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軍
清軍
清道光年問(1821~1850),綠營辰州協右營分防辰谿縣城及山塘驛汛。守備署設縣城中南門,全營320人。同治元年(1862),參與鎮壓雷水牯領導的農民起義。平時,派捐派款,敲榨勒索!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人皆畏之。辛亥革命後撤走。
北洋軍
民國5年(1916)初,蔡鍔組織的護國軍一部經貴州、湖南北上討袁。袁世凱調北洋軍第六師全部及第二十師、第十七混成旅等各一部,組成徵滇第一路軍。由第一路軍總司令兼第六師師長馬繼增率領,赴湘西堵截護國軍。在芷江、晃縣(今新晃)戰敗後,退駐辰溪,司令部設文昌巷之文昌宮,馬部軍紀松馳,奸淫擄掠,無所不為,民皆切齒痛恨。袁世凱以馬繼增喪師失地,令其自盡。是年6月,該部撤離。
護國軍
民國6年(1917)8月,湘西護國軍肖汝霖部駐縣城考棚(今文化局處),黔軍周西城100餘人駐縣城文昌巷。年底撤離。
國民政府軍
民國15年(1926),省保安旅一團駐辰溪,團長陳渥。團部設縣城天主堂(今歐家巷)。翌年5月24日,陳渥發動「敬日事變」,血腥鎮壓辰溪工農革命運動,同年秋撤離。
民國20年(1931),湖南省主席何鍵,調獨立十九師(民國24年改稱新編三十四師)第二旅駐防辰溪,旅長顧家齊。旅部設縣城楊家巷。主要任務是防共反共。民國26年全旅撤離。
民國24年(1935)春,蔣介石為防止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與活動於湘鄂西的紅二、六軍團匯合,令第十五師(師長王東原,、第十六師(師長章亮基)駐防辰溪,『兩師師部均設辰陽鎮。同年冬,紅二、六軍團長徵過辰溪後,兩師趕往芷江布防,堵截紅軍。
民國25年(1936)7月,國民黨新組建的第六十八軍補充旅駐紮辰溪。旅長楊永清。一年後撤離。
民國26年(1937)春,國民政府軍海軍辦事處由長沙遷辰,有500餘人。辦事處設縣城會龍宮。翌年lO月撤離。
民國27年(1938),國民黨憲兵十一團進駐辰溪,團長李楚藩。民國28年4月,該團兼負辰溪警備,經常進行反共活動,迫害抗日力量,破壞中共辰谿縣委地下組織,鎮壓人民的革命鬥爭。民國29年調離。
民國27年(1938),漢陽兵工廠內遷辰溪。在衡陽的國民革命軍獨立三十師第三十二旅,護送兵工廠設備經水路抵辰溪。首批兵士駐南莊坪、馬路坪等地,護衛漢陽兵工廠的設備。年底該旅六九六團一營駐王家坪、陳家人(今城郊鄉王家坪、安坪村)。翌年秋,旅部遷辰溪,駐縣城北桑木橋村。民國29年,該旅協同駐辰憲兵十一團鎮壓在辰之湖南大學的學生運動。抗日戰爭勝利後,旅部遷貴陽。該旅改稱軍政部監護第五總隊,留駐辰溪部分改為第一、第二大隊。民國35年,改為第八軍械庫辰溪第面分庫警衛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隊。民國36年隨庫遷株洲。
民國29年(1940),國民革命軍新編獨立第_旅駐辰溪,擔任警備,民國31年初調離。.
