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3476字的超大容量,一定對備考求學的你有幫助,千萬不要錯過例題,建議收藏哦)。
高考文言文考察佔了大分值的部分就是翻譯,10分的翻譯但是平均分卻低,所以在平時的訓練備考中就應該關注到翻譯的點,熟知方法,做到真真的實力提升
常見提醒學生注意的點(簡單小聰明,卻不是提升實力的做法):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是綜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做此類題,可選用以下幾種方法:1.「保留法」,即保留文中不必譯和不能譯的詞語,如時、地、人、事、官職、書名等專有名詞;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和習慣用語,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譯(硬要譯,反而顯得不通順)。2.「替換法」,即用一個意思相同的現代詞語替換與現代說法不同、音節不一致的詞,如「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翻譯時「瑰」換成「珍貴」「觀」換成「景象」。3.「補充法」,即將原句省略的內容適當補出來,使句意完整通暢,例如「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將「焉」後省略的「而未至」補進去翻譯才完整通暢。4.「刪略法」,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沒有實在意義,或為語氣助詞,或表示停頓,或是湊足音節,或起連接作用,而現代漢語裡又沒有合適的詞翻譯它們,可以刪去。例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是語尾助詞,翻譯時可刪去。5.「調序法」,把文言文中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如:師不必賢於弟子。句中「於弟子」是介詞結構後置,翻譯時,應將原句調整為「師不必於弟子賢」,即「老師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翻譯,譯出的譯文一定要準確保持原意,句子結構符合現代漢語規範,語氣暢達,文句形象生動,即符合常說的「信」「達」「雅」的要求。
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據語境讀懂、領會每一個句子的意思,能從語句內容、語意闡釋和語氣效果等方面把這個句子用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文言文翻譯對理解文言文來說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文學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綜合能力和做題的細心程度,也是最容易失分的點,所以不能掉以輕心,簡單的關注到翻譯的差別,但是治標不治本,需要從根本上提升文言文閱讀翻譯的能力。
一、熟知文言翻譯的四大賦分點
文言文翻譯和很多題目一樣,也是按得分點賦分的。命題人設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為翻譯題,說明此句有特殊之處。或考其中的某實詞、某虛詞,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譯題時,首先要思考所翻譯句的命題點在哪裡,抓住了命題點,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點。
賦分點一 四類文言實詞的理解與翻譯
(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即一個詞具有多種含義,乃至屬於不同詞類。文言文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這些義項之間往往有比喻、引申、假借等關係。如:
1.試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並指出哪個義項是其本義,各義項間有什麼聯繫。
(1)蜀之鄙有二僧。
(《為學》)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
(3)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4)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
(《荊軻刺秦王》)
(5)孔子鄙其小器。
(《訓儉示康》)
答案:(1)邊邑 (2)以……為邊邑 (3)鄙陋、見識短淺 (4)粗俗、未開化 (5)輕視、看不起。「鄙」本義是「邊邑」,「邊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開化」之人;既然是「未開化」,肯定是「見識短淺」之人,「見識短淺之人」一般要被人「輕視,看不起」。
(二)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語書寫相同(同形)的詞語意義不同的現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的,大致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詞義弱化、詞義強化、感情色彩變化六種。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楚人貧居,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加點的詞語的翻譯。
(1)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
譯文:
(2)默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
譯文:
答案:(1)這枚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枚樹葉)。(「分別」,分辨)
(2)楚人內心暗自高興,(他)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別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裡。(「對面」,當著別人的面)
【參考譯文】
