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之死:晚清皇室唯一的清醒者被扼殺在一個女人手中

2021-02-23 天涯之音

肅順畫像

最近在研讀晚清的歷史,在風雨飄搖的晚清社會,有一位皇室遠親,鹹豐帝身邊不得不提的權臣愛新覺羅˙肅順。他惜才愛才,力排眾議重用漢臣,這才有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可定國安邦的晚清漢族官員,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後來的同治中興儲備了人才庫;他鐵腕治貪,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有了很大改觀;他對外強硬,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話語擲地有聲,維護了民族尊嚴。他的出現給腐朽的晚清帶來了一線希望之火,可這火星還沒燃燒起來,就在「辛酉政變」中被一位女人,年僅26歲的慈禧給果斷掐滅了。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肅順生於1816年,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系努爾哈赤之父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滿清皇室後裔,只不過他生母屬於側室,導致他未得到封爵,所以早期的肅順名不見經傳,長期在侍衛處任職,工作平淡無奇,整天吃喝玩樂、玩鷹遛狗,一副沒肝沒肺的樣子,完全一幅紈絝子弟的作派。

人生命運的轉折就是在一瞬間,但命運也總是青睞於準備的人,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1850年,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即位,肅順的三哥端華成了皇帝身邊的重臣,於是端華逮著這個機會就把他的六弟肅順引薦給鹹豐帝認識。那時肅順已經35歲,雖然已經錯過了人生的大好年華,但正值盛年,也不失為幹事業的黃金年齡。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其哥哥的引薦下,肅順第一次見到鹹豐帝時,這位平日的紈絝子弟,卻一臉嚴肅地向鹹豐帝拋出了「嚴禁令,重法紀,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略,可謂一鳴驚人。

不得不說,這九字治國方略正中鹹豐帝下懷,那時的晚清政權內憂外患,朝廷官員貪腐成性無所作為,太平天國、捻軍連年襲擾,外國列強勢力虎視眈眈,作為新即位的帝王,他正需要這樣的權臣來替他擋劍。正因為如此,肅順的仕途在短短幾年內就得到火箭般的提拔,從內閣學士、護軍統領直至戶部尚書、顧命大臣,權勢顯赫傾天。以至於朝廷上下,就沒有他肅順辦不成的事,無論是做護軍統領,還是負責工部、禮部,之前的爛攤子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在鹹豐初期的官場上,有困難找肅順,於是成了一度惹眼的奇特景象。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可以認為肅順是一個從小有抱負,思想上有準備的人,在他35歲之前呈現給世人的只是他紈絝子弟的一面假象,表面上對一切朝政置身事外,顧若罔聞,其實他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不在為這個腐朽的清廷把脈。不然,他第一次見到鹹豐帝時,也不會即刻說出那九字讓人為之一震的治國方略來。

近賢臣卻遠了女人

肅順辦事雷厲風行,敢作敢為,他身為八旗貴族,卻總說「咱們旗人渾蛋多」等之類的話語,深受滿清貴族的抵制,認為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以至於他被判死刑時也是以聞所未聞的「驕橫跋扈罪」而問斬的。可就是這樣一位能人,還有他另外一面,那就是禮賢下士,他深知晚清皇室腐朽的根源,以至於他曾總是對身邊的皇室貴族說「漢人是得罪不起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等之類的話語。

正是因為他格外重視漢族官員,認為只有漢族官員才有能力挽回當前敗局,重振清朝雄風。為此,他向朝廷舉薦的這些漢族官員,後來都成為了晚清政府的棟梁。如果說他極力舉薦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是為了拉幫結派,可他卻敢於違反清朝祖制,打破一直以來由皇室權貴掌握兵權的常規,賦予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南下練兵大權,一度扭轉晚清被動挨打的局面。不得不說,自1840年鴉片戰爭,特別是鹹豐帝即位後的晚清政府,內外受敵,南方太平軍、中原的捻軍,還有組團殺進來的英法聯軍,在多面受敵的情況下,清朝政府還能挺過來且扭轉局面,以至於後來左宗棠北上收復新疆南下怒揍法國,硬是打出了晚清的僅有的一點尊嚴,這無不與肅順大膽重用漢族官員有關。以至於1861年他被斬於菜市口,當時的曾國藩發出「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的感嘆。曾國藩晚年還曾公開表示:沒有肅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的功業,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就這樣一位堪稱能夠挽救晚清危局的皇室權臣,因為輕視了一位女人,最後竟然落得慘敗,過早地走完了遺憾的一生。清人李嶽瑞所著的《悔逸齋筆乘》中記載了一件小事,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時,鹹豐帝攜家眷前往熱河避難,而肅順就是皇帝一行逃難途中的大總管,掌握著衣食住行及車馬勞頓。那個時候,由於慈禧生了皇子載淳不久,身子骨瘦弱,不習慣乘坐從大街上徵來的破舊馬車,途中三次向肅順提出換一輛結實馬車的要求被拒,還受到肅順一番指責,說「別說沒有馬車,就是有,也得先給皇后換。您沒看皇后坐的馬車也很破舊嗎?」 說完他不待慈禧開口,便策馬直奔鹹豐帝身邊去了。

