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英國而非中國?不因制度和文化,而是因為煤炭

2020-12-23 騰訊網

在傳統觀念裡,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發生在英國而非中國,是因為西方醞釀出了文藝復興,而我們卻浸泡在四經五書裡不能自拔。還有人說,是因為西方開闢了新航道,通過大航海建立了海外殖民地和全球化貿易。

甚至有人說,早在古希臘時代的共和制就奠定了西方會比東方更早進入工業革命。其實,這些都是意淫。今天,就有學者指出,影響中國沒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既不是科技,也不是文化和制度,而是馬爾薩斯陷阱和煤炭這兩樣東西。

·中國南方和英國的對比

啥叫馬爾薩斯陷阱?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地球還是那個地球,人卻越來越多了。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對大自然的消耗和破壞越來越大,總有一天,地球會因不堪人類對它的奴役反過來傷害人類,這就是饑荒和戰爭的到來。

如果有可能,馬爾薩斯陷阱會將人類帶回到遠古時代。

而在16—18世紀,中國和英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此時,我國正處於明朝時代。

而小冰河時代傷害的不僅僅是明朝一個,而是世界性的。此時的明朝,世界上50%的白銀都被明朝賺走了,而70%的黃金都流入到了印度。

明朝的瓷器、茶葉、絲綢,印度的紡織品都遠遠勝於英國。

此時,無論是科技、制度、文化,乃至經濟總值,英國都遠遠不如中國。

直到乾隆年間,英國還拿不出和清朝進行對等貿易的商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缺的不是白銀,而是糧食。明清兩代那麼多農民起義,其根本原因還是逃不了馬爾薩斯陷阱。

而英國,卻通過開拓海外殖民地將國內矛盾成功轉移。

有人說,明清兩代曾經統治的高麗、安南,算不算他們的殖民地呢?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此不發表自己的觀點,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為何說是煤促使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在公元1800年左右,中國無論是在各方面,似乎都勝於西方。

當在經過了蒙古帝國、元、明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步由原來的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而煤這個東西,早在中國的宋代就已經被廣泛利用了。

此時的英國,最主要的燃料還是木材。這不僅消耗了英國的大量的土地資源,也造成了他們土地面積利用低下的惡性循環。

加上中國有錯綜複雜的內河運輸網,其生產效率遠遠高於英國。

在明朝,僅僅山東一個省每年的糧食貿易規模就相當於了整個歐洲的水平。雖然從明朝開始,我國古代就開啟了嚴格的海禁制度。

這只能在明清的轄區內實現皇家對海上貿易的壟斷,但海外的華人大商反而更加自由了。

像著名的汪直、鄭芝龍等人,就是不受明朝控制的大商人,你也可以稱他們為海盜。

但英國的商船也兼職做海盜,還是女王親自授權的。

很多人說明朝後期發生了資本主義萌新,其實,這不完全對。

如果這樣推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思想、科技水平、經濟活躍度,比明朝還發達,你能說墨家思想是資本主義嗎?

你能說百家爭鳴之後是歷史的倒退嗎?

煤這個東西,在中國的山西不但乾燥,還有很多是露天的,很容易自燃。

而英國的煤也很多,但卻包含著大量的水。為了開採煤礦,有的一個礦井就要幾百頭牛來抽水。

瓦特改良蒸汽機,第一目的不是為了運輸,也不是為了紡織,而是為了抽取煤礦裡的水。

有了蒸汽機,就有了用機器代替人的工具。

這又反過來促成了對煤的大量需求,形成了機械發展和煤礦開採的良性循環。

但由於燃燒了大量的煤,倫敦的所有建築都是黑色的,霧都的形成也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這時,很多女工累到直接暈倒,以至於懷了誰的孩子都不知道。

所以,再美好的時代,再受人崇拜的王朝,底層都是受苦受難的人。

而此時的中國,因為經濟中心轉移到了南方,加上我國的煤很乾燥,人口也足夠用,不需要抽水機,也不需要用機械代替人。

即便到了清朝,我國還是貿易大國,而且還是賺錢的。加上我們有2億人口,還需要什麼機器呢?至於創新能力,我們一直都有。

比方說,當北方氣候太乾燥影響農民紡織時,就有人發明了地窖紡織法,是不是很有創意?而且成本很低。

在地窖裡紡織,不但涼快,還能兼顧著儲存紅薯和土豆等農作物,一舉多得。

而制度方面,整個歐洲君主封建制並不比明清時代的好,反而更差。

所以說,對於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彭慕蘭說是煤促成了工業革命這種說辭,讀者您覺得可信嗎?

