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呂布:一個寒門子弟在世家門閥政治下的不幸

2020-12-22 桃煙讀史

古代將軍一詞自身帶有很高的榮耀,所呈現的是不凡的社會地位,是受人尊敬的一類人。但是在三國時期,將軍們卻不能憑藉自己的能力擁有一片天地。

在變幻莫測的政治環境下,就連人們聽到名字就渾身膽顫的呂布也被牽著鼻子走。從歷史宏觀來看,他在漢末世家門閥的環境中,是一個不幸者。他在世的每一個階段無不受到這些勢力的影響,過人的才能終被世俗權力玷汙,成為一個被打落翅膀的鳥兒,難以在天空遨遊

徒有一身武藝,慘遭門閥控制

1.名氣既好又壞

三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裡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大集中。這些有才能的人有的出自不錯的家庭,從小受身邊環境的影響,對時世有著不錯的見地。有的出身不好,卻有著過人的天賦。他們在武力或者智謀上競相地展現著自己的魅力。呂布是一位特殊的人物,當時的人們很容易被一個人的才華所迷住,都願意把這樣的人招攬在自己的名下。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他有著過人的天賦,武力值在眾多英雄當中可以排到第一的位置,即便是強者聯手,也不會傷到他的一絲一毫。有實力的武將不在少數,但是他們提到呂往往是沒有自信的。

在紛爭的年代,武力代表著一切,如果能把這個人納入麾下,從威望上已經能夠嚇退很多人了。出身寒門的他,受老天的眷顧,身上攜帶著不俗的天分。

從小就練就了過人的本領,能打的名氣早已經在外。老天在給他能量值的同時,卻沒有給他自由。他很早就失去了家人,為了生存只好生活在其他家庭。

但是不幸的是,這些本身已經有兒子的義父,看重的不是情義,給他一個有愛的家庭,而是想利用他身上的優點來幫助自己。平時給他灌輸護主的思想,在危難面前,他需要犧牲自己去報答恩情。當不需要他的時候,就會被狠狠地踢到一邊。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下,他徒有一身功夫,自身所有的命門被牢牢地抓在門閥的手中。如果沒有這些人,他可能會被活活餓死,或者像一個乞丐一樣逃生,沒有很好的基礎幫助他完成武藝的練就。得到了這些人的照顧,他可以體面地過著貧寒人士難以企及的生活。但是身心卻被牢牢黏住

任何行為都被監督,表面上看他氣度不凡,身邊有著高檔的配置。起居有人專門照顧。但是在義父們眼中,他無論跑到哪裡都不會逃出自己的手掌心。

和他的武力同樣受人關注的是,是「三姓家奴」的稱號。對於這樣的稱謂,他自身是無能無力且有苦衷。從小被這些人圈養,想要逃出這裡已經是不可能的,只有死路一條,就像失去了根的小草一樣,很快被太陽曬枯萎。好名氣與壞名聲的加持,更加顯得可憐無助。

2.選隊極重,呂布缺機會

「布驍勇,又恃袁術,若縱橫淮,泗間,豪傑必應之」。

他從小的生活環境告訴他,對義父們順從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禮教告訴他這樣做的。事實上,他確實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對待主人們。這些人雖然做著天下人不認可的事情,但是他依然要不計代價,毫不猶豫地答應他們。因為他們牢牢地抓住道德的字眼,把他綁架在自家的陣營當中。

門閥間的鬥爭是黑暗的,呂的一舉一動都讓自己身陷在大泥坑當中難以自拔,落下一隻腳,就沒有回頭路了,已經和身後的所有人成為了敵人。在大多數時候,他和主人們共進退,幫助他們完成很多任務。當有機會逃離這種隊伍的時候,他依然不是自由之身,處處都在討伐他,他不能結束生命,只能選擇願意接納自己的隊伍。

而這些隊伍同樣擁有被世人厭惡的表裡,沒有退路的呂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對於他來說,可能尊嚴已經不是被珍重的東西,只有活著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天才忍受著這樣的煎熬,被門閥這樣控制,的確是不幸。

