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丨讀懂晚清歷史,你可能需要這套「晚清四書」

2020-12-17 新京報書評周刊

又到了星期五,書評君的福利派來啦!

今天介紹給大家的,是來自歷史學者馬勇的 「晚清四書」——《覺醒》《維新》《國變》《革命》。這套價值280元的著作,是他過去近三十年間有關晚清歷史的成果首次匯集,將為讀者提供一部閱讀晚清歷史的絕佳讀本。

《晚清四書》(全四冊)

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籤訂、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京,辛亥革命……這套書記錄了清王朝由覺醒而自救,自救失敗直至傾覆的全過程,中間涉及諸多重要歷史人物,如慈禧、光緒、李鴻章、康有為、梁啓超、袁世凱、孫中山等等,為我們重新認識和思考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周福利

《晚清四書》(全四冊)

前方預警,福利來襲

精彩試讀】

01

孫中山有段至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古代聖賢也一再告誡國人:識時務者為俊傑。從這個視角進行觀察,我們應該說袁世凱在辛亥那一年的政治表現還是值得稱道的,儘管他沒有在武昌起義之後迅即迎合共和投奔革命,儘管他在那之後兩個多月中一直站在革命的對立面,但他確實堅守了做人的原則,受命於危難之中,確實想救大清王朝於既倒。

然而形勢比人強。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戰火、爭奪和幾輪和談之後,君憲主義理想逐漸破滅,共和民主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由於清廷畢竟是一個滿洲貴族組成的利益集團,兩百年來的罪惡到了這個時候顯得格外突出,歷歷在目,因為清廷在最關鍵的時候表現出了一個王朝本來不應該有的自私狹隘:親貴內閣就是不願向廣大漢人開放政權,鐵路國有化就是與民爭利。這兩項新的罪惡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先前久已淡忘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又非常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於是在經過兩個多月的戰爭與談判之後,反滿的情緒不僅沒有獲得必要舒緩,反而日趨高漲,先前並沒有多少這種民族種族見解的立憲黨人也逐漸轉向了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滿洲人和皇帝成了那時中國人非去不可的兩個東西了。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一味堅守,即便真的像滿洲貴族中有人所指責的那樣,拿起大炮去猛烈轟擊南方革命黨人,但其後果也必然像袁世凱所認識的那樣,革命黨人或許能夠殺絕,但你能把那些漢人都殺死嗎?你們要我袁世凱去討伐黎元洪、程德全,我可以辦得到。但你們要我袁世凱去討伐張謇、湯壽潛、湯化龍、譚延闓等,我袁世凱實在是辦不到,因為他們代表了老百姓,老百姓是斬不盡殺不絕的。

所以在勉力支撐至1912年1月中旬之後,在各地的反叛根本沒有停息反而越演越烈的時候,袁世凱實在有點支撐不下去了,他遂於1月16日與內閣大臣聯銜向朝廷上了一個密折,分析當前形勢,建議朝廷儘快召集皇族會議,討論究竟是否能夠接受南方民軍提出的共和方案,如果不能接受,那麼應該怎麼辦。

02

在這份密折中,袁世凱詳細回顧了南北議和的全過程,強調現在是海軍盡叛,軍餉無著,強鄰虎視遼東,庫倫不穩,人心渙散,繼續僵持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為朝廷計,為皇太后和皇上計,袁世凱態度明朗,建議接受南方民軍提出的優待皇室條件,這樣不僅能保證皇室尊嚴和體面,也為大清國歷來宣揚的愛民如子樹立一個典範,提供一個證據。袁世凱說,我朝繼承歷代帝系,師法孔孟,以為百王之則,是民重君輕,聖賢業已垂法守。根據現在與南方民軍談妥的條件。民軍表示他們會尊重歷史,尊重皇室,尊重大清國的過去。

現在南北戰爭已經僵持數月,東西友邦均因戰禍而付出相當代價。列強現在還樂於調停者,是因為他們看到南北紛爭說到底只是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和改善,所以他們還能堅守中立不介入不幹預,但是如果這種僵局不打破而持續下去,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列強不出手,因為他們畢竟在這裡有著重大經濟利益。到那時,列強的抱怨,南方民軍的抱怨,都會將朝廷視為亂源,視為罪惡之首。感情既惡,誰又能保證朝廷未來還會享有什麼樣的優待條件,誰又有辦法去約束去規範南方民軍的行動呢?