相關焦點

  • 工業革命為何率先發生在英國,而沒有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
    在中學歷史課本上,我們所了解到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但事實上,英國在發生工業革命之前,其國內的棉紡織業是極為落後的。當時在全世界有名的絲織品是中國的絲綢和印度的棉布,英國的紡織品與中國、印度的絲織品相比,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落後。
  • 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
    工業革命是英國人的傑作,這個時期創造的財富超過了英國歷史上的總和!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歐洲或者亞洲其他地方?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在學術專著《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中,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以寬闊的學術視野,深入探討了這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奧秘之所在。本書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前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和工業革命的發生。
  • 全球爭霸法國為何總是爭不過英國?工業革命為什麼沒發生在中國?
    英國最早發生了工業革命。 早期法國經濟、文化、科技和人口都優於英國,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呢? (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歷史上很多事情的發生,看似偶然的,其實是必然的。
  • 為何工業革命會出現英國,而不是在亞洲?
    以他的推論,如果英國增長了,市場規模相仿、財產權界定也很明確的中國卻原地踏步,那麼問題一定出在若干外力限制,例如地理條件。但在討論工業革命時,我已經強調過,工業革命不是亞當·斯密所謂完善市場的產物,而是人們對存在已久之市場激勵做出不同反應的結果。
  • 中國為何無緣工業革命
    由於歐近代洲中心論的影響,以當代人的視角,幾乎所有人會認為歐洲經濟文化在相當長時間以來,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其實不然,歐洲在工業革命之前相當長時間,相對於亞洲和北非鮮有任何技術性優勢。毫無疑問,到1750時中國和西方的理科工科知識儲備早就已經不在同一檔次了。第三點則是中西方觀念的差異 。 事實上蒸汽機最早是公元一世紀出現在古埃及,由一個名叫希羅的人發明,當時蒸汽機用於推神殿又大又重的門。退一步講,假如當時某個中國人突發奇想,偶然間發明了蒸汽機,那麼蒸汽機會在中國大規模應用麼?
  •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工業革命:人類的經濟是如何走向大分流的
    當時的社會制度其實比現代高收入經濟體更具有激勵性:中世紀人民的工作及投資回報比現代人還高。依照亞當·斯密的觀點,令人百思不解的不是中世紀的英國經濟為何沒有增長,而是當今稅率奇高、社會支出沉重的北歐各國,經濟為什麼不會崩盤。經濟增長所需的制度,在經濟增長起步之前,就已存在很久了。這些制度確實創造了經濟增長的條件,但卻緩慢而迂迴,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千年。
  • 回顧英國工業革命,專家總結四點啟示
    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認為:所謂「工業革命」,根本算不上一個歷史事件,它和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基本上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人們談到革命,大多認為應該是一個突發的、有戲劇性的、出乎意料的歷史事件。但是「工業革命」卻是在將近一個世紀中發生的,因此很難將其稱為「革命」。一般認為,「工業革命」的標誌是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人們因此把「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等同起來。
  • 英國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推動工業革命的貴族為何會走向沒落?
    對於英國來說,工業革命是一場至關重要的革命,它成功地確立了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雖然工業革命發生在光榮革命之後,似乎貴族已經從英國歷史的舞臺退場,與工業革命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貴族依舊在影響英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與工業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很多方面正是貴族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 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國際政治究竟有什麼影響?
    這兩場革命是在大航海時代中孕育出來的,不過大航海帶來的新資源和的新秩序,在英法兩國中表現為不同的樣態,最終導致了在英國發生的是工業革命,法國發生的是政治革命。先看英國,英國大航海時代獲益最多的群體,是商人階層以及經商的新貴族。法國在大航海時代獲益最多的是國王政府。
  • 「張宇燕」為什麼英國的工業革命值得我們重新認知
