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

2021-02-07 西派丹道文化

《周易參同契》——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

 

盛克琦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從事鍊金或煉丹活動的國家,中國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鍊金術,到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代已經相當盛行。西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曾召「天下懷協道藝之士」從事鍊金活動。西方直到公元後一世紀才在埃及出現,比中國約晚500多年。到了唐代初期,鍊金術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影響到許多文人墨士也參與了活動。大詩人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就有「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的詩句。杜甫在《先寄嚴鄭公五首》中則提到:「衰顏欲付紫金丹」。詩人沈佺期《同工部李侍郎適訪司馬子微》云:「柱下留伯陽,儲闈登四皓。聞有《參同契》,何時一探討。」而白居易則曾鑽研煉丹之學,說「授我《參同契》,其辭妙且微」[1],「欲問《參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從容」[2]。並曾親自煉丹,在《煉藥不成命酒獨醉》中說:「丹砂見火空,不能留奼女,爭免作衰翁。」當時鍊金術盛行的情況可見一斑了。

 

公元7世紀,中國煉丹術西傳至阿拉伯,8世紀開始傳入歐洲,並同西方鍊金術結合在一起逐步發展成為近代化學,直至現代化學科學。鍊金術雖然是古人企圖「點石成金」或煉製「長生不老」藥物的方術,然而也都是以古代物質理論和古代化學工藝知識相結合而形成的「類化學實驗」活動,從而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化學知識,並成為近代科學化學產生的前軀或基礎,例如現代的「化學」(Chemistry)一詞就是由「鍊金術」(alchemy)一詞演化而來。因此可以說,中國不僅是鍊金術的發源地,而且也是整個化學的發源地。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說,中國是「整個化學最重要的根源」,「化學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去的」。

同時,中國也是最早撰寫煉丹著作的國家。公元2世紀東漢煉丹家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總結了當時的一些化學知識和化學變化,推動了古代化學事業的發展,在中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現今世界上現存最古的煉丹文獻,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它比歐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臘文抄本《聖·馬克書稿》(Manuscript of St.Mark)至少要早五百年。現代實驗化學起源於煉丹術,而煉丹術則起源於中國。這使得《參同契》在化學史上的地位更為突出。1932年廣州中山大學化學教授吳魯強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斯(Tenney L.Davis)合作將《參同契》譯成英文《An Ancient Chinese Treatise onAlchermy,entitled Tsan Tung Chi》(《〈參同契〉——中國古代的鍊金術著作》),發表在同年出版的科學史雜誌Isis上,介紹給西方,吸引了世界上化學史界的注意目光。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席文(T.Sivin)等人的研究進一步奠定了《周易參同契》在世界科學史上的地位。自此以後,國外許多出版物, 美、英、蘇等國的教科書和百科全書都有提到,例如《蘇聯大百科全書》中「煉丹術」條和蘇聯化學家涅克拉索夫著的教科書《普通化學教程》都作了介紹。李約瑟稱它是「全球第一本這方面的書籍」。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教授也指出:「《周易參同契》是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這是中華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世界化學科學的極大貢獻。」因此說,《周易參同契》不僅是「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本「古化學著作」。

 

對於內丹學而言,《老子》、《莊子》、《周易》、《黃帝內經》等典籍中多藏有丹道法訣,但是均一鱗半爪,非常不系統,是一種有術無學的狀態。至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全書計六千餘字,總結了東漢以前煉丹學的經驗,匯通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說,著成《周易參同契》,進而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煉丹理論體系,為後世內外丹修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外丹爐火之術,是古代化學,因而《參同契》所闡述的內容在當時是屬於最尖端的自然科學範疇,由此所建立起來的煉丹理論體系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科學思想,是該時期最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最前沿的哲學體系。同時,《參同契》所構建起來的丹道理論體系在丹道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是煉丹理論發展的巨大飛躍,成為後世內丹家的必讀之書,以致諸家丹書的著述無不沿襲了《參同契》的理論構架,無不被歷代內丹家們所推崇。胡孚琛教授指出:「《參同契》的傳世標誌著內丹學的形成。」[3]

 