袁世凱說到這裡不露聲色警告道:讀法蘭西革命史,假如法王路易十六能夠早點順應輿情,接受妥協,何至於讓其子孫後代一起受戮。現在南方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何忍乘輿之出狩,必能俯鑑大勢,以順民心。袁世凱給隆裕皇太后戴上了一頂高帽,端看滿洲貴族統治集團如何回應。

袁世凱的態度是誠懇的,所做的分析也是真誠的,隆裕皇太后聽了之後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據說只能默默垂淚,不知如何是好。不過,皇太后答應按照袁世凱的建議儘早召開御前會議去決定大清國的未來和命運,她同時也請求袁世凱在這個時候無論如何不能撂挑子,不能放下她們孤兒寡母不管。隆裕皇太后把她們母子的未來和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她相信只要袁世凱想辦法,一定會讓她們母子體面有尊嚴地存在。

這大約是袁世凱第一次向朝廷表明自己已經從先前的君憲主義上動搖了,他個人此時已經開始轉向民主共和的立場上了,這個轉變當然很痛苦很痛心,但大勢所趨,誰也沒有辦法。然而,更為蹊蹺的是,當袁世凱在養心殿和隆裕皇太后談完這段話,中午時分從宮中出來,行至東華門外丁字路口的時候,卻意外遇到革命黨人張先培、黃之萌等人的追殺和炸彈襲擊。袁世凱僥倖逃脫,但他的護衛管帶袁金標被炸成重傷,袁金標的坐騎被當場炸死,另外還有兩名親兵被炸身亡。

袁世凱僥倖逃脫了革命黨人的追殺,不過這件事情的後果對袁世凱來說並不算太壞,因為可以證明袁世凱至少到了這個時候並沒有像滿洲貴族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猜測的那樣,與革命黨人勾勾搭搭狼狽為奸,損害朝廷的利益,朝廷特別是隆裕皇太后由此對袁世凱更加信任,這一方面有助於袁世凱慢慢勸說清廷接受和解方案,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滿洲貴族中的強硬派亂來胡鬧,這對於整個中國後來走上比較平和的交權無疑是有幫助的。

03

革命黨人的炸彈確實震動了袁世凱,他借著這個機會向朝廷提交了一個報告,從此不再去宮中上班,每天躲在自己家中的地窖裡處理公務。袁世凱的這些做法當然不是裝給別人看的,這說明他個人對於形勢的估計也並不是那麼樂觀的,或者說他並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

意外的炸彈當然沒有阻止住南北和談的趨勢,清廷本身也在評估著究竟是應該繼續做最後的掙扎,還是應該以人民的福祉為最高訴求,退一步結束紛爭,重建秩序與和平。根據袁世凱的建議,隆裕皇太后於1月17日召集宗室王公御前會議,討論是否同意南方的共和,以及應該如何應對等問題。早已被南方革命黨人深刻影響的慶親王奕劻和貝勒溥倫在會議上主張朝廷主動退位,頒布共和,化被動為主動,一定會為朝廷為皇室贏得體面尊嚴和實在的利益。

慶親王和溥倫的看法當然沒有被與會者全部接受,溥偉和載澤等人對此堅決反對,他們相信朝廷仍然擁有一些南方所不具有的優勢,鹿死誰手,好像現在還很難說得定。走一步看一步,未嘗就一定吃虧,如果現在宣布共和,無疑等於繳械投降,斷送了大清王朝幾百年的江山,成為歷史罪人。

御前會議上的爭論當然沒有辦法下結論,第一天的討論就在這一片亂鬨鬨的爭吵中結束。第二天,宗室王公中的強硬派良弼、溥偉、鐵良等糾集幾十人大鬧慶王府,圍攻慶親王。他們指責慶親王奕劻身為朝廷重臣,竟然到了關鍵時刻這麼不給力不爭氣,這麼快就背叛了朝廷。他們當然無法理解慶親王的苦衷,而相信社會上到處流傳的慶親王與民軍與袁世凱相互勾結出賣朝廷的各種流言。

實事求是地說,慶親王或許是晚清官場最貪婪的高官,但他的職業操守可能還不會使他為一己之私利去出賣朝廷,他之所以在御前會議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更多的來源於他對形勢的分析判斷,來源於他替朝廷想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他的這些見解儘管遭到宗室王公的圍攻和反對,但並沒有在朝廷立即形成一邊倒的政治格局。在當天繼續舉行的第二次御前會議上,與會者依然各說各話。良弼、溥偉、鐵良等人幾近瘋狂,宣布成立以保衛清室反對南北妥協為宗旨的宗社黨,從而使南北議和更趨於複雜化,南北和談面臨更加嚴重的困難。

