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識的高僧:無念勝學禪師

2021-02-13 禪林網

武昌九峰無念勝學禪師,萬峰時蔚禪師之法嗣,俗姓陳,隨州應山(今湖北境內)人。無念禪師九歲時從本郡寶林無級緣禪師出家落髮,因為一字不識,所以多年來,在寺院裡一直以執苦役事眾。後因自覺大事未明,義學無益,於是往參無聞禪師。無聞禪師便教他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話頭。

無念禪師於是謹遵師教,來到嵩山隱居,苦心參究。用功既久,一日,無念禪師忽然有省,遂作偈曰:

「數載東山昏霧濛,憑欄終日待晴空。

夜來忽起霜天月,萬象全彰一鏡中。」

從此以後,無念禪師便開始遊方參學,遍禮諸方禪德。後投姑蘇鄧尉山萬峰時蔚禪師座下請益。

初禮時蔚禪師,無念禪師便通報了自己的所證所悟。話音未落,時蔚禪師忽然震威一喝,無念禪師當下頓悟玄旨。時蔚禪師於是以偈相贈云:

「五派傳來臨濟宗,入門一喝露全鋒。

老婆心切能容易,試看泥蛇化作龍。」

為了進一步勘驗無念禪師,一天,時蔚禪師舉牛過窗欞之公案——牛過窗欞,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令無念禪師作頌提唱。無念禪師便應聲頌道:

「頭角崢嶸四足蹄,通身過隙月沉西。

當機若解翻岙去,哮吼一聲更不疑。」

時蔚禪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契旨,遂予印可。

無念禪師後回寶林接眾,道風遐著,後又移住九峰。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因欽慕無念禪師之道範,曾請師入宮,對論佛法,相談甚歡。洪武二十九年(1396),朱元璋因懷念無念禪師,特地遣使者,齎詩文及松實松花,前往九峰,慰問無念禪師,勅云:「前者僧無念,戒行精於皎月,定慧穩若巍山。暫來一見,此去常懷。懷之不已,茲特遣人就見,齎有松實花之供,謙以詩文勞之。」無念禪師遂呈偈禮謝,偈云:

「萬機之下究真玄,百草頭邊佛祖禪。

毛孔遍含塵剎土,毫端現出性中天。

定回坐看雲橫谷,行樂閒觀石湧泉。

林下衲僧何以報,祝延聖壽萬斯年。」

無念禪師圓寂於永樂三年(1405),春秋八十一歲。臨終曾作辭世偈云:

「世尊七十九,無念八十年。

踏翻華藏海,依舊水連天。」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禪 林   chanlin

  禪 宗 智 慧 的 耕 耘 者

【微信號】chanlinorg

蘋果版                |               安卓版

相關焦點

  • 近代著名高僧活了119歲,圓寂前留下一字,有何特殊深意?
    由於佛教在我國備受推崇,所以自古以來出現了許多得道高僧,他們傳播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時刻懷有一顆菩薩心腸。上世紀有一位得道高僧名叫虛雲禪師,他崇尚佛法並潛心修學,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高僧。虛雲禪師活到了119歲的高齡,在他圓寂之前已經預感到自己即將去世,於是便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字,至今都引得人們無限聯想。
  • 中國第一高僧120歲圓寂,死前僅留下一字,這一字讓人傳了數十年
    人們對佛教以及佛門之人總是帶著一種深切的敬意,對一些禪師和住持說的話也總是深信不疑,覺得其中自有深意。上個世紀泉州一位120歲的高僧圓寂時只留下一個「戒」字,這一字便讓人傳了數十年,至今仍覺得受用非常,這個人就是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的虛雲禪師。
  • 高僧故事:慧開禪師苦參「無」字得玄機
    傳說無門慧開禪師,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禪師最初拜天龍肱和尚為受業師,披剃出家,後來遍歷天下名山道場,尋師訪道,但是一直無法契機,於是到平江府(江蘇省)萬壽寺參禮黃龍派下的月林禪師。月林禪師教慧開參「無」字話頭。
  • 任性隨意,揮灑自如的高僧道標禪師
    山高僧大德道標(740—823)唐代的僧人,俗家姓秦。現在的浙江富陽人。上人年七歲時,拜靈隱山白雲峰海和尚為師出家。唐至德二年的時候,敕命為比丘,配住在天竺寺。山禪師出了日常的修行之外,也學習詩詞書法,詩詞的體裁古樸雄健。
  • 高僧傳奇 趙州禪師
    至於其原籍青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獻佐證,後人亦不可以、也不能以一之。趙州禪師在趙州觀音院駐錫期間,生活極為艱苦。他的《十二時歌》就是對這段「村僧」生活的真實寫照。直至臨終前的兩年,趙州禪師才得到燕趙二王的供養。現把趙州禪師的《十二時歌》錄之於次,以激發後代禪人對這位老禪師的深切懷念。
  • 他是中國第一高僧,活了120歲,死前留給後人一字至今無人參透
    佛教最初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在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中,信奉佛教的成員也越來越多,並且也出現了不少的得道高僧,就在這些高僧之中,有一位曾活到了120歲,經歷了整整的一個世紀,這位高僧就是虛雲禪師。我們現在說說他的誕生,我們先從他的家人開始說起,虛雲禪師的父親四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孩子,夫妻倆很著急,二人來到觀音廟進行求子,當天晚上,夫妻二人做了一模一樣的夢,一位騎著老虎,頭頂觀音,身著青袍的老者來到了他們床前,二人皆被這過於真實的夢境驚醒,並不想訴說了這個夢境。
  • 一代高僧:佛印禪師
    其後,歷住淮上鬥方寺(在湖北省浠水縣境內),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今江蘇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剎,前後四十餘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曾四度住南康雲居山,接得四方雲衲。 佛印禪師還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倡導弘揚淨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賜金缽,以旌其德。佛印門下著名弟子有義天、德延、淨悟等門生。
  • 農曆正月十七,恭迎百丈懷海禪師圓寂日,六祖預言中的傳奇高僧!
    農曆正月十七,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法嗣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 高僧活了120歲,去世前留下一字,至今沒人能悟透!
    千百年來,佛教曾出了許多有名望的高僧,今天我們說的「虛雲禪師」便是其中一位,不僅因其禪學深廣,更因其高壽受到尊崇。虛雲禪師一共活了120歲,在去世之前曾為後人留下「一字」,至今依然沒人能悟透。虛雲禪師道光二十年,顏氏生下了虛雲。當時,其父為其取名為演徹。不幸的是,生下虛雲沒多久,顏氏就撒手人寰了。一般歷經磨難的人,都會有一番成就。「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
  •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善打機鋒的趙州禪師為何說:佛即是煩惱,禮佛不如不禮 | 文 青衫文齋禪宗史上有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就是趙州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受戒之後,趙州禪師一路行腳,遍訪無數高僧大德,朝拜無數古剎。趙州禪師不僅通曉佛法禪理、善打機鋒,對世俗人情也瞭然於心。
