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被納入過列強?看完標題,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這還是那個印象中那個喪權辱國,飽受欺凌的晚清政府?
其實,討論這個話題還得從兩個事件了解開始。
清朝日本長崎事件
1886年7月,提督丁汝昌奉李鴻章之命,率領北洋艦船巡視朝鮮的東西海岸。因為艦隊需要進入船塢上油修理,而當時清政府還沒有建成吃水在20尺以上的船塢。迫不得已,丁汝昌帶領艦隊行駛到日本長崎。
艦船到達日本長崎後,水兵一直在船上休整,8月13日,北洋水兵在日方同意下登了岸,水兵上岸後晚8點左右,當地警察與水兵發生衝突,日警負傷,與其發生衝突的水兵被捕。至於為何發生衝突,經調查,雙方證據描述大不相同,有的說警察藉故挑事;有的說買日本刀發生摩擦;更有的說語言存在歧義引發誤會,但這一次只是一個小糾紛而已。
15日,水兵放假,200到300餘人登岸購物。水師軍官為防止再生衝突,下令水兵不得隨身攜帶刀槍,但水兵一上街,流血事件就爆發了。後面《申報》刊載:
「沿街皆(日本)拳師帶領流氓各執刀棍,故意擁擠惹意,在華兵之巡查者亦彈壓不住,因即互相毆打。然華兵之股中尚有一股喝止聲。日人則巡捕(即警察)為首,流氓幫之,無不待刀狠砍。華兵手無寸鐵,且被巡捕帶領流氓各街極殺。起釁之處,華兵五六十人,日人則三四百人,或在屋上拋擲石塊,或在人家打鬥,餘則分布各街搜尋屠殺,間有在店買物者數人亦被要而殺之。」
最後統計水兵,死亡五名,重傷六名,輕傷三十八人,五人失蹤。日本方面亡一名,傷二十九名。
流血衝突事件發生後第二天,兩國政府就此事展開交涉。最後雙方達成和解,雙方互相同意各自緝拿兇犯,相互賠償傷亡者,日本還要為此事公開向清朝方面道歉。
最終,日本無奈地答應了解決方式。事後,日本人認為己方是在北洋艦隊的威逼下無奈進行的妥協,所以一直耿耿於懷。建立海軍於是成為了他們的迫切希望。
長崎事件,無論過程的是非黑白,這是晚清政府第一次在國際上的「以勢威壓」。在那個落後就要被欺凌的時代中,清政府從傳統的「以德報怨」轉變到「以勢迫人」,確實掙了一回面子。
拖雷翁城的排華慘案
由於墨西哥人民對總統迪亞斯長期的獨裁統治產生普遍不滿,1910年,馬德羅領導人民起義,墨西哥革命爆發。為了獲取華人區的財富來支撐革命,革命黨人引導墨西哥民眾展開了一場排華運動。
1911年5月,馬德羅聽從了其手下「欲得政權,必須殺戮中國人」之建議,5月15日在打退了駐紮在託雷翁的舊政權守軍後,隨即進城對華人居民大開殺戒,手段極端殘忍。此次排華事件中,共有303名華人遇難,財產損失無數。
清政府聽到這個消息時,憤怒難當,馬上命駐墨公使張蔭棠向墨西哥政府質問,並派出一巡洋艦向墨國示威,在炮聲威脅中,墨政府馬上服軟,並答應了清政府賠款請求,墨西哥同意賠償華僑生命及財產損失330萬元墨幣。
隨後《申報》刊載了具體處理事項:(一)墨國政府向清朝陳謝損辱國旗之罪。(二)將被害華僑之遺族妥加救恤。(三)嚴辦虐殺華僑之人。(四)將來華僑之生命財產由墨政府確保其安全。
這兩個事件讓我們不禁懷疑,這還是我們那個認識的那個軟弱可欺的晚清政府嗎?無能透頂、軟弱可欺不才是晚清政府的本來面貌嗎?
鴉片戰爭以來,晚清政府的確無能至極,但這也是僅限於列強的欺凌,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些小國對清朝還是不敢隨意拿捏的。
相比於其他國家,在全世界的眼中,清政府也是列強之一、只是他排於列強的末位,並且散發著腐朽破敗的氣息。
能被納入列強,肯定要滿足條件,起碼軍事、工業要過得去。而晚清確實達到了最低標準。
首先,國土和人口達到了大國條件,這方面清朝自不必多說。這是中國歷史以來決定的地位。
軍事實力
北洋水師是當時晚清政府建立的海軍中實力最為強勁的一支,畢竟當時艦隊亞洲第一的稱號不是白來的,清朝政府每年撥出幾百萬兩白銀用於這支水師的維護與彈藥補充,至於其他幾支,如南洋、福建、廣東,雖然規模和實力不如北洋水師,但都是近代化規模的海軍艦隊,在南洋地區大大地震懾到了法國、葡萄牙等列強。
陸軍主要出現了新式淮軍與湘軍,他們的裝備都是清政府花大價錢買的各國武器的頂尖精華,新式陸軍的近代化裝備,使得他們成了晚清政府的主要國防力量。就武器裝備來說,晚清軍隊的裝備至少列強中排名後幾位國家的水平。
當然這些力量比上不足,比下確實有餘。
就是因為有點實力,慈禧在1900年才有一絲底氣向十一國同時宣戰,當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八國聯軍讓慈禧老佛爺也招架不住。
工業支撐
洋務派採取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並逐步發展民用工業的工業化戰略。先是集中於軍事工業,繼而擴展到煤礦、鋼鐵冶煉、造船等重工業,又繼而擴展到輪船交通、郵電、紡織等,民用工業。
其中漢陽鐵廠享有「二十世紀中國之雄廠」的美譽,是亞洲第一家集開礦、採煤及煉鐵於一身的大型鋼鐵企業。
湖北兵工廠為後續抗擊外國侵略戰爭提供了軍火支持。其後湧現一大批軍事民用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等。
有了部分工業支撐,清政府開始在清朝的兵工廠製造各種軍械武器,同時,民用工業的創辦使得清朝成為亞洲最大的工業製品產出國之一。
洋務運動確實起到了強兵的作用,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為強兵提供了保障與支撐,新式陸軍裝備的升級,以及四大海軍艦隊的籌備,讓清政府的軍事實力不至於像鴉片戰爭以前那麼薄弱。在收復新疆的戰爭中,面對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支持的阿古柏叛軍,清政府也是打出了一些小小的威風。在全世界眼中,清政府甚至還是一個世界強國,各個方面對清朝還是有所忌憚,只能慢慢蠶食。有那麼一個說法,如果沒有甲午戰爭,清政府可能有那麼一絲機會,通過自身改變,成為一個類似於沙俄一樣的封建制近代強國。
說到這,有人要問了,清朝軍事、工業、經濟實力都不差,還是」列強」之一,怎麼就是打不過其他列強國家跟日本。
前文就已經提到過,他雖然比下有餘,但是比上不足呀,再淺顯一點打個比方,就算清朝與西方列強實力相當,可軍隊與慈禧太后的智商和列強不相當呀,你開個艦艇開一半,沒油了。打炮彈打一半,子彈又跟不上,這誰頂得住?當然,最根本原因是制度問題,制度!制度!制度!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在這裡就不詳加論述了。
強中自有強中手,弱中自有蛇為頭。「外強中乾」形容晚清似乎並不為過。
晚清的「強」有很大部分是歷史的積累,而他的「幹」卻是從內部腐朽到了極致。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文講到的那兩個事件可能晚清政府站在中華文明發展積累的肩膀上留於國際社會的最後一絲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