有個過著貧窮生活的楚國人,讀《淮南子》,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擋掩護,可以隱蔽自己」,於是,他便站在樹下仰面摘取樹葉。當他看見螳螂攀著樹葉偵候知了的時候,他便把這片樹葉摘了下來。這枚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枚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妻子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哄騙他說:「看不見。」楚人內心暗自高興,(他)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別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裡。縣官當堂審問,楚人自己訴說了事件從頭到尾的經過,縣官大笑起來,釋放了他,沒有治罪。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種語言現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字包括三類: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1.閱讀下面的文段,試找出其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義。
建元六年,安國(指傳主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安國曰:「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裡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擊之不便,不如和親。」於是上許和親。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①「倍」通「背」,違背。②「罷」通「疲」,疲勞。③「敝」通「弊」,害處。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程(指傳主孫程)傳召諸尚書使收景(指閻景)。尚書郭鎮時臥病,聞之,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車門,逢景從吏士,拔白刃,呼白:「無幹兵。」鎮即下車,持節詔之。景曰:「何等詔?」因斫鎮,不中。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選自《後漢書·孫程傳》,有刪改)
鎮引劍擊景墮車,左右以戟叉其匈,遂禽之。
譯文:
解析:要點:「匈」,通「胸」,胸脯;「禽」,通「擒」,擒獲。
答案:郭鎮拔劍擊刺閻景,閻景從車上摔下來,左右羽林軍用戟叉住閻景的胸脯,於是擒獲了他。
(四)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是指古代漢語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近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今有一人,入其園圃,竊其桃李
C.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D.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選C。A項出入:本義指出去和進來,在語境中偏取「入」的意義,指劉邦入關後嚴加防守,不讓「他盜」進關。B項種果樹的地方叫「園」,種蔬菜的地方叫「圃」,這裡偏指「園」。C項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親為「婚」,男方的父親為「姻」,夫婦雙方的父母互稱作「婚姻」,統稱為親家。D項存亡:本來指生存與衰亡,在語境中與「危急」對應,偏取「亡」的意義,用以強調蜀漢所處的艱難形勢。A、B、D三項都屬偏義複詞,C項沒有這種用法。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竊窺今政要之官,知車馬、服飾、言詞捷給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書法、賡詩而已,外此非所問也。作書、賦詩者,稍讀書,莫知大義,以為苟安其位一日,則一日榮。疾病歸田裡,又以科名長其子孫,志願畢矣。
且願其子孫世世以退縮為老成,國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已,伏棟下求俱壓焉者鮮矣。
(選自《龔自珍全集·明良論》,有刪改)
如是而封疆萬萬之一有緩急,則紛紛鳩燕逝而已。
譯文:
解析:要點:「如是」「萬萬之一」「緩急」「鳩燕」「逝」,其中「緩急」偏在「急」上。
答案:像這樣下去,邊疆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他們就會像斑鳩、燕子一樣紛紛地飛走了。
【參考譯文】
我私下觀察現在身居要職的官員,他們只知道追求車馬,講究服飾,賣弄花言巧語,此外就一無所知了。清閒的官員,只知道練書法和吟詩作對,此外就什麼都不過問了。會書法和寫詩的人,雖然讀過一些書,但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認為在職位上苟且偷安一天,就多得一天的榮耀。當他們因病辭官回家的時候,又用應舉成名的思想來教育他們的子孫,志願也就算達到了。他們還希望子孫後代都把保守退縮當作老成穩重,至於國家的事情,我家何必關心呢?唉!像這樣下去,邊疆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他們就會像斑鳩、燕子一樣紛紛地飛走了,能夠心甘情願同朝廷共患難的人太少了!
賦分點二 常見文言虛詞的理解與翻譯
全國課標《考試說明》中明確列出了文言虛詞考查的是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於這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翻譯時要特別予以重視。
(一)高頻虛詞的譯法
所謂高頻虛詞,是指在翻譯中被設為得分點頻率較高的虛詞,主要有「以」「其」「因」「乃」四個。
1.解釋下列文言文語段中加點的「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嘗聞放翁志節,畢現《示兒》,乃①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②翁」一句,大為感佩,乃③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乃④曰:「此徒沽名耳。」眾人質之以理,其辭窮,乃⑤不得已而謝。原其言,炒作乃爾⑥,無乃⑦自高耳。
答:
答案:①副詞,表承接,於是 ②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你」「你的」 ③副詞,表判斷,相當於「為」「是」「就是」 ④副詞,錶轉折,相當於「竟然」「卻」 ⑤副詞,表條件,相當於「才」 ⑥複音虛詞,相當於「如此」「就這樣」 ⑦複音虛詞,表猜測,相當於「恐怕……吧」。
【參考譯文】
