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7月,美國宣布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所得「庚子賠款」的一半款項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自此之後,其他西方國家也陸續表示要將部分賠款退還中國,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
結果許多人因此覺得,這些列強似乎並沒有那麼可惡,但事實的真相,卻未必有我們想像中那樣美好。無利不起早,西方列強之所以願意退還賠款,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一年後清政府與列強妥協,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向11國支付共計4.5億白銀的賠款,最後核定本息共計9.8億兩。
《辛丑條約》也被稱為《解決1900年動亂最後議定書》,1900年是庚子年,所以這一筆史無前例的賠款也被稱之為「庚子賠款」。
據記載,當時清朝每年的收入在一億兩白銀左右,而支出則是一億一千兩,是典型入不敷出的財政赤字。當時的清朝雖然關稅收入不菲,卻已經全部用於抵償現有外債,因此想要償還這筆巨額債務,清政府不得不繼續加重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等苛捐雜稅。這些雜稅對於已經不堪重負的民眾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素來擅長敲骨吸髓的列強而言,清朝百姓的生死與他們何幹。不僅如此,他們還以銀價下跌為由,逼迫清政府補齊所謂的「鎊虧」,根本不理會清朝外交官員們的申辯和反對。僅1901到1905年這四年,這筆「鎊虧」費用就高達800萬兩。
但事情的轉折也與此事有關。1904年12月,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再次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協商庚子賠款究竟以金價為準還是銀價為準的事。結果,在討論中,後者一句不經意的話讓他精神一震。海約翰說「庚子賠案實屬過多」。
原來,在籤訂《辛丑條約》時,庚子賠款賠得就是列強出兵的軍費,以及在華商人和傳教士所蒙受的損失。根據美國事後的審核,這筆錢大概在二百萬美元左右,但實際上美國卻以此為由主張了將近三千三百萬兩白銀的賠償金。
有人可能會覺得,多拿了難不成反倒會成了什麼壞事麼?事實確實如此。
美國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上有激進的鷹派,也有姿態相對柔軟的鴿派,許多鴿派認為,利用欺詐的方式勒索賠款雖然能獲得一時之利,但很有可能會將中國推向美國的對手一邊,尤其是在對方已經覺察到事情真相時。
因此,在公使梁誠的四處遊說下,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向羅斯福總統建議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這筆款項來開辦學校和補貼中國赴美留學生。
羅斯福接受了建議,並將這一提議上報國會,最終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並宣布不再向清政府催繳剩餘欠款。但這筆退款並沒有流入大清國庫,清政府按照美國的要求,設立了遊美學務處,並在清華園建立遊美肆業館,這一肆業館也是清華大學的雛形。
像胡適、趙元任、竺可楨這些民國時代的大師人物,都是在這一時期通過遊美學務處前往美國遊學的。可以說,這筆退款的確對中國的教育事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即使是當時主張退款的校長詹姆士本人,他也並不是因為所謂的「正義感」而要求政府放棄賠款。
在他給羅斯福的信中曾經十分明確地指出,他之所以要將退款用於教育,就是為了能夠讓新一代的中國青年能夠更加傾向和親近美國。他有一句名言「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希望依靠軟實力在中國新青年信中留下烙印,這才是他的目的。
美國如此,其他西方列強也是這樣。比如俄國,他是《辛丑條約》中獲利最大的戰勝國,僅賠償金就佔到了總額的五分之一。照理說,這樣一塊肥肉俄國人怎麼捨得丟棄。
但是沒辦法,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作為歐洲第一個紅色政權,蘇聯的政治環境簡直可以稱之為「天崩開局」。為了籠絡當時的北洋政府,他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庚子賠款,唯一的條件就是北洋政府必須承認蘇俄的合法性。
和美國類似,蘇聯的退款也被要求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為此,兩國還聯合成立了一個名為「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的組織,這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拉攏中國的新青年。
除了俄國和美國以外,英、法、日、意也分別與中國協定了退款,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1917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和同盟國為了拉攏中立國,才同意了北洋政府緩付、停付借款的請求。
在這幾國中,日本算是唯一的例外。
雖然日本表面上同意將這筆退款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但實際上從1923年開始,中國的教育團體就沒有一個真正申請到日方的資金補助,反倒是留日學生,以及一些日本在華的研究機構成了受款者。
而等到1936年以後,這筆退款搖身一變,竟然成了日軍用於侵略中國的戰爭資本!盧溝橋事變後,中日兩國徹底進入敵對狀態,退款一事自然沒了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