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視野】瑞信陶冬:2021年中國經濟七大懸念

2020-12-26 手機鳳凰網

2020年的中國經濟上半年可謂驚心動魄,下半年稱得上一枝獨秀。2020年始於中美貿易戰的憂患中,接著一場新冠疫情席捲神州大地,封城堵路措施製造出罕見的經濟斷崖式下滑。在政府的強勢領導和民眾的積極配合下,五月之後的經濟復甦十分靚麗,十一黃金周更演繹出內需、出行的報複式反彈,在世界範圍內表現出鶴立雞群的復甦能力。

2021年的中國經濟走勢,依然受到疫情的不確定的制約,也受到全球經濟復甦力度的制約,更受到經濟結構性變化的影響。筆者看來中國經濟在2021年有七大懸念值得特別關注。

第一,增長勢頭。疫情如何衍變目前依然是未知數,這給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構成不確定性,但是政府的強勢領導、大數據追蹤的有效運用、民眾的相對配合,令中國疫情比較受控的機會大一些。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民眾的儲蓄率較高,資產負債表受到疫情的衝擊較小。同時,財政政策開始發力,十四五規劃啟動,這是筆者看好2021年中國經濟進一步復甦的周期性原因。

中國在這輪疫情應對上,沒有走歐美的財政赤字—量化寬鬆之路,疫情對經濟所產生的衝擊大多在企業層面消化,銀行以壞帳的形式吸收衝擊。這個對政府財政是好消息,對企業的現金流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現金流卻是壓力。另外新一輪疫情和病毒變異,可能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外部需求短期可能一時轉弱。筆者傾向於相信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不會飆升,穩健復甦的機會較大。

第二,大消費破題。無論從中國經濟體量還是海外市場現狀看,出口主導型發展模式需要改變。疫情後製造業產業鏈外移的大局估計會延續。從「內循環主體」到「需求側管理」,中國政府著手打造足以撐起經濟發展的內部新增長源。與過去幾年房地產旺景帶起的消費相比,這次的政策重點似乎放在收入分配上,放在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上。

中國的購買力正在出現分化,下沉市場和新型服務業可能是未來的亮點。物流渠道的完善、線上銷售的普及,激發了四五線城市的購買力,是這兩年中國零售增長的主戰場。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生活模式帶動新的消費激情,供應創造新需求。筆者認為可選擇的新消費應該是一二線城市的熱點。需求端管理,其核心是收入的增加和分配。

第三,產業轉型升級。美國圍繞晶片供應的一系列爭打壓,讓中國政府痛定思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從政策上、資金上加大高科技、新基建投資會在2021年全面展開。

中國實現全面的科技突破還需要時間,但是國家意志和舉國體制下,筆者認為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和深海深地等八個領域會迎來投資高峰期,部分領域迎來突破性進展是可能的。

第四,貨幣環境正常化。中國經濟復甦的步伐,遠遠快過世界其他國家,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回歸隨即發生。意料之外的貨幣政策正常化,觸發了一系列的債市違約,也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資金流的壓力。與世界其他主要大國相比,這次中國的貨幣政策可以說是最審慎的,率先脫離危機應對狀態。

「穩健的貨幣政策」究竟會收緊銀根多少?筆者相信人民銀行無意全方位收緊銀根,但是政策基調已經轉向常規狀態,對剛性兌付、房地產紅線等歷史問題也需要擺出自己的立場。但是暫時看不出流動性的全面持續收緊,「不急拐彎」,基本上刻劃出了政府對宏觀政策環境的態度和思路,中國的貨幣大環境在2021年收而不緊。

第五,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近期急升,此中有美元貶值的原因,有中國出口強勁的因素,有海外資金買入中國債券、股票的因素。另外中國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立場,均明顯有別於美歐日英諸國。簡而言之,人民幣的基本面因素在改善。

在2021年中國經濟復甦繼續領先於美國,貨幣政策更有節制性,人民幣債券的收益率仍具吸引力,預計人民幣匯率依然升值,不過可能成呈前高后低的走勢。另外,聯儲政策以及中美關係也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美元的變化。

第六,資本市場。中國政府從未如現在這樣給予資本市場期許。銀行作為貨幣政策的貫徹主渠道,對實體經濟的幫助始終不及預期,北京在過去一年中大量推出資本市場新政,試圖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部分替代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

