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必修 阿爾卑斯登山史

2021-02-16 戶外探險

 提示:點擊"戶外探險"↑搶先饕餮戶外盛宴

阿爾卑斯,在中國登山愛好者中,一直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無論從時間的縱向,還是各山系和山峰的橫向而言,關於阿爾卑斯的中文信息長期呈碎片狀。阿爾卑斯是登山運動的起源地,了解阿爾卑斯,對每個登山者而言,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尋根之旅。


當說起登山運動的起源時,津津樂道的是1786年勃朗峰的首登。但事實上,自那以後登山運動的發展依舊緩慢。1994年,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制訂了一份阿爾卑斯山82座4000米山峰的正式列表,從1786年~1855年的近70年中,僅有約10座4000米級山峰被首登,這其中有拿破崙時代戰爭的影響。究其動機,最早的登山者都是阿爾卑斯山下的獵戶和採水晶人,攀登並不是他們追求的目的,而勃朗峰的首登也只是源自一次懸賞。襁褓中的登山尚未從其他動機中擺脫出來,還沒有完全蛻變為一種體育運動——即攀登本身就是目的。


登山運動進入高速發展期的源動力來自英國的工業革命。19世紀大規模的機器產業推動經濟發展,英國出現了一個新的階層,經濟富足,時間寬裕。從繁重的勞動壓力中解脫出來之後,他們渡過海峽,尋找新的探險的空間。時至今日,當經濟得到發展,人們便會在探險運動中追尋未知世界,包括人類的未知和自我的未知。從歐洲到北美、澳新、日韓,直至今天的中國,無一例外,這是寫在人類基因中的本能。1857年倫敦的一群紳士組建了Alpine Club,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登山協會。英國紳士們在阿爾卑斯山裡,在當地山民的協同下,開始攀登一座座高峰。這些山民在阿爾卑斯山下放牧、狩獵、追逐巖羊、挖掘水晶,熟知路徑和山口,了解如何穿越冰川和雪坡。他們為英國紳士們擔當登山嚮導。沒有科考的任務,也不用追求經濟的收益,目的是站在山巔,僅此而已。這樣的攀登開始有了體育運動的意味,這些英國紳士和當地山民有了一個新的共同的名字Alpinist——登山者。

每到夏天,這些英國紳士們就從英國趕來,和那些已經結下深厚友誼的當地嚮導從一個山谷徒步翻越至另外一個,尋找新的攀登目標。於是也產生了那個年代最著名的登山者和嚮導,用簡陋到不可思議的裝備首登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1855年,瑞士境內的白澤峰(Weissmies)和阿爾卑斯第二高峰多佛尖峰(Dufourspitze)以及勃朗峰東側的勃朗塔庫峰(Mont Blanc du Tacul)三座4000米級山峰被首登。到1859年的五年時間裡,首登了15座4000米山峰被首登。1860年後這樣的攀登進程再次加速,到1865年,又首登了23座4000米以上山峰。後世把1855~1865年稱為阿爾卑斯黃金年代。

黃金年代的巔峰在1865年,這一年裡,有超過60次重要首登,遍布阿爾卑斯各個山谷。從東阿爾卑斯貝爾尼納峰(Bernina)的羅塞克峰(Piz Roseg),瑞士的Ober Gabelhorn,到法國的綠針峰(Aiguille Verte)。這一年留在登山史上最濃重的一筆非馬特洪峰首登莫屬。

1865年7月14日,英國的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查爾斯·哈德遜(Charles Hudson)、佛朗西斯·道格拉斯(Francis Douglas)、道格拉斯·哈道(Douglas Hadow)以及法國嚮導米歇爾·克羅(Michel Croz)和瑞士策爾馬特的嚮導陶格瓦爾德(Taugwalder)父子,登上了登山者覬覦許久的馬特洪峰。下撤是一次災難性的悲劇,哈道、哈德遜、道格拉斯和克羅滑墜,跌落近千米至北壁下的冰川上。被馬特洪峰首登的光芒所掩蓋,其歷史意義不在其下的還有勃朗峰東壁Brenva Spur新路線。這次攀登發生在馬特洪峰首登的前兩天,之所以堪稱登山史上劃時代的一次突破,它所創造的理念在登山界持續至今。登山者們攀登的目的不局限於站在山頂,而是尋找具有挑戰性的技術高難度路線。一個世紀以後,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宣布登月計劃的演講中那句著名的話同樣可以高度濃縮這一理念:We do these things not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我們做這些事情,不是因為它容易,而是因為它困難。正是這種精神激勵人類不斷探索。


