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的盛行要從東漢時候的白馬寺說起,據傳當年的皇帝在夢中夢見一匹白馬馱著經書從西方而來,皇帝當下認為這是一種吉兆,便下令修建白馬寺。
白馬寺至今已經歷數千年的風霜,佛教也在中國綿延了千年。人們對佛教以及佛門之人總是帶著一種深切的敬意,對一些禪師和住持說的話也總是深信不疑,覺得其中自有深意。
上個世紀泉州一位120歲的高僧圓寂時只留下一個「戒」字,這一字便讓人傳了數十年,至今仍覺得受用非常,這個人就是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的虛雲禪師。
學習佛法
虛雲禪師出生於1840年,祖籍在湖南卻出生在泉州,他俗世的名字叫蕭古巖,字德清,虛雲禪師這個稱號是在她六十歲後才改字為幻遊,號為虛雲。
虛雲禪師小時候就很討厭吃葷和肉類食物,喜歡吃一些清新淡雅的食物,這也許從小時候就奠定了他與佛教的緣分。在虛雲禪師十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
在跟隨父親一起帶著母親的靈柩回到老家安葬時,虛雲禪師看見了傳說中的佛教三寶,這一看他與其他孩子不同,虛雲禪師看到了很是喜歡,這也許就是他第一次與佛法結緣。
後來他也不怎麼喜歡讀書了,每天都愛看一些佛法注釋等典籍,漸漸荒廢了學業,而這越學虛雲禪師就越產生了離俗世、斷紅塵的願望。
終於,在他十七歲那一年,他一個人偷偷地來到南嶽衡山想要出家,卻不料半路上被父親給攔住了,後面又被父親強行帶到福州,並且強行讓他結婚生子,想要從根源上斷了他出家的願想。
但虛雲禪師想要出家的心卻一直沒有斷,一直到鹹豐八年,1858年機會來了,虛雲禪師就留下田產給自己的妻子,然後帶著弟弟二人來到鼓山湧泉寺出家。
虛雲禪師一開始出家的法名叫古嚴,法號德清,從此之後他就安心在寺裡修行,斬斷紅塵了卻凡心。而這時虛雲禪師的父親仍然在世,他曾多次尋找兒子,但虛雲禪師不願被父親找到,他就一個人隱居在一處巖洞中,不敢露面。
一直過了幾年,他聽說父親已經回到湖南老家時才肯出來擔任職務。
據說虛雲禪師曾經在修行時間有過一次頓悟。那時他一個人在屋內修行,突然心中泛起了種種思緒,他感覺好像白天和黑夜已經融為一體,沒有任何區別。
等他睜開眼睛一看時,發現雖然是在夜裡的時間,卻感覺外面亮得就像白天一樣,遠遠看過去可以看見河裡的船,船上的人乃至樹上的樹葉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就這樣一直到了臘月的第八個禪期,虛雲禪師開悟了,他手中拿著的水杯掉在地上,茶水都濺了出來,虛雲禪師開悟後留下了「杯中水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這樣的偈語。
時間過得很快,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那一年七月的北京已經淪陷了,太后和皇帝都已經外逃,整個中國瀰漫在戰火之中。
這時在朝廷裡有曾經拜謁過虛雲禪師的大臣不放心他的安危,希望虛雲禪師能夠一起外逃,於是那一年虛雲禪師就跟著他們一直逃到西安,在西安的時候虛雲禪師覺得煩悶,於是他便自己一人離開西安來到終南山修行。
在這一年的冬天,大雪封住了整座山,虛雲禪師就一個人獨自居住在一間簡陋的茅屋裡,爐裡煮著芋頭,而他自己卻不知不覺就入定了。
一直到住在附近的人家給他賀歲時,看見他在入定,問他吃了沒,他才發現爐內早集結成冰,他已經入定半個月之久了。也正因為此事,他才改法號為虛雲。
圓寂留字
1959年初虛雲禪師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身體已經很虛弱了,就開始安排有關事項,主持岑學呂寬賢重新編輯的《雲居山志》,自己也親自給這本書作序。
同時對寺裡的一些事情給下一任住持做了交代。圓寂之前,他想了想只留下一個「戒」字,並交代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水中,與水結緣。
在那一年的農曆九月十三日虛雲禪師在自己的住所裡圓寂,享壽一百二十歲。得舍利子數百粒。
這一個戒字是虛雲禪師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字,戒什麼呢?佛家總說戒嗔、戒痴、戒色。但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我們可以從這一字引申出其他的蘊意。
戒,可以戒一切不好的習慣或者東西,戒一字雖小,但古往今來能戒、會戒的人又有多少。我們現在常說要戒酒、戒菸、戒賭等等詞彙,其實戒的根本在於控制自己的欲望,戒的根源在於控制自己,掌握自己,了解自己。
只有真正做到自我掌控,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也才能更好地和自己和解。戒這一個字雖小,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是無窮的。這也許是虛雲禪師為何要在圓寂之前留下這一個戒字的原因吧。
虛雲禪師的一生回顧起來也不同於尋常人家。
他十九歲就出家,二十歲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四十歲來到五臺山想要報答父母的恩情,就從普陀山法華寺起香,三步一拜忍受了常人所不能接受的飢餓與苦楚,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來到五臺山還願,親眼看見了文殊菩薩的真顏。
然後在滇中傳播教義近二十年時間;九十五歲的高齡返回曹溪,重建南華,後來又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
1953年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被選舉為名譽會長。在同一年,虛雲禪師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虛雲禪師作為近代佛教的傳播者之一,他的貢獻除了弘揚教義,重修寺廟,編纂佛經等功德外,他還為後代培養了許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在虛雲禪師門下有名的就有十幾個人。
其中以釋一誠、釋傳印這兩位最為出名,這兩位高僧也曾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虛雲禪師的一生如同他的法號一樣充滿漂浮不定、難以捉摸之感,但他的為人卻如同這一個戒字一樣鏗鏘有力。
戒,不僅是戒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有時候也是戒自己橫斜逸出的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