曾經聽說過陸遊(號放翁)的志向節氣全都在《示兒》中得以體現出來,於是就去讀《示兒》,讀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一句時,感到非常感動敬佩,陸遊當真是一個忠貞的人啊!然而,也有人看不起他,說:「這個人只是沽名釣譽罷了。」大家就用道理來質問他,這個人理屈詞窮,於是就不得不向大家道歉。考查他的話,這樣炒作罷了,恐怕是為了抬高自己吧?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文宗時幸閣中,有所諮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富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奸民之言,募淘金戶三百。其人採他縣金以獻,歲課累增至四十九兩。歷年既久,三百戶所存無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之,民多以是破產。中書因傒斯言:遂捐其徵,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選自《元史·揭傒斯傳》)
(1)文宗時幸閣中,有所諮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
譯文:
(2)中書因傒斯言:遂捐其徵,民賴以蘇,富州人至今德之。
譯文:
解析:(1)要點:「幸」,駕臨;「訪」,諮詢;「以」,用,拿;「名」,稱呼名字。(2)要點:「因」,根據;「捐」,免除;「德」,感激。
答案:(1)文宗經常駕臨閣中,有諮詢的問題,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滿意,文宗常常用字號稱呼他,而不稱呼他的名。
(2)中書省根據揭傒斯的建議:於是免除這項徵調,老百姓依靠這點得到恢復,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參考譯文】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文宗經常駕臨閣中,有諮詢的問題,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滿意,文宗常常用字號稱呼他,而不稱呼他的名。富州本地不產黃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語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戶。這些人採其他縣的黃金而獻上,每年的賦稅增至四十九兩。經歷年代已經很久了,三百戶百姓沒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不聊生,有關部門責成那些受僱於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戶輸送黃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財產盡失。中書省根據揭傒斯的建議:於是免除這項徵調,老百姓依靠這點得到恢復,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二)可譯可不譯的虛詞的處理
有一部分虛詞,兼有結構或語氣助詞和其他詞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結構、語氣助詞一般情況下皆可不譯,但不能把其他詞性義當作助詞而不譯。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衛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闢。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詣茲議大事。從討董卓,戰於滎陽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選自《三國志·魏書》)
譯文:
解析:要點:「涉」「祠」「焉」,「涉」譯為「到」「去」亦可。
答案:太祖(曹操)每次從郡境內經過,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衛茲)。
【參考譯文】
衛茲,節操高尚,曾拒絕三公的徵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陳留郡,衛茲就說:「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這個人啊。」曹操也覺得衛茲很奇特,好幾次去他那裡商議大事。後來衛茲跟隨曹操討伐董卓,戰死在滎陽。太祖(曹操)每次從郡境內路過,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衛茲)。
(2)(張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適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當日日拜走仰望階下,不得已就官。
譯文:
解析:要點:「適」,恰恰、正好;「者」,……的人。
答案:(張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歡的人。
【參考譯文】
張署改任河南縣令,而河南府尹是他一生中最不喜歡的人,而且張君年紀老了,都要天天仰望奔走在他的門庭之下,出於萬不得已去做官。
(三)關注常見副詞
文言虛詞主要包括連詞、介詞、副詞、助詞。其中副詞,尤其是常用副詞,在翻譯中出現頻率高,定為採分點的不少。常見常用的副詞主要有:
翻譯文段中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詞的用法。
1.君諱治,字良範,姓錢氏。君少好學,能為文辭。每夜讀書,母為滅燭止之,君陽臥,母且睡,輒復起讀。州舉進士第一,試禮部高第,遂中甲科。
(選自歐陽修《錢君墓表》)
譯文:
解析:要點:「止」「陽」「且」「輒」。
答案:(錢君)每天晚上都讀書很晚,母親替他熄滅燭火併制止他,他便假裝睡下,母親將要睡著的時候,立即再起床讀書。
2.君歐陽氏,諱發,字伯和,廬陵人。君治官無大小,不苟簡,所創立,後人不能更。
(選自張耒《歐陽伯和墓志銘》)
譯文:
解析:要點:「治」,擔任;「無」,不論;「所」,與後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的東西」。
答案:歐陽發擔任官職無論大小,都不草率簡略,創立的東西,後來的人不能更改。
(四)特殊虛詞的譯法
所謂特殊虛詞,一是指固定虛詞(複音虛詞),兩個字不能拆開硬譯。如「所以」「無乃」「奈何」「有以」「無以」「是以」等。二是兼詞,即一個詞當成兩個詞用,譯時可按兩個詞翻譯。如「焉」(於此)、「諸」(之於/之乎)、「盍」(何不)等。
1.解釋下列文言文語段中加點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
秦軍過崤山間,見峭峭焉①,狹狹焉②,未料有伏焉③,將士雖全力以搏,無奈進退不能,少焉④,死之殆盡,故致大敗。於是餘有嘆焉⑤,驕而輕敵若此,焉⑥能不敗?萬軍於之何加焉⑦?但以其傲,斥焉⑧,則必無顏世上矣。