這個年代最矚目的當屬三大北壁首登的競爭。

1931年,德國的施密特兄弟(Toni/FranzSchmid)首登了馬特洪北壁,並獲得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登山金牌,也是歷史上僅有的三塊奧運會登山金牌之一。

大喬拉斯是一座屏風狀的山峰,包含數個高度相差不大等峰點。因此大喬拉斯北壁首登包含兩種不同的定義,1934年德國的魯道夫·彼德斯Rudolf Peters和哈林格Haringer以及另外三支法國及義大利的隊伍同時試圖首登大喬拉斯北壁,最終只有這支德國隊伍還在堅持。距離頂峰僅幾個繩距的時候,惡劣的天氣迫使彼德斯和哈林格放棄,沿整座北壁繩降。哈林格在積雪的巖石上滑墜遇難,彼德斯獨自一人沿著覆蓋著冰層的巖壁繼續下降,用了整整四天終於回到冰川上。1935年,彼德斯和馬丁·馬耶爾Martin Meier再次嘗試,沿北壁克羅巖柱Croz Spur登上克羅峰頂Pointe Croz。克羅,即曾經首登大喬拉斯,並且在首登馬特洪中遇難的著名法國嚮導米歇爾·克羅Michel Croz。1938年義大利著名登山者裡卡多·卡辛RiccardoCassin和同伴沿沃克巖柱WalkerSpur登頂大喬拉斯主峰沃克峰點PointeWalker。沃克的名字,也是由黃金年代著名的登山家族沃克命名。而卡辛,在今後的幾十年裡在登山史也是個無法忽略的名字,例如1958年迦舒布魯姆IV峰的領隊,1961年麥金利峰南側的著名的卡辛山脊路線等。而他發明的登山裝備以及創立的品牌Cassin,依舊在為當代登山者們提供稱手的裝備。

1935年,來自慕尼黑的德國登山者卡爾·梅林格( Karl Mehringer)和馬克斯·塞德馬耶(Max Sedlmayr)嘗試艾格北壁,在持續了五天的艱苦攀登後,雙雙在暴風雪中凍死。1936年,德奧兩國的託尼·庫爾茨(Toni kurz)、安迪·亨特希託伊瑟(Andi Hinterstoisser)等四人再次嘗試,以全部遇難收場——這場悲劇因電影《Nordwand》而眾人皆知。1938年初,兩位義大利登山者再次嘗試,因天氣驟變放棄,下撤途中雙雙遇難。德語中Nordwand和Mordwand僅一個字母之差,後者的含義是殺人牆,於是艾格北壁理所應當的獲得了這樣的綽號。同年,來自德國及奧地利的安德雷爾·黑克馬耶(Anderl Heckmair)和海因裡希·哈勒(Heinrich Harrer)再次嘗試,不成功則成仁,到了路線頂端,惟一活下來的機會就是登頂艾格,並從其它方向下撤。黑克馬耶率先用上的當時極其罕見且昂貴的12齒冰爪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前齒的發明使得登山者可以攀登更加陡峭的冰雪壁或者是巖壁。他們最終完攀艾格北壁。黑克馬耶在攀登中領攀了大部分路段,因此這條路線被稱為Heckmair route,時至今日依舊是經典路線。在過去的七十多年裡,梅斯納爾、Ueli Steck都曾在這條路線留下自己的腳步和速攀紀錄。

