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逐漸養成了日常運動的習慣。有人喜歡慢跑,有人喜歡瑜伽,有人喜歡高強度的肌肉訓練......
在消耗相同卡路裡的情況下,哪種運動強度對身體更好呢?
一項發表在英國劍橋大學《自然-醫學》雜誌的新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
而且,在活動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隨著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量佔比增加,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大幅降低。
然而,很多上班族在工作了一天後,若運動強度太大,只會「疲上加疲」;
對女性來說,過度的運動可引發因內分泌失調引起的月經量少、不規律等問題;
老年人如果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可能導致肌肉拉傷,甚至誘發骨關節炎...
因此,當運動量超過了自身身體的負荷時,運動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
1、肌肉持續酸痛
肌肉持續酸痛或腫脹,即使休息3天或以上都無法恢復的,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表現。
另外,若運動時左胸、肩、頸或手臂疼痛,可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須立刻停止運動,最好去醫院排查風險。
2、食慾不正常
出現嗜吃甜食或食慾下降、暴飲暴食等情況。
3、心情低落
運動後,反而感到緊張、焦慮、煩躁等情緒,甚至連續幾天疲勞不振,精神狀態不佳。
4、身體不適
臉色明顯蒼白或潮紅,失眠並伴有夜間盜汗。
此外,如果清晨起床前清醒、安靜、空腹、平臥時的脈搏比平時高,且超過每分鐘120次,也可能是運動過量了。
1、心肺鍛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進行每周3~4次的此類運動,不僅能為心肺增加血供和氧氣,還能提升血管擴張能力。運動項目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不要過於追求高心率。
2、跑步——預防骨質疏鬆
對於長時間不運動的年輕人或進入中年後,體力開始下降的人群來說,突然開始長跑、衝刺跑等項目,更易出現骨質疏鬆,摔倒性骨折等。因此大家可先做一個8周的跑步計劃,循序漸進的適應跑步節奏。
身體較健康、沒有重大疾病的中老年人都可根據這個計劃適度跑步,每周跑2~3次,年輕人可根據自身情況適度加量;若有基礎疾病,建議還是選擇快走或散步。
3、平板支撐——減少腰背痛
平時長期久坐不動,對著電腦的上班族很容易出現腰背疼痛的問題,最佳緩解的運動方式就是平板支撐,不僅鍛鍊核心,還能刺激脊柱周圍的肌肉,強化核心肌群,提高脊柱穩定性。
做平板支撐動作時,大家需記住幾個要點:
平板支撐每次堅持90秒,每周3次。如果剛開始無法一次性完成,可以先堅持30秒,停下休息5~10秒,再重複如此循環。
需要提醒的是,腰部、肘部有傷或曾做過手術的人,嚴重駝背、骨盆前傾者,不建議做此動作。
4、瑜伽——對抗抑鬱症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瑜伽可有效減輕壓力、調節情緒。不論什麼人群,都可以通過練瑜伽的運動方式,釋放壓力,緩解焦慮。大家可以在網絡找到很多瑜伽視頻,這裡就不一一列舉,練瑜伽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兩點:
另外,中老年人做瑜伽動作時需量力而行,不必強求動作完全到位,注意呼吸節奏即可。
5、力量訓練——對抗關節炎症
有些人彎腰、踢腿、爬樓梯時,關節都會發出「咔咔」聲,這其實是關節老化的表現。而力量訓練是對抗關節炎症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僅能減少相關疼痛,還可以防止發作。
基礎的自重深蹲、硬拉和過頭推舉等動作都是一些力量訓練的常用運動方式,通過訓練可以增強多個關節和肌肉群的力量。
可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訓練方式,進行每周2~3次的力量訓練。
注意: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久站,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長時間固定一種姿勢。膝關節炎、關節腫脹、疼痛者應量力而行,可用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臀橋、空中腳踏車等動作代替。
合理的運動能強身健體,過度的運動反而傷身。因此,學會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關鍵!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如果你覺得有用的話記得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