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網脈副總經理: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有兩個難題

2021-01-16 澎湃新聞

近日,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建投)主辦的2020年度「JIC講堂·科技投資系列」第八講在建投書局舉行。

講座上,中安網脈副總經理、大數據安全事業部總經理查正朋以「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如何守護?」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查正朋認為,目前隱私保護的實踐方法在大數據時代基本上形同虛設。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面臨兩個難題:一是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海量數位化基礎設施隨時隨地在收集個人隱私,如何做好安全運營維護;二是海量數位化基礎設施必然帶來漏洞的快速增長,如何面對漏洞激增。對於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防護思路,查正朋著重強調了「零信任」安全防護理念。

目前的隱私保護做法在大數據時代可能失效

目前的隱私保護的做法包括,第一,告知和許可,即用戶在應用上填寫信息的時候必須出現收集信息的告知並給予許可;第二,匿名化技術處理,即揭示個人信息的某些欄位,不允許出現在數據集裡面。

查正朋介紹,大數據的價值來源於大量對數據的二次、三次分析和應用。在首次收集的時候,網際網路企業也不知道這些信息未來會做什麼,因此公司無法告知個人尚未想到的用途。

同時,大數據時代的匿名化也有可能失效,如果AB兩個網站針對用戶信息匿名的欄位不一樣,就很有可能被放到一起還原出來。」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包括兩個難題:第一,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怎麼做好海量數位化基礎設施的安全運營維護。查正朋介紹,在傳統情況下,「人工+自動化+工具」結合運營,能夠很快處理好安全運營維護,但在現今時代下,這種方法已經很難處理海量的數字設施。

二,萬物互聯,擁有大量的傳感器,同時作業系統種類多了,漏洞也開始激增。查正朋介紹,以前攻擊漏洞的黑客大多是單純為了炫耀,但現在有各種經濟利益的誘惑,進行漏洞攻擊可以竊取數據和個人隱私。

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防護思路

對於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防護思路,查正朋著重強調了「零信任」安全防護理念。

零信任安全防護理念是為了解決未來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安全面臨的問題。該理念默認不信任企業網絡內外的任何人、設備和資源等,因此需要「從不信任、持續校驗」,實現動態防護。基於身份認證和授權重新構建訪問控制的信任基礎,從而確保身份可信、設備可信、應用可信、資源科信和鏈路可信。

「即使我是這幢大樓裡面的員工,但是我進來還是要驗證我的健康碼,驗證我有沒有到過高風險地區,同時還對我的健康碼進行持續評估,及時發現我是否到過風險地區。」查正朋說。

對於如何保護信息安全,查正朋也總結了四句話:

第一,安全技術是保障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發動機。一定要有技術,但不能完全依賴技術;第二,安全管理是保障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黏合劑。就是有技術有管理,一手抓技術,一手抓管理,技術和管理並存發展;第三,法律法規是保障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千裡眼。就是我要監管,不能放任自流,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增強人的意識,企業人員的意識。安全意識是保障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的維他命。

