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 張梁成中國首個完攀14座8000+的民間登山者

2021-02-23 徒步中國


《徒步中國》,戶外圈最受歡迎的公眾號~


中國民間登山史,在10月2日被張梁改寫了。

2017年10月2日中午12時(巴基斯坦時間,即北京時間2日早上9時左右),張梁、劉永忠與靜雪成功登頂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世界第九高峰)。據了解,隊伍將於明日返回大本營。

自2004年起,張梁幾乎以一年一座的速度完攀了13座8000+,南迦之巔是個暫時的完美句點,同時意味著他的名字將永久定格在「國內首個完成14座8000米民間登山者」的框內。

準確來說,17年33座,是迄今張梁與山結緣的時間。6200多個日夜裡,他從一名毫無高原生活經歷的人,成為了國內民間登山的翹楚,箇中滋味,少為人知。

非常幸運地,在張梁出發前往南迦帕爾巴特峰前,《戶外探險》雜誌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有關那些他與山的故事、感悟與念想,今天一一說給你聽。(註:正文所有圖片均由張梁提供,封面來自「高山沸騰」公眾號)

━━━━━

對張梁來說,14座8000米級雪山攀登計劃近得只剩下一座南迦帕爾巴特的距離。

當我們這些局外人都在關心他準備什麼時候去拿下最後一座8000米的時候,他已計劃好了9月初的個人行程——回石家莊給母親慶祝88歲大壽、聽一場汪峰的演唱會。 

對張梁來說,登山是另外一種生活狀態。

「順其自然,」張梁對自己說,「我得聽登山公司的安排,還得看老天爺的安排——天氣允許。」 

「以後再也不登山了」

我們都想知道大神的第一次。

雖然張梁已經攀登雪山有17年、累計 32 座,但他現在還能回想起登第一座高海拔雪山時的感覺。

第一次登的雪山是青海的玉珠峰。那是 2000年9月底,在深圳海拔幾乎為零的地方生活多年,從未體驗過高原反應為何物,在格爾木拉練了幾天就一下子來到海拔5000米的玉珠峰南坡大本營,張梁感覺頭疼欲裂似乎要炸開,兩小時後就吐得一塌糊塗。

那些少數人才能看得見的景致,是驅使張梁一次次上路的原因之一。

他形容自己的嘔吐呈噴射狀,就這樣蔫蔫地忍了三天,高反的勁兒過去了,登上了玉珠峰。

那是張梁第一次登雪山的經歷,當時信誓旦旦地說「以後再也不登山了」。結果第二年就去登了慕士塔格峰,之後就再也沒有停止過。 

國內最早一批登山愛好者,漸漸地都不再登山轉而玩其他項目。張梁能堅持17年,最大的原因還是熱愛,

 

每年能抽出一段時間去登山,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挺好的。

登山是我的另外一種狀態,在山裡度過的日子和現實生活是不一樣的兩個世界,我常常跟人說我是進山避難去了。

這就是張梁追求的一隅淨土。

骨子裡的不安分

登山的人,究竟是否享受攀登的過程和登頂的成就感?這個問題,是許多還未踏入戶外者的共同困惑。

而張梁的回答,卻讓人有點驚訝:

我並沒有刻意去追求登頂的愉悅或滿足,因為登山不像其他競技運 動會讓你產生很強的成就感,也不會像跑馬拉松那 樣會讓身體分泌一種令人愉悅的多巴胺。

登高海拔山峰是沒有這些感受的,反而你的身體和心理都是痛苦的,但是可能這種痛苦反過來就是一種喜悅。 

我很難用語言去表達。

「登山時大部分都是痛苦的,但這種痛苦卻也能帶來喜悅。」

認識張梁的人都了解,他從來不會刻意去強調登山這件事多麼偉大,也不會刻意去烘託登頂的情緒多麼激動,「不會把 50%的事說成100%, 卻會把100%說成50%」。 

一個普通人逐步完成偉大的巔峰計劃,達到今天的成就,除了機遇和上天的眷顧之外,他身上一定也有值得驕傲和肯定的東西。比如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頑強的意志力。

張梁說他很佩服王石,也是因為他身上有這些品質,

年齡比我大一輪,但是在登山的時候他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另外,可能我比較會享受孤獨吧!