民國29年(1940),國民政府海軍陸戰隊第一旅駐辰溪,旅長林秉周,旅部掌縣城米氏祠堂(今公園街)。翌年12月,該旅接任辰溪警備。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離。
民國38年(1949)1月,國民政府陸軍步兵第三團第二營進駐辰溪擔任警備,同年8月撤走。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四。師四一八團駐辰剿匪,參加合圍茶田壠張玉玖、張玉德股匪的戰鬥。翌年1月,四十七軍人川作戰後,返回湘西,該軍一三九師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沅陵軍分區駐縣,擔負剿匪和維護地方治安任務。在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一舉剿滅匪暫編第七師及縣內其餘殘匪。1952年夏,移駐芷江。
過境部隊
太平軍
清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由桂人湘,同年12月中旬由芷江入辰溪境,經橋頭溪的同落山、株木衝、梅州沿溪下王安坪,經潭灣、殺人 溪,於12月22 13由軍屯進入瀘溪縣境。
川軍
民國14年(1925)2月,建國川軍第一師師長賀龍率部人湘,經境。
黔軍
民國15年(1926)12月,黔軍總司令袁祖銘以北伐軍左翼前敵總指揮名義率黔軍參加北伐,經境去常德。翌年1月底,唐生智以袁暗與北洋軍閥吳佩孚勾結,令其部下將袁暗殺於常德。2月,黔軍殘部由常德復經縣境退往貴州,沿途大肆擄掠百姓財物。
中國工農紅軍
民國24年(1935)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的率領下開始長徵。1 1月27日,紅二軍團第四、第五師在軍團長賀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率領下.由沅陵進入辰溪,司令部駐縣城歐家巷天主堂內。
紅二軍團主力進入辰溪後,以紅四師的一部駐防城北10公裡的田灣、鋪裡橋(時屬沅陵)一線,堵截沅陵方向的追敵一一國民軍六十三師陳光中部和六十二師陶广部。紅五師十三團在團長劉漢卿率領下,兵分兩路沿沅江左右兩岸西下,入瀘溪浦市鎮,堵截瀘溪方向的追敵。
紅軍在辰溪的沅水、辰水兩岸,以及公路沿線,組織活動小分隊,進行廣泛的宣傳活動,刷寫「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標語。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縣城後山塘召開群眾大會,演講革命道理。
在縣城紅軍布告市民:「紅軍保護民族工商業,對工商住宅決不滋擾」。同時沒收譚湘源、馬洪昌、張巽甫、幹洪範等10餘家土豪劣紳和福音堂、天主堂的財產,打開縣政府的積穀倉,截留非法官商運往洪江、貴州的棉布20000多匹,全部分發給貧苦群眾。在田灣、潭灣、修溪等地打擊石清玉、龔代成等40餘家土豪劣紳,處決高利貸者張盛琪。
12月1日,紅軍主動撤出辰陽鎮,溯沅水東進。紅四師十團三營的一部為掩護主力佯往沅陵方向轉移之後,於十里舖急轉進馬溪、獨巖灣,與主力會合,到達修溪口後,分兩路前進。紅四師一部,逆沅水至向家灣,分兩路:一路繼續沿江行進,一路繞道梓溪,再沿沅江前進,兩路至漵浦大江口會合。賀龍率主力翻越蘆坡,經桃田坳、石山關、鐵爐衝、鹽井,當晚宿營道光屯村張家院。12月2日清晨,在村口田坪召開行軍動員大會,當天抵達漵浦縣城。是日夜,紅軍後衛營也經道光屯、柘木屯進入漵浦縣境。
紅二軍團長徵經縣境內歷時6天,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加深辰溪人民對中國工農紅軍的認識,陳策父子及曾雲卿、曾錐德等貧苦工農子弟300餘人參加紅軍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笫四野戰軍三十八軍解放辰溪。9月27日離境,轉戰廣西。
同年10~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轉戰大西南,一部經境開赴貴州。
防空