驍勇善戰卻難生根發芽

1.個人反抗,無濟於事

他大多數時候對主人是無比尊重的,但是他骨子裡帶有果斷英勇的一面。這是上天給他賜予能量的時候,隨手放進去的,在需要發起進攻的時候,叛逆的一面會自動開啟。

他曾經為了生存選擇逃亡過,也曾經為了愛情衝動過,這一切都在表明他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有自己想法的人,而不是一個全天候被義父擺布的工具人。在他憤怒反擊的時候,他是為了自己而戰鬥,而不是出於義父們的指令,這一刻他是自由的,是聽從內心的人。

誰知這一怒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他不得已尋找另外一個地方生存。當時適合他,願意容納他的,只有臭味相投的大門閥,他只不過是從一個大坑進入了另外一個深坑。

以他的遭遇,單打獨鬥更是不可能的,那樣會讓全世界成為他的敵人,想要生存更是難事。外面的世界非常熱鬧,英雄們之間相互較量,同時又惺惺相惜。有著英雄一切潛質的他,最應該奪得戰鬥的桂冠,卻永遠在為自己尋找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

每一次遇到溫暖的時候,他以為這是永久的歸宿了,他願意收起鋒芒,只為主人有需要的時候而開放,不為自身所謂的榮譽而奮鬥。但是這樣的歸宿終究只是假象。可能至死的時候,他都不明白自己為何不能擁有長久穩定的住所,明明那麼努力,卻最終沒有一片可以落腳的土地。

2.人生目的偏重,自身才能不自知

對於他的生長環境來說,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來自義父們的認可。他不知道自己身上已經具備了其他人做夢也得不到的本領,一個足以讓天下人瘋狂的天賦。但是他只想在一個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家庭裡面得到一絲安慰,義父們已經有不少孩子,他沒有妄想撼動這些孩子們的地位

只是想讓收留自己的人認為當初的做法沒有錯,得到他是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此時他的價值已經得到了最高的肯定。至於在戰場上輕而易舉地獲勝,不是他最開心的事情。

可惜他沒有看清楚門閥的嘴臉,在他們眼中,權力代表著一切,其他人包括自己的親生孩子都可能是一枚棋子。其他英雄,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自己的價值在戰場上得到了發揮。他們知道主人的夢想,願意輔佐他完成宏願,因為在這裡他們在身心上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這是展現他們生命熱度的平臺。

這種觀念,呂布是接觸不到的,他的思想自開始已經被控制,沒有自己的思想行動能力,他沒有體會過真正的受人尊敬是怎樣的味道。當唯一讓自己真切流露感情的愛情也將滅亡的時候,他變得更加迷惘了,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如何規劃了。

時代特殊,毀滅成不幸

1.生命熱度停止在意想不到的階段

對呂布來說,他面臨著一個很好的舞臺。基本功已經紮實,彩排也已經完成。只需要在打鬥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就可以了,有無數的觀眾願意聚集到舞臺周圍為他鼓掌。

而他在有了一切準備之後,並沒有登上這個舞臺,只在臺下看到他的動作,深深地為他惋惜。讓他失去舞臺機會的是那些早早控制他命運的漢末門閥,在這些勢力看來,這個人連絲毫的背景都沒有,怎麼能和世家子弟較量。

在他們的觀念中,那些底層的人士生來就是為他們服務的,這些人的才華就是自己的才華,這些人身上的所有東西都應該歸主人一個人所有。

2.缺少運氣,不遇伯樂

這些高高在上的人根本不會珍惜身上的閃光點,利用它,控制它,才是最終目的。而其他漢末大角,之所以有好的歸宿,後世有好的佳話,均因為他們遇到了好的領導者

關張二人就是無比幸運的人,他們原本也是普通人,但是劉備願意真誠地呵護他們的閃光點,願意為他們搭建舞臺。他們即使倒在了舞臺上,內心也是幸福的。這一點是呂布不能體會得到的。

結語:

呂布有好的起點,卻難得好的歸宿,在複雜身世與囂張勢力的影響下,他的人生是不幸的,自身價值沒能得到充分發揮。

相比其他影響而言,最致命一擊的是呂布沒有找到合適的領路人,反而深陷時代,沒有退路。從中也可以見得,一個人要想實現真正的價值,遇到好的平臺,遇到欣賞自己才華的人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曹操眼中的關呂