大學畢業時張梁在同學紀念冊上寫了一句類似「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的話,側面反映出他性格裡不甘平庸的一面。

不甘平庸的心性,是張梁一次次堅持的源泉。


可是,同學和老師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年那個「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男生會成為今天國內數一數二的登山家,

以前的我不善於表達,不善於交流,還很自 卑,這種自卑感源於家庭的困難和為了生活不得不疲於奔勞的困苦,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自我壓抑的情緒之中。

後來的生活和性格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轉變,除了機遇之外,更多的是因為骨子裡的不安分,才會選擇了登山這個難度大、有挑戰的事。

如今看來,是張梁選擇了登山,也是登山選擇了張梁。

不知14座為何物

張梁是一個理智清醒的攀登者,他給其他登山者留下的印象基本上都是「經驗老道」、「穩妥」。

的確如此,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知道14座8000米是什麼。

穩妥,是同行們對張梁的最大印象。

當年張梁跟著萬科周刊下的「遊山玩水」欄目參加深圳周邊的戶外活動,也就是周末去爬個山徒個步住個帳篷之類的,根本沒想到過還可以去登雪山,甚至在登了珠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之後,他都沒有14座8000米的概念。

 

一直到登第4座8000米,也就是2009年登瑪納斯魯的時候,同行登山的王石在大本營跟他聊天,問他有沒有想法去登完14座8000米級高峰。

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了這個概念。我就說試試唄,他說那我給你想想辦法支持一下。

這才開始把14座當成了一 個目標。

王石後來默默地找到張梁工作單位的領導,說了這個計劃。從此,他再也不需要請假去登山了。

在登山這件事兒山,張梁偏愛親力親為。

即便獲得了王石和單位的大力支持,張梁對登山仍舊親力親為。至今,他也沒有成立策劃團隊或後勤團隊,一切大小事都是自己安排,包括跟尼泊爾、巴基斯坦當地的登山公司聯繫諮詢、談價格、做計劃等等,均靠郵件完成,「這幾年最大的收穫就是把我的英語練得挺好,一個人出國也不怕了。」 

張梁喜歡用相機記錄登山時發生的一切,特別是那些重要的時刻,比如衝頂前、登頂時、下撤時,還有關於山難、救援的場景,就算是雪崩撲面而來,也會淡定地打開相機。

登山過程中的影像資料非常難得,不論登哪座山我都會帶上一兩臺相機和攝像機拍攝照片和視頻,回來後整理出來上傳到網上。

人們能通過這些鏡頭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

張梁渴望用影像,讓更多的人看到8000+以上的風景。

影像訴說著經歷,也記錄著傷痛與失敗。2004年9月,張梁登頂了人生的第一座8000+,隨後的13年,他的相機一直沒有停下過,那些路上的生死、煎熬與成功,都歷歷在目。

━━━━━

張梁獨家自述他的14座8000+

卓奧友峰 

2004年9月 

卓奧友峰是我登頂成功的第一座8000米級雪山,但是第一座攀登的8000米級雪山是珠穆朗瑪峰——2003 年攀登珠峰北坡,只行進到8300米便應救援要求下撤了。

由於有了登珠峰的經歷,再登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就感覺沒太多難點,從進山到登頂到出山,只用了13 天。 

珠穆朗瑪峰 

2005年5月 

第二次登珠峰北坡,8300米以下的路線比較順利,8300米至衝頂段卻異常辛苦。

記得當時下午4點左右,抵達8300米營地,只搭了兩頂帳篷,登山隊員、嚮導、測量人員等好多個人擠在一頂帳篷裡,根本無法睡覺。

一直熬到半夜 12 點,天氣還未好轉。等到凌晨3點,在風力不低於25節的情況下硬著頭皮開始衝頂。 過第二臺階時因為已經有搭好的梯子,用十幾分鐘就過了。

最後在8800米左右的位置,有一個橫切巖石再上去的路段有點吃力,中午12點半登頂完成測量任務。傍晚7點多回到 8300米,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繼續下撤。