第三天(1月19日),御前會議繼續舉行。慶親王的態度早已明朗,贊成退位。已經下野的前監國攝政王載灃及載潤、載濤、毓朗等皇親國戚朝廷重臣沉默不語,恭親王溥偉、鎮國公載澤、肅親王善耆、宗室良弼以及江寧將軍鐵良,還有蒙古親王那彥圖等堅決反對退位。他們的理由各不相同,基本主張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利用新軍中的保皇力量進行反擊,或許能夠將戰局扳回來。鎮國公載澤堅定地以為大清國氣數並沒有終結,利用馮國璋這樣的力量,除掉慶親王和袁世凱這些敗類,或許結果就不一樣。

載澤的說法當然是一種可能,問題是這個說法僅僅是可能,誰也不敢打包票說組織反擊一定會贏,特別是在十幾個省份已經相繼宣布脫離朝廷後,特別是這些反叛者已經在南京建立了政權之後,誰又是當年的曾國藩,當年的李鴻章?那不僅需要智慧、魄力,還需要忠誠和機遇。載澤的建議給朝廷給隆裕皇太后一絲希望,但這種希望確實太渺茫太不靠譜,皇太后說,任命馮國璋去打革命黨,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個優待條件都沒有了,豈不是要亡國了嗎?就是打仗,也不能只有一個馮國璋,只靠人家一個馮國璋,焉能有功?在皇太后的概念中,現在與南方革命黨和解了,只是退位並不是亡國,大清國的一切體制繼續保留,如果抵抗到底而失敗,那可真的就是亡國了。

皇太后不相信這幫子皇親國戚有能力從頭來收拾舊河山,她毫不客氣地詢問曾經擔任過軍諮大臣的載濤:你是皇帝的親叔叔,你也管過陸軍,你說說我們的兵力怎麼樣?載濤對曰:奴才沒有打過仗,不知道。正是這樣的回答,使皇太后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想法,大清國過去幾十年的最大錯誤,在皇太后此時想來,莫過於這一幫子皇親國戚逐漸成了廢物。

04

連續三天的御前會議並沒有就是否接受共和做出決定,南北之間的僵局並沒有打開,列席當天會議的清外務部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實在有點兒按捺不住了,他們合辭奏稱,現在的形勢不是我們能不能打得過南方的革命黨,而是我大清國人心已去,君主制度已經很難保全了,為朝廷計,為皇太后和皇上計,他們懇請皇太后和諸位皇親國戚轉變觀念,贊同共和,以維大局。

一個老大帝國,讓人家說結束就結束,也確實太難了,既沒有兵臨城下,又沒有短兵相接,刀架在脖子上,所以朝廷並沒有因為這幾位漢大臣的憤怒而痛下決心,就此結束。相反,清廷在隨後幾天調整了布局,以會辦江防事宜、江南提督張勳護理兩江總督;以山東布政使張廣建兼署山東巡撫;賞協統領昊鼎元陸軍副都統銜,會辦山東防務。大有調整陣容,重新開始的味道。

然而,這一切確實都太遲了。還是1月19日那一天,清駐俄公使陸徵祥聯合駐外各清使電請清帝遜位,體制內的逼宮行動至此正式開始;22日,清出使意國大臣吳宗濂致內閣請代奏,呼籲朝廷從速宣布共和,間不容髮,以全滿漢兩族;同一天,出使日本大臣汪大燮致內閣請代奏,以為舉國趨向共和,明詔取決國會,昭示大法,光垂史冊,也是我大清國軟著陸的唯一機會,倘相持,為禍烈,他建議朝廷駕幸熱河,以全皇裔而保國境。也就是幾天時間,大清國出使意、日、美、德、奧等諸大國大臣都向朝廷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言下之意,朝廷如果不這樣辦,他們就可能會轉而服務於南京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對清廷來說確實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更嚴重的打擊還在後面。22日,隆裕皇太后諭飭內閣諸大臣胡惟德等仍按照先前召集正式國會的辦法與南方革命黨接議。這就意味著清帝是否退位還是交給了那個暫時並不存在的正式國會。儘管袁世凱因早幾天的炸彈案鬧得在家病休,但南方的革命黨依然將袁世凱視為談判對手,雙方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按照袁世凱稍後(25日)向朝廷的報告,關於國體問題,南方革命黨同意可以按照朝廷的建議提交給未來的國會去討論去決定,但是相應的,先前南北談妥的清室優待條件也必須提交這個國會去討論。袁世凱就此表態說,未來的國會能否履行南方先前所承諾的條件,臣袁世凱實在未敢預決。這一點無疑對朝廷特別是對隆裕皇太后有著深刻的刺激。

