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章法對重大裝備「進口替代」頗為關注。他認為,中國高鐵已成為閃耀世界的國家名片,但在關鍵裝備、尖端技術、特殊材料上還存在短板。「例如高鐵列車部分軸承、車輪等關鍵部件,目前還需要進口,未來依然需要加速推進關鍵部件的國產化進程。」
對此,俞章法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加快高鐵軸承、高鐵剎車盤、高鐵新材料等的國產化替代應用,實現中國高鐵核心部件生產的自主化。
他還建議將洛陽打造成高鐵裝備製造基地,並給出了兩個理由。
其一,洛陽發展高鐵裝備產業有基礎。俞章法舉例說,高鐵電容器以前主要依賴進口,經過十幾年的技術積累,中信重工已具備高鐵電容器進口替代的能力。而對於高鐵的另一關鍵部件高鐵車輪,中信重工已就加工技術與國際企業深入對接,並在洛陽進行了輪坯樣品試製。
俞章法還提到,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擁有軌道交通車輛軸承核心技術。中鋁洛銅研發出銅鎳矽合金材料,成為中國中鐵這一材料的指定供應商。「洛陽是老工業基地,匯聚了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業,在高鐵軸承、高鐵車輪、高鐵剎車盤、高鐵新材料等方面,都有與之對應的生產企業。」
其二,洛陽打造高鐵裝備製造基地有機會。俞章法解釋稱,那些已經形成產業鏈集群、產品可本地化生產的製造產業,基本不存在全球採購的風險,在疫情防控時期顯現了較強的競爭力。
根據現有規劃及建設情況,2020年我國高速鐵路運營裡程將突破4萬公裡,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將衍生出巨量的軌交裝備需求。「加快高鐵及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洛陽有基礎、有資源,關鍵是要加大開放合作力度,進一步整合資源,通過掌握高鐵核心關鍵部件生產技術,不斷提升高鐵裝備國產化率,打造高鐵裝備關鍵部件製造產業集群。」俞章法說。
作為一家擁有60多年歷史的老牌國企,中信重工曾數次面臨危機。尤其是2016年,重型機械行業的下遊需求不振,給公司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危機,俞章法帶領企業「在改革創新中提升傳統動能,培育新動能」,打破礦山、建材等傳統行業束縛,布局先進裝備製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領域,從「做產品」向「做產業」轉變,從單純「賣產品」向「綜合服務商」轉變。
在裝備製造領域,著力圍繞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以「核心製造+綜合服務」,打造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在國內外市場叫響了「中信重工」品牌。
在新興產業上,中信重工通過收購、技術合作等形式,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公司開發出特種消防機器人等50餘種單品,穩居特種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成為公司重要盈利點。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中信重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創新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精準應對、精準施策,保市場訂貨、穩產業發展,保供應鏈暢通、穩連續生產,保現金流、穩企業運轉,保重點項目、穩市場預期,保全面預算、謀轉型發展,前4個月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新增生效訂貨、營銷收款等七大核心指標同比實現全面增長。
對於下一步發展,俞章法表示,中信重工將進一步聚焦核心主業,強化核心製造,不斷突破「卡脖子」環節,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在重大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