《周易參同契》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煉丹著作,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四庫全書總目》中就說:「後來言爐火者,皆以是書為鼻祖」。唐·劉知古在《日月玄樞論》中說:「道之至秘者,莫過還丹;還丹可驗者,莫若龍虎;龍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參同契》焉。」北宋·高象先在《金丹歌》中盛讚:「又不聞(淳于)叔通(徐)從事魏伯陽,相將笑入無何鄉。準《連山》作《參同契》,留為萬古丹中王。」張紫陽在《悟真篇》中云:「叔通受學魏伯陽,留為萬古丹經王。」宋末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序》也說:「《參同契》乃萬古丹經之祖。」王明先生在《<周易參同契>考證》一文中總結說:自漢而唐而宋,論煉丹者,代不乏人,溯流尋源,大要如爾:魏伯陽導其源,鍾呂衍其流,劉(海蟾)、張(紫陽)、薛(紫賢)、陳(泥丸)揚其波。由外丹而內丹,流變滋多,《參同契》洵千古丹經之祖也。《參同契》尊為「萬古丹經王」的學術觀點逐漸確立,自唐朝以來,降至今日,未曾動搖。

 

由此可見《周易參同契》一書的影響之大,在我國科技史、思想史、宗教史和丹道史上都佔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蘊藏著深奧的內丹修煉秘訣。

 

 

《參同集注——《周易參同契》註解集成

 

作    者:東漢魏伯陽等 原著

主    編:董沛文

編    校:周文彬盛克琦

出 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01

印刷時間:2013-01-01

裝    訂:平裝

版    次:1

開    本:16開

頁    數:2107頁

字    數:1960千字

訂    價:388元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第一部煉丹著作,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在我國科技史、思想史、宗教史和丹道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發揮著別具一格而又不容忽視的文獻源頭作用。她總結了東漢以前煉丹經驗,匯通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說,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煉丹理論體系,為後世內外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是丹道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是煉丹理論發展的巨大飛躍,她的傳世標誌著內丹學的形成,被煉丹家一致公認為「萬古丹經王」。這部語言優美、內容晦澀的文化典籍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和注釋者,歷代註解不下百餘家,現存四十餘家,具代表性的約有二十多家,匯成了一個規模可觀的系統,蔚然形成了一門「參同學」,給現代各國學者和無數讀者提供了關心、鑽研、探討的一個獨特學術領域。近年來,老學和莊學的研究日漸隆盛,碩果頻結,我們預期,對「參同學」研究的重視和投入必將會取得相同的效果。本書搜集整理了《參同契》註解的刊本、抄本、善本和孤本,共二十九家,為各國學者和讀者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原始文本,也為「參同學」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1]白居易《同微之贈別郭虛舟鍊師五十韻》。

[2]白居易《尋郭道士不遇》。

[3]胡孚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534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相關焦點

