穴  黃應甲字汝第號凌雲尚義五子徙隨父青陽山凌雲坊金墩宮潘湖東庫三房元處士天麟黃權七世孫明代將領以潯梧左參將隨俞大猷討平韋銀豹萬曆五年升任浙江總兵官後改廣東總兵平定龍川鮑時秀兵變梁本豪兵變明隆慶中以潯梧左參將從俞大猷討平韋銀豹進秩二等萬曆五年屢遷浙江總兵官改鎮廣東配杜氏誥封一品夫人卒七十有三子二長榮南配王氏居青陽山凌雲坊金墩宅次子華南贅謝氏徙居楚地安徽懷寧金墩
  • 青海瞿曇寺大國師、國師、活佛世系考略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關瞿曇寺歷史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瞿曇寺的赤巴(khri-pa,漢譯為法臺)及活佛世系、瞿曇寺與所屬卓倉(gro-tshang)部落的關係或者說區域性政教合一地方組織的管理結構、瞿曇寺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仍有不甚清晰之處。造成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史料匱乏。
  • 琅琊後裔十八戶王氏家族考略
    家譜系一姓氏大家族的世系、婚姻、生卒、功德的文字載體。上溯至遠古,下延及萬代,代代相繼,雖萬古不泯。況且家譜又是一個家族的文明標誌。不有家譜,易使子孫失祖迷宗,落為無根「浮萍」,為世人所笑,乃家族之忌。故我氏先代,一向重視修譜,著有《王氏家譜》較為詳備,洋洋萬篇,卷帙厚達二尺許,留寄予後人。    我氏祖傳家譜有總卷、分卷。總卷系全族人的世系支脈,婚姻、生卒、功德四種譜冊的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