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醫院稱少掙5億,醫生4月份工資卡收幾百元,公立醫院能挺過去嗎

2020-12-23 騰訊網

從行政挖錢補給醫護人員也是方案之一。王梟冶將行政經費直接砍掉六成,裁撤了行政部門的五名衛生員。「這省幾十萬、那省幾十萬,湊一湊就幾百萬,儘量補醫護人員的收入。」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財經》·活粒 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pixabay

文 | 辛穎 信娜

編輯 | 王小

進入7月,武漢協和醫院的腫瘤科床位已經爆滿,患者住院需要排隊,疫情的影響正在淡去,醫院又像以前一樣忙碌,但前幾個月的虧損已經難以彌補了。

2020年7月7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顯示,1月—4月,全國公立醫院就診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7億。往日最為擁擠的三級醫院受影響也最大,診療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1.6億。

病人減少,醫院的整體收入也隨之下降,「今年的績效工資可能只有同期的三分之二。」西南某地級市二甲醫院副院長告訴《財經》記者,其實醫院從前幾年就已經開始面臨收入壓力,只不過疫情後,壓力更大了。

回想4月工資卡上收到的幾百元,一位武漢三甲醫院醫生感慨那不能算是績效工資,只是辛苦費。受疫情影響,4月醫院恢復門診之初,病人一直不多,每天都很清閒。

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都由兩部分構成,財政撥款支付的是基本工資,績效工資部分則由所在醫院自己承擔。如安徽淮南某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基本工資是2002元,加上科室的獎金和績效,約5000元-6000元,各科室因收入不同,標準也不同。

有同樣壓力的公立醫院不在少數。2020年7月1日,國家衛健委通報《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2398家三級公立醫院有22.65%收支結餘為負數,約三分之一的醫院資產負債率大於50%。

一位接近國家衛健委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次考核中暴露出了公立醫院在經濟管理指標上的一些短板,比如盲目擴張、管理粗放、負債多、人員費用佔總支出不高等,因此啟動專項行動。

7月1日,國家衛健委主導的「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啟動,為期一年,指出醫院的發展模式要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管理模式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湖南省腦科醫院院長王梟冶對《財經》記者說,疫情暴露出醫院管理的一些問題,讓一些遲遲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提上日程。

重重壓力下,公立醫院將如何挺過「緊日子」?

武漢醫院,陰霾漸散

醫生黃東(化名),在武漢市最忙的三甲醫院之一工作,整個華東地區的患者常到此求醫。「現在除了外地來看病的比較少,其他基本恢復到了同期的水平。」黃東說。

在疫情剛剛穩定的4月,醫生比患者還多,成為「特殊」時期同行之間的自我調侃。即便領導抓的很緊,黃東所在科室總工作量只有去年同期的30%。全科室醫生的營業收入只有幾萬元,這在往年只是一個醫生的工作量。

那時黃東每天要在線上工作群裡,匯報接診病人數量等工作細節,病人數量少的科室匯報起來感覺壓力很大。提升收入迫在眉睫。

令黃東大失所望的是,之前業內有一個預測,武漢醫院將有全面「報復性」反彈,但這沒有在預期時段發生。原因一是患者都避免去醫院,二是去看病太麻煩,入門診大門既要測體溫,還要登記各種信息。如果住院,還得提供兩次核酸、CT等檢測結果。

因為擔心CT室感染風險大,就連黃東的親戚到醫院看病時都問他:「能不能不做CT,那都是新冠病人,會不會被傳染?」

來醫院做核酸、抗體和CT檢測的人多了,但是消化內科、耳鼻喉科、中醫理療等科室門可羅雀,只有像心血管、腎透析這類沒辦法拖延的病人才不得不來醫院。

黃東所在醫院的另一科室約百張床位,在5月只有不到十位病人,也是因為要避免傳染風險,一些檢測項目還沒開放。如內鏡檢查,科室有八個鏡子,以前每天可做300多人次的內鏡檢查,減少到每天只做八個人,做完以後立即送去消毒。

黃東理解醫院和科室的難處,2月份全院都沒有收入,醫院仍按照去年12月標準發放了工資。

武漢另一家三甲醫院管理人員告訴《財經》記者,「我們前三個月,同期收入減少了五個億,但績效支出並沒有減少。」

一位武漢衛健系統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家武漢三甲醫院一個月的績效工資大約花費6000萬元。如果以三個月計算,在幾乎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醫院共支出約1.8億元績效工資。