23日,署湖廣總督段祺瑞致內閣軍諮府陸軍部電,報告前線軍心不穩,請求朝廷就戰和問題,君主還是民主問題儘快做出決策。軍心不穩可能還不止湖北前線,於是朝廷在第二天(24日)發布一個通告,告誡全國軍民不要輕信浮言,更不能轉相煽惑,以維持秩序。

秩序的混亂,京城的恐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更嚴重的情形是,革命黨人彭家珍竟然於25日堂而皇之潛至良弼寓所,以鋤奸的名義將這個頑固的宗社黨頭目炸成重傷,兩天後死亡。

彭家珍自殺性攻擊引起京城一片混亂,宗社黨的主要骨幹聽到這個消息後不寒而慄,紛紛作鳥獸散。至於那些皇親國戚王公貴族更是聞風喪膽,紛紛出京,潛赴青島、天津、大連等地。朝廷裡留下的忠臣重臣越來越少。

大清王朝至此已經毫無辦法了,但讓朝廷主動考慮怎樣結束朝政,怎樣停止政治運行,也確實是一個困難問題,因為歷史上還沒有遇到過類似情形,所以不管朝廷如何恐慌,其實都在等待著偶然的突發的致命一擊。

26日,大清國會辦剿撫事宜第一軍總統官段祺瑞率清軍將領薑桂題、張勳、何宗蓮、段芝貴、倪嗣衝、王佔元、曹錕等46人聯名致電內閣代奏,痛陳利害,懇請朝廷立定共和政體,以鞏皇位而奠大局,明降諭旨,宣誓中外。

這致命一擊對於清廷來說雖然太過沉重,但實際上還真的讓清廷解了套,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皇室的尊嚴體面和這些北洋將領所說的「鞏皇位而奠大局」,畢竟以一種非常規的辦法實現了君主立憲夢寐以求的理想,皇位永固,萬世一系。假如廢帝後來不是受到外界蠱惑從事復闢,相信「紫禁城的黃昏」可以一直那樣美麗。

《晚清四書》(全四冊)

