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順畫像
最近在研讀晚清的歷史,在風雨飄搖的晚清社會,有一位皇室遠親,鹹豐帝身邊不得不提的權臣愛新覺羅˙肅順。他惜才愛才,力排眾議重用漢臣,這才有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可定國安邦的晚清漢族官員,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後來的同治中興儲備了人才庫;他鐵腕治貪,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和「戶部寶鈔案」,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有了很大改觀;他對外強硬,在中俄《璦琿條約》談判過程中毫不懼怕俄國人的威脅,話語擲地有聲,維護了民族尊嚴。他的出現給腐朽的晚清帶來了一線希望之火,可這火星還沒燃燒起來,就在「辛酉政變」中被一位女人,年僅26歲的慈禧給果斷掐滅了。
肅順生於1816年,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系努爾哈赤之父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滿清皇室後裔,只不過他生母屬於側室,導致他未得到封爵,所以早期的肅順名不見經傳,長期在侍衛處任職,工作平淡無奇,整天吃喝玩樂、玩鷹遛狗,一副沒肝沒肺的樣子,完全一幅紈絝子弟的作派。
人生命運的轉折就是在一瞬間,但命運也總是青睞於準備的人,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1850年,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即位,肅順的三哥端華成了皇帝身邊的重臣,於是端華逮著這個機會就把他的六弟肅順引薦給鹹豐帝認識。那時肅順已經35歲,雖然已經錯過了人生的大好年華,但正值盛年,也不失為幹事業的黃金年齡。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其哥哥的引薦下,肅順第一次見到鹹豐帝時,這位平日的紈絝子弟,卻一臉嚴肅地向鹹豐帝拋出了「嚴禁令,重法紀,除奸宄」的九字治國方略,可謂一鳴驚人。
不得不說,這九字治國方略正中鹹豐帝下懷,那時的晚清政權內憂外患,朝廷官員貪腐成性無所作為,太平天國、捻軍連年襲擾,外國列強勢力虎視眈眈,作為新即位的帝王,他正需要這樣的權臣來替他擋劍。正因為如此,肅順的仕途在短短幾年內就得到火箭般的提拔,從內閣學士、護軍統領直至戶部尚書、顧命大臣,權勢顯赫傾天。以至於朝廷上下,就沒有他肅順辦不成的事,無論是做護軍統領,還是負責工部、禮部,之前的爛攤子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在鹹豐初期的官場上,有困難找肅順,於是成了一度惹眼的奇特景象。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可以認為肅順是一個從小有抱負,思想上有準備的人,在他35歲之前呈現給世人的只是他紈絝子弟的一面假象,表面上對一切朝政置身事外,顧若罔聞,其實他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不在為這個腐朽的清廷把脈。不然,他第一次見到鹹豐帝時,也不會即刻說出那九字讓人為之一震的治國方略來。
近賢臣卻遠了女人肅順辦事雷厲風行,敢作敢為,他身為八旗貴族,卻總說「咱們旗人渾蛋多」等之類的話語,深受滿清貴族的抵制,認為他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以至於他被判死刑時也是以聞所未聞的「驕橫跋扈罪」而問斬的。可就是這樣一位能人,還有他另外一面,那就是禮賢下士,他深知晚清皇室腐朽的根源,以至於他曾總是對身邊的皇室貴族說「漢人是得罪不起的,他那支筆厲害得很」等之類的話語。
正是因為他格外重視漢族官員,認為只有漢族官員才有能力挽回當前敗局,重振清朝雄風。為此,他向朝廷舉薦的這些漢族官員,後來都成為了晚清政府的棟梁。如果說他極力舉薦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是為了拉幫結派,可他卻敢於違反清朝祖制,打破一直以來由皇室權貴掌握兵權的常規,賦予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的南下練兵大權,一度扭轉晚清被動挨打的局面。不得不說,自1840年鴉片戰爭,特別是鹹豐帝即位後的晚清政府,內外受敵,南方太平軍、中原的捻軍,還有組團殺進來的英法聯軍,在多面受敵的情況下,清朝政府還能挺過來且扭轉局面,以至於後來左宗棠北上收復新疆南下怒揍法國,硬是打出了晚清的僅有的一點尊嚴,這無不與肅順大膽重用漢族官員有關。以至於1861年他被斬於菜市口,當時的曾國藩發出「此冤獄也,自壞長城矣」的感嘆。