不僅在武漢,全國的醫院在一季度都受到影響。根據廣州艾力彼特在3月的一項醫院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94.1%的醫院出現現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醫院下降幅度超過20%。有88.6%的醫院存在資金壓力,其中壓力非常大的醫院佔比21.7%。此次調查316份問卷覆蓋26個省市,其中公立醫院204家。

好在疫情的影響正逐漸在消退,安徽省一家三甲醫院的胃腸鏡檢查項目遇到病人反彈。其消化內科主任醫生告訴《財經》記者,以前胃腸鏡加起來也就20人左右,4月、5月每天有40人—50人。

自5月5日起,北京市醫院放開門診、住院限制。「第一天掛號就爆滿了」。北京一家三甲專科醫院醫生告訴《財經》記者,「後面的收入情況不擔心,但是前幾個月的虧損也不能補回來,因為平時醫院就是滿負荷運轉,沒有提升的空間了。」

5月15日,國家衛健委介紹,目前全國醫療服務整體上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5%,部分地區已經完全恢復。

大醫院先恢復

一些醫療機構早已存在的難題,隨著疫情的平復又浮出水面。

廣州市越秀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收入下滑早已開始,該中心骨幹醫師張華(化名)從2019年下半年就已經沒有了績效工資,獎金也全無 ,「今年前4個月診療收入減少不止一半,更難了」。張華說。

該中心一名治療師月收入超過1萬元,其中基本工資只有3000元—4000元,餘者皆來自績效。醫院營收下降,員工工資只能靠吃醫院的「老本」來維持,這時拼的是誰的家底厚,支撐的時間久。

張華在越秀區的一個醫生群中不時看到有人離職的訊息,「另一家社區中心的四層病區直接關停兩層,醫護人員都走了」。

陝西省鹹陽市婦幼保健院因業務嚴重萎縮,裁員計劃在2019年11月就已制定,因疫情延後到2020年4月執行,一次性裁員40名編外醫護人員,將原來十多個科室和病區,最終合併為四個門診。雖然之後,鹹陽市衛健委調查認定,此次裁員違反相關法律。這批醫護人員最終收到返崗通知,但這家保健院未來如何盈利還是一個問題。

隨著疫情的平復,醫院的日常診療逐步恢復,最先緩過氣來的還是知名大醫院。「我們是縣裡的龍頭醫院,其他的醫院門診量沒有我們恢復得快。」一位河南省三甲醫院副院長對《財經》記者說。

因疫情,人們往來各地非常謹慎,依靠外省患者的醫院,日子會不如以前滋潤。正常時段,北京的三級醫院中,外來病人約能佔到三分之一,如天壇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等,外地病人比例更高。

一位河北患者年前就預約在北京301醫院做腫瘤切除手術,因疫情多次推遲。直到5月初,他第三次接到北京301醫院通知,先在當地做基礎的身體檢查和核酸檢測,到301之後再做一次核酸,可不用隔離直接就醫。

猝不及防,新一輪疫情在6月又悄悄潛入北京。自6月11日北京出現首例本地新增確診患者後,6月16日北京市將急響應級別由三級升至二級,醫院的防疫措施也隨之升溫。

「5月放開後,患者量很快恢復往日水平,但現在又開始限制了,我們也沒辦法,要謹慎。」北京腫瘤醫院一位醫生對《財經》記者說。

好在這輪新疫情很快得到控制,至7月3日,北京市當天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而今年秋冬疫情是否會再次出現?醫院開始思考防疫常態化下的發展模式。

「成本再壓縮一些」

既然要過「緊日子」,就得從省錢開始。

湖南省腦科醫院的庫房裡一下子多了十幾臺印表機,院長王梟冶告訴《財經》記者,這都是「省」出來的。疫情導致醫院2月份收入直接腰斬,一季度減少20%,為了節省成本,醫院全面實施無紙化辦公,大家乾脆把印表機退回來了,閒置在庫房裡。

可這樣的方案並不適合所有醫院,上述二甲醫院副院長就遇到難題,「我們之前也討論過無紙化辦公,但這樣又要新買很多電子設備,也需要資金。最後算了一下,還是用紙辦公更省錢。

醫院必備的水、電、氧氣消耗也是省錢的重點環節。湖南省腦科醫院調查了每一樓層近三年的用電情況,制定新的節能方案,把用電開關劃分為紅綠藍三個顏色,按不同標準管理。「類似的方案以前就有,但一直都沒有嚴格執行過,尤其是公共區域沒人省電。疫情凸出了成本問題,4月份的電費就直接降低10%」。王梟冶說。