作者:馬勇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20年4月

如何

參加

1

想要書的朋友請在下方留言區直接留言,給我們發來你想要《晚清四書》的理由!你給出的理由越真切,你距離收到贈書也就越近。

2

相關焦點

  • 晚清重臣李鴻章開公司,百年後發展壯大,你知道是哪個公司嗎?
    李鴻章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七歲啟蒙,八九歲就念完《四書》,這樣聰慧的人,年紀輕輕就考取了功名,在人生的道路上,李鴻章又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曾國藩。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影響很大,讓李鴻章學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李鴻章不僅會為人,還具有獨到的慧眼,在國外完成工業革命,有了先進的技術之後,李鴻章沒有像頑固派那樣故步自封,而是想著為國家所用,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推動者之一
  • 晚清老照片曝光,換你可能堅持不了一天
    直到長大後自己感興趣讀了更多的歷史資料,看到那一張張晚清百姓的照片,才真正將詩文與生活聯繫到一起。晚清的百姓到底有多苦?看看這些讓人不忍直視的百姓吧,換成是你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晚清政府有多廢這件事不用我過多贅言大家也都清楚,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還籤下了一堆喪權辱國條約,大把大把的白銀如流水一般湧入列強口袋,光是一個《辛丑條約》需要賠款的數額,本息相加就高達9.8億兩白銀。給列強的賠款是一部分,供清朝王室的開銷是另一部分。
  • 歷史老照片:晚清最美格格痴愛溥儀,終身未嫁,圖4晚清滿族嫁女
    歷史老照片:圖為清末街頭小吃,熱乎乎的餅,剛剛做好,還冒著熱氣,看著味道一定很香。 歷史老照片:圖為五六個穿著破爛衣服的男人躺在一個破房子的雜草上,中間兩個男人正在抽大煙。
  • 清末歷史照片,再現晚清社會各階層百態,原來真實的晚清是這樣的
    晚清時期一官員家的後花園。貴婦人相聚一起拉家常,站著的是她們的隨從丫鬟。圖為清末官員隨從轎夫休息的場景。他們席地而坐,享受短暫的安逸時光。他們處在官員階層和普通百姓階層之間,在普通百姓面前光鮮亮麗,在官員面前卻又低三下四。圖為晚清統治階層代表——皇帝溥儀與日本人的合照。圖為清末一群普通百姓興致勃勃地圍觀著一個街頭藝人新奇的技藝表演。
  • 晚清改革與等不及的年輕人
    光復會的會長是蔡元培,這位文質彬彬的晚清翰林,此時造炸彈、製毒藥、培訓殺手,幹起革命來生猛異常,與後來任北大校長的儒雅形象判若兩人。02  欺騙民眾,虛假改革,苟延殘喘……長期以來,對於晚清最後幾年的立憲改革,歷史教科書大多如此評價。  誠然,我們完全可以批評晚清改革存在各種失誤,痛斥統治階級腐朽沒落。
  • 晚清四大權臣——李鴻章
    前面聊完了林則徐,總感覺不再聊一下晚清時期有點可惜。中國的近代史,各個階級的人都在探索一條救民於水火的道路。這段時間,我們就來講一講這裡面的其中一個流派的代表。晚清時期,中國有識之士都在用自己的畢生所學救國救民,之中有幾個流派,有希望維持原制度的洋務派、有希望改制度的保皇派、還有希望通過推翻政府的革命派。這裡邊,最早失敗的就是洋務派。洋務派是晚清四大權臣為代表,清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的統治權,派遣大臣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興起了洋務運動。甲午海戰,宣布洋務運動徹底的失敗。
  • 白謙慎 | 晚清官員收藏活動研究
    白謙慎 著理想國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晚清官員收藏活動得以展開,涉及多種社會因素,包括藏品買賣的信息傳遞、交通運輸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員的收入和支出、官場各種禮金往來的規俗等。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細緻還原了整個收藏過程,並以此為切入點,與近年來學術界流行的若干理論進行對話,其背後所蘊含的思考方向,更是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視。
  • 阿英的《晚清小說史》
    而阿英的《晚清小說史》卻不是這樣的書。阿英平生有兩件事讓我記憶深刻,一件是他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手稿,並想方設法付梓出版;第二件事就是他撰寫了《晚清小說史》。阿英是晚清文學研究的絕對權威,他認為在中國小說史上,晚清是最繁榮最昌盛的一個時代。對晚清小說的繁榮,梁啓超的觀點是,「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魯迅則說,晚清小說「雖命意在與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對晚清小說最不以為然的是胡適,他乾脆說,「都是學《儒林外史》。」
  • 晚清老照片:雲遊四方的苦行僧,險象環生的吞劍表演!
    圖為一組晚清末年的的百姓生活場景歷史舊照,關於清朝的印象,很多人都來源自史書或者熒幕上的清宮劇。而本組珍貴歷史影像,卻非常真實詮釋了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縮影與歷史輪廓。
  • 你絕對想不到,晚清政府被納入過列強行列,日本道歉,墨西哥賠款
    晚清政府被納入過列強?看完標題,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這還是那個印象中那個喪權辱國,飽受欺凌的晚清政府?其實,討論這個話題還得從兩個事件了解開始。因為艦隊需要進入船塢上油修理,而當時清政府還沒有建成吃水在20尺以上的船塢。迫不得已,丁汝昌帶領艦隊行駛到日本長崎。
