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門閥大族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 訪談錄

2021-03-05 社科文獻


騰訊文化:對於中古中國門閥大族在唐代的存續、消亡和階級升降等議題,陳寅恪、杜希德、孫國棟等人均有過研究。與他們的研究相比,你的研究有何不同?

譚凱:我看了更多的史料,比如墓誌,並從總量上對它們進行了分析。又因為我的書是英文著作,所以我必須回答英語世界中提出的問題,這是第一。

第二,我弄清楚了中古中國的政治精英。我認為,只要精英能證明是門閥大族的後裔,就算大族精英。因為有更多的史料支撐,我就可以重建其婚姻網絡。

第三,很多人覺得,七世紀到八世紀,唐代有很多制度與經濟上的轉變,這些轉變令門閥大族慢慢衰落。我認為並非如此。九世紀時,這部分人很多,他們有政治權力,適應了新情況,地位也很高,並沒有在中唐之後消亡。

騰訊文化:你認為社會地位、擁有的財富以及做官得來的權力,塑造了唐代門閥大族,在這其中,文化與精神起了什麼樣的作用?作為當時知識的壟斷者,有無普遍的「士族認同感」?

譚凱:我也想比較中國門閥大族和歐洲貴族,二者都有貴族風貌,他們覺得,如果先輩是重要人物,那麼自己也是先輩的延續。這就是文化認同。在這本書中,我覺得我不需要討論這個,因為並無改變。

有人覺得唐代的科舉代表新風貌,我認為並非如此,因為科舉可能是大族之間、大族後裔之間的比賽,而不是跟別人。風貌並無改變,直到十世紀之後,這些大族都死掉了,才有改變的空間,新興的寒門有了自己的風貌。

士族之間當然有認同感。大族的前代,每代都有人當官,佔據重要的政治位置,這足以證明其社會中的價值。

至於他們之間的婚姻關係,士族之間不會直接表露與討論,說「我的舅舅是宰相,所以我現在也入仕」。

騰訊文化:能否詳細談談唐代門閥大族如何利用科舉制度來實現地位的延續與晉升?

譚凱:實現地位的延續與晉升,科舉制度僅僅是一個辦法,門閥大族的後裔可以在此制度中獲得成功,也可以通過別的途徑獲得成功。所以,有沒有科舉,對大族地位的延續和晉升沒有直接影響。

門閥大族成員更多還是依賴親戚等處於同一個社會網中的人。換言之,如果你有很好的關係,你更可能成功。

騰訊文化:你認為大族在唐代有很好的調試能力,諸如適應科舉制度,並利用強大的婚姻網絡和社會資本,延續穩定。孫國棟先生在《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裡提到,晚唐選官時,一些在朝為官的大族會有意避開錄用自己的親戚,而刻意選取寒門子弟。是否可以說,這種風氣的轉變,意味著「穩定」有所鬆動?