這是其一,雖然是件小事,但在慈禧心中已經埋下了心結。人與人之間有過節是很正常的,慈禧也是聰明人,她並不會因一點小事就要置對方於死地。真正讓她下決心除掉肅順的是後面兩件事。

一是肅順勸諫鹹豐殺慈禧。歷史上的慈禧粗通筆墨,有時也會幫助體弱多病的鹹豐帝批閱奏章,時間長了,她便對國家大事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鹹豐見她說得有理,便也依從她的建議回復大臣。肅順作為當時的實權派大臣,對此很是不滿,認為這是後宮幹政。在鹹豐帝病重,任命獨子載淳繼承大統時,他一再以「子幼母壯,擾亂朝綱」為由,堅決請求鹹豐帝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事例,賜死慈禧。夫妻間是沒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有些事情在枕邊往往會無意中說出來,包括縱情於聲色之間的鹹豐帝同樣也不能免俗。他心疼慈禧,擔心載淳失去生母后很可憐,所以便將此事告訴了慈禧。

二是鹹豐死後的權利之爭。鹹豐帝在去世前,選擇肅順、端華等8名大臣作為顧命大臣,共同輔助年幼的載淳治理國家大事。此外,鹹豐帝還留了一個心眼,那就是安排肅順等8名大臣輔政的同時,交給了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並囑咐凡軍政大事,必須經得兩宮太后同意並蓋上大印後方可生效。這樣一來,以肅順為首的8名顧命大臣與慈禧為主的後宮,以兩方大印為由頭的權利之爭就此拉開。肅順把慈禧當成了機器人,認為凡事毋須經過兩宮太后同意,有事直接把印章拿出來就行。而掌握大印之權的慈禧卻沒那麼簡單,她認為肅順想奪權,加上之前的種種對肅順的怨恨和不滿,矛盾堆積越發不可調和,於是她就暗地裡聯繫恭親王奕忻,叔嫂聯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功地把這位權利顯赫一時的肅順給扳倒了。據記載,行刑時,被捕後一向沉默的肅順突然開口大罵,並拒絕下跪,劊子手用鐵餅砸碎他的雙膝才被迫跪下。

做官不能太「肅順」

後人對肅順的歷史印象是「專橫跋扈、目中無人」,那也是勝利者給他的定性之語。歷史沒有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肅順的存在,間接地成就了慈禧。這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女人與皇帝身邊的權臣之間的鬥爭,只是嘆惜,在那個君主制的封建王朝社會,自鹹豐帝去世後,肅順自然就失去了支柱,而在處理宮內某些事務上又缺少些圓潤,這才導致他身敗被斬,這位晚清首位改革先驅就這樣走完了他45歲的人生。如果肅順能多活幾十年,也許晚清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做官不能太「肅順」。縱觀他的一生,權利來得太快,去得也太快,這應該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他的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整頓史治,從一定程度上說延續了晚清的壽命,但他太過鋒芒畢露,幾乎把滿清權貴得罪了遍;他重視人才,為晚清政府網羅了一批治世能臣,可他唯獨沒有正眼瞧一下皇帝身邊的女人,也不給予絲毫尊重;他過於自信,認為一個女人掀不起多大的浪花,就讓慈禧以「弔唁之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聯合奕訢,在其送鹹豐靈柩回京的途中就被拿下,權利和生命瞬間走上斷崖。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之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肅順之死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他自身某些性格缺陷所導致的。勝者至上,他在晚清的歷史中沒有得到正名,以至於他的名字都逐漸被後人遺忘,忘了那個曾經在晚清時代力挽狂瀾的男人,一個鞠躬盡瘁的改革先行者。