登珠峰是有一定難度的,有些人先登了卓奧友峰就覺得珠峰應該也不難,其實兩座山的山體形態、難點等很多方面 都有差別,千萬不能輕視。 

希夏邦馬峰 

2008年10月 

2006年,第一次去攀登希夏邦馬峰,因為天氣原因到二號營地上面7000多米就放棄了衝頂。2008年,我再次來到了希夏邦馬峰,之後順利地登頂。

關於這個峰頂,藏隊只允許我們上到8012米,事實上國際承認的真正的峰頂是8027米。這段距離之間隔著一個山脊,如果修路繩橫切過去是可行的。當時我們沒想那麼多,是不是要為 了 8027米再回來一次,以後再說吧! 

馬納斯魯峰 

2009年9月 


這是第一座在國外登的山峰。我們特地去了一趟玉珠峰為馬納斯魯峰做拉練。

攀登馬納斯魯峰整體難度不大,C1到C3都有路段要修路,接近頂峰的緩坡之後是個很陡的坡,有點挑戰性。我們行進到2號營地的前一天那裡發生了雪崩,所幸逃過了一劫。

然而2012年的雪崩將2號營地徹底摧毀,埋葬了很多登山者。所以,老天爺的眷顧很重要,每次登山之前在大本營煨桑的時候都滿懷虔誠。 

道拉吉裡峰 

2010年5月 

道拉吉裡峰的攀登是一次十分悲慘的經歷,死傷重大,那是我第一次遇上真正的山難。

許多危險都發生在登頂之後的下撤過程中,第一個發生的險情就是張偉在下撤中滑墜,好在他滑墜了兩三百米後竟然停下來了。雖然幸運,但我們都嗅到了危險的味道。夏爾巴不敢和隊員結組,自行先走了。

天氣驟變,暴風雪很快就把山巔籠罩 在一片白色謎團之中,我們找不到下撤的路。隊員之間互相併不熟識,能力參差不齊,有幾名隊員在下撤中很快就體力衰竭、意識變得模糊,行為已經失控。

李斌首先就不行了,我最後一次看到他時,他坐在雪坡上,氧氣面罩被扯掉、雪鏡不知所蹤、滿面冰霜,怎麼吼他罵他都不動。他迷迷糊糊跟我說:「梁哥,我們明年還一起登山 啊」。

晚上9點多,暴風雪把我們困在了 7600 多米,隊員早已走散,只能在暮色中看到東一個西一個的頭燈,滿山哀嚎。這時趙 亮、韓昕也不行了,我看到他們踉踉蹌蹌滑墜了好幾次。

到半夜12點左右,所有人都到了崩潰的邊緣,饒劍鋒和樓國龍就地躺下,等死一般的絕望,趙亮和韓昕卻很歡實,事實上是幾近癲狂的狀態了。 

凌晨兩點半,我覺得自己每一寸肌膚都凍透,再不下山就會被凍死。 我站了起來自己摸索著往下走,三個小時後回到了7300米的營地。 趕緊把夏爾巴和老楊(楊春風)他們叫起來,他們帶著氧氣上山去救人。他們用睡袋裹著隊員拖下山,被拖回來的只有饒劍鋒和樓國 龍兩人,而李斌、趙亮和韓昕已經沒了。 

洛子峰 

2011年5月 

洛子峰的攀登線路有三分之二是和珠峰南坡線路重合:大本營-昆布冰川-3號營地-4 號營地,直到海拔8000 米才分路,往左去是珠峰,往右去是洛子峰。

我們登洛子峰沒太大波折,但同期登山的西班牙隊在8000米處發生滑墜,我們的夏爾巴連夜上去救援。他們被凍傷得很厲害,鼻子手指都凍黑了。我們等了兩天才衝頂。洛子峰難度不是太大,峰頂特別窄,只能同時容納兩三個人,它距離珠峰南側 2 公裡,站在頂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峰南坡的希拉蕊臺階。

關於從珠峰下撤到8000米稍作休整、 帶上氧氣和補給就去登洛子峰、號稱「珠峰洛子連登」的做法,我是不認同的,省略了從大本營到8000米這一大段攀登過程,有點自欺欺人。 