民國27年(1938)10月,武漢淪陷後,漢陽兵工廠、湖南大學等一批工廠、學校遷辰,湘西電廠辰溪分廠也建成送電,辰溪遂成為日機轟炸之目標。11月,在辰溪成立湖南省第二十六防空監視隊,屬沅陵防空指揮所管轄,駐縣政府,隊長楊明俞。民國28年3月,縣成立乙種防護團,負責敵機空襲防護事宜。團下設區,配總幹事及消防、救護、燈火管制、警報等幹事。稍後,高射炮第二營調來辰溪,成立防空情報分所。縣政府設空襲救濟委員會,李頌先為主席,設總務、醫療、救濟、擔架、宣傳與疏散六個組,辦公地點在第十一兵工廠內(今南莊坪)。當時縣內所設置各類防空機構,皆因設備簡陋,指揮通訊不靈——往往警報拉響,敵機已臨。民國28~29年,縣城及附近地區連遭敵機轟炸22次,死傷逾千人,湖南大學電燈廠、辰溪彈藥廠等廠房和機器被炸毀。直接經濟損失達35億元(法幣)。民國30年,在重要保護地段構築防空壕、洞。至民國32年,全縣共築壕、洞240餘處,分布在南莊坪、小路口、熊首山及縣城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壕、洞長年遭風雨侵蝕,至1949年所存無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人民防空體系。60年代初,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張玉琳等辰溪籍人在香港負責對大陸的派遣工作,辰溪成為反空降的重點地區。1962年4月,成立縣戰備指揮部,人民防空工作歸其兼管。』 』
1969年10月,成立縣人民防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事務,經常向群眾進行「三防」(即防原子彈、防化學武器、防細菌武器)的知識教育,接受教育的達30000多人次。建立各類防空隊伍,制訂出《辰谿縣城警報信號規定》,曉喻群眾。70年代中期,全縣共有消防、救護、搶修、治安、通訊、運輸、後勤、對空射擊等7支專業防空隊伍,共661人,修建防空工事17處。1974年,在辰陽鎮洞灣修建縣人民防空指揮所,並配置各類指揮設備,功能齊全。
1984年8月,縣人民防空領導小組改為縣人民防空委員會,歸口縣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防空委員會執行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人防工程維護管理暫行規定》,對全縣人防工程進行全面檢查和維修。1986年5月,縣防空委員會改屬縣人民武裝部領導。
戰事
相單程義軍圍殲漢劉尚軍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十二月,武陵土著不堪稅賦沉重負擔,在相單程領導下舉行起義,攻佔義陵(今漵浦)、辰陽等地。光武帝劉秀遣武威將軍劉尚率萬餘眾赴辰沅鎮壓,在縣城東南五裡處築城(後名劉尚城)屯軍,反遭起義軍包圍,尚軍食盡引還,被義軍堵殲,尚軍覆沒。
謝祿正起義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縣內龍泉巖泥潭溪(今夏家坪村)鄉民不堪官僚地主壓迫,謝祿正等聚眾起義,攻城奪寨,斬殺官吏,沅州(今芷江)的餘景福和沅陵的顏正相繼響應,聲勢大振。雍正四年(1726),清廷令湖廣總督鄭位鑰,湖廣提督趙坤調辰州、沅州協兵各400名,鎮竿鎮兵500名,於七月十六日向義軍進擊,連戰兩日,辰州協兵傷亡大半,義軍田志仁等26人被俘,謝祿正率部退守賴子山。清軍稍作休整後,增派兵力,攻下賴子山,謝祿正於九月九日不幸被俘,凌遲處死,起義失敗。
吳八月義軍與清兵辰溪之戰
乾隆六十年(1795),鎮竿(今鳳凰)苗族首領吳八月領導苗民起義,聲震湘黔,洞庭協副將陳大龍奉令率清兵駐紮辰谿縣城,阻擊義軍入境。知縣陳錫綺督修城垣,招「鄉勇」守城。是年十一月,起義軍與清兵在橋頭鄉一帶相遇,斃殺清兵4名。義軍進佔西莊坪、檀木樹、銅山一帶。清兵夜襲宿營在檀木樹的義軍,銅山、西莊坪等地義軍聞訊,趕赴增援,義軍得以突圍,傷亡慘重,戰後退至麻陽境內。
雷水牯起義
清鹹豐十一年(1861),縣大旱,赤地千裡,民不聊生。是年冬,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過境,中夥鋪農民雷水牯與附近農民楊成家、覃元洪等醞釀起義。同治元年(1862)正月,清兵在中夥鋪勒索財物,並欲強姦民女,雷水牯聯合附近煤工、匠數人,殺死清兵。駐山塘驛清兵聞訊趕來緝捕雷水牯等。雷水牯等組織附近民眾200多人,擊退清兵後,轉移至長田灣,當地民眾紛紛加入,義軍增至2000餘人,在鋤頭坪扎臺拜旗,提出「打富濟貧」的口號。雷水牯被推為義王,封楊成家為軍師,賀連友為將軍。縣南地區東起長田灣、西至帽子坡的狹長几十裡地為義軍所控制,清王朝與地方政令不行。