醫院的需求已經受到關注,解決方案被直接送上門。「有一些公司會主動找到醫院,說可以幫我們節約用電。比如醫院去年電費50萬元,他們的方案就是醫院給公司支付40萬元,然後公司通過一些措施把醫院的用電量降下來。」上述二甲醫院副院長說。

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被接受,「很糾結。如果和這個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電器、照明的使用萬一不能讓患者滿意,是不是得不償失?」這位副院長坦言,其實這幾年,內部也一直在推行精細化管理,比如換用節能燈,但是現在還是想把成本再壓縮一些。

從行政挖錢補給醫護人員也是方案之一。王梟冶將行政經費直接砍掉六成,裁撤了行政部門的五名衛生員。「這省幾十萬、那省幾十萬,湊一湊就幾百萬,儘量補醫護人員的收入。」

為節省開支,上述河南三甲醫院副院長還取消了醫院新一年的大型設備採購,基建項目招標暫停,「但這樣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沒有及時更新設備,醫院在接下來幾年的競爭力是下降的,最終影響的還是收入」。

醫院將壓力也傳導給上遊企業,比如,拖延回款周期。「有些醫院現金流出現問題只能拖欠藥品、器械供應商的錢,於是醫院欠款壓力最終轉給了企業消化,(企業)也可能是裁員。」上述河南三甲醫院副院長說。

現金緊張,可從上述醫院問卷調差窺視一角,有50%的醫院現有資金支撐不夠兩個月,其中24.4%的醫院現有資金只能支撐一個月。這其中,公立醫院中,現金流可以支撐2個月以下的,佔公立醫院調查問卷比重的45.1%。

醫院也得突出「特色」

節流不是長遠之計,「開源」才是對公立醫院真正的考驗。

雖然收入壓力出現,但是多地醫生表示並沒有過度開藥、多做檢查的空間,「醫保現在檢查非常嚴,不合理用藥、檢查都不行,醫生都已經非常適應在這樣的標準下診療。」一位河南三甲醫院科室主任對《財經》記者說。

王梟冶認為,疫情暴露出醫院管理的一些問題,讓一些遲遲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提上日程。

如降低藥品、耗材佔比的需求,在疫情期間就尤其迫切。按現有醫保政策,一名患者在看病中,醫院提供的技術服務費佔比越高,能轉化為醫院收入的部分就越高,「藥品、耗材的使用醫院是不賺錢的,所以我們儘可能往下壓。」王梟冶說。

上述二甲醫院副院長也想轉變經營思路,把門診收入提高,「住院的話,會佔用醫保額度,可提高收入的空間不大,要努力做一些有專科特色的門診」。

「特色」做起來並不容易,這家二甲醫院所在的地級市已經有5家三級醫院,留給他的空間有限。

「我們希望做大門診,擺脫對醫保的依賴,這幾年都在探索做老年病專科,但還沒有做起來。高血壓、糖尿病這些老年患者,是需要常年服藥,但這些藥還是得依賴醫保。」上述二甲醫院副院長說。

作為一家三甲醫院,湖南省腦科醫院也在調整結構,以做強「特色」吸引患者。「我們已經把幾個科室都在診療的抑鬱症整合到一個中心,提高效率。在另一個優勢領域,腦卒中治療上加大宣傳,希望把篩選出來的高危人群從早期開始管理,這種管理在之前幾乎是空白」。王梟冶說。

(實習生朱賀對此文亦有貢獻)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活粒(ID:Huolibuluo),活粒為《財經》雜誌 科技與健康團隊 的新媒體項目,堅持獨立、獨家、獨到