馬卡魯峰 

2012年5月 

登馬卡魯峰挺難的,差點沒下來。下撤時,隊員和自己的夏爾巴單獨結組,其中阿忠(劉永忠)是單獨下撤的,結果他走丟了,所幸我當時有對講機可以和營地聯繫,就通知夏爾巴去尋找阿忠,而我在下撤中出現了胃痙攣,難受至極,行進得很慢,氧氣快耗盡了,體力也不支了,當時特別想坐下休息一晚再走,但恐怕坐下去就起不來了。

我咬著牙、踉踉蹌蹌地在半夜12點多回到了3號營地,阿忠已經被找回來了。我們都已精疲力盡,我還不忘哆哆嗦嗦地對著鏡頭拍照、錄幾句話。

馬卡魯峰攀登路線在8000米以上有很多巖石路段,衝頂那段更需要臨時架設路繩。過了巖石路段之後要繞過一個頂,然後從右側橫切上去才能到真正的峰頂,這一段路挺長的, 但很多人誤以為前面那個頂就是頂峰。 

布洛阿特峰 

2012年7月 

這是我在巴基斯坦境內攀登的第一座山。走進喀喇崑崙山脈深處的過程是一段艱苦的徒步,無論是去 K2、布洛阿特還是迦舒布魯姆I峰、II峰,都要先走相同的一條徒步路線進山,然後再分開前往各個大本營。

被世人奉為世界經典徒步路線的K2大本營徒步路線,我已經走過5次(往返10次)。單程徒步一個星期,從 40°C 的高溫河谷走到零下幾度的雪山大本營,從鵝卵石河灘、沙灘到冰 塔林、冰川上的冰裂縫、冰窟窿,反正我走著是沒什麼樂趣,不過對於適應海拔和艱辛難度是很有幫助。

攀登布洛阿特峰的過程更艱辛,從進山開始的一個多月裡衝了 4 次頂,每次都是上到海拔7000多米,覺得不行就放棄,回到大本營,休息兩三天接著又 衝頂,還不行又下來接著又衝.到第 4 次衝頂的時候,我們成功了。 

幹城章嘉峰 

2013年5月 

幹城章嘉峰與K2、安納普爾娜峰的難度接近。那個登山季的幾支隊伍共有12個人登頂,下撤時損失了 5 人。

我們登頂比較晚,下撤時天已擦黑,線路不清晰。隊友阿忠的夏爾巴自行先撤,我和我的夏爾巴便帶著他同行下撤。10 點左右阿忠身體出了狀況,我怕兩個人抬不動他,便讓夏爾巴去找了一個義大利隊的夏爾巴來。

義大利隊的夏爾巴跟我們分手之後下撤中滑墜遇難,後來得知,阿忠原來的夏爾巴也遇難了。一名韓國登山者在夜幕裡從我旁邊滑下去,我認出他那身繡了很多贊助商 LOGO 的黃色的連體羽絨服。

從衝頂到下撤回來用了 30 多個小時,抵達4號營地已經是凌晨 2 點。

迦舒布魯姆II峰 

2014年7月 

人們聽多了迦舒布魯姆I峰、II峰連登的概念,覺得好像這兩座山挺容易似的,事實上沒那麼簡單。

兩座山從進山到大本營到1號營地的路線一樣,路上冰裂縫非常多,走起來艱苦漫長,需要10個小時左右才能到1號營地。白天冰裂縫、暗裂縫太多,不適宜行走,雪被曬化了也容易出危險,所以我們選擇半夜裡行進,冰層被凍硬了反而好走些。

2014年的攀登, 從1號營地往上的banana線路是一個山脊,難度較大。最後有個大緩坡,接近頂峰處是非常陡峭的刃脊,也要小心通過。 

安納普爾娜峰 

2015年3月 

2014 年第一次去安納普爾娜峰,未登頂。從大本營一直到 3 號營地(海拔不到 7000 米)的路線都是冰壁,很陡峭,修路困難重重,整整用了10天。

嘗試衝頂,至7500米已是下午3點左右,我判斷以當時行進速度登頂後下撤時間太晚,便力勸大家放棄登頂。

2015年3月,再次來到安納普爾娜峰,這次幸運地登頂了,而且整個攀登季就我們一支隊伍登頂,但下撤時又失去了兩個生命。

當時天黑找不到路,1名夏爾巴走在前面探路不小心發生了滑墜,另一名芬蘭的登山隊員困在7000多米時,失去神智,解開快掛往山下走了幾步就滾下山崖。

整個晚上,只有我還保持著清醒,其他隊員都躺在了地上發出痛苦的呻吟,我衝著他們喊「不 要睡覺」、「保持清醒」、「保持體溫」。第二天我們回到營地,許多人都嚴重凍傷,失去了手指腳趾。 