相關焦點

  • 肅順之死
    假如柏葰本來就是一個貪官汙吏,落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倒也算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問題是,柏葰為官一向清廉。據《清稗類鈔》記載:「柏靜濤相國葰,以鹹豐戊午科場事被戮,世皆知肅順、端華之修夙憾也。柏嘗於道光朝以少宰使朝鮮,朝鮮國王饋五千金,卻之,請益堅,攜歸奏聞,請存禮部,還其使臣。」十六兩銀子把一個宰相送上斷頭臺,多少叫人惋惜。
  • 大清最出色的權臣隕落——肅順之死
    而囚車中的肅順卻覺得燥熱難耐,因為他的胸中燃燒著怒火。       「在熱河, 就應該對鬼子六和那小娘們兒下手。心存婦人之仁,以致今日之禍!」肅順仰天長嘆。        「一招棋錯,滿盤皆輸。」用來形容肅順的權力生涯似乎很合適,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他的失敗並不是疏忽大意或者輕敵造成的,至少這不是主要因素。
  • 有人說,肅順不死則可以改變晚清割地賠款的局面,真實情況是什麼
    於是,他們便引肅順為助,三人結成死黨,一切以肅順為主謀,內廷中相為附合。鹹豐帝於政務詢及載垣、端華,實際聽到的仍是肅順的主張。更何況三人意見一致,也很容易造成「英雄所見略」的錯覺。杜受田、祁寯藻時期,肅順羽翼未滿。奕訢、文慶時期,肅順才望不敵。至平庸的彭蘊章執柄軍機處,相權已從軍機處轉至內廷,實際上落到肅順的手中。
  • 肅順雖然被慈禧殺了,他的一個建議,讓清朝多活了半個世紀!
    由於深得民心,起義的隊伍迅猛壯大,其勢頭兇猛,控制了18省之多地域。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了,清廷已經岌岌可危,隨時都有滅亡的可能。然而國力衰弱,財政匱乏,腐敗的八旗兵和清軍大營更是毫無鬥志。同時,朝廷上下除了賣官鬻爵,似乎也出不了什麼能拯救王朝的金點子。(肅順劇照)就在國家存亡之際,肅順為鹹豐帝解了燃眉之急,也為清朝多續了50年的命。
  • 肅順:漢族權臣崛起的推手,專門噁心滿人和洋人,被兩者聯手剿殺
    肅順是乾隆年代之後至鹹豐年間,唯一清醒、明於知人且敢於做出應對的滿族權臣。作為宗室且身兼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以及協辦大學士等的肅順,幾乎受到鹹豐的完全信任。倦於政事的鹹豐皇帝對他言聽計從。這使得肅順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 活得孤獨,死於愛情,一個清醒者的宿命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女人為了愛情背井離鄉,還給書中的作家生了孩子,然而直到她去世,作家連她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命運何其可悲。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最終因為情殺而死的蓋茨比,其光輝形象卻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蓋茨比,究竟有什麼魔力?
  • 決戰紫禁之巔:辛酉政變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生死較量
    這一戰是決定晚清中國命運的一戰,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是當時清廷第一大將,手中兵力,有一萬蒙古精騎,兩萬精銳步兵,共計三萬餘人。英法聯軍兵力合計八千餘人,雙方兵力規模之比大約為4:1,清軍佔據絕對兵力優勢。
  • 當軸者滿懷焦慮,無知者堅信不疑 | 晚清1862
    鹹豐在世之日,內政上非常倚重肅順。肅順是滿人,但頗有政治理想,所以很願意結交和重用漢人。《奴才小史》裡說,肅順當政之時,對待滿員「眥睢暴戾,如奴才若」,對待漢官卻「頗為謙恭」,理由是「咱們旗人渾蛋多」。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這些人在鹹豐時代得到重用,都與肅順有直接關係。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是肅順的建議;左宗棠遭人彈劾,也是肅順維護褒獎;郭嵩燾等漢人知識分子,也是肅順著意結交的對象。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在躲到熱河的第二年,鹹豐便自知時日不多,於是趕緊立自己唯一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這便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只不過當時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載淳才不過九歲的年紀,這個年紀也不是不能當皇帝,但就是太年幼了,無奈鹹豐帝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 晚清為何能「垂而不死」挺七十年?
