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15:23:34
|
作者:佚名| 字號:
A+|
A-多國研究表明新冠有數百種變體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初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月份在歐洲出現的特殊突變——D614G——已迅速轉移到了美國東海岸,自3月中旬以來一直是世界各地的主導病毒。這種特殊的變異似乎使得病毒的生長速度更快,傳染性更強。
新華社資料圖這份33頁的報告於上周發布在BioRxiv網站上,是未經同行審閱的預印本。研究小組分析了英國謝菲爾德新冠病毒患者的數據。雖然攜帶這種變異病毒的患者體內存在更多病毒,但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患者病情更嚴重,或者住院時間更長。
病毒發生變異並非罕見現象。例如流感病毒變異非常快,因此每年都有必要接種新的流感疫苗。病毒學家認為,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的變異相對穩定,但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給了它充分變異的機會。
針對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結果,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家威廉·漢納吉(William Hanage)認為,當變異後的病毒到達義大利北部時,年齡較大的易感人群難以抵抗,才使得這種變異病毒成為主導。實際上這種突變沒有影響病毒的感染力。
倫敦大學學院的另一項研究確定了198種新冠病毒突變。研究作者之一巴盧(Francois Balloux)指出,突變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也沒有跡象表明突變速度比預期中快或慢。「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斷定病毒的致命性和傳染程度越來越強,或越來越弱。」
《華盛頓郵報》援引部分專家指出,實際上,隨著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和時間的推移,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在多年後成為一種比較溫和的疾病。
研究病毒變異同時也是疫苗開發的重要環節。各國正在研發的疫苗都針對於冠狀病毒的獨特「尖峰」——即新冠病毒用來入侵宿主細胞的棘突蛋白。如果「尖峰」出現較大改變,那麼開發出來的疫苗效果將打折扣。
與此同時,即便變異病毒危險性沒有增加,已經對原始病毒產生免疫力的康復患者可能對新的變異病毒沒有免疫力,這可能導致同一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加大了遏制傳播的難度。
4月27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病毒相對穩定,有一些預期中RNA病毒會有的變化,但在預期範圍內。此外不同國家發現的病毒,在傳播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方面並沒有差異。(來源:北京晚報綜合界面新聞 CCTV4北京日報客戶端)
新冠病毒或還潛伏在精液中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以來,科學家對新冠病毒如何影響人體、如何人傳人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近幾個月,科學家們已經了解到這種病毒可以在一些表面存活3天,並且可以在微小的飛沫中停留約30分鐘,在人體的唾液、尿液和糞便中也已檢測到它的存在。
現在,一組中國的研究人員又在感染者的精液中發現了新冠病毒,這增加了這種病毒通過性行為傳播的可能性。相關的研究論文已於當地時間周四(5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這是首次在精液中檢測到新冠病毒。
論文同時指出,尚無法證明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性行為傳播。同時,關於新冠病毒的脫落、存活時間、精液中的濃度等方面的詳細信息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源:中國青年網)
新冠病毒到底來源於哪裡?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來源調查需「以科學為中心」
新華社日內瓦5月4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專家4日表示,對新冠病毒來源開展調查對防止疫情再次發生有重要意義,相關調查需要「以科學為中心」,而非出於政治目的。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凱爾克霍弗在當天的例行記者會上說,要了解新冠病毒,重要的是要了解病毒的動物來源。從目前已獲取的大量病毒基因序列來看,新冠病毒源自自然界,而且最初來自蝙蝠。現在我們還需要了解病毒的中間宿主,即被蝙蝠攜帶的病毒感染並傳染給人類的動物。從公共衛生角度來說,了解中間宿主非常重要,這樣才能防止疫情再次發生。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麥可·瑞安在記者會上也表示,儘管遏制新冠疫情是當下最緊迫的任務,對新冠病毒來源的相關調查同樣重要。世衛組織願意接收所有可能指向病毒來源的信息,並基於所得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斷。但對病毒來源的調查需要「以科學為中心」,讓科學家主導。
此前有美國官員稱新冠病毒來源於實驗室。瑞安表示,世衛組織沒有收到美國政府提供的任何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數據或證據。
瑞安對中國科學家在新冠疫情中體現出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精神表示讚許。他表示希望這種以科學為本的精神得以延續,因為只有基於科學的調查,才有助於查明新冠病毒的來源和動物宿主,造福全人類。(來源:新華社 記者劉曲)
來源:綜合新華社、北京晚報、 CCTV4、北京日報客戶端、中國青年網等
責任編輯:徐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