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自古以來,中國人書寫的過程中,都離不開這些工具。東漢《說文解字》記載:「墨,書墨也,從土,從黑。」這裡提及了墨的功能及顏色。關於墨的發明,相傳墨是由三國時期的魏國書法家韋誕發明,然而考古發現表明,戰國秦漢時期已經有人工制墨。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4號墓中出土了一塊圓柱形墨塊,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墨的實物,推斷其年代至少在戰國時期。
南越王墓的墨丸
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墓中,一共出土了三套石硯(附有研石),以及4385顆圓餅形墨丸,足以反映西漢時期南越國已開始製作並使用石硯及墨丸這兩種書寫工具。
南越王墓出土的石硯
在出土的三套石硯中,其中一套出土於西耳室,由天然鵝卵石製成,硯身上染有朱、墨兩種顏料,應該是用朱色紗包裹後再放入草袋中的隨葬品。另外兩套發現於前室,一套置於墓門後面的頂門器上,另一套位於西耳室過道口處,這兩套石硯的研石及硯面都粘有一層墨跡,經鑑定墨跡黑中泛紅,與前室周圍的捲雲紋圖案的墨色一致,因此這兩套石硯被認為是實用器。
南越王墓前室的彩繪
南越王墓的西耳室還出了約4385顆墨丸,色澤黑中微微泛紅,呈小圓餅形,質地細膩,考古報告認為這些墨丸應該是將糊狀原料隨意滴聚成型的。這些墨丸被放置於一個木胎漆盒中,出土時由於墓內空氣潮溼,墨丸受潮鬆軟易碎,完整保存下來不到一半。
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
人工制墨
兩千多年時間過去了,許多物品都化作塵土,為何墨色卻依然如新?其實,早在東漢之前已存在人工制墨,但是這些墨造型較為簡單,由制墨者隨意捏制而成,東漢之後制墨工藝進入模製時代,造型精巧、便於保存。
(左)西漢丸墨
(右)東漢松塔形墨
中國的制墨工藝經歷了一個從天然礦物質墨到人工制墨的過程。《水經注》云:「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這裡提到的石墨是天然的礦物顏料,說明古人最早將這種黑色色礦物當做黑色顏料在使用,石墨的粉末呈結晶狀,它是多種可作黑色顏料的自然界礦物的總稱。到了戰國及秦漢時期,人們開始採用天然石墨製成半人工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墨丸即為此類墨。
由於以天然石墨為原料,不易分解,故而兩千年不變質,而石墨在魏晉之後幾乎不再使用,故晁貫之《墨經》:「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晉魏以後無聞。」西漢時期也已產生松煙墨,但規模比較有限,東漢之後,松煙墨開始成為制墨業的主流,後又被油煙墨所取代。
西漢時期的墨繪作品
制墨
雖然半人工石墨、松煙墨、油煙墨等不同類型的墨相繼出現,但是中國的制墨技術本質上保持不變,均由細小均勻的碳粒、膠質以及各種添加劑混合製成,不同類型的墨只是碳粒的製造方法有所改變。從工藝流程來看,不論採用何種原料、製作目的為何,都需要經過燒煙取煤、和膠入藥和模製成形三大工序,一般認為,煙輕、膠清、杵熟、蒸勻是製成好墨的必備條件。
《天工開物》中煙松取燒
西漢硯臺佳品——蟠螭蓋三足硯
石墨、松煙墨和油煙墨優缺點各有不同,從制墨發展來看,是一個逐漸被代替的過程,但是總的而言,中國的墨自成體系,是一個連貫的發展過程,南越王墓出土的墨丸則為研究我國的制墨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參考文獻:
王偉 中國傳統制墨工藝研究
陳濤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制墨業考述
張煒 古墨的製作工藝及保存問題的探討
武金勇 先秦兩漢繪畫顏料研究
編輯:霍雨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