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俄羅斯記者品嘗福建茶葉(中新社資料圖片)
華輿訊 據龍報網報導,近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在上海落幕,作為唯一一個「蟬聯」主賓國的國家,俄羅斯館有43家食品展商設立展臺進行產品展示。其中,俄羅斯茶葉得到了重點介紹。
綜合中國網、上海《文匯報》報導,俄羅斯代表團團長、俄羅斯聯邦工業和貿易部副部長格魯茲德夫(Alexey Gruzdev)表示,該展臺所展示的茶叫做克拉斯諾達爾茶(Krasnodar Tea),名字來源於地名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這裡是俄羅斯唯一的茶葉工業化產區,也是世界上產地最北的茶。
上世紀初,經過當地農民的育種,茶樹適應了俄羅斯南疆的低溫,成功產出茶葉。不過,由於當地氣候寒冷,茶樹發芽相對較少,這一茶葉具有獨特的甘甜口感和深琥珀色的茶汁。
不可一日無茶
事實上,中國與俄羅斯的茶葉貿易可以追溯到16世紀,從那時開始,俄羅斯商人就跨越萬裡來到中國,用俄羅斯產的布、皮革、裘皮、金屬等換取茶葉,形成了類似「絲綢之路」的商貿古道--「茶葉之路」。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卻鮮有人了解在俄羅斯,茶也是最受歡迎的飲料。在G20大阪峰會晚宴上,俄羅斯總統普京輕輕捧起一隻保溫杯抿上幾口甜茶的形象意外走紅網絡,讓人們不禁對俄羅斯的飲茶習慣產生了好奇心。
人們常說,西方人開放,精力旺盛,崇尚自由與活力,性格就像酒一樣。而東方人冷靜、穩重、理智、堅韌,性格似茶。生活在歐亞大陸文明交匯處的俄羅斯人,性格中既有烈酒般的豪爽與硬朗,亦有香茗的清澈與香甜。
俄羅斯人不可一日無茶。古諺有云:不求伏特加,而求喝茶。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過:「我需要喝很多茶,因為沒有它我就無法工作。茶會喚醒縈繞在我靈魂深處的靈感。」
與其他很多國家一樣,俄羅斯的茶也是從中國引進的,俄語中的「茶」(чай)和中文的發音幾乎相同。
在元代,隨著蒙古人的遠徵,中國的茶文化隨之遠播。但是之於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到茶,卻是明朝時候的事情。史料記載,明朝穆宗年間(1567年),兩名哥薩克首領彼得羅夫和亞雷舍夫來到中國,第一次喝到茶水。回國後,他們向當時的沙皇和貴族描述了這種來自遙遠東方的神奇飲品。不過可能未有切身體會,這段描繪並未引起沙皇的興趣。
直到1638年,俄國宮廷才第一次真正接觸到茶。當時,受沙皇之命,俄國使者斯特拉科夫前往蒙古拜見可汗,並帶去了珍貴的紫貂皮當作覲見禮品,作為回禮,可汗回贈了4普特(約64公斤)的磚茶。使者帶回聖彼得堡後,沙皇命人砌成茶水請貴族品嘗,眾人飲後紛紛稱讚清香撲鼻,自此,俄人開啟了飲茶的歷史。
只不過和現在「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同,當時茶葉在俄羅斯是典型的進口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富人才能喝到。也正因要滿足貴族階層的需求,俄、清之間的茶葉貿易由此展開。
乾隆年間,茶葉開始大量輸入俄國,俄國的茶葉市場也從莫斯科擴大至外省,到19世紀,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盛行,茶開始成為大眾飲品。
而隨著茶的普及,茶迅速「俄羅斯化」。和中國人泡一杯香茗解渴提神、或沉心思考不同,俄羅斯已經把茶融入日常的飲食當中。他們不僅分喝上午茶和下午茶,有時直接以茶取代三餐中的一餐,或是三餐之外的加餐。俄羅斯人最鍾情的茶類是紅茶等釅茶,同英語一樣,俄語對紅茶的字面翻譯也是「黑茶」之意,大概就是取其色澤和濃度以命名。
俄羅斯人偏愛甜茶,在飲紅茶時,通常會加砂糖、蜂蜜、檸檬片,有時也會添加香草,果醬或牛奶。此外,還常常佐以大盤小碟的蛋糕、餅乾、麵包和奶渣餅等「茶點」。在鄉間,「黑麵包+甜茶」經常被用作待客的標配,這種吃法有時也被用來判斷食客是否是地道的俄羅斯人。
獨特的茶炊文化
在三百多年的飲茶史上,俄羅斯還形成了獨特的茶炊文化。「茶炊」相當於中國的茶具,在俄羅斯,有「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諺語,茶炊往往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人們外出旅行或至鄉間木屋度假時,也是必帶之物。
