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國人講究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無以成大事。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西方世界則獨領風騷,其根本就是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從農業文明過渡到了工業文明給西方生產力帶來的空前提升。
由於歐近代洲中心論的影響,以當代人的視角,幾乎所有人會認為歐洲經濟文化在相當長時間以來,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其實不然,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相當長時間,相對於亞洲和北非鮮有任何技術性優勢。
在經貿方面,西方文化中英語的例如海關,倉儲和交易這些重要商業術語都是來自於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在長期的經商的過程中開闢了歐亞貿易大通道把整個大陸市場聯結了起來。
對於整個人類商業活動模式也有很大影響。由於印刷術方面的先進性,在中國的唐朝也產生了飛錢此類匯票,宋朝產生了法定貨幣交子,比西方早了六七百年。
政治方面,歐洲國家的集權程度與世界任何其他地區相比都算很低的,神聖羅馬帝國小邦林立,極盛時有兩千多個主權邦國(大部分為騎士領地)
法國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也就是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而剩下的地區則是伯爵,公爵領地,甚至法國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香檳大集市,君主也是難以直接染指的,國王和伯爵領也常常會爆發衝突。
反觀中國,早在秦朝就實現了大一統,即使有分裂的時期,也十分的短暫,總體上並且一步步走向中央集權。地緣戰爭頻發的歐洲甚至無法給資本主義萌芽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在宗教方面,基督教對比佛教和伊斯蘭教也鮮有優勢,相反,基督教給歐洲帶來了歐洲三十年戰爭這樣對生產力有毀滅性打擊的災難,這場戰爭導致德意志地區男性勞動力損失過半人口,當時歐洲人民對於宗教認同感遠遠勝於社會公民意識。與此相比,唐武宗滅佛這樣在中國宗教史上有極大影響力的事件根本不足掛齒。
然而為什麼偏偏是看似蠻荒不堪的歐洲產生了人類上第一個工業革命,西方世界當今仍然領跑全球呢。
首先我們要談到西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歐除了法國東南部小部分地區以外,都不在地震帶上,尤其是英國,全境都離地震帶有整個法國國家縱深的距離,同時西歐在歷史上也很少受到洪水的影響,這些因素有著卓越的意義。
洪水,地震此類天災,瘟疫,戰爭這樣的人禍不同,前者通常對於受災地區的生產資料,基礎設施破壞比較嚴重。舉個例子,嘉靖年間關中發生相當於高於現在裡氏八級的地震,波及十餘個省份,地震中心的幾個縣塌陷了進去,民居官舍蕩然無存,橋梁等基礎設施毀壞嚴重,這場地震不僅僅使得災區水位下降,徹底摧毀了當地灌溉系統。
實際上,把人禍和天災相互比較,類似於瘟疫這樣的流行病對於人口的損失無疑是會大大超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許多人就會質疑,難道勞動力在生產中不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麼?這些人常常會忽略了一點,人口的損失,是可以通過大概一到兩代人可以補充回來的,並且倖存者是有能力通過耕種自給自足的,甚至可以因禍得福,根據習慣法繼承到宗親的資產,這就是最自然的原始資本積累。
(帶走歐洲7500萬人生命的黑死病)
然而,自然災害對於基礎設施毀壞帶來的後果則沒有那麼簡單,一旦基礎設施此類生產資料被破壞了,必定會長期影響到當地人口的生存狀況,即使能夠解決的那些,也將耗費大量勞動力和社會財務成本。例如關中大地震,在當時沒有技術性手段去解決農業供水問題,導致了大量農業人口的外遷。又例如十三世紀由於灌溉系統的破壞,伊朗和伊拉克地區衰退了好幾個世紀。
第二點是中國和西方國家尖端人才教育上的差異。科舉考試在中國經歷了一千餘年的歷史,學而優則仕的想法和士農工商這樣社會階級的排位,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是根深蒂固的,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是普通人進入上層社會的主流通道。令人惋惜的是,一千餘年間中國的科舉考試八股文從來無關科學技術。
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法國誕生了十大數學偉人。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體系,使得力這種物理現象可以量化解決了機械上的許多技術性難題。除了牛頓以外,英國井噴出了一大堆統計學大師。正是18世紀初期,英國最高等學府劍橋牛津開始開設例如幾何學的科學課。並且此時英國本土能保證平均每四千多人就擁有一所學校。
(站在肩膀上的偉人牛頓)
(家喻戶曉的法國科學家柯西)
反觀國內, 這麼多年最聰明的大腦都在琢磨八股文,而西方最聰明的大腦在琢磨怎麼解決大航海時期海上定義經度,通過機械讓時鐘每天誤差率降低到兩分鐘以內的問題,以取得皇室獎金。毫無疑問,到1750時中國和西方的理科工科知識儲備早就已經不在同一檔次了。
第三點則是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 事實上蒸汽機最早是公元一世紀出現在古埃及,由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發明,當時蒸汽機用於推神殿又大又重的門。退一步講,假如當時某個中國人突發奇想,偶然間發明了蒸汽機,那麼蒸汽機會在中國大規模應用麼?