曾國藩晚年還曾公開表示:沒有肅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的功業,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就這樣一位堪稱能夠挽救晚清危局的皇室權臣,因為輕視了一位女人,最後竟然落得慘敗,過早地走完了遺憾的一生。清人李嶽瑞所著的《悔逸齋筆乘》中記載了一件小事,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時,鹹豐帝攜家眷前往熱河避難,而肅順就是皇帝一行逃難途中的大總管,掌握著衣食住行及車馬勞頓。那個時候,由於慈禧生了皇子載淳不久,身子骨瘦弱,不習慣乘坐從大街上徵來的破舊馬車,途中三次向肅順提出換一輛結實馬車的要求被拒,還受到肅順一番指責,說「別說沒有馬車,就是有,也得先給皇后換。您沒看皇后坐的馬車也很破舊嗎?」 說完他不待慈禧開口,便策馬直奔鹹豐帝身邊去了。
這是其一,雖然是件小事,但在慈禧心中已經埋下了心結。人與人之間有過節是很正常的,慈禧也是聰明人,她並不會因一點小事就要置對方於死地。真正讓她下決心除掉肅順的是後面兩件事。
一是肅順勸諫鹹豐殺慈禧。歷史上的慈禧粗通筆墨,有時也會幫助體弱多病的鹹豐帝批閱奏章,時間長了,她便對國家大事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鹹豐見她說得有理,便也依從她的建議回復大臣。肅順作為當時的實權派大臣,對此很是不滿,認為這是後宮幹政。在鹹豐帝病重,任命獨子載淳繼承大統時,他一再以「子幼母壯,擾亂朝綱」為由,堅決請求鹹豐帝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事例,賜死慈禧。夫妻間是沒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有些事情在枕邊往往會無意中說出來,包括縱情於聲色之間的鹹豐帝同樣也不能免俗。他心疼慈禧,擔心載淳失去生母后很可憐,所以便將此事告訴了慈禧。
二是鹹豐死後的權利之爭。鹹豐帝在去世前,選擇肅順、端華等8名大臣作為顧命大臣,共同輔助年幼的載淳治理國家大事。此外,鹹豐帝還留了一個心眼,那就是安排肅順等8名大臣輔政的同時,交給了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並囑咐凡軍政大事,必須經得兩宮太后同意並蓋上大印後方可生效。這樣一來,以肅順為首的8名顧命大臣與慈禧為主的後宮,以兩方大印為由頭的權利之爭就此拉開。肅順把慈禧當成了機器人,認為凡事毋須經過兩宮太后同意,有事直接把印章拿出來就行。而掌握大印之權的慈禧卻沒那麼簡單,她認為肅順想奪權,加上之前的種種對肅順的怨恨和不滿,矛盾堆積越發不可調和,於是她就暗地裡聯繫恭親王奕忻,叔嫂聯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功地把這位權利顯赫一時的肅順給扳倒了。據記載,行刑時,被捕後一向沉默的肅順突然開口大罵,並拒絕下跪,劊子手用鐵餅砸碎他的雙膝才被迫跪下。
做官不能太「肅順」後人對肅順的歷史印象是「專橫跋扈、目中無人」,那也是勝利者給他的定性之語。歷史沒有假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肅順的存在,間接地成就了慈禧。這是一個皇帝身邊的女人與皇帝身邊的權臣之間的鬥爭,只是嘆惜,在那個君主制的封建王朝社會,自鹹豐帝去世後,肅順自然就失去了支柱,而在處理宮內某些事務上又缺少些圓潤,這才導致他身敗被斬,這位晚清首位改革先驅就這樣走完了他45歲的人生。如果肅順能多活幾十年,也許晚清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做官不能太「肅順」。縱觀他的一生,權利來得太快,去得也太快,這應該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他的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整頓史治,從一定程度上說延續了晚清的壽命,但他太過鋒芒畢露,幾乎把滿清權貴得罪了遍;他重視人才,為晚清政府網羅了一批治世能臣,可他唯獨沒有正眼瞧一下皇帝身邊的女人,也不給予絲毫尊重;他過於自信,認為一個女人掀不起多大的浪花,就讓慈禧以「弔唁之名」,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聯合奕訢,在其送鹹豐靈柩回京的途中就被拿下,權利和生命瞬間走上斷崖。就如近代史學家黃浚的評價,一針見血指出肅順之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因為其「治事之猛,識別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
肅順之死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他自身某些性格缺陷所導致的。勝者至上,他在晚清的歷史中沒有得到正名,以至於他的名字都逐漸被後人遺忘,忘了那個曾經在晚清時代力挽狂瀾的男人,一個鞠躬盡瘁的改革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