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或是山東資本市場的劫數之年。整整一年,山東只有1家企業在境內上市:11月29日,海容冷鏈(603187,股吧)登陸上交所。
當2019年步入第一個月,山東資本市場突然爆發,3家企業接連登陸A股市場,迎來開門紅。1月16日,青島銀行(002948,股吧)、蔚藍生物(603739,股吧)分別登陸深交所、上交所;1月21日,青島港(601298,股吧)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是鳳凰涅槃,亦或是曇花一現?很難定論。面對兄弟省市的你追我趕,以及剛剛拉開序幕的動能轉換,山東若想在資本市場上大展身手,只能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上市僅一家 山東刷歷年最低谷
當新舊動能轉換遇上IPO小年,2018年的山東資本市場可謂是五味雜陳。
2018年,IPO的數量較2017年大幅回落。普華永道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滬深股市IPO為105宗,相比2017年的436宗,下降76%。
外部形勢的不利,與山東全省集中全力搞好新舊動能轉換的熱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正月初七,春節後第一天,全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大會召開;7月,黨政代表團南方學習考察、全省雙招雙引工作會議;8月,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9月,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活動、儒商大會。一場大會接著一場大會,一場重大活動跟著一場重大活動,政府層面求新求變的行動讓人應接不暇。
山東在資本市場的政策也是前所未有。18個省直部門聯合出文「進一步運用資本市場助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省政府首次就企業上市工作專門印發通知;首次針對私募投資行業出臺的專項政策文件……目標很明確,到2020年,全省上市公司累計超過400家、上市掛牌公司股權融資累計超9000億元。
夢想有多大,壓力和痛苦就有多大。與山東如火如荼的動能轉換熱潮相比,資本市場的表現只能用寒冬來形容。苦心孤詣一整年,最終年底收穫一家A股上市公司。11月29日,海容冷鏈成功登陸上交所。如果按照過會數量看的話,共有海容冷鏈、青島銀行、蔚藍生物、青島港、青島農商行、中創物流(603967,股吧)6家企業過會,遠不及2017年的25家。
IPO收緊,迫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只能遠赴他鄉上市。2018年,中企在境外市場上市126家,境外上市數量首次超過境內。
這並不意味著山東的成績有所改觀。2018年,山東有5家企業在香港、法蘭克福等境外交易所上市。作為全國GDP前三的省份,新增上市企業數只有全國總數的4%,難以讓人滿意。
境內外資本市場雖然規則不同,但對象並沒有多大差別,上市的決定性條件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市場經濟的下,政府這隻「無形之手」 可以通過擴大投資、招商引資等多種手段刺激經濟,甚至能GDP數據做技術性處理,但是難以直接影響企業上市。
落差的癥結在於,監管部門的上市對象定在「四新」經濟上,以重汙染重耗能為代表的山東傳統經濟很難有表現的機會。現在來看,「四新促四化」帶來的山東機會,更多的指的是潛力和優勢,還需要山東企業持續努力,甚至做好涅槃重生的準備。
量質雙降 山東掉落第一梯隊?
