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傳誦著「寒門出貴子」的觀念,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尤其是隋朝開科舉取進士的先河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說的就是學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的故事。
科舉制度,始於隋盛於唐完備於宋,拓寬了官宦子弟的入仕途徑,也給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唐代民眾入仕的途徑,據《舊唐書·職官制》載,主要有科舉、流外入流和門蔭入仕三種。
根據唐代相關史書典籍,出身寒門子弟主要來源於以下幾種:
出身於工商市井的子弟。
我們知道,封建社會一直流傳著「重農抑商」政策,受此影響,商市井的子弟身份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在唐初,工商之人儘管取得良人身份,但還是被拒於科考門外。《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記載:「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
出身於州縣小吏的子弟。
這一類人是有官職的,但他們並非全部是通過科舉入仕,想要升官,必須參加吏部每年的考試,和鄉貢一起入京,不過想通過這條路走仕途,很難。於是,州縣小吏的子弟也想考科舉。
只是唐初對這些州縣小吏應舉的限制也非常嚴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敕:「進士舉人,曾為官司科罰,曾任州縣小吏,雖有辭藝,長吏不得舉送,違者舉送官停任,考試官貶黜。」
出身於僧道的子弟。
儘管初唐時期信奉道教,但自唐太宗曾派玄奘西天取經,佛教在唐朝時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至唐憲宗時,佛教已十分盛行。僧道還俗入仕的人也很常見。如賈島,其本為僧人,後得韓愈賞識,還俗科考,還有高智周、劉柯等還俗後,都得以進士及第。
出身於貧寒的子弟。
這一類人主要指他們的父輩皆無入朝為官的跡象,而他們卻能夠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治階級,表達自己的政治願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是科舉制的巨大進步。比如韓愈、馬懷素、顧少連、舒元輿等,均為貧寒家庭出身的舉子。
縱觀整個唐朝,權臣中由科舉入仕的也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唐太宗時宰相中僅2人為隋朝進士,1人為隋秀才。高宗時,宰相中隋秀才為2人。武后臨朝期間,宰相中科舉出身的僅4人,不過到她稱帝期間(690~705年),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增加到20人,佔當時宰相總數的一半。唐玄宗李隆基開元至二十二年期間(713~734年),宰相中科舉出身的人數幾乎達到七成。李隆基即位後,先後用姚崇、宋憬、張嘉賢、張說、杜遙、韓休、張九齡等人為相,這些人都是科舉出身,且大力改革,以求海內昇平。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舉子出身寒素的比例不斷增加。到貞元年間,寒素族身的進士數量已相當可觀。
不過,自古以來的門閥等級制度並不會因為科舉制度的實施就能得到徹底的改變,封建統治者也不會允許社會等級出現不可控的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