相關焦點

  • 公立醫院改制樣本:中信的汕尾醫院生意
    藥價會更低嗎?還要排長隊嗎?服務會更好嗎?醫療水平會提高嗎?總之一句話,改制是改變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以藥養醫」等現行醫療體制痼疾的良方嗎? 曾經的改革樣本江蘇宿遷則提供了另一個故事。 十年前,江蘇宿遷在財力不支的背景下進行了一場至今看來都很超前的醫改,賣光了全部的公立醫院。十年後,宿遷政府卻在著手新建一家公立醫院。
  • 這家「臺灣人投資的醫院」,為何成了中國公立醫院的樣本
    差距的拉開要有講究,比如新加坡醫院的薪酬體系,醫生收入是護士收入的七倍,東陽人民醫院的改革步子不能一下子實施這一標準。醫院管理層在反覆權衡後,最終將醫生、護士和後勤人員的工資差距,拉到1.4:1:0.8。設計好崗位工資係數後,護理人員、後勤人員的反應很激烈。
  • 臺灣壢新醫院張煥禎:我們如何給醫生發工資
    臺灣如何破除以藥養醫30多年前,臺灣公立醫院醫生工資由政府編列預算支出,醫院不再向病人收取醫師診療費。教會醫院等私立醫院也參照公立醫院的工資制度。臺灣醫生當時的收入並不高。為了彌補收入不足,臺灣醫療界也衍生出了一些現象。
  • 醫生休病假一月工資為負數 醫院:工資不夠扣保險
    醫生薪酬扣除各類保險為負數  楊女士告訴記者,她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藥房工作,由於生病,今年5月她向單位申請了病假。然而近期當她收到5月份的薪酬單時,發現其當月薪資上顯示的數額為負數。  楊女士提供給記者她今年5月份的薪酬單,顯示其該月的薪資總額為人民幣4390.84元,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保留工資、臨補等項,應扣項目合計為人民幣4799.67元,其中包括住房公積金、養老金、失業險、醫療險、停車費、會費等。兩項加減,最後其當月薪資在0元以下,為人民幣-408.83元。  而楊女士在今年4月份,同樣因請病假,收到一張1145.33元的薪酬單。
  • 護士月薪1400元被迫離職!醫院回應效益好轉後補發,能信嗎?
    1400元能幹什麼?小編記得,讀大學那會,一個月的生活費差不多這個數。可是,你敢相信這是一個護士一個月的全部工資嗎?護士每月工資1400元,生活難以為繼被迫離職12月16日,每日甘肅網網絡問政·維權平臺接到靈臺縣皇甫謐中醫院多名護士反映,稱她們自2020年2月份以來,醫院停發績效工資,僅發放1400元左右基本工資,這讓她們生活很艱難,無法維持日常生活,已有十幾名護士先後離職。
  • 工資揭秘:公立和民營醫院區別有多大?
    據某知名醫院急診科主任吐槽,最近幾年醫生不斷流失,人手嚴重不足。最近離職的醫生中,有三位主治醫師去了民營機構,收入馬上漲了N倍。一個月三萬多元,還不用值夜班。眾所周知,在資源調配方面,公立醫院比民營醫院有著先天優勢,一旦公立醫院的服務意識覺醒,則行動非常迅速、力度也很大。
  • 中成藥遭醫院大規模停用,買藥難,買藥貴,將成為過去
    今天有家三家醫院的藥事管理和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對中成藥大規模停用,可以看出,買藥難、買藥貴已經是一個常態,越來越多人已經吃不起藥、住不起院,去醫院看個頭疼腦熱,都要先驗個血、拍個X片、做各種檢查,對於患者來說,病症沒有治療,先花一大筆檢測費用,大型醫院應該是各種醫生主任,想像中的神醫聖手並沒有,而傳統醫生的望聞問切也沒有用到。造就了看病難,買藥貴的現實!
  • 丁香人才發布《2020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 民營醫院高出公立醫院...
    平均年薪18.5萬 民營醫院高出公立醫院15%2019年初,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從投資醫院發展轉向擴大分配,科學制定醫院內部績效分配辦法,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報告》顯示,2019年醫院的平均現金薪酬為18.5萬,相比2018年(17.8萬),增長4 %。
  • 只騙錢不治病,民營醫院成惡勢力犯罪團夥,兇殘狼性怎能進醫院?
    他們還有著強大的「新媒體團隊」:「維護競價組」負責和搜尋引擎公司交涉,確保自家醫院的排名最先出現在有需要的人眼中。「諮詢組」有將近800部手機,組員們用美女做頭像,以某男科醫院護士的名義添加附近男性,和他們聊天安利,慫恿到醫院檢查就醫。到醫院後,你以為是做免費檢查,實則是對你進行開發,總能「找」出你身體的大病來。
  • 招碩士醫生工資 1700 元,比食堂員工還低 300?
    近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院的一則網傳的招聘信息引起了醫學界廣泛關注。該院招收兩名要求有規培證、執業證的碩士學歷醫生,但工資待遇只有 1700 元。而同時招聘的食堂員工不限年齡、學歷,工資待遇則有 2000 元。醫生收入已經比不上食堂員工了嗎?
  • 疫情才剛結束,竟然有三甲醫院要私有化?
    5月18日,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突發風波,許多參加完援鄂醫療隊的醫生、護士們在病房大樓前集合,表達出對三胞集團收購該院的不滿。因為這意味著這家三級甲等公立醫院會徹底轉化成私立醫院。對醫生來說,由於醫療機構不斷增加,醫生隨時可以跳槽,這使得各個醫院寧可「搶人」而不「育人」,人才越來越少,醫療質量也止步不前。據調研,醫改後,宿遷的醫生的平均月工資由原來的2000元上升到3000至4000元。