迦舒布魯姆I峰 

2016年8月 

7月嘗試登K2 失敗,便下撤轉戰到迦舒布魯姆I峰,兩個大本營離得很近,徒步一天即可抵達,隨後用了一星期登完了迦舒布魯姆I峰。

以前聽別人說起迦舒布魯姆I峰、II峰挺容易的,但迦舒布魯姆I峰有一個叫作 Japanese Corner 的像山坳一樣的巖石路段,其實很難,我們在惡劣天氣下硬著頭皮往上衝,令人欣慰的是一登頂天氣就放晴了。 

K2(K2) 

2017年7月 

2015年6月,第一次登K2,遇上雪崩未登頂,整個登山季無人登頂。2016年7月再來K2,第一次嘗試衝頂便把路繩、氧氣瓶、個人裝備都運到了 7550米的3號營地,再次衝頂時發現營地的物資全部被深埋雪下,不得不再次放棄。

2017年5月底,到了巴基斯坦,原計劃是先登南迦帕爾巴特,隨後連登K2。我們在南迦帕爾巴特大本營修整了三天便開始衝頂,當年的恐怖襲擊事件還是令人有些不安。嚮導在選擇衝頂路線的時候犯了個錯誤,從6800米就開始衝頂,那兒到峰頂的垂直距離還有1300米!

好不容易到了7918米然後又返回6800米,用了43個小時,氧氣和體能都消耗殆盡,下撤途中又是險象環生。為了不耽誤 K2的攀登計劃,我們撤離了南迦帕爾巴特峰,前往K2大本營。從南迦帕爾巴特轉戰到K2用了10天。

K2的1號營地到3號營地都是冰巖混合的複雜地形,從C4衝頂的那段路也有難度,最後整個登山季只有我們一支隊伍登頂。

用了3年,終於登上了 K2,峰頂非常震撼,景色無敵。 

南迦帕爾巴特 

2017年10月 

最後一座8000+,究竟發生了哪些事兒,期待張梁回歸後的分享。

-END-

這個季節去哪玩?