答:
答案:①②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③兼詞,相當於「於彼」,在那裡。④句中語氣助詞,表示停頓。⑤語氣助詞,不譯。⑥疑問代詞,怎麼,哪裡。⑦句末語氣助詞,相當於「呢」。⑧代詞,相當於「之」,他們。
【參考譯文】
秦軍路過崤山,看到那裡山勢陡峭狹窄,沒有料到晉國在那裡設有埋伏,將士們雖然全力拼搏,無奈進退兩難,不久,差不多都戰死了,所以導致大敗。對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驕傲輕敵,怎麼能不打敗仗?(即使)千軍萬馬對他們又有什麼益處呢?只因為他們驕傲,斥責他們,他們一定沒臉在世上活著了。
賦分點三 特殊用法的翻譯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常常翻譯的句子。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一)名詞的詞類活用
(二)動詞的詞類活用
(三)形容詞的詞類活用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夏後相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相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注】,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注】 飭:一本作「飾」。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譯文:
解析:要點:「飭」,兩個「親」,兩個「長」,「賢」「能」的活用。
答案:子女衣飾樸素(不修飾,不裝飾),親近親屬,敬重長者,尊重賢人,任用能士。
【參考譯文】
夏君啟同有扈氏在甘澤交戰,沒有取勝。六卿請求再戰,夏君啟說:「不行。我的土地並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同有扈氏交戰卻沒能取勝,這是由於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的緣故啊!」於是夏君啟居處不用兩層席,吃飯不吃多種菜,琴瑟不設,鐘鼓不列,子女不修飾打扮,親近親族,敬愛長者,尊重賢人,任用能士。一年之後,有扈氏就歸服了。
賦分點四 文言句式及特殊結構的翻譯
(一)特殊句式的四大類型
《考試說明》明確規定的需要掌握的四類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其他如狀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等高考翻譯時不作要求)這四類句式與固定句式是翻譯題中對有關句式的要求和採分點。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B.且相如素賤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析:選C。C項為賓語前置句,其他三句均為判斷句。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劉敞字原父。舉慶曆進士,廷試第一。知揚州。天長縣鞫王甲殺人,既具獄,敞見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戶曹杜誘,誘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將論囚,敞曰:「冤也。」親按問之。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殺人者,富人陳氏也。相傳以為神明。
(節選自《宋史·劉敞傳》)
【注】 傅致:羅織。
譯文:
解析:「為己直」,結合語境翻譯為「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斷句。
答案:王甲知道劉敞能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來殺人的,是姓陳的富人。
【參考譯文】
劉敞,字原父。考中慶曆年間進士,殿試獲得第一名。做揚州知州。天長縣審問王甲殺人一案,案件已經審結,劉敞見到王甲並體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劉敞把這一案件交給戶曹杜誘(重新審理),杜誘不但不能為王甲平反,反而羅織罪證使案件更不可破。將判決關押,劉敞說:「王甲是冤枉的。」親自查究訊問這一案件。王甲知道劉敞能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來殺人的,是姓陳的富人。這件事被相互傳告,人們認為劉敞明智如神。
2.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有滏陽人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指傳主梁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於孔子廟。於時廟中有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對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無地自容。彥光訓諭而遣之,後改過勵行,卒為善士。
(節選自《隋書》)
譯文:
答案:滏陽有個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禮數缺失,被堂弟控告。梁彥光沒有判他罪,把他帶到州學,責令他在孔子廟觀看效法。
【參考譯文】
滏陽有個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禮數缺失,被堂弟控告。梁彥光沒有判他罪,把他帶到州學,責令他在孔子廟觀看效法。當時廟中有韓伯瑜母親打他不痛、他為母親力氣衰弱而悲哀、對著母親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傷又慚愧,無地自容。梁彥光訓誡之後讓他回去,後來焦通改過自新,勉力培養良好的品行,最終成為善良的人士。
3.省略句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習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後省、承賓省、對話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王溥字齊物,并州祁人。父祚,為郡小吏,有心計。溥,漢乾祐中舉進士甲科,為秘書郎。時李守貞據河中,趙思綰反京兆,王景崇反鳳翔,周祖將兵討之,闢溥為從事。河中平,得賊中文書,多朝貴及藩鎮相交結語。周祖籍其名,將按之,溥諫曰:「魑魅之形,伺夜而出,日月既照,氛沴自消。願一切焚之,以安反側。」周祖從之。師還,遷太常丞。周祖疾革,召學士草制,以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宣制畢,周祖曰:「吾無憂矣。」即日崩。世宗將親徵澤、潞,馮道力諫止,溥獨贊成之。凱還,加兼禮部尚書,監修國史。