八月初,辰州知府率左營參將所屬清兵及縣團練米少穆部共2000餘人,分兩路夾擊義軍。一路由山塘驛進攻檀龍坡,被楊成家、賀連友率義軍阻於寺前、木橋江、蘭家灣一帶。一路由王安坪進攻在龍泉巖一帶設防的起義軍。義軍勢薄不敵,雷水牯聞訊帶兵赴援,至湄河灣與清軍遭遇,失利,退守泥潭。黃興鬍子率軍增援,義軍士氣大振,回師擊退清軍。八月初十,清軍從三面向義軍再次圍攻,鎮竿清軍田宗榮部也自麻陽進犯,雙方激戰於泥潭、湄河灣一帶,覃元洪陣亡,義軍久戰不支,為清軍所圍。八月十四日黎明,雷水牯率軍突圍,由湄河灣繞道蠻田壠、毛家坪、把卡坳,退守至檀龍坡時只剩下100餘人。翌日,清軍再次進攻檀龍坡,雷水牯、賀連友陣亡,楊成家等被俘後慘遭殺害,起義失敗。
羅子山戰鬥
1949年,辰溪「三·五」匪變後,共產黨員肖洪量、米慶軒打人張玉琳部,組建革命武裝。同年7月,肖洪量將所屬大隊200餘人槍拉上龍頭庵脫離張玉琳控制,成立「湖南人民解放軍湘西縱隊」。張玉琳得悉後,命石玉湘、劉華峰率匪眾2000餘人前往追擊。8月3日,陳策、肖洪量等率部轉移,張玉琳匪部追至羅子山。5日凌晨,雙方在溫溪村後山交火,「湘西縱隊」指戰員得到瑤族同胞的支援,利用山高峰險的有利地勢沉著應戰,戰鬥12小時,打退匪敵十餘次進攻,最後突出重圍,轉移到漵浦龍潭。
壕形地戰鬥
1949年11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四0師四一八團副團長陳朋友率領團直和一個營的兵力在湘西縱隊警衛中隊配合下,進剿龍泉巖之股匪。部隊在劉家坪將一小股土匪包圍,未開一槍,活捉土匪30餘名。之後,部隊繼續前進,在途經龍泉巖壕形地時,遭到頑匪張玉德等多股土匪的伏擊。解放軍指戰員奮力反擊,消滅匪徒40餘人,湘西縱隊警衛中隊長易鵬飛等20多名解放軍戰士犧牲,部隊為避免更大傷亡,被迫撤出陣地。
大坪戰鬥
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四0師四一八團戰士在大坪一帶(今屬城郊鄉)清匪反霸。1月12日清晨,5名解放軍戰士由當地農民帶路,從王家坪向大坪方向前進。上午9時,在竹橋胡家坡後山遭田大印股匪伏擊,解放軍戰士英勇還擊,躲藏在大坪的匪首劉盛喜聞訊,急帶匪徒前來助戰,一時土匪隊伍增至百餘人槍。激戰中,匪首田大印被擊斃,解放軍戰士5人全部犧牲。劉盛喜股匪向丫髻山方向逃竄。
長田灣戰鬥
1950年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三九師以二個營的兵力,進剿曾於1949年9月投誠後又糾合殘餘勢力再次為匪的石玉湘股匪。經過搜剿,殲匪200餘人。
茶田壠戰鬥
盤居在大水田茶田壠「暫編第二軍.」十九團團長張玉德,「暫八師」師長胡震(麻陽人)集結殘匪,成立「反共救國委員會」,企圖頑抗到底。1950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及湘西軍區組織四個團的兵力,分五路進剿茶田壠土匪。10日晨,人民解放軍南線一四六師,西路四一八團一個營從懷化方向進剿土匪尹毛牯、張國有,戰鬥一整天,擊斃匪營長張國有等數十人,餘部潰散。12日,解放軍一部在茶田壠周圍地區對張文祥股匪實行圍剿,激戰數小時,全殲張文祥股匪。與此同時,解放軍一三九師四一六團進佔龍泉巖,一四0師四一八團分兩路從西、北兩個方向進軍茶田壠,胡震股匪不敢正面交戰,逃竄至麻陽、懷化境內。解放軍一路追擊逃匪,一路對茶田壠張玉德大股土匪實行合圍。戰鬥持續十餘小時,斃俘匪眾200餘人,大水田一帶土匪基本肅清。
龔家灣戰鬥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三九師擔架連和武工隊駐防修溪區所在地龔家灣,負責區內剿匪。3月5日凌晨,部隊奉令參加圍剿黑庵的劉盛喜股匪,擔架連以2個班留守修溪口,區長王懷珠等6人留守龔家灣區政府,擬下鄉徵糧。上午7守班戰士也聞聲趕來,戰鬥延續數小時後,沅陵軍分區作戰科長趙軍率一加強連趕來救援,柴匪恐遭殲滅,帶眾逃遁。區幹部胡自成及2名解放軍戰士光榮犧牲。
「辰溪生活圈」長期接收投稿,我們的郵箱276374597@qq.com,稿費30—50元/篇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爆料/合作/廣告請聯繫微信:
15107457986(小編)13607456869(安姐)
▼ 點下方「閱讀原文」看更多辰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