《三國志》

《曹瞞傳》

相關焦點

  •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最早出現在東漢,當時有一部分貴族官員,憑藉家族勢力佔有大量田地,進而豢養門客。並且積累下的無數財富,可以世代傳承。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各方勢力涿鹿中原。混戰之中,大家族的勢力進一步擴張。這些大家族通過和新興貴族聯姻,繼續攥緊手中的權力。由此出現貴族世家、士族名門。三國歸晉後,西晉王朝頒布了「戶調式」。
  • 唐朝,門閥士族最後的輝煌
    而中國的貴族歷史中有一個很獨特的群體——「門閥士族」。門閥士族,是指在官職爵位不能世襲的社會中那些長期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這些家族並不如那些外戚一樣只在一朝顯貴,而是長期掌權,換個皇帝對他們的衝擊遠沒有那麼大,甚至到了後來,就連改朝換代對他們的影響都不是非常大。
  • 從重「門閥世家」和重「賢才名士」,看我國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於是通儒學的高官及豪門子弟便通過「舉孝廉」進入仕途,當「舉孝廉」被地方郡國官吏所把持時,豪門大族便開始形成。因此,正是漢朝的「察舉制」造成了豪門大族的形成,而如何量才任用世家子弟,便產生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者必須德高望重,大中正推舉「小中正」。
  • 南北朝:門閥士族的衰落,寒門庶族的興起 |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0
    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給了門閥大族以沉重的打擊,梁末侯景之亂中,許多門閥士族在戰亂中死亡。二是江南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寒門的地位,促使寒門勢力的興起。三是門閥士族自身越來越腐朽。門閥士族憑藉他們的高貴出身,就可以獨享優越的政治地位,而不必有真才實學,這就必然造成他們腐朽無能。
  • 中舉、中進士對寒門子弟來說有何意義
    「秀才」都這樣了,「舉人」對於一個寒門子弟來說就更是登天一樣。 寒門子弟從此變成官宦人家。雖然官職比較低,也就是「縣長」一類的,但說不準就是家鄉地區的父母官。當然,他們還有上升的空間。 寒門子弟跳出了「士農工商」這四民的範疇,代表著官府,這在古代是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了,「士農工商」的排名是在官宦人士之下的排名,所以叫「民」。
  • 呂布:邊疆飛將?大漢溫侯?三姓家奴?東漢末年的悲劇英雄
    若生在政權穩定的年代,呂布當為世之猛將、國之棟梁;生在東漢末年,呂布一個政治小白,最終淪為一個悲劇英雄。 三國名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些諸王開始接觸諸侯王國內的士族人士,與這些士族建立了一個門閥士族階級,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宗室諸王啟用了一大批在門閥制度確立以後難以仕進的寒門庶族,形成與中央政權對立的政治集團,並畜養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
  • 朝堂全是關係戶,寒門弟子無出頭之日,九品中正制害人不淺
    三國時期,曹魏佔領中原河北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東漢末年,名門望族幾乎都集中在曹魏境內,一場戰爭結束,大批的新興勢力想要加入到新的政治群體中搶奪土地,而到了東漢末年,門閥世家利用察舉制左右民間輿論,新興勢力與門閥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尤其是針對如何選官這一問題。魏文帝曹丕為了緩解兩方爭端便採納陳群的提案,使用九品中正製取代了過去的察舉制。
  • 門閥世族在中蟈歷史中的影響
    自諸侯開始,一個勳室生枝發葉,不斷發散分家,慢慢膨脹為一個家族。其中,嫡長子一系,始終被稱為家族的「大宗」。因此,一個家族的核心,始終都是以「大宗」為主。這樣,家族集團通過血緣關係為紐帶,將所有關聯人事維繫在一起,叫做「百世不遷其宗」,長幼有序,尊卑井然。到兩漢時期,這種家族更是演變成一個又一個的門閥士族(大的家族演變成「世族」)。
  • 從鄉閭裡選到維護門閥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
    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而選賢舉能是一個皇帝的必備技能,從兩漢開始就有察舉制和徵辟制,但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現在的人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同樣的,在科舉制度剛建立不久的唐朝,家境清寒的士人子弟要考上科舉也是相當不容易。明經科考試內容主要考驗對經典的記憶,不僅要背誦還要熟悉儒家等思想經典,因此以經學傳家的世家子弟較有優勢;而進士科的考試則較為靈活,考「時務策」,策文內容有禮制、刑律、訴訟、治國等問題,讓求才的朝廷與參加考試的考生彼此都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 為何輝煌了700年的士族門閥隨唐而滅再未重生?