譚凱:有可能開始改變,可我目前找不到太多這樣的例子,所以持保留意見。因為史料比較少,我必須避免僅僅看一兩個例子就來得出一個結論。

基於我的墓誌閱讀,我認為,如果晚唐時如果那些大族還在,大概改變不大,但不排除小範圍的變動。

孫國棟先生提到的例子很可能是個案。當然,這些個案很重要,可能代表一種情況。

相關焦點

  • 唐代門閥大族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訪談
    我認為,只要精英能證明是門閥大族的後裔,就算大族精英。因為有更多的史料支撐,我就可以重建其婚姻網絡。第三,很多人覺得,七世紀到八世紀,唐代有很多制度與經濟上的轉變,這些轉變令門閥大族慢慢衰落。我認為並非如此。九世紀時,這部分人很多,他們有政治權力,適應了新情況,地位也很高,並沒有在中唐之後消亡。
  • 門閥大族是如何消亡的?科舉制?安史之亂?
    來說下譚凱的這本《中古中國門閥大族的消亡》前面說了,無論是武則天刻意培植新的官吏階層,還是科舉制,都沒有從根本上動搖門閥大族對唐代政治的把控
  • 南橘北枳:兩晉之際的世家大族和士族
    世家大族和士族,我們以漢魏之際作為分界線。世家大族的發展處在一個相對和平安靜時期,他們崇尚儒學,沿著察舉、徵闢道路入仕,罷官則回籍教授。至於士族,則或以亂世經營而得上升,或遇易代政爭而趨隆盛。他們一般以玄風標榜,沿著九品官人之法出仕。當然,這也只是大體言之,並非每個宗族的發跡都如此整齊劃一。
  • 論述門閥士族的興衰!自主命題熱門大題!
    門閥士族是指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門閥士族萌生於兩漢,形成發展於魏晉,衰弱於南北朝。後於隋唐時期有過短暫興起,武則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1)興起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被舉、被闢的人成為舉薦者的門生、故吏。大官僚通過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 從九品中正制看門閥興衰,這種選拔制度,為何淪為門閥工具?
    我們也常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考試寒窗苦讀只為考取功名報效國家。科舉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是統治者和中央能夠採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始於隋唐,那麼在這直接,官員又是如何進行選拔的呢?根據記載,在隋唐以前,朝廷採用的人才選拔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又被稱為九品官人法。這種制度在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沿用了約四百年之久。
  • 士族與貴族●漢魏以來,世家大族的官僚化進程
    文/陳爽 士族與貴族:北朝世家大族的政治角色 探討北魏的世家大族問題,如果僅就士族論士族,特別是就漢人士族論士族,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貫穿始終的線索,因為北魏政治的主流畢竟是皇權政治而不是門閥政治。太和改制後,一個以王室為軸心,以婚姻為紐帶,包括漢人"四姓"和代人"勳臣八姓"在內的政治性婚姻集團逐步形成,新的門閥秩序得以確立,深刻影響了北魏後期政治。
  • 影響中國歷史千年的一群人,為什麼在唐朝後突然「神秘」消失了?
    潁川荀氏,自荀淑奠基,到荀爽位列三公,家族中人德行高貴,聲名遠播,家族繁榮,家學相傳,這才讓荀氏從一個地方豪強成為了士家大族。我們也可以看出,貴族,士家大族的首要是文化教養,無高尚氣節者不貴,無子孫繼學者不族。
  • 古代的門閥制度與姓氏族譜
    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準則習俗。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曰:「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
  • 南北朝:門閥士族的衰落,寒門庶族的興起 |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0
    明明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卻為何能夠存在那麼長時間?看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可以了。因此,站在歷史的長河裡看問題,中國糾錯的能力還是很強的。門閥制度在魏晉之際形成,東晉達到鼎盛,東晉末開始衰落,南朝以後士族地位繼續下降。門閥士族衰落的原因,一是社會矛盾鬥爭發展的結果。
  • 「王謝袁蕭」「七宗五姓」,細數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那些門閥貴族
    自西漢以來,由於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以至於很多地方豪強門生故吏遍天下,而到東漢後期更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再加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導致權力被豪門大族所壟斷,一度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這種現象一直到唐代科舉制度大規模推行才得以改善。因此,古代的門閥貴族基本集中於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