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譯方法]
(1)時李守貞據河中,趙思綰反京兆,王景崇反鳳翔,周祖將兵討之。
譯文:
(2)世宗將親徵澤、潞,馮道力諫止,溥獨贊成之。
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第(1)句中「趙思綰反京兆,王景崇反鳳翔」均為省略句,省略介詞「於」;第(2)句中「馮道力諫止」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之」。
答案:(1)當時李守貞佔據河中,趙思綰在京兆、王景崇在鳳翔舉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徵討他們。
(2)周世宗準備親自徵討澤、潞二地,馮道極力諫阻他,只有王溥贊成。
【參考譯文】
王溥字齊物,并州祁縣人。他的父親王祚,是郡中小吏,頗有心計。王溥後漢乾祐年間考取進士甲科,擔任秘書郎。當時李守貞佔據河中,趙思綰在京兆、王景崇在鳳翔舉兵反叛,周太祖率兵去徵討他們,徵召王溥擔任從事。河中平定後,查獲反賊軍營中的許多文書,大多是朝中的權臣和藩鎮與他們勾結串通的內容。周太祖記錄下他們的名字,將要查辦他們,王溥進諫說:「鬼魅的形狀,等到夜晚才出來,日月已經普照,災害之氣自會消除。希望把文書全部焚毀,以使動蕩的人心安定。」周太祖聽從了他的建議。班師回朝,王溥升任太常丞。周太祖病情危急,召學士起草詔命,任命王溥擔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宣讀完詔命,周太祖說:「我沒有憂慮的事了。」當日駕崩。周世宗準備親自徵討澤、潞二地,馮道極力諫阻他,只有王溥贊成。周世宗勝利還師,加封王溥為禮部尚書、監修國史。
4.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和介賓結構後置句。準確把握這些特殊句式,對於文言文翻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羊祜)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
(節選自《晉書·羊祜傳》)
譯文:
解析:「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定語後置句;「飲」,使動用法;「得」,能夠。
答案:對於那些想要進獻詭計的將帥,羊祜就拿出美酒給他喝,讓他不能說出口。
【參考譯文】
(羊祜)每次與吳人交戰,總先約好日期才出戰,不用偷襲的方法。對於那些想要進獻詭計的將帥,羊祜就拿出美酒給他喝,讓他不能說出口。
(二)固定句式的翻譯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翻譯非常有幫助。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聖王之服,居聖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
晏子對曰:「……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汙池之深而不止,務於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願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
(節選自《晏子春秋》)
解析:「乃」,副詞,卻。「致」,使動用法,使……到來,這裡應譯為「使……歸附」。「不亦……乎」固定句式。「過」,錯誤。
答案: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
【參考譯文】
景公詢問晏子說:「我想穿上古代聖賢之王的衣服,居住在聖賢之王的宮室,這樣,那麼諸侯們大概會來歸附吧?」
晏子回答說:「……如今君主窮盡所能使樓臺亭榭高聳,竭盡水池的深度而沒有止境,致力於刻鏤雕花的技巧、花紋的美觀而不滿足,那麼也是與民結為仇敵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國家危險,而您也不得安寧呀。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
二、掌握文言翻譯的「4步驟」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說文言文以直譯為主,字字句句講究落實;當直譯無法達意時,可用意譯。歷年來高考設題主要採用直譯的方式,酌情採用意譯為輔助手段。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附有解題演示)。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聞融名,召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應命,客於涼州武都、漢陽界中。會羌虜飆起,邊方擾亂,米谷踴貴,自關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飢困,乃悔而嘆息,謂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故往應騭召。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搜守之禮,息戰陣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才之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頌奏,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
(2)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解題演示]第一步:審讀畫線語句,定採分點(1)重要實詞:監、興、宜關鍵虛詞:以為(2)重要實詞:謂、除、禁錮關鍵虛詞:之、遂特殊句式:「欲仕州郡」,省略句,應為「欲仕於州郡」。第二步:以詞為單位,切分句子(1)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2)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第三步:依切分內容,譯準詞語第四步:依語法習慣,連綴成句
答案:(1)在這個時候,鄧太后主持朝政,鄧騭兄弟輔佐她。而當時淺陋的儒生和讀書人,都認為可以大興文德,武力應該廢止。
(2)太后聽到這個消息很生氣,認為馬融羞辱輕視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於是下令監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