阿爾卑斯最終難題得以解決,阿爾卑斯攀登的第二段樂章落幕。


二次大戰讓阿爾卑斯的攀登沉寂了數年。硝煙散去,一場新的角逐開始。雖然瓦爾特·博納蒂(Walter Bonatti)為代表的新一代登山者開始湧現,他在塔庫峰(Mont Blanc du Tacul)南側的一座花崗巖塔峰大卡普桑(Grand Capucin)首攀了東壁,solo開闢小德盧峰(Petit Dru)西南巖柱新路線,但是不可否認登山的角逐移到了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

1960年,道拉吉裡首登之後,8000米山峰僅有中國境內的西夏邦馬保留未登。受印巴戰爭及中印局勢的影響,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停止發放攀登許可,中國的情況,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攀登許可更是無從談起。登山者們回歸阿爾卑斯,一時間精彩紛呈。而在這個時期湧現出來的年輕登山者們引領了未來幾十年的登山潮流。他們是克裡斯·伯寧頓(Chris Bonington)和萊茵霍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

長久以來,阿爾卑斯有多少座4000米以上山峰是個不確定的概念,1994年,國際登聯UIAA根據地形突起度(topographicprominence)及登山歷史等因素確定了82座4000米主峰和46座衛峰。連續攀登這82座山峰變成了一個巨型鎖鏈式攀登。2004年,法國登山者Patrick Berhault在攀登66座山峰後,在瑞士的多姆峰(Dom)和泰希洪峰(Taeschhorn)之間的山脊上因雪簷坍塌遇難。2006年末至2007年春,斯洛維尼亞米哈·瓦利奇Miha Valic首先完成了82座山峰的全部攀登。由於是在冬季,很多高山小屋處於關閉狀態,物資運輸是個大問題,因此他不得不在山峰之間使用了車輛代步。2008年夏季,義大利的弗蘭科·尼克裡尼(Frano Nicolini)和蒂亞戈·吉奧瓦尼尼(Diego Giovannini)首先在60天內完成不藉助機械動力的82峰連登。

今年,黃金年代150周年,Ueli Steck再次嘗試82峰連登並用61天完成,由於他在登山界的人氣,使得阿爾卑斯又一次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登山運動的根在阿爾卑斯。登山運動在這裡起源,發芽,直至枝繁葉茂。這裡有肥沃的土壤,登山者在阿爾卑斯汲取兩個多世紀沉澱下來的登山文化精髓,這份精髓包含了登山技術,登山裝備,登山理念和登山創意。成熟的登山培訓體制讓一個愛好者在這裡成長,成熟。前輩們留下的無數條類型多樣,難度不一的攀登路線為新一代的登山者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認識大山,與大山對話的平臺。一個在阿爾卑斯遊刃有餘的登山者,足以遠徵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哪怕最高只曾到過勃朗峰,也不畏懼8000米的缺氧。

從新路線,到solo、冬攀、冬季solo,無器械的自由攀登、連登、冬季連登,各種各樣的攀登方式激發無窮的創意。這裡是一片試驗場,讓那些經歷考驗的靈感,移植到喜馬拉雅和世界各地的大山。

走進阿爾卑斯,這是一個登山者的尋根之旅。

以上內容節選自《戶外探險》雜誌10月新刊,想了解完整的阿爾卑斯登山史,可以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購買。


-END-

熱帖,直戳閱讀-

露營在路上的我們,永無他鄉

變老之前,轉一次梅裡,去一次遠方

岡仁波齊最好的轉山季節開始了 | 攻略貼

別跟我說你懂夜觀星象|看過這些再說

中國最美的越野跑照片都被他們承包了!

那些年我們跑過的TNF100……

最美的中國在路上|12條秘境越野自駕路線

馬背上的中國:十條最美騎遊路線

攀登8000米級別山峰到底有多難?

離開使用環境說裝備,都是耍流氓!