「JIC講堂」是中國建投集團調動優質智力資源,以建投書局文化空間為前沿陣地,集合多方智慧和力量打造的高品質講堂品牌。2020年,中國建投集團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十四五」規劃建議推出「JIC講堂·科技投資系列」,以「智聯世界」為主題,特別聚焦5G、晶片、人工智慧、金融科技、信息安全、智能汽車等多個科技前沿領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時代隱私的邊界及限度
    因此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尋找隱私的邊界及限度,提出大數據時代的隱私應該以「合理的隱私期待」「人格尊嚴」為邊界,論述了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的具體措施。然而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數據洩露的加劇,Gemalto最新調查結果揭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有45億條數據記錄遭到入侵,與2017年同期相比,丟失、被盜或受損的數據數量增加了133%。大數據技術在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的過程也會對個人隱私產生嚴重威脅,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從碎片化的信息中拼湊出一個具有明顯個人特徵的圖景,個人在大數據時代無處可匿。
  • 給數據加「噪音」,差分隱私如何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
    三年後,Netflix最終因隱私原因宣布停止該比賽,並付出了九百萬美元的高額賠償金。對於那些手握大量人口數據的部門,這種攻擊可能就是致命的。因為傳統的做法是對數據的敏感列作匿名化,但這些做法並不能完全保證數據安全,攻擊者還可以對分析結果的差分攻擊以及查表撞庫等方法反推原數據。為了應對攻擊,有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稱為差分隱私。
  • 用戶信息安全成大難題,大數據時代下,魅族也在鋌而走險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成為問題,消費者飽受困擾產品廠家卻暗地裡「搞事情」。被市場擊敗不可恥,可恥的是對用戶的不負責,魅族的沒落自己佔很大原因。 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益於先進的工業技術,大數據產業迅速崛起,為其它企業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價值。
  • 隱私計算技術發展報告發布:解決數據隱私保護難題的「關鍵之鑰」
    報告從市場與技術兩方面對隱私計算進行深入的解析,並從隱私計算發展、主流隱私計算技術介紹、技術項目簡介、隱私計算應用場景等多維度展現隱私計算全景,詳解隱私計算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報告指出,伴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作為新一代生產要素,數據蘊含的巨大價值得到逐步釋放,與此同時,數據隱私問題卻日益凸顯,用戶數據隱私如何保護的問題亟待解決,隱私計算則被視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之鑰」。
  • 如何用 AI 技術保護隱私安全?
    在 AI 技術與相關產品高速發展的時代,大量用戶隱私未經同意而被用於 AI 機器學習中,危害用戶隱私安全。而 國內外 AI 巨頭也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用 AI 技術制定出保護隱私安全的產品。
  • 【數據安全之全景圖】開篇之作:DT時代的數據安全核心三要素
    即安全核心從資產、網絡、應用等逐漸轉移至數據、業務和人員,安全治理機制、制度流程體系、安全運營模型和安全架構的設計、優化和落地圍繞「數據」來進行。 本文是安恆信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全景圖」連載系列之開篇,將重點解讀DT時代數據安全核心三要素(價值、海量多樣、開放流動)。
  • 為什麼進行數字營銷必須關注「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
    數據安全和數據使用呈伴生關係,也就是說哪裡有數據使用,哪裡就有數據安全,即保護個人信息和企業數據不被洩露、篡改、濫用、攻擊、損壞等。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區別與聯繫?數據安全主要側重於在數據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當中的數據保護的安全級別,它針對的數據不僅僅是個人數據,也包括了企業業務數據,它依據的法律也是《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條例》以及相關的標準。
  • 如何保護企業數據隱私安全? | 專訪安永中國華南區諮詢服務合伙人...
    胡立基先生同時是安永中國華南區負責網絡安全服務負責人,長期專注於網絡安全隱私和數位化風險,幫助客戶應對新時代下新技術帶來的新風險。胡立基先生持有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和碩士學位,目前擔任全球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香港分會總監。胡立基先生擁有多項專業資格證書,包括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註冊信息系統審計師、註冊內部審計師等。
  • 騰訊安全CSO俱樂部沙龍 | 個人隱私數據安全政策頻頻加碼,企業該...
    由於數據本身的經濟價值、數據安全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數據安全備受社會關注。今年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的《民法典》中明確了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市場期待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先後於7月、10月進入徵求意見階段。
