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5日下午,清華大學本科生文化素質課「中華工匠——非遺技藝傳承與技術創新」(以下簡稱「中華工匠」)結課項目匯報通過在線視頻會議舉行。來自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新聞學院、法學院、能動系、化學系和電子系的27位同學,圍繞古建築、皮影、非遺美食、太平鼓、榫卯和清明上河圖等六類非遺研究方向展示了各自的創新項目。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榮譽會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原博,香港經緯集團北京辦事處代表周維德,清華大學教務處實踐辦賽事主管鄭琳,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常務副秘書長李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態設計中心王海軍,騰訊遊戲學院高校項目經理蔡珊、餘慧琳以及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水木紫荊總經理孫曼應邀出席,共同參與線上評審。評審會由課程任課教師、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創新發展部部長王德宇主持。
「中華工匠」課程線上項目評審會
「中華工匠」是基礎工業訓練中心開設的本科生文化素質課,以跨學科協作模式為特色,吸引來自文理工不同領域、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們齊聚一堂,深入研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非遺項目當代傳承與創新的實際應用場景與解決方案,並依託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形成實際項目和產品。
課程團隊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與相關社會資源合作,邀請來自學界、業界的嘉賓參與日常課程,為學生自主選題的項目提供持續的指導,並面向真實需求不斷進行改進,為非遺的當代傳承賦予了更多生命力。
左上:古建築小組匯報課程成果——「木橋的前世今生」;右上:皮影小組匯報課程成果——「皮影塔羅」
左下:太平鼓小組匯報課程成果——「太平谷:重見天日」;右下:非遺美食小組匯報課程成果——「擂大茶」
在此次結課項目匯報中,古建築、皮影、非遺美食、太平鼓、榫卯、清明上河圖等六個非遺研究方向小組分別以「木橋的前世今生」「皮影塔羅」「擂大茶」「太平谷:重見天日」「榫mall桌遊」「清明上河行場景遊戲」為主題展示了階段性的創新實踐成果。本學期前半段,各小組圍繞選題開展了深入詳細的桌面調研,分工查閱大量資料,並結合各自家鄉的非遺項目進行了調研。根據前期調研結果,同學們結合當代廣受歡迎的形式,探索了傳統非遺碰撞現代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提出各具創意的想法,並利用基礎工業訓練中心資源和家中動手實踐的條件,製作了產品原型,並在本次項目會上進行了多元化展示。
左:榫卯小組匯報課程成果——「榫mall桌遊」;右:清明上河圖小組匯報課程成果——「探險類場景遊戲」
參會的各位評委對「中華工匠」課程的同學們在疫情期間所取得的進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也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柳冠中表示,非遺文化需要用積極的形象進行傳播,應將中國傳統技藝語言化,使之更好地融合於項目呈現的載體或現代遊戲中,使人們真正認知、了解中華非遺文化的內核。周維德表示,優秀的文化項目或文創產品應塑造打動人心的背景故事,幫助增加項目的市場化潛力。原博強調了非遺文化緣起的重要性,指出了解非遺文化的緣起與本質,有助於發掘、尋找合適的傳承與創新路徑。孫曼則圍繞清華大學即將迎來的110周年校慶主題為學生的創意項目指出了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課程任課教師王德宇表示,依託iCenter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和全校「雙創」生態,課程匯報後將持續孵化優秀的項目,提供各方面資源支持。「中華工匠」本學期課程中的學生團隊在美術學院和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的共同支持下開展選題和創新實踐活動,同時得到了騰訊遊戲學院、清華x-lab、北京建築大學等校內外機構的支持,使團隊持續獲得來自產業的專業指導。課程旨在探索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工藝技巧,提煉出工程實踐的科學性規律,從而啟發當今工程問題中的創新設計,並為非遺在當代社會中的有機融合探索新的機會。
供稿:基礎工業訓練中心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