  • 海外報刊史料裡的晚清:獵奇、政要緋聞和遺失的歷史
    6年前,31歲的趙省偉以編輯身份出版《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無意中促使了「西洋鏡」和「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叢書問世。截至目前,「西洋鏡」系列出版了18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出版了8本,涉及晚清中國社會風貌、甲午戰爭、庚子事件、服飾、建築、權臣李鴻章、民國名流等各方面內容。
  • 晚清窮人是怎麼生活的?別再被清宮戲騙了,換你可能堅持不了一天
    在我國歷史當中,尤其是當朝政治越腐敗時期,百姓們越貧苦,日子越難過。人們在一些古裝劇當中,可能會覺得有一些難民們即便是遇到了自然災害,朝廷也不可能會放置不管,會有救濟災民的劇情出現。其實,我國歷史上的那些窮人到底有多窮,完全突破了現代觀眾們的想像。把眼光只放在晚清時間段內,大家可以通過一些照片,目睹百年之前我國歷史中的那些窮人的日子到底有多難過。
  • 家史名人探究|晚清詞壇巨擘況周頤與天柱石
    桂林七星公園景觀晚清四大詞人之一,「臨桂詞派」的領軍人物況周頤對天柱石情有獨鍾,曾書刻一方「天柱峰下人家」印章,常蓋在他創作的詞箋上。有人便以此推斷:況周頤曾住此天柱峰下。這是臆斷。他以此作為評論詞的重要標準,使其成為晚清最重要的詞學觀點之一,在當時的詞壇上有很大的影響。況周頤所提的「重」「拙」「大」詞論,根據他的解釋和後人的論述,其義大致如下:關於「重」,況周頤說:「重者,沈著之謂。」什麼是「沈著」呢?他說「純任自然,不假錘鍊,則『沈著』二字之詮釋也。」他從創作過程出發,認為「重」是詞人運用自然率真之筆表現博大深厚詞旨的結果。
  •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很多文化大師,為何現在卻很難出現
    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民國時期,那時候的先輩們,他們很難想像咱們中國會出現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說,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個繁華盛世,也是經過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不斷努力,反覆摸索的結果。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在晚清和民國那樣的亂世之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化大師。而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繁華盛世,反而很少出現可以與晚清民國時期相比的那種文化大師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晚清為何能「垂而不死」挺七十年?
    晚清歷史自1840年算起,至1912年滅亡,足足七十餘年「垂而不死」——這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一個19世紀中葉就該滅亡的腐敗王朝,為什麼能挺到20世紀初葉?雖然,那段歷史成為後人研究最密集的歷史,但是對於晚清的「挺經」,卻缺乏系統的論述。通讀那段歷史,我以為晚清之所以能挺七十年,是因為它有別於歷朝,據「四大命門」。
  • 6部晚清民國背景的懸疑小說,風雲變幻曲折離奇,首推親王馬伯庸
    晚清民國這個時期,可謂風雲變幻,也為懸疑小說作家貢獻了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背景,以此為背景也是出不少口碑爆棚的懸疑小說,有驚心動魄的,有曲折離奇的,也有生活百態的,今天為大家分享6部以晚清民國為背景的懸疑小說,一起來看看吧。
  • 文明的維度——晚清洋風畫的歷史及其與中國近代美術史的關係!
    方今全國鼎沸,民生困苦,社會對此無需要,教美術者不足以立足也。民國以來,最先提倡美術者為蔡元培。④不能確認這位作者為什麼沒有將郎世寧、王志誠(Jean Denis Attiret)等人的故事作為介紹「歐化東漸」的開端,他也根本沒有提及晚清以降歐洲畫家在中國廣東沿海一帶留下來的痕跡與影響。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①這則饒有意味的文壇掌故,道出了一個歷史事實:梁啓超式的報章新文體,與胡適倡導的語體新文學,是晚清與五四「文字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兩種最具代表性的新式文體與書面語;前者到後者的歷史嬗遞,是中國文學從古典走向現代過程中具有連續性的語言與文體變革。  然而,在過去的文學史敘述中,這種自然的歷史嬗遞過程被有意無意忽視了。
  • 晚清新考,題目「項羽與拿破崙」,一考生望文生義,寫出百年奇文
    科舉自隋唐首創,繁盛於宋朝,巔峰於明朝,終結於清朝,前後歷經1500多年的歷史,多少布衣書生依靠科舉改變命運,從朝為田舍郎,一躍成為暮登天子堂的達官貴人。科舉能夠招致歷代讀書人趨之若鶩,絕非科舉本身有著多大的魅力,關鍵是它作為封建社會中,下層貧民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成為社會上下層等級間相互流動的捷徑。有人連中三元,步入瀚林,有人名落孫山,乃至癲狂。
  • 馬建標、徐暢:評《劍橋中國晚清史》《劍橋中華民國史》
    其中《劍橋中國晚清史》和《劍橋中華民國史》兩本所涉及的時間段,又與通常所稱的「中國近代史」大致相當。這兩本書也繼承了該系列的一貫特點,即站在西方研究者的立場上,以一種「域外」和「他者」的視角,觀察審視發生在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現象,並自成一套評價體系和結論。這種體系和結論,雖然「獨特」和「新穎」,但卻未必合理與正確。先以《劍橋中國晚清史》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