  • 運動康復這個待開發的千億市場,為什麼公立醫院不搞?
    作為醫生,周文鈺看到了公立醫院的骨科和康復科的割裂現狀。周文鈺萌生了創辦運動康復中心的想法,手術做得再多再好,能幫助的人也只有一丁點,但如果能推廣運動康復的理念,就能夠幫助更多人。挑戰在於,運動康復是一個新鮮詞彙,骨科醫生和康復醫生都知之甚少,市場教育欠缺火候。國內康復科主任多出身於神經外科和中醫科。
  • 【關注】全國三級公立醫院考核成績單公布!2成三級公立醫院收支...
    「績效考核工作不是為了進行排名,而是為了讓醫院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朝向一個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前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公立醫院數據的高質量和醫院管理的高質量,也希望各醫院真正的能通過績效考核的這些關鍵指標,找準各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 「諾言」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一種「新文化...
    在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諾和諾德公益支持的「諾言」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系列領導者研討雲會議上,位列2018年度國家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第一方陣的3家大型公立醫院管理者深度剖析績效考核的內在邏輯,以及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要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是引領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 吳明彥:臺灣醫院的發展策略——公立和民營的管理式競爭
    到1985年之後,政府意識到,這些社會資本、民營資本進入之後,事實上幫政府解決了很多的問題,政府不需要蓋那麼多的醫院,公立醫院也不需要擴大了。漸漸地政府給公立醫院的補助也越來越少,那個時候就有了民營醫院大幅度的發展。
  • 孕檢及分娩,公立與私立醫院到底選哪邊,哪類醫院性價比更好?
    最後歸總於在孕期有專業醫生一對一,科學規劃個人孕期飲食營養搭配、孕期運動和注意事項,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孕期針對性需做變動。最終博主推薦:私立醫院。孕期孕檢到最後分娩,到底選私立醫院還是選公立醫院?HEDY:【選擇私立醫院,就圖個舒服】 生了兩個娃,一個3歲另一個6個月。
  • 實例| 上海公立網際網路醫院的困境及解決對策
    2020年寒冬過後隨著氣溫回升的,還有公立醫院在網際網路醫療上的加速。一份數據報告顯示,中國「網際網路+」公立醫院已從疫情前的170家迅速增至今年5月的1000餘家,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上海率先將「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積極探索實體醫院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可能性。
  • 日均績效16元!安徽一醫院10名兒科醫護聯名要求轉崗
    (健康時報記者 趙萌萌 王楠)9月17日,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報告書寫道,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醫護人員提出轉崗主要原因是績效獎金太低,收入太少。7月份兒科績效獎金1.0係數只有498元,平均每天只有16元,而行政後勤是2600元。
  • 農村醫院的人很少,但是私人診所醫院的人很多,為什麼?
    首先,鄉鎮醫院不容易鄉鎮醫院也是公立醫院,其內部流程也是按照大醫院的制度、流程和流程進行的,也要先到醫院掛號、開處方、交費、吃藥。如果老百姓發燒感冒,一針就能治好,如果老年人在這裡度過一個他們可能無法擺脫針頭,同時,他們還要檢查這個和那個,藥費很貴。
  • 直擊痛點|新氧解鎖公立醫院醫生構建個人IP新姿勢
    但同大部分公立醫院醫生一樣,選擇走出舒適圈、入駐新氧、從0開始打造個人品牌,黃久佐也經歷了從觀望到嘗試再到深度參與的整個過程。直面醫生IP價值痛點,黃久佐藉助新氧打好醫生IP戰役在最初表達合作意向的時候,黃久佐是猶豫的,「我在潛意識裡面覺得新氧是以民營的醫美機構為主,我們作為公立醫院的醫生本身就不是新氧的目標客戶。」其實,黃久佐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公立醫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