戶外探險 開啟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相關焦點

  •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的意義是什麼?
    作者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摘編丨安也本文出處:《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版19世紀中期
  •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格斯納和其他登山者所記述的登山體驗,以及在山脈中找到的樂趣,激勵著追隨者絡繹而來。本文出處:《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徵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版。
  • 2020兩個博覽會登山論壇 點亮登山運動的未來
    在國家體育強國建設戰略的大背景下,登山戶外運動已經從一項專業運動發展為一種"現象級"的社會文化,步入"泛戶外"階段,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育產業新的增長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20中國國際體育文化體育旅遊高峰論壇-登山論壇於12月22日成功舉辦。
  • 戶外登山入門
    人類的生活、生產勞動實踐是體育運動產生的基礎與淵源,登山運動亦是如此。登山探險一般是指人們在一定器械和裝備的輔助下,以克服各種惡劣自然條件,登上高峰絕頂為目標而進行的登山運動。在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登山的傳統習俗,許多文人墨客也非常熱愛遊覽。為了登上峰頂,人們充分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製作登山鎬、繩索等專門器械,並簞握了雪萌、滾石、冰崩、高山缺氧等有關知識。當登山專門技術專—門裝備形成後,登山逐漸地從旅行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攀登各種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嶺,可分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爾卑斯式登山和技術登山等數種。
  • 人類為什麼要登山,登山這項體育運動的意義!
    人類為什麼要登山,登山這項體育運動的意義!人類為什麼要登山登山是指徒步爬山;體育運動的一種。登山運動是以達到頂峰為目標的登山嶽運動,廣義的登山運動不限制所登山嶽的高度、攀登的方式、使用的器材等等,而狹義的登山運動則指利用專門的裝備和技術攀登一**拔範圍的山峰。
  • 登山|世界登山史十大山難
    是為登山史上第一大山難021991年 梅裡雪山山難登山,這項極為考驗勇氣、毅力、體能、經驗的運動,同時也伴隨很高的風險。梅裡雪山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4座,梅裡雪山似乎不算「高不可攀」,但這裡山坡陡峭、雪崩頻繁,至今沒人登頂。
  • 登山常用術語名詞解釋
    但是登山相關的術語先不說英文,中文也會成為初學者的難題,而國外資料中複雜的登山相關用語更是讓人摸不清頭腦,但是和所有其它領域一樣,想要擴大登山知識層面,了解最新最權威的登山資訊和信息,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也很重要。今天整理的這份登山常用術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登山 | 登山 8000米級山峰攀登準備工作
    登山的分類,其實非常複雜。一般來說有兩種劃分方式,按照組織形式分為自主登山和商業登山。按照攀登方式分為阿爾卑斯式登山和喜馬拉雅山式登山。阿式登山,顧名思義是起源於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攀登方式,可以說是傳統攀登方式。阿式登山提倡最快的速度,最輕便的裝備,安全的攀登。主要適用於海拔較低(6000--)的山峰或BIG FACE型山峰。
  • 戶外天堂-阿爾卑斯是什麼樣的?
    阿爾卑斯是什麼?是山,但遠比山更豐富,它還是:運動!阿式登山、越野跑、山地自行車、滑翔傘、攀巖……這裡是山地運動的起源地和天堂,沒來朝聖過就不敢自稱是資深粉。美景。世界那麼大,要去的地方那麼多,來一次阿爾卑斯,我們值得擁有更豐富、更完整、更優質的體驗。於是,獨一無二的阿爾卑斯全體驗——霞慕尼山地之旅震撼登場!
  • 中國古代的登山活動
    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炎黃子孫們,繁衍生活在這塊有著豐富的山脈、高原的國度裡,自古以來,對於山嶺高峰就有著密切的接觸,形成了豐富多姿的有關山峰的悠久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古代登山活動的歷史畫卷。 遠古祖先與登山 早在黃帝時代就有登山的傳說。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
