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為進士有多難嗎?中舉對於寒門子弟意味著什麼?

2021-02-08 網易

2020-08-28 17:01:47 來源: 春秋外傳

舉報

  

  在我國,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傳誦著「寒門出貴子」的觀念,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隋朝開科舉取進士的先河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學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故事。

  科舉制度,始於隋盛於唐完備於宋,拓寬了官宦子弟的入仕途徑,也給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唐代民眾入仕的途徑,據《舊唐書·職官制》載,主要有科舉、流外入流和門蔭入仕三種。

  根據唐代相關史書典籍,出身寒門子弟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

  出身於工商市井的子弟。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一直流傳著「重農抑商」政策,受此影響,商市井的子弟身份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在唐初,工商之人儘管取得良人身份,但還是被拒於科考門外。《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記載:「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

  出身於州縣小吏的子弟。

  這一類人是有官職的,但他們並非全部是通過科舉入仕,想要升官,必須參加吏部每年的考試,和鄉貢一起入京,不過想通過這條路走仕途,很難。於是,州縣小吏的子弟也想考科舉。

  

  只是唐初對這些州縣小吏應舉的限制也非常嚴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敕:「進士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舉送官停任,考試官貶黜。」

  出身於僧道的子弟。

  儘管初唐時期信奉道教,但自唐太宗曾派玄奘西天取經,佛教在唐朝時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至唐憲宗時,佛教已十分盛行。僧道還俗入仕的人也很常見。如賈島,其本為僧人,後得韓愈賞識,還俗科考,還有高智周、劉柯等還俗後,都得以進士及第。

  出身於貧寒的子弟。

  這一類人主要指他們的父輩皆無入朝為官的跡象,而他們卻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治階級,表達自己的政治願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是科舉制的巨大進步。比如韓愈、馬懷素、顧少連、舒元輿等,均為貧寒家庭出身的舉子。

  縱觀整個唐朝,權臣中由科舉入仕的也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唐太宗時宰相中僅2人為隋朝進士,1人為隋秀才。高宗時,宰相中隋秀才為2人。武后臨朝期間,宰相中科舉出身的僅4人,不過到她稱帝期間(690~705年),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增加到20人,佔當時宰相總數的一半。唐玄宗李隆基開元至二十二年期間(713~734年),宰相中科舉出身的人數幾乎達到七成。李隆基即位後,先後用姚崇、宋憬、張嘉賢、張說、杜遙、韓休、張九齡等人為相,這些人都是科舉出身,且大力改革,以求海內昇平。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舉子出身寒素的比例不斷增加。到貞元年間,寒素族身的進士數量已相當可觀。

