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是最好的減脂」,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增加骨骼肌含量,可以提升基礎代謝水平。基礎代謝水平越高,意味著每天身體能自動消耗掉更多的熱量。所以肌肉量越大,越有利於減脂。
「增肌是最好的減脂」,這不由讓人立即聯想到另一句話「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聽起來很有道理,是不是?那麼一個十歲的少年,面對一個二三十歲的成年男子的威脅時,諸位看官還會覺得「少年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嗎?
顯然,我們不能忽視前提或實際情況來討論問題。「增肌是否是最好的減脂」同樣如此,否則我們得到的觀點很可能失之偏頗。
減肥的朋友應該都熟悉一個很主流的減脂理論「熱量負平衡」(又稱「熱量赤字」),即減肥者應確保每天的熱量攝入小於熱量消耗,由此產生的能量缺口,將迫使身體消耗儲存的脂肪用於供能。於是,我們就瘦了。
而增肌對於熱量的需求剛好相反,不僅要保證充足的熱量攝入,還需要「熱量盈餘」,即熱量攝入大於熱量消耗。
於是在增肌期,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一樣重要,碳水為訓練提供大量的熱量。所以才有人會說,「碳水就是力量」。
而且碳水化合物(糖類)的攝入,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又是肌肉合成代謝的重要激素。
在增肌期,力量訓練者們都會提升碳水的攝入佔比,以至於增肌期內的體脂率上升是一件很難避免的事。
因此,新手們從一開始就想通過增肌來減脂,是不可行的,因為你還沒有瘦下去,卻很可能先胖了一輪。
大多數常見的有氧運動,都不需要鍛鍊者進行專門的學習,就能直接進行,比如跑步、橢圓機、踏步機、有氧操等。
力量訓練則不同,鍛鍊者從一開始就得認真學習各種抗阻訓練的知識,比如訓練重量該如何安排、每個動作的要領、每個動作針對哪塊或哪幾塊肌肉、該做多少組、每組做幾次、組間休息用時多久、訓練設備該如何正確使用等等。需要掌握的知識,多如牛毛。
於是,這些「多如牛毛」的知識就築成一道高牆,讓力量訓練不是那麼好上手、那麼容易練(相對於有氧運動而言)。鍛鍊者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掌握和積累。
同時,肌肉的增長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長達數年才能讓人看出你有「明顯的訓練痕跡」),因此力量訓練者往往深有感觸,「增肌要比減脂難多了」。很可能苦練半年,也不見得肌肉量增長了多少。
女性由於天生睪酮水平低(只有男性的十幾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因而普通女性通過鍛鍊來實現大量增肌是很難的。
而且中國的大多數女性,健身的目的幾乎百分百是為了苗條,對於「增加肌肉」唯恐避之不及。包括相當一部分男性健身者在內,他們的健身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增肌,更多的是為了減肥、保持苗條和維持健康狀態。
因此,對於這些鍛鍊者來說,增肌根本都不予考慮,也就更談不上增肌後的減脂效果了。
為什麼說「用增肌來減脂」,是捨近求遠?從上述三個分析來看,增肌很難、時間很長。御行君以下列出的任何一種方法,減脂速度都將比它來得快:
(1)長時間、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橢圓機、有氧操、動感單車。這些有氧運動項目,每小時的運動耗能都約在500至700千卡之間。
事實上,即便是那些已經練成肌肉男的健身者,在減脂期也會大量安排有氧運動。理由無它,皆因有氧運動能快速有效減脂。
(2)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Tabata。這類運動強度大、用時短,能產生很好的後燃效應。理論上,在運動結束後的24小時內,身體仍舊可以保持較高的燃脂水平。
資料: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運動學教授馬丁·吉巴拉的研究認為, HIIT的燃脂效果約為傳統運動的9倍。
(3)嚴格的飲食控制法,比如低碳飲食法、低熱量飲食法。阿特金斯飲食法(低碳飲食法的代表)的作者阿特金斯醫生在其著作《阿特金斯醫生的新飲食習慣》中,其中有一個例子,一位名叫哈裡的貯木廠經理,用此法3個月減重22.9kg。
力量訓練的主要目的是肌肉增粗、增長肌耐力、提升肌肉力量,但肯定沒有減脂這一項。與其說「增肌是最好的減脂」,不如說「良好的減脂效果是增肌順便產生的附帶效應」。企圖用增肌來達到減脂的目的,本末倒置了。
說直白一點,只有那些已經練成肌肉男(當然也包括肌肉女)的健身者們,才能享受到增肌帶來的眾多好處,而減脂只是其中的一個「副產品」,是順便產生的。
回到御行君在文章開頭的觀點,「不能忽視前提或實際情況來討論問題」,這裡說的前提和實際情況就是,你必須首先得是肌肉男(或肌肉女),然後「增肌是最好的減脂」這句話才對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