    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隨著以威廉·華茲華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約翰·濟慈、雪萊為代表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崛起,登山主題才逐漸進入詩歌文本中,邁入了英語詩歌世界的大門。那麼,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筆下的登山描寫又呈現出何種特點?
  • 從《攀登者》說起:登山如何從「苦行」成為中產階級時尚?
    西方登山運動起源於19世紀初,歐洲人在阿爾卑斯山區,逐步改良技術,使用鋼錐、鐵索、繩結等先進工具,形成了正規體系。在此之前,人們出於宗教朝聖、或者隱居的理由登山,真正把登山當成專業的運動項目還是從1786 年算起,科學家、探險家索緒爾登上西歐最高峰——勃朗峰。1857 年,世界第一個國家性的登山組織,英國阿爾卑斯俱樂部成立。
  • 登山歷史上的今天|2月28-3月5日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當「前線革命」被輸出到歐洲大陸時,「骯髒的亞歷克斯」是英國人重返阿爾卑斯戰役的領軍人物。一群英國精英推行了標的尤其是在冰上運動上,這讓自滿的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感到震驚。 然後麥金太爾把他相當多的技能集中在喜馬拉雅山脈,在那裡他是「阿爾卑斯式」道德的強烈倡導者。他經常與國際組織合作,在主要目標是進行了幾次傑出的阿爾卑斯式攀登和嘗試[道拉吉裡峰、強卡邦峰 (Changabang)、希夏邦馬峰、馬卡魯峰]。 由於他的英俊、自信和窮困的生活方式,他受到了廣泛的喜愛和欽佩。
  • 書單 | 登山愛好者的枕邊書6本
    這是一本難以置信的登山實用指南。作者在本書中通過文圖結合的形式,分享了他們多年的專業經驗經過專業。如果你剛剛接觸高山攀登,這本書是必讀。克雷格·康納利 / 嚴冬冬 / 人民郵電出版社 / 2012-1-1作者克雷格•康納利(Craig Connally)將多年的登山、滑雪和攀巖經歷融入到他迷人的寫作中。
  • 西班牙登山名將攀登世界第二高峰 不幸失足墜崖身亡
    中新網1月18日電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17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證實,該國著名登山運動員塞爾吉·明格特(Sergi Mingote)在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不慎失足跌落山谷,將長眠於海拔7000米山區。
  • 登山服裝——戶外登山必備裝備
    登山已成為群眾體育活動中的熱點和亮點,但是目前群眾參與登山健身活動的隨意性較大,普遍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專業的知識,運動損傷時有發生
  •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與登山詩歌
    由這些例子可見,中國古代詩人早已將登山主題納入自己的詩行之中,生動地表達著複雜的詩歌情感。    而在英語詩歌中,登山主題成為常見文學題材的時間卻要晚許多。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隨著以威廉·華茲華斯、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約翰·濟慈、雪萊為代表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崛起,登山主題才逐漸進入詩歌文本中,邁入了英語詩歌世界的大門。那麼,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筆下的登山描寫又呈現出何種特點?
  • 那些與登山八竿子都打不著的企業品牌,為何要為登山慷慨解囊?
    思念食品、貨拉拉、金凱德門業、雪花啤酒、朗詩地產.光聽這些品牌的名稱,就與登山運動八竿子打不著,但它們卻甘願為登山解囊相助。冠名、拉旗、報導、講座、戰略合作...藉由中國大眾對高山世界的關注提升,業外資本與登山愛好者們能否實現雙贏?
  • 登山 登山運動中的耐力訓練
    ——《相似的山》 勒內多馬爾(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和作家)登山者如運動員:  很多人認為登山是門藝術,而非運動,對攀登者而言,它有其獨特的要求。在無組織的登山運動中,僅僅為了到達活動的起點,參與者就必須忍受數天的掙扎。
  • 天府新區登山戶外運動協會簡介
    在天府新區體育局的指導下,天府新區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於2015年3月底正式成立,是非盈利性社會組織。熱愛登山運動,曾登頂或攀登過四姑娘山駱駝峰、哈巴雪山、雪寶頂、四姑娘山大峰二峰三峰、半脊峰、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尖山子、富士山、玄武峰。曾參加深圳夜間馬拉松半程、「紅牛24小時」越野比賽、廈門國際馬拉松、鄭州國際馬拉松、上海國際馬拉松、重慶國際馬拉松、西昌60公裡環湖徒步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