中國政府希望從股市得到的是連綿不斷的集資能力,這一點投資者可以感受得到。IPO需要時間,但是投資者習慣於跑步進場,把五年的牛市在五個月內炒上去,結果不斷遭到政策性打壓。這次的懸念是,A股究竟能不能出慢牛。

第七,數據經濟。全世界沒有哪國的領袖可以集體學習區塊鏈、AI、量子計算的,中國做到了。本屆政府對於數據時代的期待、學習熱情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另一方面,北京又開始限制數據壟斷、資本的無序擴張,試圖將新時代的新興產業納入到監管體系中去。同時,數據經濟向生產、消費上的應用蔓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著。

中國政府對數據壟斷、無序競爭的遏制,無可避免地對科技巨頭的業務擴張構成衝擊,但是北京的規範、監管,為的是未來更好的發展,是必要的。中國在數據時代,擁有應用和市場兩大優勢,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筆者不認為政府會窒息數據時代、科技巨頭。中國可能在部分智能領域取得一定的領先地位。

在世界幾個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控制疫情可以說是最成功的,經濟恢復也相對比較順利。隨著經濟和政策擺脫危機應對狀態,中國可以更多地聚焦在經濟轉型和科技投資上,這對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甚為有利。

本文作者: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董事、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 陶冬