    創立西晉的司馬家族亦是受背後士族門閥的支持。東渡後,江南門閥成為新貴,更是出現琅琊王氏與司馬家族公天下的局面。 魏晉結束後在經年累月的戰亂裡,士族門閥多有衰落,但依舊保留下清河崔氏以及隴西李氏等大家族。
  • 中舉對於寒門子弟意味著什麼?
    科舉制度,始於隋盛於唐完備於宋,拓寬了官宦子弟的入仕途徑,也給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根據唐代相關史書典籍,出身寒門子弟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  出身於工商市井的子弟。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一直流傳著「重農抑商」政策,受此影響,商市井的子弟身份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在唐初,工商之人儘管取得良人身份,但還是被拒於科考門外。《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記載:「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
  • 寒人掌機要,南朝時期寒門庶族的崛起,庶族地主階級崛起的特點
    為這些門閥望族提供著極為豐富的的物質財富,滿足他們驕奢淫逸的奢侈生活。隨著北方流亡士族與南下避亂的北方流民的到來,在加劇了中國南方的人地矛盾的同時,畢竟也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和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原有的江南膏腴之地早已被當地的世家大族佔盡,他們只能選擇偏遠蠻荒之地,開始新的開發勞作,整個中國南方得到了進一步開發。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根本被世家大族看不上眼的土大款,如商人、放高利貸的,中下層官吏,也開始求田問舍購置田產,從而成為中小地主。
  • 三國演義中,為何關羽很尊敬呂布,而張飛卻罵他「三姓家奴」?
    三國演義中為何關羽很尊敬呂布,而張飛卻罵他「三姓家奴」 關羽和張飛,為何對呂布截然不同?一個尊敬,一個罵「三姓家奴」 在三國演義中,單挑能力最強的高手要數呂布了,呂布曾一人在虎牢關下叫囂18路諸侯,而諸侯們懼怕呂布的勇武都不敢應戰,唯有關、張、劉三人壯著膽子去群毆呂布,然而呂布竟然在三打一的情況下竟然和對手打平,這一段就是有名的「三英戰呂布」,也是劉備為數不多的出場親自打鬥的戰鬥。
  • 士族門閥能反噬寒門曹魏政權,為什麼在南北朝被庶族取代?
    這個在東漢形成,到魏晉時達到鼎盛,嚴重影響了三國、兩晉的社會上層集團,最後卻被一個寒門出身的劉裕取而代之,消失在了南朝歷史的長河中。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的影響力有多強大?連手腕強硬的董卓、曹操都不得不與他們妥協,在士族的支持下,司馬家才得以掌握曹魏大權,到司馬炎時代魏建晉,而東晉朝廷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士族王朝,士族巔峰時期連皇帝對他們都無可奈何。
  • 唐代門閥大族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 訪談錄
    第二,我弄清楚了中古中國的政治精英。我認為,只要精英能證明是門閥大族的後裔,就算大族精英。因為有更多的史料支撐,我就可以重建其婚姻網絡。第三,很多人覺得,七世紀到八世紀,唐代有很多制度與經濟上的轉變,這些轉變令門閥大族慢慢衰落。我認為並非如此。九世紀時,這部分人很多,他們有政治權力,適應了新情況,地位也很高,並沒有在中唐之後消亡。
  • 從門閥士族的變化入手,探究秘書省選官標準為何會從門第到學識
    隋煬帝的改變可以從掌握文化學術圖書典籍的官僚機構層面上證明南朝文學優於北朝文化的觀點,以及隋煬帝的個人心理傾向將影響統治者在國家政治層面有所傾斜,引起隴集團不滿,為統治埋下危機。秘書郎何蔚,據《儒林傳》記載他的祖父為經商者,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個社會階層,商為最底層,社會地位低,何蔚一家為寒門無疑,他成為官員絕大部分是因為他的才學。當然其中也有高門子弟,如:韋協,京兆韋氏為名門大家,但名門子弟佔官員比例比南北朝時期明顯下降。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掌權時期,這時期門閥勢力可謂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