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隨著殘餘的33萬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退往英國,預示著法國已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與其在一戰中兩國抗衡長達4年相比,6周就選擇了投降,與其說是法國太弱,還不如說德國太強,尤其是「閃擊戰」和曼帥的進攻計劃堪稱完美。
其實,在戰役進行到第10天,勝負就已經確定了。德軍裝甲部隊橫掃一切、所向披靡,被打蒙的法軍只能選擇投降,150萬人成為俘虜,無兵可守的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也就是說,法國未來的命運已經掌握在德國人的手裡。
然而,義大利「再補一刀」的做法,再次成為大笑話。
作為歐洲法西斯鼻祖的墨索裡尼,最為風光的時刻就是在「慕尼黑會議」上擔任主持人,調停英、法、德三國的矛盾。這對於歐洲大國中最弱的義大利來說,可是一個揚眉吐氣的時刻,因為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義大利人。
雖然義大利人的野心不小,叫囂著戰爭,但也只能停留在口號上。在他們看來,戰爭一旦爆發,空虛的國力就會立刻原形畢露。這也是波蘭戰役爆發前,義大利選擇退出的根本原因,但德軍的速勝,讓其又看到了「趁機撈取好處的希望」。
更何況,現在的德國成為世界焦點,這讓「墨老大」倍感沒有面子。尤其是在德軍徵服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時,更加坐立不安。在他看來,義大利再不動手的話,不但徹底淪為德國的「跟班」,而且連乘機「分贓」的資格都沒有。
讓「墨老大」感到高興的是,此時的法國敗局已定,正是出兵的好時機。於是,就在6月10日,法國政府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的當天,義大利向法國宣戰。這種行為遭到法國人無比的蔑視,「這一擊是對一個已經倒下的人再補一刀」。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倍感屈辱和憤恨的法軍,將全部的怒火發洩在義大利人身上。意軍45萬人的部隊,居然被18萬人的法軍阻擋,不能前進一步,直到7天後法國向德國求和,義大利軍隊仍然沒有絲毫的進展,「墨老大」是又氣又急。
讓他倍感恥辱的是,原本希望將法國海軍佔為己有,但遭到了德國元首的拒絕,甚至不允許他參加談判。根據停戰協議,義大利只獲得其軍隊已經佔領的地方,有多大呢?幾百平方米,也就夠「墨老大」在法國建一個大宅院,再次淪為大笑話。
德國不僅對義大利人進行羞辱,還有法國。
1940年6月21日,大勢已去的法國與德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談判地點還是貢比涅,還是那節專列車廂,為什麼呢?很簡單,1918年德國籤字投降的地方就是這裡,隨後就是《凡爾賽和約》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須在這裡發洩。
這一天,作為恥辱的象徵,福熙的專列車廂被德國工兵從博物館裡拉出,停放在原來的位置。為了更能獲得徵服者才能體會到的快感,會議地點事先對法國人保密。德國人就是想看到法國人驚愕時的窘迫樣子,以及帶給他們的最大羞辱。
前來談判的法國代表驚訝的同時,也十分清楚德國人的用意。在記者們的圍觀下,毫無尊嚴地步入會場,籤下了比第一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更苛刻的協定。消息傳到國內,整個德國沸騰了,人們紛紛自發上街祝賀,民族尊嚴得到了空前滿足。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一天可以用「暗無天日」來形容。根據協定,法軍解除武裝,所有武器上繳德國;一戰後,被法國割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併入德國;並將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佔領其3/5的領土,剩餘部分由貝當政府統治。
更過分的是,這3/5的法國領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業區,以及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可憐的法國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家,而且還要支付佔領軍的費用。要知道,一戰德國投降時,只要求其撤軍,並沒有解除德軍的武裝,更沒有佔領軍。
就算嚴苛的《凡爾賽和約》,還準許其保留10萬人的部隊,除了阿爾薩斯、洛林和「波蘭走廊」外,基本沒有肢解德國。這比一戰時還苛刻的條件,讓法國代表不能接受並表示抗議,但德國人並不打算進行討價還價,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國的最後通牒下,法國人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籌碼,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國人將這節「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拉回柏林供人們參觀。在歐洲戰爭結束前夕,德國元首命令炸毀這節車廂,以免德國戰敗再次獲得羞辱。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