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前期,由於輕視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作用,蘇聯吃了不少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巴飛彈危機,當美國的艦隊將古巴團團圍住的時候,缺乏遠洋作戰能力的蘇聯海軍只能幹瞪眼,無法採取有效措施。古巴飛彈危機之後,蘇聯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畢竟,沒有強大的遠洋艦隊,蘇聯就無法自如地展示國家意志,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開始建造「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基洛夫」核動力巡洋艦一共建造了四艘,不過,目前在役的僅有一艘「彼得大帝」號,憑藉著2.6萬噸的排水量,「彼得大帝」號成為了俄羅斯海軍內部的主力艦。然而,作為一艘服役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艦艇,「彼得大帝」號已經不符合大國海軍的發展潮流了。
「彼得大帝」號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四號艦,由於蘇聯在「彼得大帝」號建造期間解體,該艦的建造過程並不順利,「彼得大帝」號於1989年下水,直到1998年,「彼得大帝」號才算具備了作戰能力,也是在這一年,「彼得大帝」號進入俄羅斯海軍服役。「彼得大帝」號艦體全長250.1米,寬28.5米,吃水7.8米,標準排水量2.4萬噸,滿載排水量2.6萬噸,是當今最大的現役巡洋艦。「彼得大帝」號裝有2座kn-3核反應堆,最大航速32節,自持力為60天。數量龐大的飛彈是「彼得大帝」號的特色,該艦裝備了數百枚飛彈,其中包括20枚「花崗巖」反艦飛彈、96枚SA-N-6中程防空飛彈、128枚SA-N-9近程防空飛彈等,具備強悍的反艦與防空火力。不得不承認,憑藉著艦上的飛彈,「彼得大帝」號就足以對敵方的航母編隊造成巨大的威脅,不過,隨著防空武器的發展,「彼得大帝」號對航母編隊的威脅越來越小,研製於冷戰時期的「花崗巖」反艦飛彈越來越難擊穿現代大國海軍的防空網。
同時,由於上層建築雜亂無章,「彼得大帝」號的雷達特徵十分明顯,在這個強調艦艇隱身性能的時代,「彼得大帝」號顯然更容易被敵方提前發現,從而在己方發起打擊前被敵方搶先進攻。更尷尬的是,作為一款研製於八十年代的艦艇,「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雷達和其他艦載電子設備已經遠遠落後於中國、美國等國的盾艦,在055萬噸大驅、「伯克」級驅逐艦面前,「彼得大帝」號就是一艘耳不聰、目不明的老艦,除了核動力裝置與巨大的排水量,在其他方面,「彼得大帝」號已經很難超過新銳艦艇了。
俄羅斯當然也明白「彼得大帝」號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早在數年前,俄羅斯就已經開始了對「基洛夫」級三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的現代化升級,具體內容包括換裝電子設備、用「鋯石」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替換「花崗巖」反艦飛彈。俄羅斯計劃在完成了該艦的升級工作後,對「彼得大帝」號進行相同的升級。然而,「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的升級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缺乏建造大型水面艦艇的經驗,蘇聯時期,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工作在烏克蘭進行,因此,俄羅斯境內缺乏相應的船廠和人才。現如今,俄羅斯依舊沒有完成「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的現代化升級,考慮到俄羅斯現役的「基洛夫」級僅有一艘「彼得大帝」號,在「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完成升級之前,「彼得大帝」號還需要留在海軍威懾潛在對手,無法進行現代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