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智能硬體與渠道」系列,6.18電商大戰在即,看看智能硬體的兄弟們都在渠道上做些什麼。
相關文章《在微商上賣智能硬體,真的靠譜嗎?》
很多做硬體的公司是小米粉絲文化、社會化營銷的忠實信徒,在智能硬體崛起的早期,很少有人考慮過「線下渠道」這種上個世紀的方式。但即便到現在,據手機業內的人透露,小米的線上銷售總額也不過佔據總銷售額裡的25%-30%,這已經是一個接近天花板的比重了,大頭都還是來自線下渠道。所以產品要走量,光靠「社會化營銷」、電商,基本上是很困難的。
「我們在做產品定義的時候就把渠道納入了考量範疇。所謂的渠道政策,其實就是利益分配體系,要在哪些渠道上做,給渠道留多少利潤空間——這一點,我接觸的很多其他的硬體創業公司並沒有認真考慮過。」
麥開的創始人李曉亮這樣對記者說道。李曉亮在美的做了4年渠道銷售和渠道管理方面的工作,後面又進入淘寶做家電類銷售,對於渠道自然有比一般網際網路從業者更深刻的認知。去年年底雷鋒網報導過麥開,當時他們的銷售數據和渠道分布是這樣的:「今年全年截止12月中旬,麥開一共完成了11萬臺智能水杯、18萬臺智能體重計以及4萬臺運動追蹤器的銷售量;其中線上渠道銷售佔比38%、線下渠道佔比40%、直銷佔比22%。」
那麼,渠道的訴求是什麼?
談及渠道問題,一位在深圳做硬體的廠商不無偏激地表達了標題中的觀點:「對於渠道來說,只要你給的利潤空間足夠高,哪怕你做的產品是翔也給你賣出去。」
這個觀點當然經不起仔細推敲,因為渠道也不願意承擔因為產品質量帶來的售後、退換貨的成本,但它反映了一個現實:渠道是被利潤驅動的。這個已經存在了很多年的業態沒有時間討論近未來,他們做的是買進賣出賺差價的生意,即便到了電商時代,這個本質也沒變。
對於渠道而言,要麼是量走得大,像小米電源、小米手環,雖然利潤率不高,但可以薄利多銷;雖然要麼賣的量相對少一些,但利潤空間足夠,比如深圳某廠商生產的單價一萬的「智能電飯煲」,一個月能賣出一臺,代理商就很開心了。
你的產品本身是不是一個好賣的類型(如果是用戶見都沒見過的新品種,渠道考慮到教育成本,就懶得做了,要知道他用來說明這個產品是什麼、可以用來幹什麼的時間或者可以賣掉一部小米手機了),是不是留了足夠的利潤空間給渠道?
拿已經不需要對用戶做市場教育的智能硬體手機領域來舉例:
「在手機行業,渠道最歡迎的就是最能有利潤差的,至於市場上受不受歡迎、品牌美譽度怎麼樣,他們才不關心。如果山寨機的利潤是品牌手機的四五倍,他有品牌手機也不會放在最好的位置。」深圳某硬體廠商負責人。
看看麥開做得成功的幾款產品,399的智能水杯、89的智能秤、499的here,再想想李曉亮那句「在產品定義的時候就把利潤分配體系納入考慮」——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
而很多我們知道的智能硬體,產品形態本身就難以走向大眾接受,定價又是業界良心的「網際網路價格」,渠道在這裡撈不到什麼好處。因此硬創公司在跟渠道接觸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問題,很多公司本身只做一款產品的,但為了滿足渠道的訴求不得不多開一個產品線。
一些傳統的連鎖渠道,出於自身品牌轉型的需求,也會對外喊出新硬體扶持計劃,但往往很難落地,因為每個銷售區域、每個線下賣場都有本身的業績壓力,一線銷售員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政策歸政策,下面還會有對策。倒是蘇寧眾包這種從原來的銷售體系裡面脫離出來自成一派的,在支持智能硬體方面有一些實際動作,但是對蘇寧本身而言,它的訴求被滿足了嗎?如果不是互惠的,這種渠道支持也不是長久之計。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