  •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奇人奇書奇事!
    東漢時期,中國古代科技史、人體科學史和煉丹史上公認的劃時代聖典(周易參同契)在偉大的丹學理論家魏伯陽手中創生了。但實際上,』早在西晉時期,較早接0到魏泊陽著作《參同契五相類》與(魏伯陽內經)的葛洪已慧眼獨具,一語道·破《周易參同契)的本旨:「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是(周易),其實假借艾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失其奧旨矣。」(《神仙傳·魏伯陽傳))後世的丹家及有識之士亦在(周易參同契》的主旨方面逐漸形成共識。
  •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丹經?也說《參同契》系列之一
    眾所周知,《周易參同契》是一部講煉丹的書。它的作者魏伯陽,被稱為「萬古丹經王」。那麼,為什麼《參同契》這部丹經,前面還加了「周易」兩個字呢?難道說,《周易》也是一部丹經嗎?沒錯!《參同契》中與《周易》關係最深的,莫過於其中的八卦月相納甲法。八卦與月相和天幹相匹配,被用來比喻丹法中的火候。過去有的學者以為,《參同契》中的這種月相納甲法,是魏伯陽或是虞翻的首創,是對《周易》卦序的創新使用。後來,這個創新在邵雍手上得到發揚光大,演變為先天八卦。
  • 《西遊記》與道家丹道典籍《周易參同契》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西遊記》中有大量關於道家丹道理論的口訣以及詩詞,作為道家丹道理論基本框架的《周易參同契》,是理解《西遊記》中有關道家丹道內容的基礎。本文主要講解《西遊記》的情節發展與《周易參同契》的關係,西遊記中取經團隊人物涉及、情節發展與《周易參同契》中還丹流程具有密切的關係。《西遊記》中人物與煉丹原料、設備的關係根據《周易參同契》理論煉製還丹,需要以爐鼎為設施,以鉛、汞為基礎原料,以刀圭為輔助原料。
  • 解讀周易參同契:偃月爐中煮天地,煎煉日魄並月髓
    但實際上,』早在西晉時期,較早接0到魏泊陽著作《參同契五相類》與(魏伯陽內經)的葛洪已慧眼獨具,一語道·破《周易參同契)的本旨:    「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其說是(周易),其實假借艾象,以論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陰陽注之,失其奧旨矣。」(《神仙傳·魏伯陽傳))     後世的丹家及有識之士亦在(周易參同契》的主旨方面逐漸形成共識。
  • 《周易參同契》全文:
    《周易參同契》全文:大易總敘章第一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 《周易參同契·乾坤坎離章》新注
    《周易參同契·乾坤坎離章》新注序論:真人此章點出鼎爐、藥物。       煉精化炁之時,鼎為心位,為天,為心下一寸二分之絳宮;爐為腎位,為地,為肚臍下一寸三分之真炁穴。有先天之精炁,才有鼎爐之名。丹經云:「鼎,原無鼎;爐,原無爐。」精生炁發,才為鼎爐。天地相距八寸四分,丹家稱為八萬四千裡。
  •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
    遂掩卷,不覺寢夢:自身與六祖同乘一龜,遊泳深池之內。覺而詳之:靈龜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與祖師同乘靈智遊性海矣。遂著《參同契》曰: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
  • 《鹹》為什麼能排《周易》下經第一卦?原來《周易》是部丹法!
    《周易》通行本卦序為什麼這樣排?多年以來都沒有人能夠給出完美的答案。君臣父子之本也。」正因為夫婦是人倫之始,所以《周易》的作者將闡述夫婦之道的《鹹》卦排在了下經之始。二、《鹹》卦的天地之象《鹹》卦的夫婦之義,來自於卦象中的陰陽之象。
  •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經名: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 邵雍先天學與《周易》丹法小議
    丹經《周易參同契》之所以冠以「周易」之名,是因為《周易》本身也是一部丹經。《參同契》中的先天八卦納甲之法,就是來源於《周易》的卦序(參見本系列第一篇)。遠在《周易》的文字還沒有成形之前,它已經在方士們中間秘密地流傳了數千年之久。「先天圖傳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傳。蓋方士技術用以修煉,《參同契》所言是也。」——朱熹這張圖,是一張圓圖。
  • 《周易》的起源、演變和發展史
    《周易》以濃縮的形式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軌跡,特別反映了從巫術文化向人文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說《周易》成書史是一部中國文化精神的生成史,那麼整個易學史則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先秦時期是易學萌生和莫基時代。
  • 13-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經名:參同契五相類秘要。北宋盧天驥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街類。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  太素真人魏伯陽演宣德郎權發遣提舉淮南西路學事賜徘魚袋臣盧天驥上進  陽一二三四五  水火木金土  陰六七八九十  昔真人魏伯陽與淳于叔通,授青州徐從事《參同契》及古歌。魏君丹成,撰此《五相類》。後升雲而去,令弟子大篆。諸本並無,皆雲《參同契》中卷是也,深屬淺見矣。
  • 《默悟尋源解論參同契養病法》中的健身法
    讀者須知《默悟尋源解論參同契養病法》,四卷,述坐功八段錦等諸多功法,並推本於《參同契》,主張人靜調息、鍊氣養神及導引按摩等。《默悟尋源解論參同契養病法》中的健身法久行腿長力,前行後退同功。午時與子時同功。
  • 隱藏在《周易》中的丹道秘密:一陽來復
    俞琰在他的《周易參同契發揮》中,進行了簡練完備的總結,他說:「復,一陽之卦也,律應黃鐘。以一日言之,為夜半子。以一月言之,為初一至初三半。以一歲言之,則鬥杓建子之月是也。」一陽來復不僅在一年中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而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日之中指夜半子時。後面兩個時間點,也都是陰氣滿盈,陽氣漸生,很符合一陽來復特點的時間。
  • 將周易、煉丹、道氣參合的萬古丹王魏伯陽
    他所著作的《周易參同契》,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基礎。魏伯陽大約出生於東漢桓帝年間,會稽人。魏姓在南北朝時被稱為會稽四姓之一。會稽「虞、魏、孔、謝」四姓是與吳郡「陸、顧、朱、張」四姓齊名的存在。會稽魏氏在東漢時便是高門大姓,家族中做官從政之人無數。在這種氛圍之下,少年魏伯陽倒顯得非常「奇葩」。他完全無意無仕途,只對神仙之學有興趣,猶其,特別痴迷於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