徒步中國

貼心為您挑選了最適合當下的活動合集

(點擊上面圖片 可獲取線路詳情&報名入口)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女登山人羅靜和她的「14座」8000米雪山
    受訪者供圖 羅靜,中國首位成功登頂13座8000米級雪山的女性。「在大山面前,人真的很渺小」。「真正的登山不是一次兩次的成功,是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通過努力化解後帶來的成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8000米,在每條自己選擇的路上堅持到最後,這就是成功,你就會是自己人生的導演,劇情便不會是平庸的」羅靜很嬌小。
  • 登山必修 阿爾卑斯登山史
    但事實上,自那以後登山運動的發展依舊緩慢。1994年,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制訂了一份阿爾卑斯山82座4000米山峰的正式列表,從1786年~1855年的近70年中,僅有約10座4000米級山峰被首登,這其中有拿破崙時代戰爭的影響。究其動機,最早的登山者都是阿爾卑斯山下的獵戶和採水晶人,攀登並不是他們追求的目的,而勃朗峰的首登也只是源自一次懸賞。
  • 登山者楊春風講述登頂「萬山之王」(圖)
    是海拔高度8000米以上山峰中最難攀登的山峰,有人形容K2的探險史「猶如一部招魂史」。迄今為止只有300多人登頂,但已有77人遇難,比例超過四分之一;珠穆朗瑪峰至今已有2000多人登頂,202人遇難,遇難比例略超十分之一。國外登山界主張以考察喀拉崑崙山脈的順序命名,因K2是喀拉崑崙山脈第2個被考察的山峰,故此國際公認的名稱是K2。K為喀拉崑崙山脈的英文首字母。
  • 2016中國民間馬納斯魯峰登山活動
    在2008年之前的攀登均是在春季(尼泊爾)完成的,2008年由於中國側卓奧友峰的關閉,外國人和大多數團隊轉移到尼泊爾境內進行秋季(九月~十月)馬納斯魯峰的攀登,並獲得巨大的登頂率。從那時起,國際登山者被吸引選擇在秋季的完成。在通往馬納斯魯峰頂峰傳統路線的下半部分(即C2營地)存在雪崩的危險,以及距離頂峰的一段需要技術攀登的亮冰區域。
  • [尼泊爾]世界登山歷史上十位偉大的夏爾巴登山者
    15年後,巴桑最終有機會攀登一座八千米級別山峰,1954年,他與來自奧地利的Herbert Tichy和Sepp Jochler首攀了卓奧友峰。他返回Namche Bazzar村補給物資時,Tichy和Jochler發現,他們並非獨自身處山峰。一支瑞士團隊在沒有獲得登山許可的情況下出現在這裡,而奧地利人突然之間發現自己陷入去往頂峰的競爭。
  • 無法阻擋的民間攀登力量,緬懷楊春風、饒劍峰
    隨著更多事實的披露,圍繞兩位民間攀登者遇害及進入國內主流視野的同時,中國民間攀登也首次為外界所注目。20世紀初,喜馬拉雅的攀登熱潮,歷經百年發展至今方興未艾。如果說,向珠穆朗瑪挑戰是拉開這個黃金時代序幕的話,那麼,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則是展開了人類登山史上最激動人心、最壯麗的華彩樂章。
  • 登山|世界登山史十大山難
    是為登山史上第一大山難021991年 梅裡雪山山難登山,這項極為考驗勇氣、毅力、體能、經驗的運動,同時也伴隨很高的風險。梅裡雪山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4座,梅裡雪山似乎不算「高不可攀」,但這裡山坡陡峭、雪崩頻繁,至今沒人登頂。
  • 登山 | 十四座2019尼泊爾春季攀登進展(08)
    目前,珠峰(南坡)的攀登線路已開闢到達C3營地上方的黃帶位置,而中國西藏一側的珠峰北坡路繩已架設至約海拔7162米,山峰兩側均在謹慎的應對可能到來的降雪情況,通往頂峰的路繩架設進度可能會受到影響。尼泊爾攀登者Nirmal Purja在於2019年4月23號登頂世界第十高峰安納普爾納峰以後,已於近日前往道拉吉裡峰,繼續其7個月內登頂全部14座八千米級雪山的計劃,並將嘗試無氧攀登。
  • 中國登山者講述攀登K2:終極夢想背後的生與死
    就在23天前,這位雲南民間登山者成為了世界上第一位首次攀登K2就獲得成功的華人。  再見張京川,這位41歲的昆明男人臉上多了一些歲月的沉澱,顯得更加從容與淡定。  去年10月,張京川因成功登頂世界第八大高峰馬納斯魯接受記者採訪曾時表示,準備挑戰「眾山之王」K2。不到一年時間,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 人類冬攀K2登頂!這座野蠻巨峰的冬天有多冷酷?
    圖片來源:theguardian.com要知道,Denis Urubko可是一位曾成功攀登過全部14座8000+高山的卓越登山家,堪稱目前活躍的8000米登山者中頂級強者。▲喀喇崑崙,地球上除喜馬拉雅外另一個極高峰分布區,這裡排布著超過25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及4座8000+高峰。圖片來源:summitclimb.com其次,還要有足夠的體力,請了當地的駝工,從庫魯勒開始徒步。經「一線天」、「黃石灘」……在第5天翻越海拔約4800米的阿格拉達坂,忍受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進入寬約兩三公裡克勒青河谷。
  • 十四座之——希夏邦馬峰