  • 門閥世族在中蟈歷史中的影響
    正常情況下,這個「嫡長子」不出意外應當是會被立為「太子」,要做儲莙的。待先葟去世,太子繼位,則其繼母就被奉為葟太后,而新葟之生母卻不能以「太后」之名安之,甚至新葟還不能口稱其為「母親」,只能稱「姨娘」「小媽」之類的,很多宮廷劇就是圍繞著這一與正常人倫有衝突的不合理情節而展開的。
  • 謀士楊修之死,是曹操對士族門閥的打壓,也是為曹丕鋪路
    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曹操對這位出生三國第一門閥士族的子弟動了殺心呢。楊修,父親楊彪,乃是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之中最後一位在漢代位列三公之人。家族地位顯赫,對於曹操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拉攏,而不是打壓,畢竟其手下的荀彧、荀攸等人皆是出生士族門閥。而且在曹操之後,曹丕更是設立九品中正制度,拉拉攏士族門閥,穩定統治。
  • 王導執政時期,偏袒世家大族,釀成豪強猖獗、民不聊生
    王導出身於北方豪門大族琅邪王氏。王導的族兄王衍曾在西晉朝堂中權傾一時。王氏家族成員把持了西晉朝廷諸多關鍵崗位。至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病逝時,王導剛剛十四歲。他年紀雖小,但頗有才幹和志向。此人政治嗅覺敏銳,很早就意識到白痴太子司馬衷即位後,天下將要大亂,於是慫恿好友兼皇室成員司馬睿遠離都城這個是非之地,去別處尋機而動。十餘年後,「八王之亂」結束,司馬越掌權,成為最後勝利者。
  • 從重「門閥世家」和重「賢才名士」,看我國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於是通儒學的高官及豪門子弟便通過「舉孝廉」進入仕途,當「舉孝廉」被地方郡國官吏所把持時,豪門大族便開始形成。因此,正是漢朝的「察舉制」造成了豪門大族的形成,而如何量才任用世家子弟,便產生了「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者必須德高望重,大中正推舉「小中正」。
  • 門閥與皇權:從東晉故事、看三國的權力格局
    --《晉書 桓溫傳》從兩代「謀逆權臣」的人生軌跡中,不難看到彼時門閥們的態度。他們既反對皇權振興、削奪士族利益;同時也反對門閥中的強者,成為新的皇帝。因為強勢君主,必然會損害世家大族的現實利益。因此東晉門閥的底線,或者說唯一要求,就是「臺前須是弱主,士族在幕後各行其是,保持門戶不墮」。
  • 王敦之亂:世家大族公開挑戰皇權
    在經濟上,江南的膏壤沃土,早已為南方士族所佔據,北方士族南下,在「無田何由得食」思想指導下,也必然會與南方士族在爭奪土地和勞動力上引起矛盾。 我們舉一個不著名的小地主孔靈符為例說明。孔靈符身無一文的逃到江南,但不久就在永興(浙江蕭山)擁有一個周圍十六公裡的龐大莊園,包括260畝農田,兩個山嶺和九所菜園。
  • 東晉宰相王導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門閥政治格局
    王導王導,東晉名相,出身於著名的世家大族「琅邪王氏」。他在西晉末年策劃協助了琅琊王司馬睿的南渡,開啟了東晉在江東的立國。魏晉以來,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了官員選拔之權。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王導即王覽之孫,後來成為江東第一僑姓大族,王敦、王廙也是王覽之孫,和王導在兩晉之際輔佐司馬睿,形成了強大的家族政治勢力。
  • 任命勳貴、大封爵位,從晉代封爵制入手,談與門閥士族地主的聯繫
    二、晉代封爵制因為西晉王朝是在各世家大族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的,並且其統治集團是由以司馬氏為首的世家大族其中就包括宗室、外戚和開國元勳,當然即後來的士族地主相同構成的集團。因為為了維護士族集團的共同的利益,通過藩衛帝室,來幫助那些世家大族來獲取較大的經濟體利益,由司馬氏先後實行「復五等爵」制度晉代封爵制是從歷朝封爵制沿襲發展而來,包括諸侯王分封和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
  • 西晉八王之亂,世家門閥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西晉時期門閥士族的狀況1、世家大族轉變為門閥士族階級漢末世家大族經曹魏入西晉慢慢轉變為門閥士族。西晉整個時期脫離不開門閥士族這個階級,曹魏時期的士族大夫投靠司馬家族,他們的階級素養是不知廉恥,驕奢淫逸,門閥士族之間的等級分化嚴重。門閥士族在這一時期徹底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士庶之別,有如天壤」的情況。可見,門閥士族憑藉其祖上和自身的官位,可以讓子孫在朝廷中在起跑線贏得其他階級人士。
  • 清河崔氏:被李世民拼命打壓,延續700年的大族究竟得罪了誰?
    當時清河崔氏炙手可熱,包括範陽盧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東柳氏等世家大族,都爭相和清河崔氏聯姻,若聽說清河崔氏有一位待嫁之女,幾大世家爭相前來求親。可以說,崔宏父子,把清河崔氏推向了另一個高潮。這裡的「山東四姓」指的是崔、盧、李、鄭四家,李世民的意思是說:「朕很不明白 ,這四家人為何如此自負,而天下人又為何會如此看重他們?」這還不算,根據《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還對房玄齡說:「山東四大姓氏明明已經家道中落,為何還要打腫臉充胖子,他們依靠祖上的輝煌,過分誇大自己,每逢子女婚姻,總要收很多的彩禮,像販賣人口,這種風俗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