我想是不會的,原因是兩個,中國是傳統的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人口多,資源少,人力成本是不斷下降的,況且原始蒸汽機的效率還相當低下,利用蒸汽機來節省人工卻會耗費更多的自然資源(煤礦資源或者木柴),中國人用轎子代替馬車牛車的思路,是絕對不會選擇使用效率更高卻要耗費燃料的蒸汽機的。其實不僅是中國人,這是遠東小農經濟地區的通病,西方人描述江戶時期的日本人時候寫到,當時日本人不用馬蹄鐵,而是用草鞋,
幾乎走出十幾裡地就得換一次,也就是說日本人認為,編織幾百雙草鞋和給馬換幾百次草鞋的人力加起來不如一塊馬蹄鐵高。而西方人的思維則相反,選擇用高效的機械代替人工,美國收割機使用歷史比中國整整早了一百餘年。
另外,無論蒸汽機會在世界的哪個角落被偶然發明,只有英國具有改良蒸汽機的能力,十七世紀的英國就具有四百多所學校,其教學模式與內容和中國的私塾有本質的區別,這個國家最聰明的大腦們開始接觸到了現代科學,許多人才開始投入現代科學的理論研究中去,若沒有熱力學和數學,更遑論改良機械效率。同時代的遠東甚至不具備最基礎的科學常識。而改良從而提高蒸汽機效率恰恰是蒸汽機能夠代替人工大規模應用的立足點。
(英國紅磚大學)
第四點是能源中心和經濟中心地理距離。自宋朝以來,中國人口和經濟中心完成了南移,到清朝時兩江成為了全國經濟中心,重要貿易集散地,江寧府,蘇州府以及杭州府所涵蓋的區域成為手工業中心,松江,太倉成為重要棉花產地,蘇州,湖州和嘉興稱為桑蠶業中心。雖然中國從公元前就開始使用煤礦,但是能源中心在華北,就算離環太湖流域最近的煤礦產地也在徐州,且供應量較小,徐州到江南的運輸成本已經趕上了煤礦開採成本本身。
反觀英國,英國煤礦分布廣泛產量巨大,巔峰時期達到世界總量三分之二,很一大部分分布在港口城市,加上英國本身國土面積較小,運輸成本相當低廉使得煤炭價格很便宜,無論沿著海岸線北上工業中心倫敦也是非常方便的,這才是煤炭代替木柴的先決條件。
第五點是制度保障,光榮革命時期激烈的政治鬥爭給英國人留下了歷久彌新的信念,必須要捍衛自己的財富和自由。上下議院和國王之間相互牽制,促進了權力制衡的模式。沒有了暴政,資產階級自由發展,資本家的財富膨脹速度驚人。
而清朝在政治上仍然是封建君主專制,閉關鎖國對外限制經商坐實了只可能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文化上實行文字獄,大搞愚民政策,在這樣的高壓下資本主義很難成長起來,與外部世界進行科技交流更是無稽之談。
(英國政體結構)
唯一與外面世界交流的窗口
廣州十三行
最後一點則是列強廣大的殖民地優勢,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將導致城市化率上升,
農業人口下降
1750年前後英國的農業技術對比中國毫無優勢,當時威爾斯農業改良委員會曾經把目標定為「發展像中國一樣繁榮的農業」。既然在農業技術上毫無優勢,又有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如何能保證人民溫飽呢?最初英國向愛爾蘭進口糧食,但愛爾蘭糧食結餘量有限,逐年減少出口額。
這時候英國把目光朝向了廣大的殖民地,但是在大英帝國治下的自治領和殖民地,源源不斷地向英國輸血.
(大英帝國板塊圖)
澳大利亞成為了帝國的礦場和牧場
加拿大成為了帝國的林場和小麥場
魁北克大量的林木,補充了英國本土造船業原材料不足的短板
雖然印度在原材料和糧食上只能提供棉花,可是大英帝國用貿易壁壘來壟斷印度境內的手工業,大肆玩起了剪刀差,用對印度的順差來來補充在加拿大等地區的貿易逆差。
由於英國的壟斷,18上千萬印度手工業者,尤其是棉紡織從業者失業,城市化率倒退,直到190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仍然只有10.8,低於英國殖民前的13.
這些自治領和殖民地有著廣闊的工商業輸出市場,尤其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以白人為主體的自治領通常比較富裕,其的市場廣度和深度並存,十分有利於資本輸出。
(大英國協內的貿易壁壘 渥太華帝國特惠制籤署現場)
回過頭來看中國,中國缺乏跨洋航行技術,明朝後再也沒有進行過遠洋航行,鄭和當時是貼著海岸線航行的.
而地理大發現時期的海洋霸權國家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能夠長距離航行,對於地理的探索和運輸殖民軍有著決定性意義,
按照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現有航海技術,要開闢殖民地,只有往陸地縱深處發展,然而中國西面那些國家,工業原材料和糧食產量低下,如果中國大量人口往城市轉移,會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這些國家將很難能夠供給中國的糧食短板。通常這些國家的財富不多,資本輸出這方面,能夠提供的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限。 西方國家工業化背靠殖民帝國的發展模式,在中國身上難以複製,而糧食,原材料供給和資本輸出是工業化在發展中難以逾越的問題。
世紀世界地圖,中國旁邊的兄弟比現在更加窮困潦倒.
最後由衷的希望中國能夠超今越古,在工業4.0的時代一枝獨秀。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