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很能反映區域經濟的整體水平。可以毫不誇張的講,上市公司絕對是本地經濟的中流砥柱,上市公司發展好了,一個地區的經濟就活了。
從全國情況來看,事實正是如此。截至2018年末,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568家,淨增100家(有5家企業退市),增幅為2.9%。其中,排名前7位的分別是廣東(586)、浙江(431)、江蘇(400)、北京(317)、上海(283)、山東(194)、福建(132),全部為東部發達地區,集中了全國七成以上的上市公司。
2018年,江蘇表現最為搶眼,共有20家江蘇企業在A股上市,一舉超過廣東位居全國第一。廣東、浙江分別以18家、16家緊隨其後。
江蘇可謂是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要知道廣東上市企業數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而且佔比非常大,優勢非常明顯。2015年A股上市企業共223家,廣東上市企業有38家,佔比17%;2016年A股上市企業共227家,廣東上市企業有49家,佔比22%;2017年,廣東上市企業高達98家,在全國佔比22.37%。
與往年相同,2018年山東上市公司總數仍然排在在全國第六位,但是新增上市公司數排名大幅下滑。不僅與前五位的粵浙蘇京滬差距逐漸拉大,還被湖北、四川、湖南等7個省份趕超,與天津、河南、廣西並列第15位。
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那就是首發募資規模。2018年,新增A股上市公司首發募集資金總額為1386億元人民幣,遠低於2017年的2304億元人民幣,下降40%。
從各省募資情況來看,廣東在新增數量上輸給了江蘇,但是募資總額達476.7億元,佔到新股募資總額的1/3,達到34.55%。排名第二的江蘇的募資總額為188.67億元,佔比僅有13.69%。從這點來看,廣東省的新增上市公司質量要好於江蘇,想要撼動廣東的龍頭地位,江蘇還得加把勁兒。
2018年,山東新增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總額,僅有6.45億元,排名更加靠後,列全國第18位。因為2018年有12個省份沒有新增上市公司,山東僅比天津高出一點。
劉家義書記評價山東的現狀是「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這句話用在資本市場上更為恰當。現在正值世界經濟的變革期,誰抓住了發展的機遇,誰就有可能走在前列。山東雖然依靠粗放型的傳統產業,保持著GDP全國第三的地位,面對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如果不果斷求變,丟失的不僅是企業上市的機會,更是瞬息萬變的機遇。
青島領先 三核引領或變一枝獨秀
對於城市而言,上市公司是實實在在的GDP。2018年新增上市公司城市排行榜中,排名前列的深圳、北京、上海、南京,都是全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城市。
分析目前過會的6家企業,有個奇特的現象,它們全部來自青島。這不僅意味著青島的A股上市企業數量將成功破「3」,達到34家;還折射出未來山東的經濟版圖的格局。
2018年對青島意義重大。成功舉辦上合峰會,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GDP總量成功突破1.2萬億元,排名全國各大城市第11位的位置越發穩固,在全省的領先優勢也在擴大。
在資本市場方面,青島對內提高補貼力度,對外加強與港交所、上交所的聯繫,加速培育本地上市企業。除了6家公司成功過會,青島日辰食品、百洋醫藥、國林環保(300786,股吧)科技等多家企業正在IPO排隊,2019年極有可能是青島企業上市爆發年。
對於濟南,可謂是當頭一棒。濟南市的發展策略很清晰,就是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完成「大省份小省會」的突圍。年初,國務院批覆「濟萊合併」就是濟南強省會戰略的關鍵一步。加上萊蕪,濟南2018年GDP總量達到8862.21億元,超過了煙臺1000億元,14年後重回全省第二。
問題是,經濟上與青島的差距不斷拉大,濟南的強省會戰略恐怕越難實現。在資本市場方面,濟南這些年一直在新三板方面尋求突破,雖然掛牌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但由於新三板市場的殭屍化,始終沒能形成氣候。2019年能否實現領的突破,要看中泰證券、齊魯銀行等排隊企業的表現。
存在感丟失的是煙臺。GDP總量被濟南趕超,上市公司數量又面臨青島的窮追不捨,真是「前有狼後有虎」的尷尬境地。2018年,煙臺的GDP為7832億元,增速僅有6.4%,僅僅和全省的GDP增速持平。煙臺提出「保三爭二搶第一」的目標,氣勢已不復當年,能否擔得起「三核引領」的定位尚需觀察。
煙臺的優勢在於民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的科技含量高,登陸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機會很大。目前,煙臺有北方安德利(603031,股吧)果汁、招金勵福貴金屬等高新技術企業正在排隊。
是齊頭並進,還是龍頭崛起,山東或許可以選擇。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山東板塊在資本市場可以揚眉吐氣。這條路由不得山東來選,但卻是一個經濟強省重塑輝煌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徐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