  • 騰訊安全舉辦CSO俱樂部沙龍,探討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升級之道
    劉海洋 | 大數據時代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實踐    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已經從合規和安全事件驅動的1.0時代邁進了數據價值驅動的2.0時代。  2.0時代,數據安全防護將朝著整體防護、動態風控、協同參與三大方向發展,而資產管理智能化、安全能力組件化和安全分析中心化是達成三大方向的重要途徑。  目前,企業實際業務中遇到的個人隱私數據安全問題主要出現在數據提取、大數據平臺、APP數據流轉等場景,風險內容包括數據暴露面大、缺少稽核手段、缺少數據行為識別能力和資產狀況不清等。
  • 保護數據安全,華為手機有一套
    但如果把資料存儲在華為雲空間情況就不一樣了,在華為雲空間的資料安全有保障,因為華為雲空間的所有數據都經過了加密保護措施。 華為對信息安全的重視不止局限在設備,旗下的軟體也在信息保護上下足了工夫。在暢連APP中,選擇暢連信封消息功能,發送消息可以以信封形式發出,消息內容被隱藏在信封當中,對方需要點擊打開方可閱讀,而且消息也不可被截屏、錄屏和轉發等,充分保護了重要信息的隱私安全。
  • 如何尋求數據開發與隱私保護的平衡
    平衡數據驅動創新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關係,在實際操作中有多種模式。尋求數據應用與保護的平衡範式,是日本當下探討的重要課題,並且已經有一些實踐探索,以下僅以日本醫療數據為考察對象,對其規制模式進行系統考察。
  • ...CSO俱樂部沙龍 | 個人隱私數據安全政策頻頻加碼,企業該如何應對?
    個人信息是當前信息安全防護的重點。   三是對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有影響的數據,這類數據被稱為重要數據。關於重要數據的安全防護,目前行業仍處在摸索階段。   蔣瓊 | 後疫情時代的券商數據安全體系實踐   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已經從合規和安全事件驅動的1.0時代邁進了數據價值驅動的2.0時代。
  • 在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多少隱私?
    日前,隱私研究領域的國際權威雷蒙德·瓦克斯新書《隱私》出版。該書為讀者提供了有關隱私權界定和法律保護程度的概覽性介紹,同時也提出了人們更為關注的問題,即在選擇安全和便利生活的同時我們需要在多大限度上放棄隱私?
  • 數據風險、算法黑箱怎麼破?這家創企用AI化解安全難題
    當惡性AI安全事件頻現,如何平衡AI發展與安全保護?面對公眾和企業日益關注的數據隱私保護、金融反欺詐、檢測防禦算法漏洞、精準甄別AI偽造素材等難題,一家名為瑞萊智慧RealAI的初創公司提出了一系列保障AI落地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 辛巴粉絲隱私被洩露,大數據時代我們沒有隱私,都是裸體
    最近,辛巴一人可以說是佔了熱搜的半壁江山,客戶的隱私訂單信息洩露,幾點下單,幾點買的,買的啥東西,可以說是一清二楚,有心之人利用這些信息和辛巴給客戶退貨的機會,進行詐騙犯罪,導致很多人被騙,網友都在隔空問話,辛巴是怎麼保護粉絲隱私的?
  • 數據隱私保護的公共議題:從GDPR到技術倫理思辨
    事實上,這個議題背後涉及了兩個根本性問題:第一,是數據價值在整個智能時代作為生產要素的實質,即通過數據挖掘以後的數據是如何使用的,以及如何作為新的知識產生的範式是如何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的。第二,現存的數據隱私保護的理念的核心目的是什麼,以及怎麼認識數據背後技術與人之間的關係?
  • 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如何將個人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大數據技術的推動下,隨著數據價值的不斷提高,關於個人隱私的安全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關於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也是很多人在研究的課題。數據是有價值的,大數據便是個人數據的集合。雖然我們平時看不見摸不著這些數據,但這的的確確就是屬於我們的隱性資產。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我們在享受一些免費的服務時,實際上我們的一些數據已經被分享了,其實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免費的就是最貴的」說法,這些「免費」的代價使我們喪失了事關隱私的「數據所有權」。
  • 邢會強: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的保護與利用
    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求對現行法律理論、相關制度與機制以及金融機構的個人信息保護管理能力都帶來了挑戰。在大數據時代,金融法需要被重新定義,即金融法實際上是包括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在內的數據管理、共享與利用之法。在大數據時代,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法需要轉型升級。法律需要明確信息和數據的權屬,對個人金融信息實行特別保護,完善事中和事後保護機制,完善保密規則的例外情況。
  • 全國政協委員江浩然:保障金融數據及個人隱私數據安全
    來源:中國證券報原標題:完善智能風控創新體系 保護個人隱私數據□本報記者 楊潔 5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恆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江浩然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他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最迫切的一項提案內容是完善智能風控創新體系、保障金融數據及個人隱私數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