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匠人製作的精美皮影作品。
孩子們和家長一起製作皮影。
用自己的作品表演更有感覺。
一套皮影、一塊白布,追光爍爍,二胡悠悠,兩手託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傳承千年的皮影戲今日已難得一見,以皮影為元素的國產老動畫《人參娃娃》、《豬八戒吃西瓜》、《濟公鬥蟋蟀》,成為「70後」、「80後」記憶中不可複製的經典。日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江皮影,在哈市開設了親子體驗課堂,在這裡「00後」的小夥伴們被驚呆了,而爸爸、媽媽們則看溼了眼。
「非遺」匠人辦公益課堂 給皮影「打廣告」
截至去年10月,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已經達到了161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70項、市級85項。根據市社科院日前公布的《哈爾濱藍皮書》裡的統計數據,近年來哈市非遺傳承人隊伍斷層嚴重,傳承人整體趨於老齡化,平均年齡為59歲。年齡最大的傳承人已有90歲高齡,30歲以下的僅佔8%。
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龍江皮影戲,近年來也鮮有年輕人學習,目前全市從事皮影藝術表演的不過百人。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觸皮影戲,作為傳承基地的久聞皮影藝術工作室的工作人員開始走進小學校園和手工工坊,以公益課堂的形式給皮影戲「打廣告」。
龍江皮影自成一派 已有百年歷史
拜師於龍江皮影傳承人於九文的皮影匠人劉家愷告訴記者,傳統皮影戲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民間戲劇。它融會了繪畫、雕塑、音樂、戲曲、演藝和文學等藝術,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早在晚清時,皮影就由民間藝人從河北帶入黑龍江,並發展創新,自成一派,稱為「龍江皮影」。傳承至今,龍江皮影已有百年歷史。
「龍江皮影與其他皮影流派相比,最大區別在於唱腔。與河北傳統皮影戲捏著嗓子的假嗓唱腔不同,龍江皮影完全使用真嗓唱腔。此外,人物臉部的造型也不同。你看唐山皮影面部多是鏤空的眉眼,再看咱們龍江皮影創新後變成了實心的。」7日,劉家愷舉著皮影作品,向來參加親子課堂的孩子們講解。而座位上的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選起了自己要做的圖案。
自己動手做皮影 孩子開心家長憶童年
劉家愷說,傳統的皮影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餘刀,這個複雜奇妙的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體驗課堂上濃縮為了一個半小時。
孩子們先將透明板覆蓋在選好的圖案上,用黑筆勾邊,之後塗色,再將圖案各個部位剪下,用針穿線把各個部位連接起來,最後打孔穿上木條。說起來簡單,但足以讓小朋友和家長們忙活一陣子。製成心愛的皮影后,孩子們趕緊拿著自己的作品跑到白色幕布前,而鮮豔的圖案已在幕布的背面靈活地舞動起來。
「好像得有十幾年沒看到過這種皮影動畫了,而且還是我孩子自己製作的,這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讓人好想掉眼淚。」一位家長掏出手機,拍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