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周易參同契》是一部講煉丹的書。
它的作者魏伯陽,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那麼,為什麼《參同契》這部丹經,前面還加了「周易」兩個字呢?
難道說,《周易》也是一部丹經嗎?
沒錯!
待我們細細說來:
一、「參同契」之名
《周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有人認為,《周易》是一個空套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四庫全書》總目就是這樣評價《周易》的: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問題是,這些被後人裝到《周易》裡的東西,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的私貨?又有哪些,其實就是《周易》作者自己就有的東西呢?
這些所謂「方外之爐火」,難道也是後人硬要加到《周易》裡面的東西嗎?
不是的。至少那位「萬古丹經王」魏伯陽不這樣看。
他在《參同契》中說:「爐火之事,真有所據」。而且,魏伯陽還坦率地承認,自己是有師承的:
「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褰帷帳,瞋目登高臺。」
正是在老師的口授心傳之下,他才對於丹法之事豁然明白,如同撥開雲霧見青天,登上高臺攬明月。
魏伯陽的覺悟是什麼呢?
那就是:《周易》、爐火(丹法)和黃老之術這三者,原來說的是一回事。為了闡述這三者合一的道理,所以魏伯陽將他的丹書命名為「參同契」,意思就是熔《周易》、爐火和黃老於一爐,闡述三者合契的原理。
那麼,魏伯陽的看法是否正確?《周易》是否真的是和「爐火」與黃老之術有著相契之處?
不妨看看《周易》的作者是怎麼說的。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周易》自身中找到。
二、《周易》卦序中的先天八卦
認真閱讀《周易》的卦序和卦爻辭,會發現魏伯陽的說法是真的。
《參同契》中與《周易》關係最深的,莫過於其中的八卦月相納甲法。八卦與月相和天幹相匹配,被用來比喻丹法中的火候。
過去有的學者以為,《參同契》中的這種月相納甲法,是魏伯陽或是虞翻的首創,是對《周易》卦序的創新使用。後來,這個創新在邵雍手上得到發揚光大,演變為先天八卦。
但事實恰好相反:我們說過,《周易》的作者不僅知道先天八卦,而且已經在卦爻辭中熟練地運用了先天八卦的納甲法。(詳見本人的「數」說周易系列)
從《周易》到邵雍這上千年的時間裡,「先天八卦」之所以一直名聲不顯,可能僅僅是因為如朱熹所說,是它們僅限於方士們之間私相傳授的結果。
魏伯陽和邵雍等人,只不過是老老實實地照著老師們的傳授解釋了《周易》中的這些內容。
邵雍就說,他的先天八卦早在易傳《說卦》中就已經提到了: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說卦》
邵雍解釋說,這段話說的就是伏羲所畫的先天八卦:
「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於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
巧的是,我們看到,《周易》的卦序也是按著《說卦》的這段話來排的:
上經開篇乾坤二卦,乾為天,坤為地,就是《說卦》中的「天地定位」。
下經開篇鹹恆二卦,《鹹》的上卦兌為澤,下卦艮為山,就是《說卦》中的「山澤通氣」。
《恆》的上卦震為雷,下卦巽為風,就是《說卦》中的「雷風相薄」。
上經的結尾坎離二卦,以及下經的結尾《既濟》《未濟》,都是由坎離二卦之象組成,坎為水,離為火,恰恰正是 《說卦》中的「水火不相射」!!
因此,《參同契》中的八卦納甲之法,確鑿無疑來自於《周易》。
三、《周易》卦序中的火候
除了先天八卦之外,對於《周易》的六十四卦序,魏伯陽也有著獨特的理解。
他在《參同契》的開篇中就提出,《周易》的六十四卦,除開乾坤坎離這四個先天八卦中的「正卦」之後,餘下的六十個卦正好是卦象相反覆的三十對,可以依次匹配一個月的三十天。
每天一對卦象相反的卦,恰好可以用來象徵煉丹中火候的進退。
魏伯陽的這個說法,究竟是他自己的創新,還是《周易》作者的本意呢?
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按照魏伯陽的說法,六十卦對應一個月的三十天,《周易》開篇的《屯》和《蒙》(除去乾坤二卦),對應的是每月初一朔日;《周易》最末尾的《既濟》和《未濟》,對應的是每月三十日的晦日。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參同契.大易總敘》
巧的是,我們說過,《既濟》《未濟》這兩卦爻辭中的「濡其尾」,指的就是九月末尾、十月之初,日月相交於尾宿的這個「終則復更始」的天象!
更巧的是,《參同契》中還將表示一個月的六十卦比作被一輛「龍馬」所拉動的車輿。
六十卦周,張布為輿。龍馬就駕。明君御時。《陰陽精氣》章
而我們在解析「乘馬班如」的天象時已經說過,那匹拉動這駕車輿的「龍馬」,就是被《參同契》放在第一天朔旦的《屯》卦,也就是《屯》卦中的天駟房星!更是那馱出了河圖,使伏羲得到了畫八卦靈感的龍馬!!
本文為「也說《參同契》」系列第一篇,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