  不過,自古以來的門閥等級制度並不會因為科舉制度的實施就能得到徹底的改變,封建統治者也不會允許社會等級出現不可控的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為啥範進中個舉人就瘋了?中舉、中進士對寒門子弟來說有何意義
    所以,在唐代「中舉」、「中進士」,也就那麼回事兒,不如後世的榮耀。 寒門子弟跳出了「士農工商」這四民的範疇,代表著官府,這在古代是非常高的社會地位了,「士農工商」的排名是在官宦人士之下的排名,所以叫「民」。 所以很好理解了,一旦某一地的「秀才」中了舉人,當地富商、鄰裡等等人都來巴結,有恩施恩,有仇的趕緊化解,因為說不準人家就成了自己的父母官了。
  • 寒門子弟考中進士的難度有多大?
    古語有云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筆者看來,前三樣都不足為證,只有金榜題名方能稱為人生的幸事,而且是最難實現的的人生目標。所謂的「金榜題名」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的頭銜,但對於大多數讀書人來說,進士就是難以觸及的天花板,能考個舉人已經是祖墳墓冒青煙了。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唐朝科舉考試分為常舉與制舉,常舉為常年按制度舉行的考試,制舉則是因皇帝需要臨時下詔舉行,性質類似清代不定期加開的「恩科」。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與明算六科。唐初時,秀才高於明經、進士科之上,但要求舉人精通時事又要引經據典、提出治國方略,對當時士人來說難度相當高,加上部分文人醉心於詞藻,應試者稀,遂於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被廢。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古代科舉比你想像的難得多
    又是一年高考季,學子們想必都在挑燈夜讀,為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大考做最後的衝刺,其實現在的考生已經比古代的考生幸運得多,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但這可不是虛話,想知道古代高考難在哪裡嗎?且聽我慢慢道來。在科舉制度產生之前,採取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有察舉及徵辟等制度,而選拔人才的權力掌握在貴族手裡,所以能得到選拔的自然還是貴族子弟,貧民百姓家的孩子想得到機會壓根不可能,所以才有人發出憤懣的吶喊:「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陳涉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筆者很佩服他的氣概,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答案卻是肯定的。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才被打破。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中國自古選官制度對出生的限制,寒門子弟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也可以一躍龍門。因此,出現了很多窮苦百姓寒窗苦讀幾十年,一生都在備戰科舉,卻無疾而終。
  • 字子扎心,認為寒門能出貴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寒門是什麼意思!
    社會正解:字子扎心,相信寒門能出貴子的人,大概根本就不知道「寒門」是什麼意思!「寒門再難出貴子」在當今已經不算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了。越來越多曾經沉迷於「寒門貴子」幻夢中的人逐漸開始醒悟,當今的社會,寒門出貴子絕非易事!
  • 古代中進士很難,但在北宋嘉祐二年一家六口都中了進士,震驚朝野
    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古代的科考非常難,別說進士,就連秀才、舉人都非常難考。很多學子參加了一輩子的考試,都不能考中舉人。歷史上著名的「範進中舉」,範進都好幾十歲了才中舉,足以說明科考有多難。然而,在北宋嘉祐二年,一戶人家中竟然有6個人中進士,朝野上下都為之驚嘆。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基本上都是靠推薦,遇到一些為人比較正直,重視人才的官員,可能也會提拔一些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寒門子弟。但是此前歷朝歷代都非常講究出身,也就是說你出生不好,是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的,換一句話說你出生好,你就比別人贏在了起跑線上。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種現象呢?這要從我們偉大的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說起。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孟郊《登科後》我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著無數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成績,其中就包括科舉制的創立。科舉制的立於隋朝時期,採取考試的形式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給予了寒門子弟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同時有利於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提供治國基礎。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其中狀元郎是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 範進中舉後喜極而瘋,知道中個舉人有多難後,沒人笑了
    中舉意味著什麼考中舉人,就可以有資格參加會試(全國性考試)考進士了;而且去參加會試,還是公費的;即便會試考不中進士,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縣令、縣丞都可以當;即便不做官,也可以當老爺——舉人老爺;>中了舉人,就相當於有了門票,就能夠跨越階層,躋身到更高層級。
  • 明代科舉嚴苛,一招及第全家風光,寒門出頭的必經之路!
    當我們成為舉人後就和秀才是不一樣的,秀才只是在社會地位上有所提升但是還不足以當官,而舉人就意味著就有做官的最低資格,並且獲得了下一場會試考試的資格。當然,在我們這個朝代中了舉當官的也是極少的,當也只能當些芝麻綠豆的小官,所以多數人還是會選擇繼續往上考。
  • 陳正用:讓「寒門必有貴子出」成為尋常現象
    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看似這些孩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缺少天真爛漫的童年,但是,他們真的什麼都不缺,可能他們在物質上確實沒有更多、更好的生活條件,可是相比同齡的孩子而言,他們更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明白生活的責任。在他們年少的時候,生活可能充滿艱辛,但是,這也是成了他們一生中難得的寶貴財富。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寒門必有貴子出。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在中學語文課中曾有一篇《儒林外史》的文章《範進中舉》,裡面範進因為自己科舉中舉而十分開心,甚至瘋了。文章諷刺古代迂腐的科舉制,但是也從側面反應古代科舉士子中舉後的待遇十分優越。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
  • 國企寒門子弟升遷有多難,難於上青天!我的1%逆襲之路!
    ——這應該就是國企內99%的寒門子弟的職場人生! 再苦的工作對我們寒門子弟來說真的無所畏懼,可現實的不公讓我一度有些難過,我一人工作,兩人看戲,我出錯最多,挨批最多。我第一次有一種特想出人頭地的感覺,於是發了瘋一樣的拼命工作,節假日不休息,每天晚上都加班到11點,「五加二,白加黑」用我身上鍥合度99.99%。761天只休息了9天,如此努力成績肯定斐然:安全標準化提前一年達標;寫的公文,得到了上層的認可,檔案管理集團公司評優,第二名。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地位
    在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的太多,絕大多數人是目不識丁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一個村兒也難出一個認識字的人。我們就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考中秀才的也不過四十六萬人,而今天的高學歷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六十到七十萬,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
  • 古代科舉有多難?考中舉人的概率竟比考上「清北」的概率還低!
    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可以說是古時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但與此同時它的考試難度也非常大。要想在科舉考試中中舉,首先要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有秀才的稱呼,可當秀才要先過三關,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考試由知縣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連考五場。
  • 古人考中進士有多難?有人考到98歲才考中!
    高考成績各地陸續公布了,出考場的時候一位說自己「考得不好,準備復讀」的考生,等到成績出來,大家才發現人家高出重點線一百多分,這就是學霸的謙虛嗎?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學生們他們如果想要考取進士,博得一個功名有多大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