    晚清歷史自1840年算起,至1912年滅亡,足足七十餘年「垂而不死」——這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一個19世紀中葉就該滅亡的腐敗王朝,為什麼能挺到20世紀初葉?雖然,那段歷史成為後人研究最密集的歷史,但是對於晚清的「挺經」,卻缺乏系統的論述。通讀那段歷史,我以為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是因為它有別於歷朝,據「四大命門」。
  • 肅順為什麼會敗給慈禧?
    慈禧的一番闡釋,不僅條理明晰,而且簡明扼要,處處站在一個「理」上,讓人不能不服,不敢不服。誰也沒有想到年輕的慈禧竟有如此的表現,連平素跋扈驕橫的肅順也一時無以應對,而其他七人更是愣在當場,面面相覷。慈禧見狀,心中暗喜,適時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我意,今後章疏奏摺依舊先行呈覽,諭旨則由贊襄政務的八大臣擬進,經兩宮皇太后和皇帝閱後,加蓋兩印以為憑信。所有一切應用硃筆處,均以此代之。
  • 肅順等人握有實權,本可穩操勝券,但一步臭棋註定陰溝裡翻船
    「高枕而臥」、「大意失荊州」,這是鹹豐帝去世後肅順、載垣等顧命八大臣所犯下的一個致命失誤,並最終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原本手握軍政大權的肅順等人,為何會如此昏頭漲腦,犯下如此大錯呢?
  • 真實的慈安太后:一個被忽視的權力人物,她真的是被謀害而死嗎?
    她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麼「傻白甜」,而她的死,自晚清起就不斷引人遐想,至今仍是不少吃瓜群眾的談資,真相沒那麼簡單。以上記載都出自野史傳說,正史並未留下太多蛛絲馬跡,這也更為慈安之死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作為故事的主角,慈安太后,這位當時後宮名義上的一把手,也是慈禧太后身邊最有權力的女人,到底是怎樣一個角色?
  • 晚清有位牛人,差點將日本變成中國一個省,卻被一個女人破壞
    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時刻,也正因為有了晚清這個開端,日後列強才會肆無忌憚的中國。此時的中國雖然人才很多,但是無奈社會發展已經落後西方國家一個檔次,甚至在晚清末期,政府人員還在發展小農思想。在晚清的時候,國內發生了許多的戰爭,由於當時政府的消極抵抗,我們的形勢已經開始處於不利的位置了,後來可能是被打怕了,清政府居然在面對日本的挑釁的時候也是一味忍讓和屈服。要知道上千年來,日本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之一,在大唐等時期是被要求年年要上交貢品的,然而到了晚清的時候日本人也開始漸漸囂張了起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當地的科技發展速度十分塊,漸漸超越了中國。
  • 假如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仍要做一個清醒者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謊言,要不要做一個清醒者02:21來自LearningYard學苑如果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謊言,我們要不要做一個清醒者?清醒是一種選擇原始人能夠在雷電後主動去嘗試燒焦的動物,從而發現熟食和火的妙用,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日子,萬戶為了追求地球之外的風景,而敢於將現在人類未來探求宇宙的奧秘,而不斷的去研發飛行器,去了解地球之外的東西,劉慈欣的小說裡,排險者降臨地球,可告訴科學家們,能夠告訴他們宇宙的奧秘,但是代價卻是死死亡
  • 晚清第一硬漢左宗棠之死
    就在慈禧太后下達詔諭後的這個夜晚,福州暴雨傾盆,忽聽一聲劈雷,東南角城牆,頓時被撕裂一個幾丈寬的大口子,而城下居民安然無恙。老百姓說,左宗棠死了,此乃天意,要毀我長城。左宗棠死了,左公行轅標著「肅靜」、「迴避」字樣的燈籠。已被罩以白紗的長明燈代替,沉重的死亡氣息,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這盞盞白燈,宣告著時代強音的終結,這是一個奮起抗爭、抵禦外侮的時代,左宗棠是中流砥柱。
  • 福利丨讀懂晚清歷史,你可能需要這套「晚清四書」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朝廷計,為皇太后和皇上計,袁世凱態度明朗,建議接受南方民軍提出的優待皇室條件,這樣不僅能保證皇室尊嚴和體面,也為大清國歷來宣揚的愛民如子樹立一個典範,提供一個證據。袁世凱說,我朝繼承歷代帝系,師法孔孟,以為百王之則,是民重君輕,聖賢業已垂法守。根據現在與南方民軍談妥的條件。民軍表示他們會尊重歷史,尊重皇室,尊重大清國的過去。
  • 晚清罕見老照片:圖6女子欲仙欲死、圖7男子讓人唾棄、圖9很諷刺
    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圖為晚清兩個窮人在家門口抽大煙,一個已經抽完,另一個正在抽。晚清罕見真實老照片:圖為五六個男子躺在一個破房子裡,地上鋪著雜草,都窮成這樣了,還在抽著大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