    今天研討技術進步以及對外開放和創新這個題目,回顧歷史也是一個重要角度。古希臘歷史學家、曾任雅典將軍的修昔底德,其歷史觀發人深省:儘管歷史是過去的事,但對未來有意義,因為人性基本不會改變。據說錢穆先生也主張,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找答案。基於此,我先簡單回顧一下從某種意義上根本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的英國工業革命,然後試著做一些「現代」引申。
  •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有何差異|美國|工業革命|英國_網易訂閱
    18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帶領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這一時代英國的工業產值佔據了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源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在歐洲大陸和北美廣泛傳播開來:鄰近英國的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的國家之一。
  • 英國紡織工業革命成功了嗎?它使棉的生產發生了一個怎樣的轉換?
    棉花不是免費的產品,它由對勞動力和土地進行剝削的複雜體制進行生產,而這兩種因素都是在歐洲之外的。這一個體特徵解釋了棉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但是,棉和棉紡織業總的來說究竟有多成功呢?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有兩種:假想一個棉花根本不存在,或棉花出產於歐洲而不是美洲的與事實相反的世界,人們來呈現這個世界產生的數據,或者對它進行詳細描述。
  • 為什麼工業革命從英國而不是中國開始?
    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從某些西方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南宋和明朝曾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狀態,具體來說,指的是中國東南部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地區從根本上說,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古代中國政權,本質上是農業和封建制,在最高層上不允許商業和資本主義的大力發展。從唐代開始,中國東南部就已經成為「經濟省」,為北部的無休止的戰爭提供了稅收。明朝是第一個從南方起源來徵服北方的政權,但它在第三位皇帝時,仍然選擇遷都北方。
  • 任劍濤:工業革命與不列顛新帝國的興衰
    如果說英國的文化在此期間發生了相應的現代轉型的話,那麼,英國終於在18世紀晚期為人類確定了現代國家的總體框架。這對一個地域面積不大、人口不算眾多、歷史並不悠久、文化難言輝煌的國家來講,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現代世界中,無一個國家能望其項背。其中,工業革命對不列顛新帝國崛起所發揮的極大推動作用,尤為引人側目。正是工業革命將英國正式推向新帝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圖為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可控核聚變是近代全世界國家都在追求的命題,它為什麼受到所有國家狂熱追求?因為它俗稱人造太陽,是未來世界板上釘釘的新能源,一旦全面普及,將會對現有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什麼是工業革命?
  •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什麼?它又為何發生?又出現了哪些新的發明?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那麼這次偉大的革命的發生又有哪些原因呢?
  • 被稱為霧都的倫敦在工業革命後的煙患有多嚴重?又是如何治理的
    算下來,平均五天就會有一個大霧天,自然形成的霧氣治理方法相對比較少,因為這畢竟是倫敦所處的自然環境造成的,但倫敦被稱為霧都並不完全因為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大霧天氣,而是由於在16-17世紀,也就是工業革命後的時間裡,倫敦因為趕上了工業革命這趟列車,能源上自然就會以煤炭為主。
  • 最醜城鎮變著名旅遊勝地,英國煤炭小鎮提普頓是如何逆襲的?
    煤炭是早期工業革命中的主角,人們有了它,便有了溫暖;城市有了它,便有了希望。但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煤炭也成為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發展以及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漸增強,煤炭正在被天然氣等新能源代替,與此同時,關閉廢棄的煤礦數量逐漸增多,以煤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莊、城鎮也逐漸衰落。
  • 英國「阿喀琉斯之踵」:迷信「自由」如何葬送第二次工業革命?
    自由貿易的思想並不是空穴來風,在《科布登——謝瓦利埃條約》條約籤訂之前,自由貿易理論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在英國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那麼為什麼英國在此之前不推行自由貿易的政策,反而要在19世紀4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漸入尾聲的時候開始推行?
  • 從量變到質變,工業革命的到來使機器紡織代替了手工生產
    引言如勤勉的歐洲那樣的一種「先進的有機經濟」(基於廣泛的商品化、手工勞動的集約化和有機能源的使用)如何、為何成為了一種「勤勉的非有機經濟」(基於工業化生產和非有機能源的使用),對於如今處於全球化趨勢下的經濟史,一直是一個謎團,一個難以捉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