茶炊被稱為「桌上將軍」,其發展歷史是隨著茶葉的普及流行的。1730年,烏拉爾地區就出現了略顯簡陋的銅製茶炊,18世紀下葉,茶炊開始流傳開來。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圖拉地區,被譽為「茶炊之都」,俄羅斯甚至歇後語有云:不必自帶茶炊去圖拉。意為「多此一舉」。
和中國茶具多用陶或瓷不同,俄羅斯茶炊由銀、銅、鐵等金屬原料製成,外形如立鍋,有球形、桶型、花瓶狀、酒灌狀,上繪有斑斕的色彩和圖案。中間豎一金屬圓筒,筒中放炭,用以燒水煮茶。茶炊內部安有爐膛,正面裝有龍頭,以便開水流淌。後來茶炊功能漸豐,甚至類似「微型廚房」,茶的爐膛分隔多層,可煮水、煮茶、煮湯,功能一應齊全。
除茶炊外,整套的茶具還包括茶壺、茶杯、杯託、茶碟、茶匙、糖塊捏夾和糖棒等。物什完備之後,便是沏茶了。
俄羅斯傳統的沏茶方法是,先將乾淨的茶壺用滾燙的開水涮後晾乾,放入茶葉、加入一小塊砂糖以讓茶葉舒展,然後倒入開水、蒙上餐巾,放在茶炊的壺託上靜置5分鐘左右。喝茶時,主人先將茶壺裡的濃茶倒入茶杯,然後至茶炊續入滾水,依據食客口味,加入不同程度的開水調整濃淡,再加入糖、奶或檸檬片。這個過程中,講究兩點精髓:一是無論是初泡的茶湯還是調味的白水都必須是不斷翻滾的開水;第二就是所有的茶葉只泡一遍,以確保茶的濃度。
茶浸潤著民族性格
人們常常說,從茶性可以感悟人生,中華民族性格中的恬靜和淡雅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被數千年的茶文化浸潤出來的。同樣的,俄羅斯人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也受到了茶文化的薰陶。
俄羅斯人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茶來接待貴客,以示歡迎。在俄語中,人們常以「請來喝茶」向親朋好友發出邀請,客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邀請之後,又以「感謝您用糖茶招待我」表達感謝之情。諺語中還有「只要生好茶炊,就不讓客人離開」的說法。在俄羅斯鄉間,主人常常邀請客人圍著茶炊,大家一起說笑、談天、唱歌、品茶、吃茶點,所有人都沉醉在愉快的氣氛當中。
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就曾在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描繪過這樣的場景:「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閃閃發亮/在桌上嘶嘶響/它燙著瓷壺裡的茶水/薄薄的水霧在四周蕩漾/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斟出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託出氤氳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氣質和茶文化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內涵。
在繪畫中也有如此表現。1903年俄羅斯知名畫家庫斯託季耶夫曾將飲茶場景入畫,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高高立著一把銅製茶炊,商婦手託茶杯悠閒品茗。這幅傳遞著俄羅斯茶文化精神內涵的作品至今仍被收藏在莫斯科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之中。1978年,在庫斯託季耶夫百年誕辰之際,這幅畫被製作成郵票,以示紀念。
茶文化已經深刻地印刻在俄羅斯的民族性格之中,對俄羅斯人而言,茶是釋放壓力、陶冶情操的生活必需品,亦是增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原標題:源自中國的茶,為何深刻印在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中?)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龍報網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