相關焦點

  • 每經頭條|每經專訪瑞士信貸陶冬:連說了3年「動蕩」,2021年,我看...
    不過,對於泰國走向危機,陶冬所在團隊早在1997年初便已預告。   23年後,在飽受疫情肆虐的2020年即將結束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請他向大家解讀:2021年的世界,會好嗎?   他曾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部分地區地方債風險作出過前瞻性分析和預警。
  • ...區副主席陶冬:2021年,表層關鍵詞是「弱復甦」,深層關鍵詞是「K...
    飽受疫情肆虐的2020年即將結束,2021年,這個世界會好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瑞士信貸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請他向大家解讀2021年。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陶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句話是:過去三年間,當別人問我下一年的關鍵詞是什麼時,我已連著說了三年「不確定性」或者「動蕩」。2021年,我要改一改,這一次叫作「弱復甦」。
  • 2021年中國經濟猜想:「一枝獨秀」能否保持?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李曉瑜北京報導】今年中國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下全球唯一一個正增長的經濟體幾乎已無懸念。2021年中國經濟會否繼續領跑全球?政策基調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一枝獨秀」不再?平安宏觀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苗的推出和推廣,預計2021年世界經濟可能逐漸走出疫情陰霾,實現更全面的復甦,中國經濟在全球「一枝獨秀」的態勢會有所弱化。這提現了中國宏觀政策的拿捏有度,也是全球經濟復甦節奏的差異所致。
  • 2021年全球經濟五大懸念
    全球經濟復甦、拜登政府的能力、中國vs世界、聯儲政策、美元匯率,在筆者眼中是全球經濟的五大懸念,也是撬動風險資產價格的看點。 一、全球經濟如何復甦。史無前例的封城堵路帶來了世界範圍的產業鏈斷裂,全球經濟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斷崖式下跌,下半年隨著產業鏈修復的進程,各國GDP均有大幅反彈。
  • 瑞信:2020年全球家庭財富在動蕩的經濟局勢下安如磐石
    2020年第二季度的預測表明,全球家庭財富總額相比去年年底略有上升,但成人人均財富卻出現微降。若無新冠疫情,最佳預測是全球成年人人均財富將從2020年年初的77,309美元上升至6月底的78,376美元。而事實上,疫情造成平均財富降至76,984美元。首當其衝的中國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抗疫措施,經濟得以健康復甦。
  • 王毅談2021年中國外交七大任務
    原標題:王毅談2021年中國外交七大任務2020年12月11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京出席「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王毅表示,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
  • 一線| 瑞信高管魏立德將加入港交所 擔任首席風險總監
    9月7日,港交所對外公布,委任魏立德為集團首席風險總監,並於2020年11月履新。魏立德將向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匯報,並加入香港交易所管理委員會。 加入港交所後,魏立德將負責監督港交所的風險管理職能,包括港交所信用及量化金融分析、網絡及科技風險管理,以及企業風險管理等。
  • 上銀基金新任陳士琛為首席信息官 曾任工銀瑞信信息科技部總監
    上銀基金新任陳士琛為首席信息官 曾任工銀瑞信信息科技部總監
  •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2021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隻黑天鵝,對2020年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臨近年末,可以從很多角度回顧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如果從內外循環的角度概括一下,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有兩個「超預期」: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
  •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05 綜合新聞...
    據新華社上海12月11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湯翠玲) 出口增速遠超預期、消費快速復甦、新經濟業態蓬勃發展……2020年,中國在全球經濟畫卷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有望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之一。    對於明年中國經濟,受訪外資機構、國際機構普遍認為,中國仍是全球經濟的領頭雁。    「經濟復甦有力,中國這艘巨輪正破浪前行。」
  • 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明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領頭雁
    「如果從內外循環的角度觀察,我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特點可以用兩個『超預期』來概括:外貿超預期,外資超預期。」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說,其背後邏輯在於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並復工復產。同時,深陷疫情陰霾的其他國家加大了對中國生產、投資和出口的依賴。
  • 一季度股基僅3隻收益為正 工銀瑞信旗下最多跑輸大市
    由此,2016年A股首季以大跌報收己無任何懸念。市場走勢如此,基金的表現自然好不到那裡去。數據顯 示,147隻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僅有3隻年初以來淨值增長率為正;與此同時,83隻基金的淨值增長率跑輸大市。其中,工銀瑞信旗下有11隻榜上有名,為佔 比最多的一個公司。
  • 陶冬:聯儲變招,安倍遜位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JacksonHole年會上啟動了平均通脹目標管理方法,這個被認為是變種的、尋求更長久貨幣擴張的政策工具,標普500指數連升七日,美股甚至可能走出1986年以來最牛的8月走勢。債市的反應就比較分歧。短債市場向更鴿派的貨幣當局歡呼,長債市場則擔心更大的通脹機會,30年國債遭到拋售,收益率曲線變得陡峭。
  • 瑞信:中國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 將觸發多個投資領域顯著變化
    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瑞信亞太地區首席量化和系統策略分析師Will Stephens近期發布研究報告稱,隨著中國上世紀60年代約2.45億「嬰兒潮一代」未來數年即將步入退休,將會觸發醫療保健等多個行業的顯著轉折點。
  • ...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或將回升至7...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天下財經》)今天上午,世界銀行發布2020年12月期《中國經濟簡報》。相較世行今年7月份發布的報告,最新報告把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速由此前的1.6%上調至2%。報告還預測,在2021年,隨著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增強以及勞動力市場狀況改善,中國經濟的增速可能將回升至7.9%。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艾卡思在解讀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時表示,中國防控疫情取得成功,中國經濟實現V型反彈。
  • 金融機構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將大幅回升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金融機構展望:2021年中國經濟將大幅回升中新社上海12月2日電 (記者 姜煜)2021年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工銀國際、德國商業銀行、瑞銀等金融機構的經濟學家近期預測:「雙循環」發力,中國經濟將大幅回升。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2021年,「經濟前景不明抬升預防性儲蓄」「防疫措施擠壓消費場景」的束縛有望打開,激活中國消費回暖。
  • 【首席視野】京東數科沈建光:展望2021——中國能否躍升世界第一大...
    具體來說,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萬億人民幣,但受中美貿易摩擦下人民幣貶值的影響,當年中國社零全年增長雖然達到8%,但換算成美元只增長2.4%,不及美國3.5%的增速,以美元計價的中美零售市場規模差距從2018年的2914億美元增至3069億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影響,中美消費增速均受到顯著衝擊。
  • 工銀瑞信王筱苓:2021年A股將沿盈利推升的邏輯展開
    對此,作為業內少有的「雙十五」金牛基金經理,工銀瑞信基金權益投資部副總監、工銀靈動價值混合擬任基金經理王筱苓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過潛在經濟增速水平,表觀的增速可能較高,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邊際上將收斂,A股市場會沿盈利推升的邏輯來展開,順周板塊有望取得較好的表現,從當前至明年上半年,可選消費、金融和部分周期品投資的性價比較高。
  • 【首席視野】中山證券李湛:2021利率債市場展望——耐心等待,守時...
    但整體來看,疫情負面影響仍然存在,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4.3%,較2019年同期低2.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投資的增速也有進一步的回升空間。隨著疫情負面影響進一步消退,以及貨幣財政政策積極效力落地,中國經濟恢復性增長勢頭將進一步延續至2021年。
  • 【首席視野】中國社科院張明:展望2021——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即使疫情在2021年問世,但考慮到發達國家疫苗使用一定會早於發展中國家,因此廣大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在2021年的疫情前景依然不容樂觀。其次,2020年全球經濟將會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2021年能否實現V型反彈還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0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為-4.4%,這是全球經濟自二戰爆發後的最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