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前期,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仍然處於領先水平。但是客觀而言,與歷史上其他盛世相比較,康乾盛世只能算是落日的輝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甚至只是一個貧困的盛世。
西方列強在對華侵略時,利益大於衝突,聯合大於對抗。《辛丑條約》籤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清政府也試圖改變單純被動開放的狀態,積極主動進行開放,希望通過進一步開放達到富國強兵、維護統治的目標。
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向西方學習,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甲午中日戰爭,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壽終正寢。洋務運動的失敗讓人們認識到僅僅學習西方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西方的制度,這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是變法提出的設立議會、限制皇權的措施,宣揚自由、平等、人權的思想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提高了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為後來人們接受新思想、進行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外經濟開放,清政府發現對外經濟開放本來是一件雙贏的事情。但積貧積弱的清政府,在對外經濟開放中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權利。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使得日本脫胎換骨,從小國和弱國轉變為大國和強國。
甲午中日戰爭,小日本打敗了大清帝國,對清政府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清政府內部開明人士認識到,只有改革和開放,才能拯救自己。清政府實行的對外經濟開放,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方向是對的。對外經濟開放帶來了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民族工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朽,頑固派的阻撓,加上西方列強的假幫助真掠奪,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後沒有像日本那樣實行明治維新抓住機會發展壯大自己。
晚清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財政的控制是變相的對中國經濟進行打壓與限制。一是篡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和海關行政管理權,搶走中國的大門鑰匙;二是向清政府勒索巨額賠款和大舉貸款,並以關稅和其他稅項作為貸款的擔保條件或償還基金,進而控制中國關稅和其他賦稅的徵收、分配大權,扼住中國財政的咽喉。
《辛丑條約》籤訂前,國際共管中國財政的叫嚷甚囂塵上,使得賠款數額遲遲不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意識到國際共管中國財政,有可能導致各國爭奪關稅,危害海關行政的「完整性」。為了抵制他國勢力滲透進海關,保障英國對中國海關的絕對統治,赫德恃仗海關在中外關係中的特殊地位,利用議定賠款之機,縱橫捭闔,伺機操縱,想方設法利用各國間的矛盾使得國際共管中國財政方案終遭放棄。
在赫德的倡議下,英國公使明確表示英國「不參加為中國借款提供國際聯合擔保」,主張採用中國出具保票、分年攤還的償付辦法。各國議和代表最後通過了賠款分期攤還的方案,這項巨額賠款實際上又質變為一筆長期的以關稅攤還的巨額外債。
種種跡象英國這些西方列強在豪取中國利益的同時不忘限制中國的經濟發展,使晚清時期政府舉步維艱,晚清政府在應付外來勢力挑戰和內部動蕩危機時顯得軟弱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