  • 清末高僧古月禪師,竟然是這樣成就的!
    由出家師父代為大眾禮懺古月禪師是清末福建省修行有成的高僧被稱譽為中國九大禪寺方丈之一與東渡日本的鑑真大和尚齊名古月禪師俗姓朱,出生於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自幼家庭貧苦,十四歲即開始學做裁縫,因他愚鈍無智,到了十八歲,卻連一件衣服也縫不成。後來被一位年輕人帶去鼓山湧泉寺出家。常住先派遣他到大寮去燒火煮飯,結果便煮成「三寶飯」——上面黃的,中間白的,下面是黑的。常住便叫古月去挑水澆菜,在工作急忙之際,難免把水亂倒亂潑,便有一些菜苗被水衝死。於是,就派他去園裡砍除雜草。可是,古月雜草和花木均分不清,雜草不除,卻一刀把寶貴的花木砍掉。
  • 這位中國近代第一高僧,生前給後人留一字,至今無人參透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65,閱讀約3分鐘如果要對中國近代湧現的真正的高僧進行排名,那麼虛雲禪師可以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虛雲禪師,又名虛雲老和尚,一生有太多傳奇,120歲時圓寂。虛雲禪師,俗稱小骨巖,1840年生於福建泉州,別號德清,幻遊。虛雲禪師最大的貢獻是履行五宗法,振興六宗。
  • 慧開禪師無門和尚之史文軼事
    南宋有一高僧,世稱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因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慧開又特別著重「無」字法門,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故稱為無門和尚。慧開在法堂內經行,邊走邊參詳「無」字話頭。
  • 「原吾」藏品 | 高僧大德墨寶系列——木庵禪師
    黃檗木庵(1611-1684),木庵禪師,名性瑫,俗姓吳,晉江縣人,明末清初泉州開元寺僧。清初由泉州赴日本弘法,並成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 木庵禪師13歲時,入泉州開元寺禮佛拜塔,遂萌出塵之志;16歲入泉州開元寺,拜印明和尚為師,19歲經印明和尚剃度,成為正式僧人,法名木庵;明崇禎三年(1630年),木庵20歲,上碧芝巖就樵雲大師受十戒,並閱讀了大量的藏經,翌年拜謁修雅法師,聽講《彌陀疏鈔》《法華》《金剛》等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木庵24歲,由福州鼓山永覺和尚受具足戒,皈依禪宗。
  • 【古道禪心】連載029~趙州禪師
    ,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因住錫趙州觀音院傳法,世稱趙州禪師,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德高僧。一日,趙州禪師入室請益,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南泉禪師道:「平常心是道。」趙州禪師道:「還可趣向也無?」南泉禪師道:「擬向即乖。」趙州禪師道:「不擬爭知是道?」南泉禪師道:「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趙州禪師一聽,豁然大悟。
  • 「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
    導讀:在民國時期有一位高僧,雖然目不識丁,但他一心念佛,苦行精修,最後預知時日,自發三昧真火,焚化軀體。這件奇事轟動雲南,當時媒體也曾報導,並有照片為證。這位高僧就是具行和尚,虛雲禪師門下弟子。虛雲禪師在具行和尚自焚後,曾寫下兩首詩紀念。
  • 潭柘寺歷代高僧
    從實禪師  後唐時期(924——936),最著名的僧人便是從實禪師,他弘法於幽州城內的大萬壽寺以及潭柘寺。  無初德始禪師  無初德始禪師為日本信州人,即現今的日本長野縣,德始字無初,號終極,幼年在本州出家,研究禪宗佛學。
  • 臨濟宗楊岐派高僧白雲守端禪師
    (《嘉泰普燈錄》卷四)並參謁了雲門宗下四世高僧圓通居訥禪師(1010-1071)。圓通居訥在與白雲守端深入的交談中,「自為不及」(《嘉泰普燈錄》卷四),特地向當地州官推薦,「舉住承天(江西九江承天寺)」(《嘉泰普燈錄》卷四),白雲守端在此寺「聲名籍甚」(《嘉泰普燈錄》卷四)。
  • 慧能大師印證的大禪師,一生為佛教的弘法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身心
    唐代著名高僧永嘉禪師,與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一樣,他一生為佛教的弘法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身心,慈光所及,人天普利。其光彩形象,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廣大佛子的欽仰讚嘆。永嘉禪師先習天台教觀,悟道後印證於六祖座下,與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並列為六祖門下三大禪將。
  • 香積廚中出高僧
    唐代慈受禪師在《訓行童頌》中說:「香積廚中好用心,五湖龍象在叢林。瞻星望月雖辛苦,須信因深果亦深。」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許多高僧都是在日常掃灑砍柴、燒水做飯等勞作中而悟道。在叢林諸種為大眾服務的勞作方式中,尤以在香積廚中修行證道的高僧最多,於是禪門中便流傳有句俗話叫「香積廚中出高僧」。   唐代的溈山靈佑禪師便是從香積廚中走出的一位最有盛名的高僧。