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960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大地上,自西向東,由高到低,遍布崇山峻岭,山地、丘陵和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祖國西南部為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爾高原延伸出許多巍峨雄偉的山脈,主要有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祁連山脈、秦嶺、陰山、大興安嶺、長白山脈、南嶺、臺灣山脈等等。這些山脈形成了我國地貌的骨架,自西向東地勢明顯構成三級梯階。西南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就在青藏高原之南我國與尼泊爾交界處。青藏高原以北以東,地勢下降到2000米以下,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塔裡木盆地、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等構成第二級梯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及雲貴高原以東,是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交錯區,是第三級梯階。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炎黃子孫們,繁衍生活在這塊有著豐富的山脈、高原的國度裡,自古以來,對於山嶺高峰就有著密切的接觸,形成了豐富多姿的有關山峰的悠久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古代登山活動的歷史畫卷。
遠古祖先與登山
早在黃帝時代就有登山的傳說。《史記》詳記了黃帝戰勝炎帝,擒殺作亂的蚩尤,登上許多山峰的故事。說黃帝「披山通道,未嘗寧居」,他不辭艱苦地在許多崇山峻岭中開闢通道。黃帝打到東海邊,登上了丸山和東嶽泰山。黃帝打到西邊,登上了橫亙新疆西藏間冰雪巍峨的崆峒山和崑崙山.並向廣成子請教長生之道。黃帝徵伐到南邊,登上了湘山與熊耳山。黃帝擊敗北方的匈奴之後,與諸候會聚於釜山。最後,黃帝到了涿鹿山,在此山下建立了國都。堯舜時代,也有舜帝登山的記載。《尚書》記舜帝巡行天下,登上了泰山。
但從登山史來看上古帝王中最突出的還要數夏禹。夏禹不僅登上許多高山,面且最早使用了登山鞋。《史記》記載,黃帝的玄孫夏禹有鑑於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加倍勤勞地治理洪水、走遍了大地河山,並給許多高山大川作了評定。夏禹一心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夏禹經常登山,「山行乘檋」。檋,(音ju)就是古代祖先創造的一種專用登山鞋。據史書記載,這種鞋底裝有半寸長的鐵齒,上山不容易打滑,鐵齒還可靈活安裝,上山時,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則前齒長,後齒短,便於在斜坡上保持平衡與穩定。可見,四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的登山活動就有了豐富的經驗,並創造發明了登山工具。過去人們只知道東晉詩人謝靈運喜好登山,曾制登山鞋,叫做「謝公屐」。其實,登山鞋在謝公之前二千多年便有了。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世代居於山區,古史中有他們熱愛高山的傳說:黃帝的曾孫高辛繼承帝位,曾以美女賞賜有功的槃瓠,生下十二個兒子,但這些孩子們都喜歡高山深谷,不願在平原居住.高辛帝依順他們的願望,賞賜他們許多著名大山,這便是記許多山區民族祖先的由來。
從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構造也可以反映出遠古祖先關於「山」與登山活動的某些情況。距今三四千年前商代的甲骨文和同代的金文中很多字與"山」和登山有關.如甲骨文中的「丘"、「登」字,金文中的「山「字等等。象形、會意是漢字的最大特色,古老的文字結構常常能生動地反映出古代社會生活與人們的思維。上述有關甲文金文表明山與登山是古人生活中常見的內容,是經常出現的活動。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這智慧也充分反映在古人對山的認識和理解上。古人對山的認識雖然樸實,卻豐富而深刻。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山」說:「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除了指出山高有石的外部特徵外,、更把「山」與「氣」聯繫起來,指出山有宣「氣」從而「化生萬物」的作用。這些都表明古人對山的認識是何等的豐富全面。
本文節選源於:《中國登山運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