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30多年前,臺灣的公立醫院也充斥著「以藥養醫」和紅包文化。但是,臺灣經過30多年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遺留問題。臺灣現在幾乎已經沒有固定薪,現在使用最多是混合制。臺灣醫院現行的醫師薪酬制度主要有三種形式是「基本保障薪+變動式的醫師抽成」、「基本保障薪+分配比率固定的醫師獎勵金」、「完全變動抽成」。
基本的薪酬制度主要分為三類:固定薪制、浮動薪制、混合制。
固定薪制的優點就是,收入固定,安全感和忠誠度高,沒有業績壓力,較能注重患者需求。固定薪的缺點就是,在醫療服務業績下降的時候薪資成本就會提高。
浮動薪制的優點就是收入跟績效成正比,醫師擁有最大的自由度,缺點就是醫生不願意配合醫院的政策。
混合制的確能夠綜合有點,但是制度設計管理上較複雜。一旦運用不佳,計算失誤,它可能會使一家醫院成本增加。
臺灣如何破除以藥養醫
30多年前,臺灣公立醫院醫生工資由政府編列預算支出,醫院不再向病人收取醫師診療費。教會醫院等私立醫院也參照公立醫院的工資制度。臺灣醫生當時的收入並不高。為了彌補收入不足,臺灣醫療界也衍生出了一些現象。
那一時期,臺灣醫生主要通過在醫療院所兼職、在家開設診所、跟病人收紅包,跟廠商收取回扣等方式增加收入。
臺灣長庚醫院最早開始杜絕紅包文化,主要是通過合理薪酬設計來實現。首先,臺灣一方面通過外部治理來迫使醫生放棄紅包與回扣,抓捕了一些名醫。第二,醫院加強內部管理,明令禁止收紅包,違規嚴懲,建立醫師專勤專診制度。第三,加大外部宣傳,對外向病人宣傳反紅包文化,形成社會輿論,漸漸公立醫院也不敢拿紅包。
隨後,在私立醫院的競爭下,公立醫院開始調整薪酬制度,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臺灣醫院的人事費用佔醫院運營總成本的比例為50%~60%。在人事費用中,醫生的工資佔比為一半左右,不會低於40%也不會高於60%。假定某家醫院有200名醫生,有1000名其他的工作人員,每月人事費用支出為一億元,那麼,五千萬元是分配給醫生,另外五千萬則分配給其他工作人員。
臺灣醫生薪酬制度的核心:醫生提成制
臺灣現在有所謂提成醫師費,大部分醫院都說醫生提成制。臺灣醫生依據自己提供的門診、住院、開刀、檢查等醫療服務數量,從醫院領取一定金額或比例的醫療費用作為醫師酬勞。
臺灣是以服務數量來計酬提成,而不以服務收費金額總量來計酬,開藥品和檢驗是沒有提成的。如果以金額抽成,假定一天看了20個病人,兩萬塊總收入提取10%的醫師費,可能會誘導醫師多開藥、多開檢驗。
臺灣沒有職稱制度,只有主治醫師可以看門診領取提成,而且實行主診醫生負責制;住院醫師則領固定薪。
醫生提成制的優點是提高醫生生產力,增加醫院業務量及收入,而且教學與研究也可以設計出相應的提成。提成制的缺點就是,可能會增加病人不必要的檢查或服務,醫生間爭搶病人,醫生過勞,以及選擇性服務。
臺灣醫生自由執業,可以進行多點執業備案,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本院工作。臺灣醫生每年也必須發表論文,但不是強制性的;教學具有強制性,門診、病歷討論也是固定的。
臺灣醫師薪酬制度中則有所謂上限(Ceiling)和重新分配(Pooling)。假定醫生的收入超過一定上限,醫院依然會支付,但是會打折扣。假如某位醫生收入超過醫院規定的上限10萬,10萬~15萬可能只能拿六成,15萬以上可能就拿三成,多出來的四成和七成提成公積金。這樣設計的原因是,診療需要科室配合。同一科室的醫生,將自己的收入必須拿出一定比例出來重新分配,資歷高的醫生拿得多,還可以補助出國進修,補助團隊培養等集體事務。
臺灣醫院現行的醫師薪酬制度主要有三種形式是「基本保障薪+變動式的醫師抽成」、「基本保障薪+分配比率固定的醫師獎勵金」、「完全變動抽成」。
財團法人教會醫院,抽成比例不一,10%交由科室統籌。
公立軍隊系統醫院,全院績效獎金減掉非醫療部門部分獎金等於醫療部獎金;個人薪資上限不能超過基本保障薪的四倍,超過部分上繳。
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編制醫生不夠用會約聘醫師,約聘醫師不夠用會約用醫師,三類略有差異。某財團法人大型醫院,採用完全變動抽成,實行三三三制度,15%是個人基金,科基金和院基金各拿7.5%。
【文/臺灣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壢新醫院院長 張煥禎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