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於我民族有功者,不會也不容抹掉英雄的功業。
本文首發自秋名山四寶(ID:phellodendron)
【合作交流,請加微信號:iAmy0437】
作者 | 文有發
排版 | Ben King
封面&頭圖來源 | 秋名山四寶
▲電影《八佰》片尾曲《蘇州河》,原唱:那英
1分20秒的路程那一天,我掐著表,從四行倉庫走過西藏路橋,1分20秒,看似不到500米的距離,我,走了1分鐘,而他們,卻走了四天四夜。
▲西藏路橋,拍攝/文有發
來到上海,本就是一場衝動的意外,只做轉機只用,所以內心並無太多的旅行指引,本規劃著想去些繁華的地方,以便增長一些知識,左不過如同廣州新城一樣的商業氣息,唯一有區別的,可能就著黃浦江水,是一種比人情更殘酷的經濟博弈。時間也不多,倒不如靜靜地尋求著那一番不為人所知曉的另一層景象。
上海,在中國近代乃至現在都在全國的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其中既有經濟的,也有文化和歷史的。前者於旅遊者的眼光來說更代表著無可比擬的宏觀實力,而後兩者,才是追尋一座城市的靈魂所在。於是,我選擇了曲阜路站,蘇州河旁。
這兩個地方,對於沒有踏足過上海的夥伴而言,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我來說,卻是那樣的真切與陌然。
觸動我的淚腺機關,說起對它的真切,是情緣於去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八佰》,管虎導演的意志,讓我們能在時空的煙雲下再次領略其中的民族情懷,我也曾把它作為自己的論文和文章進行研究,十數次的翻看,已在我腦子裡凝固起一種聳然於高山的精神,加之這次的書寫,已經是我對它的第三次動筆,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觸摸英雄足跡的肌理,我覺得,我在這,得到的,遠遠比我想像的,來的更為深刻,更為震撼。
▲四行倉庫外景,拍攝/文有發
這裡的建築,一如在保護四行倉庫一般,沒有黃浦江的摩天大樓,七八層的公寓整齊錯落地排在曲阜路旁,狹窄的人行道引著前來的旅者往蘇州河旁走著,大片的舊區籠絡著右側盡頭那一座磚石外露的建築,偌大的工廠車間式的橫豎鐵柱包裹著玻璃,數個人高的巨型鐵門清晰地反映出這座建築的用途,也正是因它的存在,中國的抗戰史,也在這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同於參觀其他的博物館,內心未有很大的激動之意,更多的是懷著敬意,去試圖翻看一座城乃至一個民族的鬥爭史。和大多數旅者一樣,迎著1月飄灑的上海細小雨點帶來刺骨的冷,在暈滿雨點的鏡片中,一切都如此的朦朧卻真實,映襯出這裡的遲暮和無助。
▲四行倉庫部分內景,拍攝/文有發
沿著蘇州河往晉元廣場走去,不時抬頭45度角靜靜地看這座賦予了英雄靈魂的倉庫,重複上演著的只是自然變化的流水依舊如70多年前那樣,泰而不驚,任四方來敵,我自歸然不動。
轉彎進入四行倉庫的四行倉庫正面,是晉元廣場,千瘡百孔的牆壁無聲地講述著那場戰爭的無比慘烈,這裡,記載著英勇下跳的無懼吶喊,這裡,記載著謝晉元將軍的激情演講。
此時,真實的四行倉庫與電影《八佰》的情景在我腦海剪影,小雨裹挾著寒氣逐漸變大,滴落到地上,像極了當年的保衛戰的戰況,熟悉,陌生,影像,真實,二重時空在這裡交匯,只聽得,四百人的孤軍,在強自己數百倍的敵人面前,沒有所謂的退縮,四天四夜的每一個時間段裡,都在用自己的鮮血的微弱力挺著這最後陣地。射擊嗖嗖,無法判斷出每個彈孔背後的射擊手,但這每一個彈孔所留存的,都有四百英雄的堅毅長歌。
歷史不會騙人,文物展現真意,昨天,今天,天空的藍,豔陽的紅,凡於我民族有功者,不會也不容抹掉英雄的功業。
在近代這場抗擊外來侵略的作戰中,無論是誰,凡敢於亮劍在前,那股由內而發所凝結的民族志氣,早已超越了輸贏的客觀比較,凝結於民族的心骨之上,此是真正的英雄所在,民族所系。
晉元廣場上,黑色的階梯上所敬獻的香菸花朵,早已超越了祭品的實質,鼓舞著再戰的將士,飄渺著,一首鍛刻在機槍下的視死如歸。
▲晉元廣場上擺放的部分祭品,拍攝/文有發
踏入博物館內部,我震驚了,我沒有拍一張照片,我相信,這裡的一切,已經在我腦海形成了固有記憶,重播之後的一切,使我對這裡的所有,有了一層新的認識。
這裡的故事是沉重而神聖的,四百人凝成的戰爭神殿,敬意,是我唯一能給他們的禮物,在火的烈焰中,靜靜地讀完他們的故事,完成一次基於歷史的有機蛻變。
蘇州河南北,88師524團,侵華日軍,在不到五百米的地方相互僵持,四天四夜,沒有人會知道第二天怎麼樣?但是,不戰,就意味著死亡,就意味著淪陷,就意味著亡國!
當524團的先輩們從四行倉庫毅然抱著炸藥包跳下時,電影的聲音在我耳旁回想,交織著不同的地方鄉音,忠孝不能兩全,以己之身,報以國家,無國,哪還有家?
四百將士,可敵萬夫!這場戰,四天四夜的苦,早已上升為一種力量,任槍林彈雨,任敵眾我寡,只要手裡仍存一塊陣地,心中仍存一絲光熱的意志,走過去,就有贏的希望和奇蹟。
▲四行倉庫紀念牆,視頻拍攝/文有發
戰爭過後,這四百人流落異鄉,卻自始至終沒有這裡,也沒有忘記心中那一團火。縱使深陷監獄,被迫勞工,若干年後,可能彼此不知身在何方,但這裡的所有,回歸塵土,那射進倉庫的每一個空洞,都是他們功勳立業最美的見證。蘇州河水並未乾竭,只是那帶了孔洞的庫牆,還在等著,他們的重聚……
踏著蘇州河上的西藏路橋,我平穩地走著,1分20秒,而70多年前,他們卻用生命,走了四天四夜;回過頭來,站在曾經的租界上,回看著這座滄桑的建築,不禁心生哀戚,不知是雨,還是淚,鏡片在冷冽的寒風中莫名的滴著,落在平行時空上,我看見了他們過橋後的無奈和落寞,四天四夜,在這裡,不純在單純的時間概念,那一雙雙布滿血絲的眼球,眺望的,是庫外含在眾人心間的家國。
河上,或許存在著軍事上的勝負之分;河岸,那相互的扶持,早已脫離簡單的勝負區別,唯不變的,是煙雨褪去,久不見的陽光,重新貼在庫牆上,顯得厚重結實,車水馬龍的叮噹響在西藏路橋跑著,這裡的故事,沿著蘇州河水,波紋依然,從容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