    座8000米級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一座完全在中國西藏(聶拉木縣)境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馬拉雅山脈著名的高峰之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登山一直都是海拔越高的越難被徵服,但對於那些專業的登山者來說,惡劣且難以預測的天氣才是登山最大的障礙。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世界之巔的珠穆朗瑪峰被人類徵服11年之後,1964年,勇敢者的足跡才第一次踏上了希夏邦馬峰的峰頂。
  • 登山者羅靜:兒子、母親與八千米雪山
    在以個人名義宣布希夏邦馬峰未能登頂後,羅靜是否完攀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成為一樁懸案;而她未來是否會再赴希峰,也是個未知數。但對於羅靜而言,除了成敗,八年8000米級雪山攀登之路,更像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成長故事。2011年羅靜登頂第一個8000米馬納斯魯峰2018年登山季落幕,羅靜來到初冬的北京與13歲的兒子諾諾相聚。
  • (高山沸騰)2018中國馬納斯魯峰登山活動(第九屆) 分享登山全景圖及馬納斯魯線徒步指南
    >2009-9    2010-9    2011-9    2012-9     2013-9    2014-9    2016-9    2017-9歷屆9年我們與中國民間登山者並肩和來自西方國家登山隊伍一樣,中國的大多數攀登隊員深信誤導,認為攀登馬納斯魯峰的難度不大,其實這是錯誤的。登山隊伍的領隊如何保障登山者到達頂峰並安全返回,不僅是天氣和修路的問題,而是一個嚴肅與平衡之間的區別。馬納斯魯峰 峰頂
  • (高山沸騰)2017中國馬納斯魯峰登山活動
    在2008年之前的攀登均是在春季(尼泊爾)完成,2008年由於中國側卓奧友峰的關閉,外國人和大多數團隊轉移到尼泊爾境內進行秋季(九月~十月)馬納斯魯峰的攀登,並獲得巨大的登頂率。從那時起,國際登山者被吸引選擇在秋季完成。    在通往馬納斯魯峰頂峰傳統路線的下半部分(即C2營地)存在雪崩的危險,以及距離頂峰的一段需要技術攀登的亮冰區域。
  • 第一個登完世界8千米以上高峰,創造多項奇蹟——登山家梅斯納爾
    世界著名登山家,義大利人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他第一個登完了全世界14座8000米山峰,第一個單人無氧登頂珠峰,第三個登完了世界各大洲最高峰。他是世界登山界的奇蹟,當代最偉大的登山家之一。
  • 世界14座超8000米的山峰,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竟是它
    它雄偉聳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緣,分布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境內。不過,主要部分還是在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 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同時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每年都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登山者前來挑戰。
  • (高山沸騰) 2017 K2 登山活動 (附 K2 大本營徒步活動 )
    >7、Mt Annapurna (8091m)(安娜普爾納峰) –2015年8、Mt Gasherbrum-I(8068)(G1)(迦舒布魯姆I峰)— 2016年首攀記錄1、Mt Cheki-Go (6257m) --2010年與團隊首攀Mt Cheki-Go 2、Mt Bamongo (6400m)-- 2013
  • 致敬民間登山30周年|中國登山人到底有多厲害
    中國民間登山從無到有,到如今登山運動成大眾化,民間登山已漸成氣候。中國民間登山的每個開端和發展,都為中國人的傳奇攀登故事埋下伏筆,攀登者們一次次在絕境中創造出奇蹟,也在歷史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筆觸。▼
  • 那些與登山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企業品牌,為何要為登山慷慨解囊?
    2019年10月中旬,香港著名女性登山者Ada(曾燕紅)帶領國際女子登山團隊登頂尼泊爾境內海拔6659未登峰,並將此山命名為「貨拉拉」(英文名:LALAMOVE)這個國際女子登山隊成員共4名,她們分別來自中國香港、尼泊爾、墨西哥、秘魯。
  • 她成功登頂希夏邦馬峰,徵服全球14座8000米高峰
    自1964年中國登山隊登頂以來,時隔54年,中國登山隊伍再次登上8027米的希夏邦馬主峰。歷時7年,衡陽妹子羅靜終於完成了個人的14座8000米山峰。 目標8027米 希夏邦馬主峰位於西藏聶拉木縣境內,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國境內的8000米級獨立山峰,距珠穆朗瑪峰約120公裡。希夏邦馬主峰海拔8027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級山峰中排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